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该试验对乳酸菌发酵核桃粕乳的不同菌株进行筛选,通过pH值、酸度及感官评定分析,从9株乳酸菌中筛选出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和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两株优良菌种。研究两株乳酸菌的复配比例,并与传统发酵剂发酵的核桃粕乳进行品质对比。结果表明,以嗜酸乳杆菌:植物乳杆菌(1∶1)接种发酵后得到的发酵核桃粕发酵乳综合品质最佳,其感官评分90分,氨基酸态氮含量57.0 mg/L,活菌总数7.35×107 CFU/mL,经发酵后的营养价值明显优于传统发酵剂发酵的核桃粕乳。  相似文献   

2.
提高嗜酸乳杆菌酸乳菌活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嗜酸乳杆菌为主发酵剂,嗜热链球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为辅助发酵剂制作嗜酸乳杆菌酸乳,采用正交实验,并分析发酵过程中pH、乳酸菌数以及感官品质的变化,确定混合菌种的最佳比例。结果表明,嗜酸乳杆菌1.8%、嗜热链球菌1.4%、保加利亚乳杆菌0.6%混合发酵,可以提高乳中嗜酸乳杆菌的菌活力并改善其风味。经验证,混合菌种发酵制作的酸奶在风味和保健功能等方面明显优于单一菌种发酵制作的酸乳。  相似文献   

3.
为筛选出高产叶酸的乳酸菌并研究该乳酸菌对发酵乳的影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从5种乳酸菌菌株:植物乳杆菌、嗜热链球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干酪乳杆菌、嗜酸乳杆菌的发酵液中检测叶酸含量,并通过检测复合发酵乳的pH、持水力、质构特性和感官特性来研究产叶酸的乳酸菌对发酵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产叶酸量最高,其次是嗜酸乳杆菌,分别为51.40和34.77 μg/mL。并且以基础菌发酵乳为对照组,添加产叶酸乳杆菌发酵乳为实验组,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其质构特性和感官品质会提高,同时pH也显著下降(p<0.05)。本实验为开发功能性发酵乳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以清酒乳杆菌清酒亚种、类干酪乳酪杆菌类干酪亚种、发酵黏液乳杆菌为发酵菌种,研究3株不同乳酸菌发酵米浆对米发糕品质的影响。方法 米发糕由发酵的大米磨成米浆,再经酵母发酵,加热汽蒸而成。以米浆的密度、黏度、持水率、流变特性为测定指标,测定乳酸菌发酵米对米浆性质的影响;以米发糕的质构、感官、比容为测定指标,测定乳酸菌发酵对米发糕品质的影响。结果 乳酸菌发酵原料大米相比其自然发酵和未发酵大米制作的米浆,米浆的密度与酸度最低、米浆的持水性与黏度最高,具有良好的流变学特性;不同乳酸菌菌种由于产酸与酶量不同,对米浆性质影响也不同,3株乳酸菌中发酵黏液乳杆菌发酵黏液乳杆菌制作的米浆密度小、黏度大、pH低、发酵能力强、流变特性中稠度系数大;米浆性质对米发糕的品质有直接影响,乳酸菌发酵相比于其他方法对米浆性质影响大,制得的米发糕品质最好,如比容较大、弹性较大、内部气孔均匀致密;不同乳酸菌发酵米浆性质不同导致米发糕品质也不同, 3株乳酸菌中发酵黏液乳杆菌制作的米发糕的比容最大、硬度最大(1409.43gf)、咀嚼性最大(718.81gf)、黏聚性与回复性最优。结论 发酵黏液乳杆菌发酵米发糕感官评分最高...  相似文献   

5.
研究嗜酸乳杆菌KLDS 1.0901在发酵酸奶过程中对酸奶特性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开发出一种抗氧化活性强的酸奶发酵剂。通过选取嗜热链球菌S1、德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KLDS 1.0207发酵酸奶以及向其中加入嗜酸乳杆菌KLDS 1.0901共同发酵制备酸奶,评价其产酸性能、活菌数含量,并分析所发酵酸奶的质构特性、乙醛和双乙酰产量,进行感官评价,最后对制备酸奶的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探索和研究,进而比较研究嗜酸乳杆菌KLDS 1.0901对发酵酸奶的发酵性能和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用嗜热链球菌S1、德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KLDS 1.0207及嗜酸乳杆菌KLDS 1.0901共同发酵的酸奶产酸速度快,5 h基本凝乳,与未添加嗜酸乳杆菌KLDS 1.0901发酵的酸奶相比,其中乳酸菌的活菌数为3.55×10~8CFU/g、风味物质乙醛的含量为22.8μg/mL、双乙酰含量为7.5μg/mL,以及感官评分为86分,仅次于3号汉森发酵剂。与3号汉森发酵剂相比,添加KLDS 1.0901的2号发酵剂在清除自由基的体外抗氧化能力方面与其相近。  相似文献   

6.
苏敬红  武彬 《食品与机械》2023,39(2):188-197
目的:利用乳酸菌发酵无盐酸菜。方法:通过考量菌株的发酵特性和抑菌能力,筛选具有高产酸能力和抑菌能力的乳酸菌制成混合发酵剂,并对其发酵工艺进行优化。结果:植物乳杆菌和嗜酸乳杆菌的生长活性、产酸能力及抑菌能力较强,选二者为发酵菌株;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m植物乳杆菌∶m嗜酸乳杆菌为2∶1,250 g白菜中乳酸菌接种量为450μL,玉米汁添加量为7.5 g,发酵温度30℃,此条件下制备的酸菜颜色和气味较好,感官品质最佳。结论:在无盐条件下,接种乳酸菌发酵酸菜是控制发酵过程、优化产品质量的有效手段,可以确保发酵稳定进行并获得高品质酸菜。  相似文献   

7.
选用保加利亚乳杆菌(Lb)、嗜热链球菌(St)、植物乳杆菌(Lp)和嗜酸乳杆菌(La)4种乳酸菌分别进行燕麦饮料发酵,考察不同乳酸菌发酵对燕麦发酵饮料的理化特性、营养成分及风味的影响,旨在筛选最适宜燕麦发酵饮料的乳酸菌菌种。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其它3个菌种,菌种Lp产酸速率快,发酵后活菌数增加较多(3.89×10~9 cfu/m L),黏度(9.08 mp·s)与La(9.28 mp·s)无显著差异,却显著大于Lb(7.07 mp·s)和St(7.17 mp·s)菌种(p0.05)。发酵制备的燕麦发酵饮料中总酚含量高,为12.43 mg/100m L,植酸含量低(16.49 mg/100 m L),β-葡聚糖含量与其它菌种发酵饮料差异不显著(p0.05)。GC-MS分析结果表明Lp发酵后的燕麦饮料产生较多的醛类,醇类以及有机酸等挥发性风味成分,使燕麦发酵饮料拥有较为独特的口感,其感官评分也最高。因此,筛选出菌种Lp为最适宜的燕麦发酵饮料乳酸菌菌种。  相似文献   

8.
本文选择绿豆、荞麦、高粱、薏米四种杂粮分别添加到籼米粉中,替代比例为25%。通过快速黏度测定仪、动态流变仪、质构仪和扫描电镜,研究了杂粮添加对米粉糊化特性、流变特性、凝胶质构和微观结构等特性的影响。利用挤压重组技术生产挤压杂粮米粉,研究了杂粮添加对挤压米粉蒸煮特性、质构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杂粮粉与籼米粉混合后,荞麦混合粉在淀粉糊化过程中表现出最高的峰值黏度和最终黏度,分别为4241和4705 cP,而薏米混合粉峰值黏度和回生值最低,分别为2438和1369 cP;添加杂粮后的凝胶结构呈现出较多的孔状,其中荞麦粉混合凝胶的硬度和弹性值最大,分别为16.60 g和0.89;添加杂粮后,挤压米粉的膨胀率、蒸煮损失、断条率均有所增加;添加荞麦粉后米粉的质构特性接近籼米米粉,而添加薏米粉的米粉质构特征值表明挤压米粉的品质显著降低(p<0.05)。利用挤压技术开发挤压杂粮米粉不仅可以提高米粉的营养价值,同时也有助于推动传统主食食品米粉的工业化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9.
嗜酸乳杆菌发酵大豆酸凝乳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嗜酸乳杆菌在豆乳中的生长情况,考察了温度、接种量、木瓜汁添加、嗜酸乳杆菌与植物乳杆菌复配比例对发酵的影响,最后根据发酵豆乳的感官指标,确定了嗜酸乳杆菌发酵豆乳的最佳工艺。结果表明,发酵温度为39℃、接种量为6%、木瓜汁添加量为10%、嗜酸乳杆菌与植物乳杆菌配比为1:2是制作木瓜发酵豆乳的最佳工艺条件。产品中嗜酸乳杆菌的活菌数达到3.0×109CFU/mL,且产品口感良好。  相似文献   

10.
以罗非鱼为原料,研究接种嗜酸乳杆菌和植物乳杆菌发酵腊罗非鱼的工艺技术,通过采用混合菌种对腊罗非鱼发酵工艺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将罗非鱼调味腌制,均匀渗透到鱼体后,接种复合乳酸菌嗜酸乳杆菌和植物乳杆菌为发酵剂发酵腊鱼,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嗜酸乳杆菌和植物乳杆菌1:1(m/m)混合、接种量2%(m/V)、发酵温度30℃、发酵时间24h。  相似文献   

11.
大米蛋白质提取技术研究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针对碱法提取大米蛋白的局限性,提出了非碱性溶剂逆向提取大米蛋白的思路。结果表明,在固液比为1:8,温度80℃,处理1h所得到的产品蛋白质含量达89.5%,氨基酸总量达86.7%,蛋白质回收率为95.7%。各项指标均优于碱法直接提取工艺。  相似文献   

12.
对甜型黄酒新原料杂交米的研究,是一项值得探讨的新课题。它包括对杂交米品质特性的研究,酿酒工艺参数的确立,新工艺流程的制定等。为突破甜型黄酒的原料禁区,本文作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初步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简述糙米水调质技术的基本原理、参数确定及在碾米生产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将不同储藏期的湘早籼33号稻谷加工成米粉,并对米粉品质进行分析,以确定稻谷储藏期与米粉品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稻谷储藏期的延长,米粉加工的成型及散粉质量可以得到明显改善;米粉吐浆值及酸度呈现增加趋势;成品含水量呈现下降趋势;用储藏期为9个月的稻谷加工的米粉断条率为零;当储藏期超过21个月时,感官品质开始下降;综合考虑米粉各品质指标,确定储藏期为9~11个月的稻谷较适宜加工高品质的米粉。  相似文献   

15.
不同软米品系对方便米饭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1个软米品系和一个粳米品种作为原料生产方便米饭,通过对软米的主要成分、蒸煮特性和复水性质的测定与分析,探讨方便米饭品质与大米主要成分、蒸煮特性、复水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原料大米中直链淀粉含量对蒸煮特性和复水性质的影响比较显著,原料米的蒸煮品质对方便米饭品质也有较大影响,软米较适于制作方便米饭,通过对比筛选出其中的R3和R2品系所生产的方便米饭品质优势较为突出,更加适宜作为生产方便米饭的原料。  相似文献   

16.
大米的特性对方便米饭生产工艺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研究了大米的品质特性与方便米饭生产工艺的关系,发现大米的直链淀粉含量与方便饭的硬度成正相关关系,与大米浸泡吸水率呈负相关关系,直链淀粉含量也直接影响方便米饭回生难易,胶稠度与米饭粘性有正相关关系,碱消值与米饭蒸煮时间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云南元阳红米麸皮、糙米、精米、及留胚米中营养成分及花色苷的含量。采用国标法及高效液相法测定样品中的各类成分含量。发现麸皮中粗脂肪(13.96±0.31%),粗蛋白(12.74±0.21%),灰分(7.13±0.03%),花色苷(198.62±5.02μg/g),钙元素(1132.09±21.2μg/g),镁元素(7530.89±151.63μg/g),铁元素(80.13±0.43μg/g)等金属元素,总氨基酸含量(90.03±0.98μg/g),呈味氨基酸含量(44.562±0.38μg/g),必需氨基酸含量(41.64±36μg/g)及其17种各类氨基酸含量,均高于其他样本中的含量。随着加工的深入,除淀粉含量外,其他营养物质及花色苷的含量逐步减少;最终精米中粗淀粉含量可达(84.87±2.34%)。此外发现,留胚米可以保留住各类营养素,与糙米的指标最为接近。通过研究,发现麸皮中含量较多的蛋白质、红米色素及矿物质,为后期的麸皮深加工提供了理论支持,为元阳当地的麸皮利用提供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碎米产生的原因及降碎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碎米产生的原因及降碎的方法。稻谷的品质、水分、爆腰率、碾米设备、提升机及大米的贮存等是产生碎米的原因,分级分库、合理配比,科学指导、调整工艺可以有效减少碎米产生。  相似文献   

19.
选用RN-820大米鲜度仪,通过染色测定p H来判定大米新鲜度。该方法操作简单,能直观区分开新、陈大米。简要介绍了RN-820大米鲜度仪的检测原理、操作,并以不同储存条件下大米新鲜度变化监测和市售大米样品新鲜度检测为具体实例,对该方法的实际应用作了详细介绍,对方法的优点和不足作出了评价,并预测和展望了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0.
发芽糙米白米黑米软罐头米饭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发芽糙米黑米白米为原料开发研制比白米饭更具营养价值及食用方面性的软罐头米饭。通过研究3种米的比例、发芽糙米和黑米的预煮时间、蒸煮水的添加比例以及高温杀菌时间等单因素及多因素组合对软罐头米饭组织状态、口感及糊化度的影响,确定发芽糙米白米黑米的比例为2∶2∶1,把发芽糙米和黑米均分别预煮20 min和15 min,蒸煮水的添加比例为1∶1.4,再和白米一起蒸煮15 min,121℃高温杀菌30 min可得到呈淡紫色、有光泽、有米饭特有的天然香气、白米米粒完整、无软烂、口感爽滑、有嚼劲和弹性、软硬适宜的软罐头米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