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油脂脱胶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马传国 《中国油脂》2002,27(1):24-26
分析了不同油脂脱胶方法的理论 ,描述建立在这些原理基础上的脱胶工艺 ,通过试验表明几种脱胶工艺 (膜过滤脱胶法、水化脱胶法和特殊水化脱胶法等 )均对实际生产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脱胶效果对油脂精炼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磷脂分子结构、化学性质及非水化磷脂的形成,分析非水化磷脂对脱胶效果的影响。阐述非水化磷脂存在对二级成品油,及对油脂碱炼、脱色、脱臭、氢化、脱腊和分提脱脂等油脂加工过程影响;并提出在加工过程中防止非水分磷脂的形成和转化,及降低油脂中非水化磷脂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论非水化磷脂的变化对水化脱胶油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论述非水化磷脂在大豆中的存在、在生产过程中的变化和钝化条件、在脱胶中对工艺设备和操作条件的要求 ;非水化磷脂的存在使脱胶油在 2 80℃加热试验中存在云雾 ,同时脱胶油脚的利用也受到影响。脱胶油脂作为精炼厂原料油 ,要求总含磷量为 2 0 0mg/kg。我们对食用和原料油分别采用 2 80℃加热试验和 2 0 0mg/kg含磷量双重标准 ,后者可以提高 0 2 6 %精炼率。另外在预处理软化中调整湿热及时间、利用膨化技术钝化磷脂酶 ,降低毛油非水化磷脂含量。  相似文献   

4.
油脂不同脱胶方法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目前国外油脂工业采用的各种脱胶方法及其操作工艺条件、脱胶效果、工艺特点等 ,为我国油脂脱胶工艺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超声波对磷脂酶A1脱除油中非水化磷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菜籽四级油为原料,研究了超声波对磷脂酶A1脱除油中非水化磷脂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的超声辐射可显著提高磷脂酶A1对油脂的酶处理脱胶速度;超声波对磷脂酶A1的作用效果与超声功率、超声时间和超声频率密切相关;超声作用没有改变磷脂酶A1对油脂脱胶的最适pH,但使磷脂酶A1对油脂脱胶的最适温度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6.
不同成熟度国产大豆对大豆油脱胶工艺及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不同成熟度大豆会直接影响大豆油的脱胶工艺及油脂品质.实验采用不同成熟度的国产大豆(青豆、熟豆),经粉碎、石油醚浸泡得到毛油,研究了不同种类的电解质(氢氧化钠、明矾、柠檬酸、磷酸、乙酸酐)在高温水化的脱胶条件下对该大豆毛油脱胶效果和油脂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柠檬酸、磷酸、乙酸酐可以有效地去除大豆毛油中的非水化磷脂,脱胶率为95%以上;脱胶后油脂的品质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在相同的脱胶条件下,脱胶青大豆油的非水化磷脂的绝对含量远远超过了熟大豆油,这加重了后续加工的负担;另外,脱胶青大豆油的品质也劣于熟大豆油.  相似文献   

7.
混合油脱胶即在混合油阶段进行水化脱胶,从而在较低的温度下得到浓缩磷脂与脱胶油,避免经过二蒸,汽提,由于高温而使磷脂色泽加深,进而使脱胶油色泽变暗影响磷脂及油品质量。在小试中采用一定浓度的混合油水化脱胶,得出搅拌强度,温度,时间,水分最佳工艺条件,然后针对不同浓度的混合油脱胶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8.
大豆油低温水化脱胶工艺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俊国  李君 《中国油脂》1996,21(4):56-56
介绍了一种大豆油低温水化脱胶工艺。该工艺在40-45℃下,加入占油重6%-10%的稀碱水对油脂进行水化脱胶,具有节约热源、缩短了生产周期,同时降低了油脂酸值,油品质量好,防止了高温翻罐现象等优点,能应用于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9.
水化脱胶工艺对大豆浓缩磷脂色泽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水化脱胶工艺对制备大豆浓缩磷脂品质的影响,同时研究了脱胶工艺对脱胶油酸价以及磷脂脱除率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得到了最优工艺参数:水化温度60℃,加水量2.0%,水化时间30min。在此工艺条件下得到的浓缩磷脂Gardner色泽为8,可以在食品领域中应用。  相似文献   

10.
左青 《中国油脂》2007,32(12):10-12
对大豆磷脂组成、性质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脱胶工艺及降低非水化磷脂含量的方法进行了探讨。实践表明,磷脂在大豆中的存在状态主要受脂肪氧化酶和磷脂酶的影响;可采用烘干钝化法、湿热钝化法和膨化钝化法钝化这些酶,采用中温水化法、酸碱水化法进行有效脱胶。在实际生产中可根据具体要求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预处理和脱胶。  相似文献   

11.
吴惠英 《纺织学报》2017,38(8):75-80
为探究脱胶工艺与蚕丝溶解及纤维成形之间的关系,讨论了脱胶溶液质量分数、脱胶次数对蚕丝脱胶率、蚕丝表面形貌、丝素溶解度以及再生丝素蛋白纤维结构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蚕丝脱胶率随 Na2CO3 溶液质量分数与脱胶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当 Na2CO3 溶液质量分数为0.1%、脱胶3次时,脱胶丝素纤维表面出现明显劈裂的微原纤结构,纤维的断裂强度下降了27.6%。丝胶的去除程度对丝素溶解及再生丝素纤维的结构有所影响,溶解时间随 Na2CO3 溶液质量分数、脱胶次数的增加而减少,再生丝素蛋白纤维的力学性能随脱胶程度的加深而降低,当 Na2CO3 溶液质量分数为0.05%、脱胶3次时,再生丝素蛋白纤维直径均匀、表面光滑、结构紧密且力学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12.
程芬  张兴群  王云龙  王颖 《纺织学报》2022,43(12):82-87
为提高罗布麻微生物脱胶效率,采用透明圈法、DNS比色法以及16S rRNA分子鉴定等方法从新疆乌鲁木齐南山野生麻生长区土壤中筛选优势脱胶菌株,并设计正交试验将所筛优势菌株用于优化新疆罗布麻微生物脱胶工艺参数。试验结果表明:所筛7株菌具有较高果胶酶活、木聚糖酶活,低纤维素酶活,适用于罗布麻微生物脱胶的实际应用;7菌种主要为芽孢杆菌属,此外还有肠杆菌属、克雷伯菌属和泛菌属;在脱胶液pH值为7,浴比为1∶40,摇床转速为90 r/min的最优脱胶工艺参数下,最佳脱胶方式为7菌系复合脱胶,脱胶时残胶率可降至30.45%,脱胶效果改善,同时菌株之间形成稳定的脱胶菌群,脱胶时菌种之间的协同作用、拮抗作用会影响菌群的脱胶能力。  相似文献   

13.
山桐子油是一种营养及其丰富的食用油,但因含有较多磷脂类胶溶性杂质,容易使其酸败变质,在高温下发黑发苦,降低其品质。采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钠为螯合剂,十二烷基磺酸钠为乳化剂和碳酸钠为助剂的软脱胶工艺脱除山桐子油中的胶体物质,考察螯合脱胶剂的体积比、脱胶温度、脱胶时间和离心分离时间对山桐子油脱胶效果的影响,得到山桐子油的最佳脱胶工艺:螯合脱胶剂的体积比为2∶3∶3,脱胶温度为35℃,脱胶时间为10 min,离心分离时间为30 min,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山桐子油的脱胶率达到96.93%。同时,建立的分析方法可有效地测定山桐子油中磷脂含量。与传统脱胶工艺相比,不仅其脱胶率有大幅度的提高,而且脱胶后的山桐子油色泽也更加透明。  相似文献   

14.
基于物理机械力的苎麻脱胶新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一种基于物理机械力的苎麻脱胶新工艺及试验设备,详述了工艺流程和步骤,专用设备的功能作用,以及苎麻脱胶制纤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15.
本实验以冷榨花生油为原料,选择磷酸作为脱胶用酸,探索酸的添加量、水的添加量、脱胶温度和脱胶时间这4个实验因素和两两实验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对冷榨花生油酸法脱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对酸法脱胶率影响最显著的是酸的添加量,而水的添加量、脱胶温度和脱胶时间对于脱胶率的影响并没有那么显著.利用响应面优化酸法脱胶的工艺条件,得出当酸的...  相似文献   

16.
植物油物理精炼中的脱胶工艺   总被引:6,自引:7,他引:6  
脱胶是植物油物理精炼中一步非常重要的工序,脱胶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物理精炼的效率和产品的质量.为了建立一种高效稳定、经济环保的脱胶方法,各国学者不断推陈出新,发展了多种各有特色的脱胶工艺,尤其是引入磷脂酶发展起来的酶法脱胶,提供了国际领先水平的脱胶工艺.  相似文献   

17.
将生物酶处理技术应用于棉杆皮纤维制取工艺,采用生物化学联合脱胶方法,研究了棉杆皮纤维的脱胶工艺。通过正交试验及模糊综合评价法,确定生物酶脱胶的最佳工艺为果胶酶质量分数12%(按织物质量计算),温度40℃,pH值4.4,时间30h,浴比1:30,化学脱胶处理的最佳工艺为NaOH质量浓度8g/L,H2O2质量浓度7g/L,温度90℃,时间45min,浴比1:50。  相似文献   

18.
棉秆皮脱胶工艺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比介绍了棉秆皮的化学成分定量测定情况,详述了开发利用棉秆皮的化学脱胶及生物脱胶制纤技术的研究进展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花生油的水化脱胶工艺,考察离心转速、加水量、电解质、恒温时间、恒温温度等因素对花生油水化脱胶效果的影响。采用比色法检测脱胶花生油磷脂含量,通过对磷脂含量的分析讨论,最终确定花生油水化脱胶的最优工艺条件为:预热温度75℃,按每100g油加入1mL浓度为8%的柠檬酸溶液,搅拌时间5min,恒温温度80℃,恒温时间20min,4200r/min的转速离心20min。用柠檬酸水化复合脱胶工艺对花生油进行脱胶处理,可得到符合脱胶要求的脱胶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