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黄药体系中磁黄铁矿电极表面吸附的双黄药的稳定性。采用怀电位阶跃法确定了丁基黄药离子在磁蓼铁矿表面的扩散系数D为2.25×10^-6cm^2/s;采用循环电位扫描法确定丁基双黄芭博学 原为黄药离子的阴极反应为一不可逆电化学反应,结合恒电流阶跃法建立了双黄药在磁黄铁矿电极表面还原角吸的电化学还原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2.
采用循环伏安、Tafel法及红外光谱分析研究了新型硫脲类捕收剂CPTU在黄铜矿及黄铁矿表面吸附的电化学行为及机理。试验结果表明, 当pH值低于9.18时, 黄铜矿电极从0 V左右开始氧化, 出现了一个新的氧化峰, CPTU在黄铜矿表面电化学吸附形成疏水性产物Cu(CPTU)和单质S; 随着pH值增大, 氧化峰电流减小, 疏水性增强并产生钝化; 当pH值高于11.0时, 黄铜矿自身的氧化占据了主导地位。对于黄铁矿而言, 在整个pH范围内, 捕收剂CPTU的加入并未改变循环伏安曲线的形状。并且, 碱性条件下黄铁矿腐蚀反应产物更容易在矿物表面形成氢氧化物沉淀, 阻碍了CPTU在其表面电化学反应的进行, 证明CPTU对黄铜矿和黄铁矿的捕收有选择性。红外光谱分析表明, CPTU在黄铜矿表面的吸附属于化学吸附, 而在黄铁矿表面的吸附属于物理吸附。  相似文献   

3.
在pH 值为11.4 的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DDTC)体系中, 采用循环伏安电位扫描、恒电位阶跃和计时电位法研究了黄铁矿的电极过程。循环伏安曲线表明, 当c(DDTC)=1 ×10-4 mol/L 时, 电极电位大于0.2V(SHE)以后, 黄铁矿电极表面发生四乙基二硫化秋兰姆(TETD 或D2)的电化学沉积并残留在电极表面;采用恒电位阶跃法可以确定反应电流密度(i)与反应时间(t)之间的关系式为i =(9.08 ×10-5 +4.77 ×10-3 t0.5)-1, 由此可以确定DDTC 在黄铁矿电极表面的扩散系数D为3.72 ×10-6 cm2/s, TETD 在黄铁矿电极表面的吸附厚度可达1.63 个单分子层;计时电位法则确定了pH 为11.4 时, 吸附于黄铁矿电极表面的TETD 的电化学动力学方程为η=0.116-0.064 lg[1-(t/τ)0.5], 电化学动力学参数确定为:交换电流密度i0 =3.08 μA/cm2, 反应电子数n=2, 反应传递系数α=0.462。电化学动力学方程和电化学动力学参数值表明吸附于黄铁矿电极表面的TETD 易于还原。  相似文献   

4.
双黄药在磁黄铁矿电极表面的电化学形成及吸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丁基黄药在磁黄铁矿表面氧化的电化学过程。热力学和循环伏安研究表明丁黄药离子在磁黄铁矿表面氧化形成双黄药 ;恒电流阶跃法导出了氧化过程的电化学动力学方程 η =0 0 98-0 0 74lg〔1-(t/τ) 1/ 2 〕 (V) ,利用动力学参数可以定量地描述氧化速率 ;计时电量法的研究确定了磁黄铁电矿电极表面双黄药吸附层厚度随着 pH值升高而变薄 ,在 pH =6 82、 9 18和 11 0的条件下 ,吸附层厚度分别为 3 0 9、 2 14和 0 98个单分子层  相似文献   

5.
采用循环伏安扫描法,恒电流阶跃法研究了黄铁矿电极在丁基黄原酸钾溶液体系中的电化学行为,根据电化学试验结果可以判定,黄药在黄铁矿电极表面形成双黄药;双黄药的形成是分步进行的,首先会发生黄原酸根离子的电化学吸附,然后再氧化成双黄药。  相似文献   

6.
通过线性极化、循环伏安电位扫描、恒电流阶跃等电化学测试方法 ,研究了纯金在硫脲溶液中的溶解过程 ,在亚硫酸存在的硫脲溶液中 ,金阳极氧化的峰电位负移 ,峰电流增大 ,促进金的阳极过程 ,确定金阳极过程的钝化原因是金电极表面吸附元素硫所致。电化学研究表明 ,硫脲体系中亚硫酸促进金阳极过程的机理是亚硫酸参与了反应过程 ,与硫脲的氧化产物发生了还原反应 ,减少了硫脲的不可逆降解 ,提出了亚硫酸在硫脲浸金过程中的电化学还原—催化溶解机理。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旋转圆盘电极并结合线性扫描、恒电位单阶跃、恒电流电解、循环伏安等电化学测试方法综合考察了 Ni_3S_2在硫酸盐溶液中的阳极电化学溶解动力学规律,查明了其活性溶解反应的控制步骤;并利用 Au-Hg 齐环电极检测到中间硫氧离子的还原电流,提出了 Ni_3S_2阳极分段溶解逐步氧化的反应机理。求取了反应速度常数、固相扩散系数、反应活化能等动力学参数。  相似文献   

8.
常温酸性条件下黄铜矿氧化分解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5℃,pH=2的条件下,通过对电极表面的电化学行为以及表面XPS分析,研究黄铜矿氧化分解的机理.循环伏安曲线表明,电位在400~800mV范围时黄铜矿发生部分阳极氧化反应,分解电流很小,反应生成中间产物.黄铜矿在电位小于-400mV的外加电位下发生强烈的阴极还原反应,还原产物可进行较强的阳极分解反应,但是反应随后受到钝化.对在外加恒电位E=550mV氧化100s后黄铜矿电极表面主要物质成分比例Cu:Fe:S为1:O.90:2.97.硫元素仍然主要以S2-的形式存在,其次是单质硫.  相似文献   

9.
通过电子密度计算、循环伏安测试和浮选试验等方法,分析了硫化钠在黄药浮选黄铜矿和孔雀石过程中的抑制与活化作用及机理。结果表明,黄铜矿中铜和硫原子之间有较强的电子云重叠,共价作用明显,易与黄药作用而上浮,随硫化钠浓度的增加,黄药与黄铜矿作用的循环伏安曲线上出现的氧化峰逐渐减弱以至于消失,表明硫化钠对黄药在黄铜矿表面的吸附起到了抑制作用;而孔雀石中铜和氧之间电子云重叠较少,离子键作用显著,难以与黄药直接作用,循环伏安曲线测试结果证实了黄药在硫化的孔雀石表面吸附伴随着电子转移,是一个电化学过程,在适宜的硫化钠浓度下,黄药与孔雀石作用的循环伏安曲线上出现了氧化峰,表明硫化钠能促进黄药在孔雀石表面吸附,起到活化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以1.0mol/L甲基磺酸为电解液,石墨毡和石墨板分别为正负极,通电氧化石墨毡,氧化程度为400mA·h/g。借助循环伏安法和恒电流充放电法测试PbO2/Pb(Ⅱ)电对在处理前后的石墨毡电极上电化学活性和电池的充放电性能,利用FT-IR、SEM表征处理前后的石墨毡表面官能团和形貌变化。结果表明,处理的石墨毡表面相对粗糙,形核活化能和羟基官能团含量相对增加。氧化的石墨毡电极提高PbO2/Pb(Ⅱ)电对循环伏安特性,10mA/cm2电流密度时,氧化的石墨毡电极电池库伦效率、电压效率、能量效率有所增加,分别为94.85%、86.37%和81.92%。  相似文献   

11.
通过蓝晶石、石英及黑云母的浮选试验,研究了无机阴离子调整剂对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以十二胺为捕收剂时,氟化钠与十二胺加入的顺序的不同对石英、黑云母两种矿物的浮选基本没有影响,对蓝晶石有活化作用;Na2SiO3与十二胺的添加顺序不同对黑云母的影响较小,对蓝晶石起到强的抑制作用,且Na2SiO3在十二胺之后添加对矿物的抑制作用更强;(NaPO3)6的添加对蓝晶石及石英均起到较强的抑制作用,对黑云母的抑制较弱;Na2S除了对蓝晶石起到轻微的活化作用外,对石英及黑云母两种矿物的浮选基本没有影响。通过浮选溶液化学计算,分析了Na2SiO3、Na2S、(NaPO3)6对蓝晶石、石英及黑云母矿物的抑制或活化作用的机理。  相似文献   

12.
以内蒙古乌山铜钼矿铜精矿矿浆为例, 研究了加入絮凝剂/凝聚剂后矿浆的沉降过程, 以及絮凝剂/凝聚剂种类与矿浆的Zeta电位的关系。实验研究发现, 无机凝聚剂WA能使矿浆Zeta电位改变符号, 在不同药剂用量下, 由原来的-15.69 mV变为+2.39 mV; 有机高分子絮凝剂WB作用下的矿浆电位始终为负值, 但存在电位绝对值先降低再升高的趋势, WA和WB均能起到强化铜精矿沉降的作用。按照最佳用量下矿浆电位接近于零的原则, WA的最佳用量为850 g/t, WB的最佳用量为2.5 g/t。通过pH值条件试验, 认为WA的最佳使用范围为pH=5~9, WB的最佳使用范围为pH=9~11。并从分子结构和质子迁移理论的角度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13.
马达加斯加岛中北部地区发育三条南北向展布的绿岩带,统称为Tsaratanana绿岩带。该带形成于晚太古界,主要由镁铁质和长英质片麻岩、片岩组成,在晚元古界遭受强烈的岩浆侵入,并发生变质变形作用,对其形成和演化的研究可以为研究地球早期信息和罗迪尼亚、冈瓦纳等超大陆的演化提供信息。该绿岩带蕴藏丰富的金、铁、铬铁、镍、钒钛等矿产资源,其中与太古代变质岩系有关的有石英脉型金矿和BIF铁矿,而铬铁矿、镍(钴)、钒钛磁铁矿等与晚元古界镁铁质-超镁铁质侵入岩有关。另外,还有大量的残积型-冲积型砂金矿。  相似文献   

14.
针对铀燃料元件加工过程中产生的高铀含量放射性废渣(铀品位59.63%), 采用循环溶解、硝酸浸出、浓酸熟化、高温焙烧等工艺回收其中的铀。试验结果表明, 使用1∶1.2的稀硝酸溶液, 80 ℃水浴, 搅拌溶解4 h, 经过16次循环溶解, 得到铀含量为0.181%的不溶渣, 不溶残渣率为1.33%; 对于较难溶解的不溶渣, 通过工艺条件优选, 采用两级硝酸浸出, 渣中铀含量可降至0.059%。多次循环溶解和两级硝酸浸出工艺相结合, 可达到较好的回收效果。本研究结果为高品位铀废渣中铀的回收提供了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5.
通过浮选试验、吸附量测定、动电位和红外光谱分析,考查了淀粉对蓝晶石、石英及黑云母浮选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理。单矿物浮选实验表明,在阳离子捕收剂十二胺体系中,淀粉在中性条件可以较好地抑制蓝晶石的浮选,当淀粉用量为22.5mg/L时,蓝晶石的浮选回收率仅为2.78%。结果表明:淀粉是蓝晶石反浮选的有效调整剂,淀粉对蓝晶石除了静电作用外,同时淀粉能与矿物表面的Al 3+发生化学键合作用,使淀粉吸附于蓝晶石矿物表面,从而使矿物表面亲水化,同时淀粉与十二胺能在蓝晶石矿物表面发生竞争吸附而减少捕收剂在矿物表面的吸附量。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石英、长石自身晶体结构出发,深入分析了其表面性质及其荷电机理,从理论上揭示了石英长石浮选分离的可能性。分析了现有的几种无氟浮选新工艺(包括无氟有酸法和无氟无酸法),并针对这几种无氟浮选分离方法,简要探讨了其浮选作用机理。研究表明无氟无酸法具有环境友好、无设备腐蚀、成本低廉等优点,是未来石英—长石浮选分离工艺的重点发展方向,但真正投入工业生产仍需更进一步的研究和完善。  相似文献   

17.
针对尾矿坝的动力响应问题, 基于完全非线性动力分析理论, 利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 分析计算了尾矿坝地震响应, 获得了尾矿坝在地震作用下的加速度放大系数、动位移、有效应力及库区液化的动力响应特性。结果表明, 在静力作用下, 尾矿坝整体处于稳定状态, 稳定性系数为1.71。在动力荷载作用下, 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加速度放大系数分别为2.86和2.1, 有效应力不大, 具有较大的安全储备; 坝体水平向位移变化不大, 且液化范围较小, 不影响尾矿坝的整体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考查了4种捕收剂GYB、NaOL、HPC、731及其组合使用对黑钨矿单矿物的浮选作用规律, 通过黑钨矿表面润湿性测试、表面电性测试、颗粒间的相互作用研究, 探讨了组合捕收剂对黑钨矿颗粒间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 捕收剂组合使用能对黑钨矿浮选产生正协同效应, 不仅能提高对黑钨矿的捕收能力, 还能拓宽黑钨矿的浮选pH区间。经组合捕收剂作用后的黑钨矿颗粒间相互作用总势能为负值, 说明黑钨矿颗粒间更易形成疏水聚团, 有利于黑钨矿的上浮。  相似文献   

19.
液压支架吊运车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决在无起吊设备的情况下,运转或运输液压支架,设计了一种液压支架运输车。该车集起吊与运输为一体,特别适合现代化企业的发展特点,投资成本少、制造周期短、安全可靠、操作方便、灵活自如。  相似文献   

20.
以醋酸锌、硫化钠为原料, 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改性剂, 采用一步合成法制备了β-ZnS, 再通过焙烧制备ZnS/ZnO异质结材料, 然后加入一定量氧化石墨烯(GO)利用水热法成功制备了ZnS/ZnO/rGO复合材料。结果表明, 在水热时间16 h、水热温度140 ℃、GO∶(ZnS/ZnO)质量比20%的条件下, 所制备的ZnS/ZnO/rGO复合材料在可见光光照120 min内对亚甲基蓝的降解率可达80.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