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针对会仙湿地不同土地类型区水质指标进行取样研究,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对水质指标的影响,通过数据分析得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水质指标COD、氨氮、总氮浓度平均值存在相似的趋势性,各指标含量平均值表现出住宅用地>坑塘水面>水田1>水田2>原生湿地,COD、氨氮、总氮、pH值随着耕作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播种后住宅用地,水田和原生湿地的氨氮含量都比耕种前增加,在所有土地利用类型中磷的含量在播种后都有显著的提高,COD、氨氮、总氮、总磷指标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农业耕种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水质指标影响是负面的,得出结论可以为湿地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与水资源安全保证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陕西毛乌素沙地典型湖滨带湿地有机碳和氮素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为探讨湿地生态系统如何在沙化环境下发挥其特有的功能提供科学依据。在巴吓采当湖泊湖滨带A~F类型区采集土壤,测定土壤的有机碳、全氮、有机氮、硝态氮和铵态氮等指标。利用方差分析、Spearman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分析对湖滨带有机碳、氮素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土壤表层0~10cm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随水位升高呈增加趋势。除了铵态氮外,有机碳、全氮、有机氮和硝态氮含量垂直分布上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呈降低趋势。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分别与全磷、土壤容重、含水率、水位显著相关。铵态氮和全磷、含水率、土壤容重、全氮、有机碳和水位等显著相关。硝态氮与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0.637和r=0.617(中度正相关)。有机碳及氮素的含量与土壤粘粒含量相关性不高。主成分分析提取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76.15%。土壤全磷、土壤含水率、土壤容重和水位是影响湖滨带土壤有机碳、氮素空间分布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3.
运用时空互代方法研究了太湖滨湖区退化湿地植被恢复过程中不同恢复年限湿地的土壤结构和土壤碳氮特征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从恢复2 a时的0.71%增加到恢复15 a时的1.85%;表层0~20 cm土壤全氮含量在最初的恢复年限内,呈递减的趋势;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恢复湿地土壤孔隙度和水稳定性团聚体(>0.25 mm)含量随之增加,而恢复湿地土壤干容重则相反,表层土壤的pH值有降低趋势,底层土壤变化不明显;湖滨带由于植被和土壤结构的恢复,增大了对污染物的持留容量,减少了非点源污染和地表径流的产生,减少了水土流失,使湖滨区域成为营养性污染物碳、氮的汇聚地,对于减少湖泊外源污染物的输入和降低水体的污染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东平湖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进行测定,探讨了东平湖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水平、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东平湖有机碳含量的平均值为15.16 g/kg,范围为2.29~57.91 g/kg,空间分布差异较大,整体上表现为西北高、东南低的变化趋势;有机碳含量受区域、季节、深度以及区域与季节的交互影响;有机碳含量均值表现为芦苇区(27.29 g/kg)养殖区(20.93 g/kg)菹草区(17.65 g/kg)混生区(10.97 g/kg);有机碳表层含量最高,并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夏季含量最高,春季最低;表层土壤(0~5 cm)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各区域土壤有机碳储量表现为芦苇区(1.95 kg/m~2)养殖区(1.68 kg/m~2)菹草区(1.47 kg/m~2)混生区(0.90 kg/m~2)。  相似文献   

5.
句容水库流域氮输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SWAT模型应用于苏南句容水库流域,模拟了流域内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上植物吸收的氮,有机氮和硝态氮输出.结果表明:旱地、水田、林地上植物吸收的氮较大,有机氮输出量从大到小依次为旱地>林地>水田>居民区>水域>建设用地,旱地和水田上随地表径流、壤中流、地下径流输出的硝态氮都较其它土地利用类型多,同时还分析了氮的年内输出规律,结果表明氮的输出都集中在降雨较大的月份.  相似文献   

6.
采用对比采样分析方法,研究了南矶山湿地自然保护区湖水消退期高滩地火烧后土壤养分短期内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总氮、硝态氮和铵态氮在火烧后显著增加,土壤含水量显著减少;土壤有机碳、总磷和有效磷在火烧后无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和总氮的比值在火烧后明显减少.火烧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值得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为科学了解黄河三角洲湿地退化趋势,更好地进行湿地保护,通过黄河三角洲湿地遥感影像,从景观水平和类型水平,分别对东营市河口区、垦利县、利津县和东营区湿地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选取景观斑块数、蔓延度指数、香农多样性指数、香农均匀度指数、景观分离度、聚合度6个指标构建黄河三角洲湿地退化评价指标体系,将湿地退化分为无退化、轻度退化、中度退化、重度退化和极度退化5个等级,利用综合指数法对4个区域进行了湿地退化评价,结果表明:河口区和垦利县处于重度退化阶段,利津县处于轻度退化阶段,东营区处于中度退化阶段,即各区湿地都出现了不同程度退化。  相似文献   

8.
选择未治理地、治理10 a与30 a的马尾松林为研究对象,对比林下有芒萁覆盖(MQ)与林下裸露地(CK)土壤碳氮储量的差异.结果表明,未治理地芒萁覆盖度和生物量均很低,治理10 a和30 a的马尾松林下芒萁覆盖度和生物量显著增加.各林地芒萁覆盖下的土壤(1 m)有机碳、氮储量均显著高于林下裸露地(P0.05);治理10 a和30 a马尾松林土壤有机碳、氮储量分别比未治理地增加了153%和296%、24%和101%;治理后芒萁覆盖下的土壤有机碳积累快于氮的积累,总体上芒萁覆盖的土壤C/N均高于林下裸露地.以上结果显示了芒萁对侵蚀红壤区土壤有机碳的恢复和氮素积累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2012年对滇池的5个断面进行监测分析,结果表明:滇池无机氮主要以硝酸盐氮的形式存在,水体氮呈显著的时空变化,即为春季最高、夏季、秋季有所降低,冬季又升高.但各采样点之间有较大差异,亚硝酸盐氮(NO2-N)、硝态氮(NO3-N)、总无机氮(TN)3个参数的季节变化趋势基本相同,表现为:断桥>海埂>白鱼口>中滩>五水厂;铵氮(NH4+-N)表现为:断桥>五水厂>海埂白>中滩>鱼口.滇池的浮游植物与铵氮、亚硝酸盐氮、硝态氮、总无机氮均呈负相关,滇池的浮游植物与蓝藻丰度和叶绿素a呈显著正相关,铵氮、亚硝酸盐氮、硝态氮与无机氮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陕西合阳黄河湿地土壤颗粒体积分形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通过粒径分析,采用分形理论,研究了陕西合阳黄河湿地4种不同类型土壤的分形特征.结果表明:(1)体积分形维数反映出从荒地、耕地到湿地,直至退化到盐碱化荒地,土壤质地具有变粗的趋势,可以更精细地反映出土壤质地的变化.(2)体积分形维数与粘粒、粉粒和砂粒含量表现出不同的相关性.(3)分形维数在不同类型土壤剖面上随深度的变化复杂多变.  相似文献   

11.
保护性耕作对黑土区坡耕地水土流失防治效应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室内实验分析与野外试验监测相结合的方法 ,对研究区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下坡耕地土壤含水量、水土流失量、养分含量及作物产量进行了分析,研究了保护性耕作对黑土区坡耕地水土流失防治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对照处理相比较,留茬、轮作及秸秆覆盖措施处理产流次数分别减少3次、5次和6次,年径流量分别降低15.6%、29.9%和46.9%;(2)在拔节期、开花期及收获期,不同土层土壤含水量的大小为秸秆覆盖〉轮作〉留茬〉对照;(3)与对照处理相比,留茬、轮作及秸秆覆盖措施处理产泥沙次数分别减少4次、5次和6次,年产生泥沙量分别减少94.4%、95.5%和97.7%;(4)与对照处理相比,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土壤有机质、全氮及全钾含量产生的影响作用大于对全磷的影响,轮作方式对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增加促进作用最强,效果最佳;(5)对照小区相比,留茬、轮作及秸秆覆盖措施处理玉米作物产量分别提高5.03%,8.39%和9.48%。  相似文献   

12.
城市湖泊污水处理的实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西安市兴庆湖为研究对象,对湖泊的水质进行了水平潜流和自由表面流净化的实验研究,比较了两种湿地的净化效果。在相同的水力负荷、水力停留时间、水深等条件下,分析了两种人工湿地对城市湖泊中的有机物、氮、磷等主要污染物的净化效果,及不同影响因素对系统处理效果的影响,比较了两种人工湿地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3.
红枫湖水库底质污染物富集现状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测定红枫湖水库底质样品中有机碳、总氮、总磷、氨态氮、有机氮和亚铁的含量,对红枫湖水库底质与湖泊富营养化的关系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有机质质量比平均值为38.43 g/kg,含量丰富;总磷质量分数平均值为0.140%,含量高且在湖中各点差异明显;湖泊底质氮质量分数为0.574%,总体偏高;总有机碳和总氮的相关系数r1=0.219(p0.05),相关性不显著,有机碳与总磷的相关系数r2=0.809(p0.01),具有显著相关性;底质有机指数较高;底质中碳氮比值表明其中的有机质主要来源于藻类等浮游生物,总氮和总磷主要来源于外源污染物的排入。  相似文献   

14.
生态塘对稻田降雨径流中氮磷的拦截效应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农田养分的大量流失已成为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生态塘兼具排水和生态湿地双重功效,研究其对稻田排水氮磷的拦截效应对于防治农业非点源污染具有重要意义。针对降雨径流条件下生态塘对降雨径流中氮磷的动态拦截效应以及降雨径流结束后氮磷在静水中的去除效应有待明了的需求,本文选取太湖西岸何家浜流域典型农田作为研究对象,并将该区域的塘堰改造为生态塘,研究了生态塘对水稻生长期内的三场降雨径流氮磷的拦截去除效果及降雨径流结束后氮磷在静水中的去除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在三场降雨过程中,生态塘对总氮(TN)的平均去除率为34.7%,总磷(TP)的平均去除率为34.8%;(2)生态塘对降雨径流中不同形态氮磷的去除率大小排序为氨氮(NH_4~+-N)颗粒态氮(PN)硝态氮(NO_3~--N),颗粒态磷(PP)溶解态磷(DP),且径流状态下水体垂向分层氮磷浓度分布随降雨进行而变化,总体分布规律为底层氮磷浓度大于表层氮磷浓度;(3)降雨径流结束后,TN在生态塘中的去除率为50.4%,TP在生态塘中的去除率为52.3%,塘2对TN、TP的去除率大于塘1与塘3,生态塘表现了较强的抗冲击自修复性。  相似文献   

15.
基于流域DEM、土地利用和土壤数据构建澎溪河流域非点源污染SWAT模型,采用2009~2014年逐日实测资料进行模型的率定验证,模型率定期和验证期的决定系数R2和Nash-Sutcliffe效率系数ENS均在0.7以上,模拟结果可靠。利用所建模型分析了澎溪河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非点源污染负荷的时空分布。结果表明,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年际分布不均,2010~2014年中2011年TN和TP负荷最大,分别为2 655.17 t和167.14 t;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氮磷负荷均集中在流域南部及沿河地势低洼区;在流域坡度和土壤类型相同的情况下,耕地的负荷最大,TN和TP的年均负荷分别为1 631.47 t和146.34 t。  相似文献   

16.
A study was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nutrient removal capability of an existing and successfully operated overland flow and wetland wastewater treatment system following a waste stabilization pond. Seasonal temperature effects on performance were also investigated. The treatment system studied consists of a two-cell waste stabilization pond followed by an overland flow system and a wetland system. The influent and effluent samples were analyzed for BOD5, suspended solids (SS), pH, temperature, ammonia nitrogen, nitrate nitrogen, and total phosphorus.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indicate that the combined pond, overland flow and wetland system provided excellent treatment of municipal wastewater. The overall average BOD5 removal by the entire treatment system was about 90.0% and the overall average suspended solids removal was about 93.4%. The ammonia nitrogen and total phosphorus removal efficiencies of the entire treatment system were 90.7% and 84.2%,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17.
白洋淀芦苇湿地根孔(系)观测调查及其净化污水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芦苇是白洋淀水陆交错带区域典型的湿地植物,面积约6000hm^2。观测调查结果表明,芦苇具有庞大的地下根状茎,形成芦苇根孔;根孔以横向走向为主,大多数芦苇根孔集中在18-75cm之间。与退化芦苇湿地相比.健康芦苇湿地苇高、苇粗,根、茎长而重。室内芦苇和小麦原状土柱(0~100cm)的污水净化实验结果表明,苇地土柱的净化能力大于麦地土柱,以对磷的净化最大。苇地土柱的净化率为TP92.6%、TN40.6%、COD54.1%;麦地土柱的净化率为TP86.0%、TN27.4%、COD29.8%。  相似文献   

18.
人工湿地具有投资少、效果好等优点,得到国内外广泛的关注。从利用李氏禾作为人工湿地植物,沸石和红壤作为人工湿地基质,对人工湿地中氨氮及总磷的去除效果进行研究。采用连续进水的方式,得到结论为人工湿地中氨氮和总磷的去除率在80%左右,采用李氏禾作为人工湿地的植物是可行的,为我国人工湿地治理污染物的研究及实际工程应用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以1988年、2002年和2007年遥感影像作为信息源,选择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作为研究方法,建立了一套湿地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通过选取反映压力、状态及响应等方面的指标,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建立了湿地空间信息数据库,对研究区湿地生态环境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时期研究区人为干扰压力不断加强,造成人工湿地增加,天然湿地减少。在1988—2007年期间,研究区天然湿地减少了18 257.4 hm~2,大部分转变成农田和城市、住宅、工交用地。如果按照每年912.87 hm~2的退化速度计算,目前的12.54万hm~2的天然湿地在100年以后将基本消失。特别是近20年以来,研究区湿地内部结构和状态发生显著变化,湿地景观异质性不断增加,破碎化及退化严重。湿地对于人类活动干扰的响应是湿地面积不断减少,人类对于湿地变化的响应是建立湿地保护区。研究成果可为湿地保护、恢复以及城市规划设计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