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7 毫秒
1.
钱红飞  宋心远 《印染》2007,33(9):5-7
研究了分散染料在涤纶/氨纶双组分织物上的上染规律,并对不同品种的分散染料在两组分上的分配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在低温阶段,分散染料主要对氨纶组分上染;随着温度的上升,分散染料开始从氨纶组分转移到涤纶组分。分散染料对涤纶/氨纶两组分的分配因分散染料的品种而异,浅色品种对氨纶组分表现出较高的上染率,深色品种则对涤纶表现出较高的上染率。  相似文献   

2.
马尾松硫酸盐浆树脂化学组分的分离和GC-MS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以马尾松塔罗油替代马尾松硫酸盐浆树脂,利用乙醚萃取法将其分离为酸性组分和中性组分,进而进行了GC-MS分析。发现酸性组分中纸大部分为树脂酸不饱和脂肪酸,中性组分的化学成分复杂,其中谷甾醇为代表组分,萜烯类物质也占有较大比重。  相似文献   

3.
莲藕多酚对微生物抑制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时所提莲藕多酚各组分的生物活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莲藕多酚组分Ⅰ、组分Ⅱ时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对其他细菌及真菌的抑制作用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辣椒色素的分离纯化与光学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索了吸附树脂柱色谱法脱除辣椒色素中辣椒素的新方法。该方法可将辣椒色素与辣椒素分离并对红、黄色素组分实现初步分离,辣椒色素产品色价高达105。用硅胶柱色谱法可分离辣椒色素精细组分。对所得色素精细组分进行了紫外-可见光谱分析表明:红色素组分的最大吸收波长为470nm,黄色素组分的最大吸收波长为450nm;各辣椒色素组分的光稳定性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为辣椒色素各精细组分充分而有效的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固相微萃取法分析凤凰单枞乌龙茶香气组分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本文以凤凰单枞乌龙茶(Camellia sinensis)为材料,采用固相微萃取(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SPME)对其呈香组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SPME萃取凤凰单枞乌龙茶香气组分,从桂花香型乌龙茶干茶样中检测出41种香气组分,而SDE法则检测到55种香气组分,两种方法都检测出高比例的芳樟醇、橙花叔醇、茉莉酸甲酯和吲哚。SPME法萃取了乌龙茶自身散发出的香气组分,避免了茶叶中易挥发或热不稳定的香气组分被破坏,减少了香气组分的测定误差和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具有ACE抑制活性的大豆肽的RP-HPLC分离和结构鉴定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优化RP-HPLC洗脱条件的基础上,对经大孔吸附树脂DA201-C、凝胶过滤色谱Sephadex G-15分离得到的ACE抑制活性大豆肽组分进行进一步的纯化。在分离得到的11个组分中,峰9的ACE抑制活性最高,在0.2mg/mL.的浓度下,其ACE抑制率达到96.92%。分析型RP—HPLC纯化组分9得到三个组分,其中组分9-Ⅰ具有最高的ACE抑制活性,为98.46%,其含量约占组分9的50%以上。经过LC-MS序列分析,降血压组分9-Ⅰ的分子质量为772.4,有三种可能的结构:VISTGAEP、VLSTGAEP和ANSAGTVGP。  相似文献   

7.
大肠杆菌胞外存在复杂且种类繁多的生物膜组分,这些生物膜组分不仅在合成和组装过程中耗费大量的能源和底物,且某些组分还存在巨大的致病风险。为减少这些不利影响,作者采用Crisp-Cas9基因编辑技术,从基因水平分别去除大肠杆菌MG1655中非必需生物膜组分,构建了一系列非必需生物膜组分缺失突变菌株。对突变株的细胞特性进行考察,筛选具有优异特性的突变菌株。结果显示,敲除鞭毛fliE-R、fliY-T、flhE-D 、4型荚膜、唾液酸和聚- β-1,6-葡萄糖胺基因簇能促进菌株在M9培养基中的生长;敲除鞭毛基因簇flgN-L和胞外多糖类组分有利于PHB合成;敲除胞外多糖类组分基因簇或鞭毛的4个基因簇,能增强菌株膜通透性;去除大肠杆菌核心多糖能重塑代谢调控,促进克拉酸的生产。  相似文献   

8.
枸树皮属高树脂造纸原料。在碱法制浆过程中,用碱量和蒸煮温度对树脂溶化的影响并不显著,长时间保温对树脂溶化有不良效果。添加螯合剂,脱果胶剂以及非离子表面活性剂OP-10均能促进树脂的脱除。构树皮制浆前后丙酮抽出物的DEAE-Sephadex分离结果表明,纸浆抽出物中性组分比例增加,其中皂化物很少,绝大部分是不皂化物。弱酸性组分降低,强酸性组分很少,但柱中残余物增加。添加助剂的碱法蒸煮,加快了弱酸性组分的溶解,并提高了对中性组分溶化的比例  相似文献   

9.
为了确定“棉酚制品”中一组分的分子结构,用化学法证明该组分是一种有机氮化合物。用核磁共振氢谱(1HNMR)研究该组分时,以纯棉酚作模型化合物,在实验指认该模型化合物1HNMR谱线的基础上,解析了上述组分的1HNMR谱,并推出它可能的分子结构,最后用标样双苯胺棉酚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10.
王莉娜 《啤酒科技》2005,(11):64-65,67
对啤酒和酿造材料中的不良风味可以用气相色谱法来检测非正常组分峰。不良风味能够品尝出来时,可采用气相色谱一质谱(GC—MS)法来鉴定假设组分。当风味组分浓度较低,不能够直接品尝出来时,利用GC嗅觉检测法来确定风味组分的位置,然后用GC—MS来进行鉴定。啤酒中存在许多挥发性组分,因此在气相色谱上使用GC嗅觉检测法来确定微量风味组分峰的位置非常困难,可采用多维GC气味检测法来确定微量风味组分峰的位置,并用多维GC—MS进行鉴定。采用这一技术,可以对啤酒中多种不良风味组分进行鉴定,包括附着在易拉罐体上的溶剂风味成分、附着在硅藻土中的海胆味风味成分、霉味和消毒剂味等。  相似文献   

11.
火麻仁油中脂肪酸的不同酯化方法与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索氏提取法对火麻仁粗油进行提取,分别采用3种不同的甲酯化方法处理,通过脂肪酸的气相色谱-质谱联机分析,对其脂肪酸组成及含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3种甲酯化方法分别鉴定出14、11和10种脂肪酸,占火麻仁油总量的83.36%、99.63%和96.98%。甲酯化方法1的火麻仁油中鉴定出主要脂肪酸为:棕榈酸占脂肪酸总量的10.97%,硬脂酸占脂肪酸总量的7.56%,亚油酸占脂肪酸总量的13.42%,油酸占脂肪酸总量的34.80%;甲酯化方法2的火麻仁油中鉴定出的棕榈酸占脂肪酸总量的8.33%,硬脂酸占脂肪酸总量的5.53%,亚油酸占脂肪酸总量的54.64%,亚麻酸占脂肪酸总量的25.42%;甲酯化方法3的火麻仁油中鉴定出的棕榈酸占脂肪酸总量的8.20%,硬脂酸占脂肪酸总量的5.23%,亚油酸占脂肪酸总量的52.19%,亚麻酸占脂肪酸总量的25.77%。  相似文献   

12.
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法筛选与红曲菌产桔霉素相关的基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筛选与红曲菌产桔霉素相关的基因,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SSH)构建了两个红曲菌的cDNA消减文库。利用分子生物学软件从这两个文库中找出八条同源序列,通过Blast软件对这八条序列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它们可能是新的基因片段,递交后被Genbank接收。  相似文献   

13.
A total of 96 entire male pigs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feeding raw potato starch (RPS) and live weight (LW; 90, 100 or 115 kg) on skatole, indole and androstenone levels in fat and plasma. Different methods to analyse the compounds were compared. Fat levels of skatole analysed by HPLC and colorimetric methods, and androstenone analysed by HPLC and ELISA, were highly correlated. However, androstenone values obtained by ELISA were overestimated. Feeding RPS reduced skatole levels in plasma and fat but did not affect indole levels. Androstenone levels in plasma measured by direct ELISA were not altered by diet, whereas the levels measured by ELISA with extraction were lower in the pigs fed RPS. Feeding RPS did not reduce androstenone levels in fat. Androstenone levels in fat were higher at 115 than at 90 kg, whereas skatole and indole levels were not affected by LW.  相似文献   

14.
载银棉纱的结构与抗菌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居静霞  张幼珠  胡万丽 《印染》2006,32(23):8-10
以鞣酸还原[AS(NH3)2]^+,将微颗粒Ag载入碱处理棉纤维的微隙。通过SEM观测到纤维上的Ag均匀地分布;XPS、红外光谱检测表明纤维上银颗粒主要是单质银。以配位键与纤维结合。采用抑菌圈定性法及悬液定量法研究载银棉纱的抗菌性能,结果表明,载银棉纱具有良好的抗菌性及耐洗性。  相似文献   

15.
采用索氏提取法对马兰籽中马兰籽油进行提取,分别采用两种方法进行甲酯化处理,以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仪进行分析,对它们的脂肪酸组成和相对含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酯化方法l 和酯化方法2 分别鉴定出16 种和6 种脂肪酸,占马兰籽油总量的98.66% 和63.68%,两种方法酯化的马兰籽油中鉴定出主要脂肪酸均为十八碳二烯酸、十八碳烯酸、十六酸。  相似文献   

16.
以酿酒葡萄品种马瑟兰为原料,分别用4种商业酵母单一或混合酿制马瑟兰干红葡萄酒,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质联用(GC-MS)技术对其香气成分进行分析,探究山东蓬莱产区马瑟兰干红葡萄酒的香气组成,同时为生产实践选择合适的酵母。不同酵母酿制的马瑟兰干红葡萄酒共检测到79种挥发性物质,通过对其香气成分进行分类比较分析表明,酵母71B所酿制的酒具有较高的C6醇、乙酸酯;酵母BDX所酿的酒具有较低的己醇、辛酸、己酸,较高的脂肪酸乙酯、苯乙醇、3-乙氧基丙醇;酵母K1和D254酿制的酒中乙酸酯和脂肪酸乙酯的含量都非常接近。混合酵母酿制的酒中高级醇、乙酸酯和脂肪酸含量普遍比单一酵母酿制的酒高。  相似文献   

17.
棉棉秆皮混纺纱性能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棉棉秆皮混纺纱生产工艺以及运用聚类分析法优选工艺的途径。针对棉秆皮纤维较粗、较硬、较脆,抱合力差的特点,通过预处理提高其可纺性,并在各工序采取相应的工艺技术措施,用不同工艺纺制出12种混纺转杯纱。运用聚类分析法对混纺纱性能进行分析,将所纺12种纱线聚类为4类,通过对4类纱线性能的分析比较,优选出工业化生产中宜采用的较优工艺参数为棉/棉秆皮混纺比80/20,纺纱细度70 tex,捻系数600。指出:采用聚类分析法优选纺纱工艺参数可为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该研究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工厂化和家庭作坊式两种工艺生产的晴隆酸菜中细菌的多样性,并采用热图分析和主成分分析(PCA)对不同晴隆酸菜样品间细菌群落结构的相似性进行研究,最后分析其优势细菌属。结果表明,5个晴隆酸菜样品中共鉴定出19门、416属。家庭作坊式生产的晴隆酸菜细菌多样性高于工厂化生产;工厂化生产的晴隆酸菜细菌群落结构较相近且优势细菌属相同,分别为乳酸球菌属(Lactococcus)、芽孢杆菌属(Bacillus)、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大洋杆菌属(Oceanobacillus)。3种家庭作坊生产的酸菜样品中优势细菌属各有差异,但均含有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相似文献   

19.
以原肌球蛋白(tropomyosin,TM)为主要过敏原,腹腔注射6 周龄BALB/c雌、雄小鼠,从第14天开始给治疗组小鼠口服灌胃长双歧杆菌婴儿亚种(Bifidobacterium longum subsp.)1.2202或芽孢乳酸菌09.712(Bacillus coagulans 09.712),连续灌胃20 d。根据小鼠腹泻情况、过敏症状评分、血清中组胺(histamine,HIS)质量浓度、TM特异性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E水平变化构建TM致敏及益生菌治疗小鼠模型;通过氯乙酸萘酚酯酶染色、高碘酸希夫试剂特殊染色法检测各组小鼠肠道部位的肥大细胞和杯状细胞,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小鼠肠道部位的CD4+ T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探究肠黏膜免疫在TM致敏及益生菌缓解TM致敏作用中的机理。结果表明:雌性小鼠更适用于构建TM致敏模型;益生菌灌胃可以通过降低血清中HIS质量浓度和IgE水平缓解肠黏膜免疫反应,减轻TM过敏症状。本研究从肠黏膜免疫反应角度探究了其在TM致敏中的作用,为食物过敏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采用Amberlite XAD-2树脂吸附洗脱分离得到杨梅汁键合态香气物质,在不同的酶解和酸解条件下处理键合态组分,基于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SPME-GC-MS)技术对水解得到的键合态香气物质进行鉴定。结果显示,用果胶酶、β-葡萄糖苷酶2种酶水解,共检出22种键合态物质,包括顺-3-壬烯-1-醇、β-石竹烯等杨梅的特征香气物质。果胶酶酶解后的香气成分以酯类为主,β-葡萄糖苷酶酶解后以醇类为主,且香气含量更高,更适合作为杨梅汁的风味增香酶。在pH 1.0和pH 2.0条件下酸解杨梅汁,共检出19种化合物,以烷烃类物质为主;在pH 1.0条件下酸解处理的杨梅汁中检出的键合态香气物质种类多,成分更为丰富。酶解和酸解条件得到的键合态香气物质在种类和含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与游离态香气成分相比,酸解后的产物有较强的刺激性以及异味的成分,酶解得到的组分更接近水果本身的风味。综合比较,利用β-葡萄糖苷酶酶解是更适合杨梅汁中键合态香气物质的释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