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划分了基于水资源分配方案的东江流域生态补偿主体和客体,计算了流域水资源价值、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保护与改善费用,以及基于水资源价值的生态补偿费用和标准;探讨了东江流域生态补偿的机制和体制,建议采取基于水资源价值的下游补偿上游模式,以及与国家现行政策、机制相结合;在资金管理和运作方面,建议成立东江流域生态补偿基金委员会,由基金委负责资金管理和项目立项、评估、审核及实施过程的监督和验收。  相似文献   

2.
流域生态补偿对弥补区域间水资源保护外部效应,协调各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正在加快推进跨区域横向补偿机制,如何合理测算各区域间生态补偿标准是主要难点和关键问题。本文建立基于水资源价值流的跨多区域横向生态补偿标准测算模型,建立水资源保护产生价值的运移传递关系矩阵,计算多区域间的补偿标准,并应用于东江流域,对东江流域各区域逐级进行生态补偿标准测算。利用2017年统计数据进行计算,得到作为补偿对象的赣州和河源应获得的生态补偿量分别为6.67亿元、15.61亿元,下游惠州、东莞、深圳、广州和香港应承担的生态补偿量分别为4.89亿元、6.87亿元、4.18亿元、3.03亿元和3.30亿元,可为确定流域内跨多区域的生态补偿标准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3.
为考察广东省东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实际效果,该文基于层次分析法尝试构建绩效评价模型,从微观角度对流域生态补偿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相关研究。选取社会效率、经济效率以及文化效率相关数据构建生态补偿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相应的判断矩阵,从而建立生态补偿绩效三层评价模型。在计算判断矩阵权重以及检验判断矩阵一致性后,得到了东江流域生态补偿综合效率的权重结果,包括B层、C层以及目标层-指标层(A-C层)的指标权重分布情况,为东江流域生态补偿绩效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在充分分析珠江流域水资源特点的基础上,依托珠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理论,提出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三大典型类型,分别为:一是跨界流域生态补偿;二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生态补偿;三是流域重要水源区保护的生态补偿,以期为珠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通过构建流域水资源、水环境与水生态功能评价指标体系,采用ArcGIS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分析广东省东江流域水资源、水环境与水生态3类涉水功能的空间格局特征,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定量分析3类涉水功能间的交互作用,识别各地区显著水问题类型,并提出相应管控策略。结果表明:广东省东江流域水资源、水环境与水生态功能评价等级空间格局体现出显著的空间差异性;流域水资源、水环境与水生态功能间的交互作用类型为兼容;基于3类涉水功能评价等级及功能间交互作用类型,将广东省东江流域10个评价单元划分为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环境及非显著型6个显著水问题类型。  相似文献   

6.
从东江流域实际水生态问题与保护要求出发,研究水生态补偿主要因子与补偿标准,提出以政府主导市场结合的生态补偿管理模式,并建议完善流域生态补偿管理机构、建立协调机制及加强基础研究等实施对策。  相似文献   

7.
文章介绍了东江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特点,结合当前流域内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水量分配方案制定、水源地保护、河流健康评估、水功能区监督管理、生态流量保障、生态补偿等工作实践,探讨了流域水资源管理与保护过程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提出了节水保护、统一配置、科学规划和水利现代化发展等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8.
<正>水生态保护补偿是实现水生态产品价值的重要方式,建立流域水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是现阶段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主要途径。尤其是跨界流域上下游横向水生态保护补偿有助于提升流域上下游协同治理能力、推动水环境质量改善。水生态保护补偿主要包括水生态保护补偿和水生态损害赔偿两个方面。流域水生态补偿机制是指为平衡流域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为恢复、维持和增强流域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由流域水资源的受益者、污染者对贡献者、受害者进行补偿和赔偿,以达到保护和改善流域水生态目的的机制。  相似文献   

9.
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长效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界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是解决上下游生存权与发展权矛盾、实现生态保护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制度创新。目前,全国首个跨界流域生态补偿试点——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已进入到第三轮,仍面临着如何向长效机制转化的难题。通过对生态补偿的理论框架、实践过程与效益的研究,分析了生态补偿的运转机理以及存在的问题。研究表明:基于共享共建理论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是科学可行的,但现阶段也暴露出水质保优难、资金链短缺、公众参与度低等问题,需要尽快建立国家层面的第三方平台,研究、统筹协调多方权益,探索多元化补偿机制,促进新安江试点向可推广的新安江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10.
漳河上游流域地处晋冀豫三省交界,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探索建立流域水生态补偿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从漳河上游流域水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意义、补偿机制建设的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1.
基于流域尺度的黄河水生态补偿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黄河流域水生态补偿实践现状,从原则、内容和水生态补偿资金测算三方面构建了黄河流域水生态补偿机制,提出了加强水生态补偿机制基础研究与试点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针对流域生态建设和保护中的外部性问题,介绍了流域生态补偿的概念和主要特征。分析了我国在生态补偿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指出建立流域生态共建共享机制是缓解水源涵养区在保护生态和加快发展中面临的双重压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流域社会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的关键。以新安江流域为例,探讨流域生态共建共享机制,提出流域生态共建区和共享区的概念和范围,对建立流域生态共建共享机制的原则和步骤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基于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模型,对东江流域天然状态下的降雨径流过程进行模拟,进而评估流域蓝水、绿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东江流域蓝水、绿水资源量都非常丰富,多年平均蓝水资源量274.67×108m3,绿水资源量178.72×108m3(主要以绿水流为主),蓝水资源是绿水资源的1.54倍。东江流域以蓝水为主的水资源构成体系主要是由流域湿热多雨的气候条件决定的。从时间变化来看,近年来东江流域蓝水资源、绿水资源、绿水流、绿水储皆无显著增加或降低趋势。从空间分布上来看,蓝水资源格局主要受降雨格局控制,而绿水资源不但受气候条件影响,还受流域下垫面的自然属性以及人类活动干扰,如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类型等,分布格局较为复杂。  相似文献   

14.
东江源区基于供给成本的生态补偿标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东江源区基于供给成本核定的生态补偿依据与核算方法,分别采用静态核算法和机会成本法对2006—2009年东江源区3县的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直接成本和限制发展工业损失的机会成本进行量化核算,得出生态建设和保护的供给总成本的补偿标准为814123.65万元,为东江源区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及实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东江源区已成为国家生态补偿试点及珠江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典型试点区域.本文综合运用单因子指数评价法、均值型污染指数法、季节性肯达尔检验法及等标污染负荷法,基于东江水定南水下历河2003~2014年水质监测资料和2013年排污调查资料,从水功能区水质现状、水质演变趋势、主要污染物等方面分析了该河段水质特征变化.结果表明该河段饮用水源区水质清洁,保留区重污染,工业用水区严重污染.稀土冶炼、农业开发、污水处理厂废水排污是该河段主要污染原因,并由此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6.
贺涛  刘洁 《水资源保护》2009,25(2):91-94
以中央—地方的纵向层次和政府部门的横向层次形成的纵横交错管理格局为切入点,以东江流域为案例,分析了东江水源环境管理的制度体系。通过东江水源纵横管理机构的职能、管理范畴及其功能、权限之间的对比,指出目前东江水源管理在决策、执行、执法、管理、支援、协调职能和权限上存在的冲突和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为现阶段东江水源有效保护和环境管理提供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17.
运用协整的方法研究广东省东江流域近30年来总用水量与各行业用水量及流域来水量的长期关系,并建立了向量自回归模型对行业用水量和来水量的关系进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结果表明,东江流域总用水量的波动主要归因于生产用水的冲击,其对总用水量的方差贡献率之和长期达到91%以上,总用水量对来水的冲击呈现微弱负向响应;第二产业用水对自身和除第一产业用水外的行业用水波动影响强大而持久,为显著的正向响应,远大于各行业用水相互间的冲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