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建立大鼠移植性肝癌模型,探讨改良的经肝动脉插管(Lindell法)给药技术在该模型上运用的可行性及价值.方法 20只SD大鼠采用完整组织块肝内植入法建立模型,随机分为两组,在手术显微镜下经胃十二指肠动脉逆行细针穿刺灌注染料,其中组A采用改良的Lindell给药技术,组B采用常规Lindell法,观察大鼠各肝叶染色程度,比较两组模型肿瘤重量及体积.结果模型复制和给药成功率为100%,两组瘤重和瘤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灌注前暂时阻断肝固有动脉右侧分支的改良Lindell技术使大鼠尾状叶、右叶及中叶染色程度明显减少(P<005)。结论用完整组织块肝内植人法建立的大鼠移植性肝癌模型稳定;改良的Lindell给药技术能模拟临床肝癌介入超选择插管技术,适合干肝癌血管介入治疗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急性血栓性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脑缺血造模的可行性,旨在提高模型的可重复性和可控制性。方法健康雄性成年SD大鼠60只,体重300~450g,随机分为3组:大栓子组(栓子长1.2~1.5mm,15只)、中等栓子组(0.8~1.0mm,30只)和小栓子组(0.5~0.6mm,15只)。取同系大鼠的股动脉血0.6ml 与0.15ml 凝血酶溶液混匀后,注入微导管内制备成线样血栓。将切好的栓子经大鼠左侧颈内动脉注入,建立MCAO模型。使用GE Signa1.5T超导成像仪,3英寸环形表面线圈行大鼠脑MRI 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小栓子组15只,9只发现脑梗死灶(60%),中等栓子组和大栓子组所有大鼠均出现脑梗死灶,小栓子组与另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等栓子组脑梗死灶均位于同侧大脑半球,局限于左侧顶叶皮质、皮层下及基底节的占93.3%(28/30)。小栓子组9只,在24h或死亡时的平均脑梗死体积占同侧大脑半球的(14.41±8.72)%,中等栓子组30只占(48.29±18.57)%,大栓子组15只占(73.68±18.29)%。3组之间脑梗死体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171,P<0.01)。小栓子组9只,平均生存时间(301.1±23.02)h;中等栓子组30只,平均生存时间(277.43±20.27)h;大栓子组15只,平均生存时间(59.93±25.03)h。大栓子组与另2组之间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676,P<0.01),而中等栓子组的生存时间与小栓子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等栓子组脑梗死区相对脑血流容量(rCBV)在3~18h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578,P>0.05)。结论经过改良后,中等栓子建立的大鼠MCAO模型脑梗死体积适中、存活率高、脑梗死部位恒定而rCBV持续降低,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和可控性。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探讨改良的经大鼠胃十二指肠动脉逆行肝动脉插管方法的可行性及价值。方法Wistar大鼠12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30只。A组、B组为预实验组,分别采用改良法与传统法作肝动脉插管。C组、D组以穿刺种植法构建大鼠肝癌模型,分别以改良法与传统法插管作肝动脉造影及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比较两种插管法成功率、大鼠肝癌建模成功率,TACE治疗前后肿瘤体积变化、死亡率、死亡原因。结果 A、B组肝动脉插管成功率分别为90.0%(27/30)、63.3%(19/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65,P=0.033)。C、D组大鼠肝癌模型均成功构建, 肿瘤种植率为100%;插管成功率分别为93.3%(28/30)、70.0%(2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07,P=0.045);C、D组TACE治疗前后平均肿瘤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D组大鼠术后10 d死亡率较C组高(42.86%对10.71%, χ2=5.079,P=0.024),死亡原因可能为血管受损、肝脏损伤及麻醉意外等。结论 改良的经胃十二指肠动脉逆行肝动脉插管方法简单易掌握、成功率高,TACE术后死亡率低、并发症少,值得继续深入研究和在相关实验中尝试。
  相似文献   

4.
目的尝试人体白蛋白、硫酸镁与溶栓联合应用延长脑缺血溶栓治疗时间窗的可能性和可靠性.方法利用线栓法建立SD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对建立的MCAO模型按照神经功能损害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对评分≥3,应用随机数据表法进行随机分组:A组为缺血3 h后溶栓(8只);B组为缺血6 h后溶栓(8只);C组为缺血3 h后神经保护药物干预后溶栓(8只);D组为缺血6 h后神经保护药物干预后溶栓(8只).溶栓治疗是在脑缺血的不同时间把线栓拔出后以尿激酶2500 u稀释后自股静脉缓慢注入.神经保护药物干预,即在线栓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探讨一种成瘤周期短、操作便捷、安全性高、适用于肝癌治疗研究的SD大鼠原位种植型肝癌模型制作方法,同时进行彩色超声、增强CT、MR等3种影像学检查和诊断。方法 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McA- RH7777组和N1S1组,每组10只。称重后将McA- RH7777和N1S1肝癌细胞分别注入两组大鼠肝左中叶内,术后连续3 d腹腔注射青霉素(20万U/只)和地塞米松(2.5 mg/只),以抗感染和免疫抑制治疗。术后7 d,采用彩色超声、增强CT、MR鉴别肝脏肿瘤,记录模型鼠体重,取出肿瘤组织进行形态学观察和病理学检查。结果 术后7 d,McA- RH7777组、N1S1组大鼠分别死亡2只、1只,影像学检查显示成活大鼠全部成瘤,建模成功率分别为80%(8/10)和90%(9/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6);大鼠体重分别减轻(50.00±24.93) g、(36.44±7.75) g;肿瘤体积分别为(316.43±265.84) mm3、(188.58±137.47) mm3。两组大鼠处死后,尸检结果与影像学检查一致;肉眼观察McA- RH7777肝癌外观呈团块状,N1S1肝癌呈结节状。HE染色显示McA- RH7777肝癌为高分化肝癌,N1S1肝癌为低分化肝癌。结论该方法能成功、高效地构建SD大鼠原位肝癌模型,同时通过不同影像学技术实现诊断和评价,为肿瘤介入治疗研究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实验工具。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人体白蛋白早期干预对延迟溶栓所致的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为降低延迟溶栓后血管源性脑水肿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颈内动脉线栓法建立脑缺血模型,然后分别在脑缺血2、3、4 h后拔出线栓形成脑缺血再灌注模型。138只体重320 ~ 380 g的清洁级雄性SD大鼠被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白蛋白组和联合治疗组(白蛋白+rt PA),其中假手术组3只,其余每组再分为脑缺血2、3、4 h再灌注亚组,每亚组15只。在白蛋白组、联合治疗组中,20%人体白蛋白于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2 h时间点经大鼠股静脉给药,剂量2.5 g/kg体重。联合治疗组于各再灌注时间点拔栓后立即自大鼠股静脉注入rt PA,剂量10 mg/kg。各组大鼠于MCAO 后24 h处死,分别行2,3,5 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测量梗死体积、埃文斯蓝(EB)定量检测血脑屏障(BBB)渗漏情况以及免疫组化法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 9)的表达。结果   大剂量人体白蛋白早期干预显著改善了24 h后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 MCAO 3 h、MCAO 4 h白蛋白组及MCAO 3 h联合治疗组大鼠神经功能明显好于对照组(P < 0.05);MCAO 4 h联合治疗组较对照组神经功能评分有所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白蛋白组、联合治疗组各缺血再灌注时间点与对照组相应时间点比较梗死体积有明显缩小,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尤其是在MCAO 4 h白蛋白组、联合治疗组分别较对照组下降23%和17.3%。脑出血转化在对照组4 h 出现2例、白蛋白组4 h、联合治疗组4 h各1例。白蛋白组、联合治疗组各缺血再灌注时间点与对照组相应时间点比较EB含量有明显降低(P < 0.05)。与对照组相比,白蛋白组、联合治疗组的MMP 9在梗死灶边缘表达阳性细胞数显著减少。结论   大剂量人体白蛋白早期干预,可降低实验动物延迟溶栓后的BBB的通透性,减小梗死体积。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探讨改良大鼠胃十二指肠动脉逆行给药方法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提出一种更简单、安全的肝动脉插管技术。方法 Sprague- Dawley大鼠20只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10只;A组行改良胃十二指肠动脉逆行插管,B组(对照组)行传统插管。分别记录手术时间、术中术后意外情况,观察术后大鼠状态。术前、术后即时、术后1周复查CT平扫。结果 A组与B组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两组给药成功大鼠术后活动状态和饮食饮水无明显差异;两组给药成功大鼠CT平扫未见明显差异,术后即时肝脏碘油沉积,胃肠道无碘油,术后1周可见部分碘油清除。结论 改良大鼠胃十二指肠动脉逆行插管技术简便易行,是一种高效、安全的给药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采用血管内穿刺制作兔脑血管痉挛(CVS)模型方法。方法采用血管内穿刺法在新西兰大白兔产生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制作CVS模型。存活兔分成12h、1、2、3及7d组,共5组,每组分为SAH亚组(5只)及对照亚组(2只)。每只兔术前、术后常规行头颅CT检查,处死后常规行HE染色观察后交通动脉及基底动脉管腔内直径及管壁厚度改变。结果本组共72只兔,成功制成模型并获取标本35只(SAH组25只,对照组10只),模型制作成功率为48.6%。SAH组后交通动脉及基底动脉管腔内直径在SAH后12h分别缩小43.60%和51.82%。随后血管直径呈双相改变,管腔直径在第7天再次明显缩小,分别下降29.32%和45.19%。结论本法造模病理改变明显,是适合研究CVS发生机制的动物模型。虽然动物死亡率高,但如能应用新型合适材料并注意操作细节能提高造模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观察丁苯酞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及其对缺血再灌注损伤治疗时间窗的影响。方法 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24只,缺血再灌注组24只,丁苯酞治疗组24只。每组再分为缺血2、3和4 h 后再灌注3个亚组,每亚组8只。采用改良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各组神经功能和脑梗死范围,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组织中VEGF表达。结果 随着缺血时间延长,再灌注后, 神经功能评分和脑梗死范围也随之增高,缺血再灌注组在缺血2、3和4 h的神经功能评分分别为(2.6 ± 0.6)分、(3.7 ± 1.0)分和(4.2 ± 1.0)分,脑梗死容积比率分别为(27.6 ± 5.4)%、(33.1 ± 6.1)%和(42.3 ± 7.3)%;而在丁苯酞治疗组则分别为(1.2 ± 0.5)分、(1.6 ± 0.7)分、(2.3 ± 0.9)分和(9.8 ± 1.6)%、(16.7 ± 2.3)%和(20.7 ± 3.9)%,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丁苯酞治疗组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并发现丁苯酞治疗组的缺血4 h的症状评分和脑梗死容积比率与缺血再灌注组缺血2 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丁苯酞治疗组和缺血再灌注组的VEGF表达均逐渐减弱。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脑组织中VEGF表达明显减弱(P < 0.01)。与其他两组比较,丁苯酞治疗组的VEGF表达明显较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 丁苯酞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VEGF表达相关,并能延长缺血再灌注治疗时间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动脉内溶栓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联合治疗对大鼠缺血性脑梗死面积的影响,并探讨bFGF的保护机制。方法将50只雄性Wistar大鼠,用血栓栓塞法制备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于缺血4h后随机分为:1.单纯溶栓组;2.溶栓与bFGF联合治疗组。分别在治疗后不同时间点观察大鼠神经功能缺陷和MRI T2WI显示病变面积的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时间点bax的表达。结果在单纯溶栓组,脑缺血再灌注3h时,bax表达开始增加,再灌注12h时达到高峰;与单纯溶栓组比较,溶栓与bFGF联合治疗6h后,M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