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3 毫秒
1.
乡村地域多功能协同提升是乡村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推动土地综合整治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据。文章基于乡村"三生"功能协同提升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交互关系的理论框架,以山东省王村镇为研究区,构建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区域特征解析,耦合"三生"功能强度与协调度关系形成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分区格局,利用障碍因子诊断模型揭示不同格局中乡村地域弱势功能,并提出相应的多元化整治模式。研究发现:①王村镇地区"三生"功能整体协调性较高,不同村庄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均衡性和不协调性;②王村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格局分为适度整治区、优先整治区和重点整治区,具有"点—线—面"的形态特征,农业生产资源匮乏、生活设施条件不便、绿地面积偏少等问题是"三生"功能的短板;③结合障碍因子组合情况,设计出8种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模式,用于实现王村镇乡村"三生"功能协同提升,进而助推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2.
自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立以来,强化生态文明理念、统筹全域全要素空间成为规划关注的重点方向,国土综合整治在新时期也应与国土空间规划构建起更为密切的关系。村庄规划涉及乡村地区复杂的资源环境与土地关系,国土空间综合整治思维对于村庄规划编制与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结合武汉市村庄规划实施推进的实践工作,论述村庄规划应结合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完成乡村发展定位、落实基本农田保护、统筹全域空间、引导产业发展、形成合理布局等内容,并将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作为规划实施重要的促进手段。  相似文献   

3.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关键举措,主要以城乡要素的畅通流动来促进乡村振兴。文章基于城乡等值化理念和乡村振兴的3个等值化困境,提出需通过国土空间整治的跨镇村资源整合、全要素价值流通、多主体资金整合,以城乡多维度等值化重构,实现乡村地区与城镇地区的资源等值化、资产等值化、资本等值化。同时,选取全国首个县域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广州市从化区为实证案例,系统剖析了其以城乡等值化策略促进乡村振兴的实践,包括通过差异化整治实现空间重配、通过正向激励政策促进价值重构、通过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促进资本重组,以期为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在首都发展进入城市功能优化提升、发展方式深度转变、城乡一体持续融合新阶段,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化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的重要实践。村庄地区作为北京市复杂的城乡地域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市开展土地综合整治的重要国土空间。本文以北京市村庄规划为例,立足首都"大城市大京郊"的城乡地域空间差异,重新认知土地综合整治的本质和功能,探索新时期土地综合整治转型发展方向。认为应在北京市三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和实施的框架下,聚焦土地综合整治更广阔的外延内涵。重点从加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高位统筹、强调刚性传导和底线管控要求、以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推进生态高质量发展、以全要素统筹推进村庄"三生空间"优化提升四个方面,提出适应首都村庄地区现实发展情况、并适应新发展阶段北京市国土空间规划要求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对策。  相似文献   

5.
土地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开展全域整治对调整土地利用布局、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在落实粮食安全的同时实现扶贫攻坚、促进乡村振兴。文章分析了全域整治的内涵及全域整治助推乡村振兴的背景,剖析了全域整治助推乡村振兴的作用与优势,并尝试提出了全域整治助推乡村振兴的相关战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张力文  张城芳  赵含 《住宅产业》2023,(8):22-26+45
随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构建与不断完善,国家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深入推进,村庄规划进入了生态文明理念的新时代,全域全要素规划成为村庄规划的重点方向,全域国土综合整治与村庄规划的关系更加密切。本文以卢庙村为例,探索在村庄规划中融入全域国土综合整治的思维和方法,并在村庄规划编制中融入全域国土综合整治的内容,提出重点在实用性村庄规划的基础调研、编制内容和规划成果这三个方面,融合全域国土综合整治内容及要求,以期为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7.
《规划师》2021,37(7)
国土空间规划是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规划依据,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又是规划实施的平台和手段。文章通过分析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内涵及其与国土空间规划的关系,梳理、总结了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市县、乡镇、村庄3个层级规划中关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管控内容、重点及其上下传导的衔接关系,并以国家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江苏省建湖县高作镇为例,探索并验证了村庄规划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进行"三管控一引导"的技术方法,以期为各地开展相关规划编制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3)
发展健康产业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支撑,也是促进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健康产业覆盖面广、产业链长、成长性高。四川农村可借实施国家战略契机,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发展不同类型健康产业。按照"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全域联动、品质为先"原则,采取单品类全产业链、多品类综合体、多产融合一体化三种模式,通过系统规划、政策牵引、融合创新、完善支撑等措施科学发展健康产业,助力乡村产业兴旺,推进健康四川建设。  相似文献   

9.
《规划师》2021,37(3)
生态敏感地区的乡村空间发展对于区域整体生态系统的良性维护、实现人类活动与自然资源之间的平衡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当前国土空间规划的背景下,生态敏感地区的乡村空间发展实质是从自然资源统一管理的视角,将全域自然生态空间与乡村人居体系的规划融为一体。文章结合吉林省长白县的实践,提出应当在村庄布局规划和村庄规划两个层面推进技术路线的创新,在村庄布局规划层面,通过自上而下的"双评价"和自下而上的乡村发展潜力评价,在生态系统与网络修复、重建和优化的基础上,完善乡村人居体系的规模、等级、结构和布局,制定精细化的乡村规划传导策略;在村庄规划层面,以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为前提,以全域视野安排生态、生产和生活空间,促进生态空间的整治和修复、生产空间的复合与多元、生活空间的集约与高效,从而划定乡村空间发展的一张蓝图。  相似文献   

10.
实现乡村振兴需要产业支撑和良好载体,全域旅游面向区域多个村庄范围内的资源整合、产业融合和社会参与,为乡村振兴提供广阔平台.因此,乡村振兴可以尝试突破单一村庄规划或产业规划的单线思考,基于区域整体视角统筹区域内各乡村发展.文章以温州市泽雅镇为例,依托全域旅游构建,提出"文化IP引领"理念下,多元文态与形态、业态、生态四态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发展策略体系.通过四大具体策略振兴乡村新文化、新空间、新产业、新景象,进而促进全域乡村均衡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城乡统筹视角下的我国镇村体系规划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何灵聪 《规划师》2012,28(5):5-9
镇村体系规划是城镇体系规划向农村地区的延伸。在城乡统筹发展的背景下,为城镇服务的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等需要以镇村体系为纽带向农村地区延伸,从而实现设施的集约、节约布局,达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的。从总体上看,我国镇村体系规划的理论研究与编制实践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未来我国镇村体系规划还需进一步弱化镇村空间关系,细化村庄建设目标,突出产业类型和规模分布,关注农村居民的民生工程,进一步引导村庄的整合运行。  相似文献   

12.
城乡空间统筹下的厦门农村发展规划与建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唯山 《规划师》2007,23(2):8-11
城乡统筹及城乡空间整体规划是城市和农村"双赢"发展的有力保障,全面解决好农村建设发展问题,应当关注农村的主动城市化和被动城市化两种模式.厦门作为区域中心城市,根据"以城带乡统筹规划"的基本思路,对城乡空间发展进行统筹布置,强调对非城市建设用地内的农村发展实行整体规划,采取旧村改造与新村建设并举的农村空间发展模式,实施农村"金包银"等建设工程,不仅改善了人居环境,还解决了被征地农民的生产生活出路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土地流转是城镇化建设的需要,也是现代农业的基础和前提,通过土地流转的桥梁作用,可以加快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最终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统筹发展,缩小农村与城市的差距。本文对沅江市草尾镇土地流转现状及措施进行分析,基于土地流转的城乡空间统筹布局进行研究,探讨城乡统筹发展实施成效,为研究城乡统筹发展规划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4.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in 1949, r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has experienced three periods, which have been first the collective economy, second the household contract responsibility system, and third the chronological coordination of the urban and rural. Meanwhile, there are three types of statutory planning that guide rural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in China, i.e., land use planning, land consolidation planning, and village and town planning.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ir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in the three periods respectively. Firstly, the period of the collective economy from 1949 to 1978 is the embryonic stage of rural planning, during which land use planning was just introduced from abroad, while land consolidation planning and village and town planning had not yet been formed. In this period, rural planning had a strong planned economy feature. The following period of the household contract responsibility system from 1978 to 2003 is the growth stage of rural planning, during which all three types of planning developed their independent preparation, regula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s. In the period of urban and rural coordination from 2003 to the present, there has been a trend towards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and joint development among three types of planning. Based on the rural development history in China since 1949, this paper concludes that the three types of statutory planning have transformed in adapting to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toward a more standardized, legislated, and integrated mode.  相似文献   

15.
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是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推进乡村振兴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探讨两者之间的内在逻辑有利于增强两者的互动关系和集成效应。文章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内涵解析及趋势研判入手,构建两者的衔接与融合机制,并以广东省为例,探索基于生态修复规划分区的土地综合整治路径。研究结果表明:①新时期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对传统土地整治和生态修复的继承与更新,前者具有生态转向而后者突显综合性和系统性的特点。②土地综合整治的问题与生态修复的目标相衔接,内嵌于乡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内,并通过耕地与农田网络、宅基地与民居建筑等要素一一对应。③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在权属明晰、权利激励、市场平台构建、社会资本参与及价值转化的过程中相互融合,最终达成两者之间的收益循环。④广东省内珠三角生态区、海岸带及北部屏障区的土地综合整治路径应各有侧重,服务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9,(4)
Taking 140 administrative villages for tourism expert diagnostic training as the object, using the minimum variance method and spatial analysis method, this paper studied leading types of rural tourism industry in Beijing based on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tourism business types in the villag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rural tourism businesses are mostly the combination of many types, dominated by picking gardens and leisure farms, and the second dominant type is the combination of leisure farm and natural village household, with the clear regional distribution. The combined-business structure and its distribution is influenced by geographical location, natural conditions and industrial investment and many other factors. Water element is an important symbol of rural tourism in the suburbs of Beijing. The newly-emerging operation modes should be concluded in the scope of new format.  相似文献   

17.
城乡统筹发展是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反哺农村",实现城乡共同发展的重要战略。南京高淳县薛城村第九自然村村庄建设规划正是抓住了城乡统筹发展契机,通过编制科学合理的村庄建设发展规划,统筹利用乡村空间和土地资源,大力提高农村土地使用效率;统筹城乡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努力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积极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8.
以改善乡村环境和空间形态作为研 究的起点,通过中日乡村营造系统的对比研 究,提出基于人、地、村三方维系的乡村营造 新模式,把关注的重点转移到乡村营造过程 中人、地、村三方,探究其背后所存在的各自 特质以及三方维系,借鉴中日乡村营造的成 功案例,从建立乡村规章,及振兴乡村产业, 至优化乡村环境,归纳总结出现代乡村建设 所必须考虑的基本要素和必须遵循的营造准 则,以及具体的做法要求,为国内的乡村振 兴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经验 和做法。  相似文献   

19.
张继力  赵烨  高翅 《风景园林》2023,30(2):123-130
【目的】村庄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乡村发展的重要依据,目前村庄规划存在规划理念、方法不完善等问题。以风景特质识别为理论和方法体系,探索有利于村庄分类指导目标的乡村风景特质识别方法。【方法】以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为例,即通过系统分类,对不同乡村区域村庄提供规划设计引导。适应性调整了乡村风景特质识别的3步程序:风景特质图谱绘制、风景特质图谱信息分析、乡村风景保护利用对策制定。绘制晋源区乡村风景特质图谱,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形成了晋源区乡村风景特质图谱,并以风景特质区域为分类依据提出了晋源区乡村保护及利用建议。【结论】乡村风景特质识别对乡村的分类指导、开发强度、保护利用模式等具有一定借鉴作用。在后续研究中,相关理论及技术方法等仍需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20.
陈稳亮  励娜 《规划师》2011,(1):62-66
在新农村建设的热潮中,地处城市近郊的大遗址区内的一些村庄建设活动与遗址保护产生了难以协调的矛盾.针对汉长安城遗址保护与村镇发展长年来相互掣肘的窘况,遗址区内的周家河湾村新农村规划提出以遗址保护与历史展示为基本前提,以整村近地搬迁为技术路线,以遗址保护与村庄发展的协同为终极目标,通过土地功能置换与空间整合,在遗址保护与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