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本文以对四川盆地的一个已建成的农村集中社区的空间改良设计为案例,以对村民的详细社会调查为基础,检讨前期乡村集中社区空间规划设计的现实问题,反思乡村社区规划中的设计态度.然后借鉴城市设计”对适时问题的探索”和“对在地文化的传承”等设计理念,通过提炼“川西林盘”的空间系统要素及生产生活特征,塑造真正适合农村生活需求和农耕文明特征的居住空间.最后,本文进一步探讨和展望在未来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城市设计的理论和实践如何与乡村建设相结合,发展真正立足乡村、面向农民、在地发展的乡村规划设计理念和实践.  相似文献   

2.
将工业化住宅的设计特征演变与社会生产模式相联系,分成4个阶段:“自发性”设计阶段、“量产标准化”设计阶段.“可变性”设计阶段和“虚拟化和量产定制化”设计阶段,同时指出工业化住宅设计呈现出将先进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目标整合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意象”的研究方法由美国著名城市规划学家凯文·林奇首创.他20世纪60年代初出版的《城市的印象》,采用从感觉形式出发研究城市特征的方法,提出城市形象的“可识别性”和“可印象性”概念.简单讲,即认为一个城市对其市民来说,应该有其独特的感觉形象,这就是“意象”.这种强调“意象”的城市设计思想,对城市规划与设计产生深刻的影响.本文采用“意象”的研究方法,对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大寨村进行系统研究,分析大寨村的居住环境选择及其表现出的丰富内涵,解读大寨村村落选址的“可识别性”和“可印象性”的意象特征.  相似文献   

4.
本文简要介绍了城市设计的沿革及其内涵经历“学科交叉”“多学科渗透”和“学科融贯”的演变过程,在阐述当代城市设计“二次订单设计”的概念后,提出当代城市设计思潮所体现出的多元的设计集群、动态的设计成果和理性的行动计划这三个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增减挂钩”政策的实施带来了大量农村的“撤村并居”和农民上楼,“村改居”社区迅速增加并成为日益重要的城市新单元.选取在“村改居”社区建设模式和上楼农民安置方式上各具特点的山东省德州市、江苏省南通市和重庆市为调查对象,对31个“村改居”社区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分析此类社区的空间特征和居民评价.调查发现,从空间和人口特征来看,“村改居”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大、公共空间需求高、居民家庭规模较小.在空间使用评价方面,居民认为合理选址和齐全配套比较重要,而不少“村改居”社区存在生产困难度大和部分公共设施配置不当的问题.基于上述调查发现,该研究对“村改居”社区的选址、公共服务配套、公共空间规划和房型设计提出了设计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6.
国外“合作居住”社区是居民自觉参与社区规划设计和管理的一种集体住房模式.低影响策略是这类社区的核心特征之一.本文将从物质层面和生活层面角度,深入分析这种”合作居住”方式的可持续性措施,以及这些特征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新城市主义”是1990年代以后西方城市设计领域中兴起的一个重要流派,其设计思想和作品已对当今美国新型社区的建立和城市机理的重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首先分析了“新城市主义”兴起的背景,然后阐述了该流派的主要设计理念、实践特征和今后的发展前景,最后总结了它带给我国社区设计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通过比较上海九堂间、深圳万科·第五园和广东清华坊的异同,分析得出“新中式”住宅建筑的特征及普遍采用的一些设计手法.对住宅地域性设计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在地铁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该文通过对青岛地铁太平角公园站概念设计的过程介绍,展现在概念设计生成过程中,设计师通过关注使用者的心理行为,对地形地貌特征的理解,以及城市特色的发掘,引出设计概念,以回应场地本身的自然、文化、地域特征,试图在地铁车站建设与保护场地的场所精神之间找到平衡.概念设计为凸显场地的“公园中的地铁站”这一文脉特征,通过合理安排站台功能分区与改善公园与城市的交通流线组织,精心营造显现青岛地域文化特征的地铁站休闲场所,细心设计出入口及风亭、冷却塔等构筑物,提出了“1个车站+1个公园≥1个公园”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主题“海岛万象”的概念设计.  相似文献   

10.
大卫·奇普菲尔德的多样性建筑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国建筑师大卫·奇普菲尔德的设计作品体现出对设计对象深刻理解基础上的多样性。本文通过对他的代表性作品的描述,讨论了他在设计中对材料和细部的重视,对地方性和乡土性的把握,以及面对特殊历史文脉时的“连续性”设计策略;并分析了他在设计中所表现出来的“极少主义”以及人性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高技派建筑在20世纪50年代,其注意力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的采用与构件的装配化、标准化方面;20世纪70年代则以强调和表现现代工业技术为主要特征;20世纪90年代,在现代信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下开始蜕变,转向改变自身以适应信息时代高技术与高情感相融合的要求,以及更加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城市文脉、生态环保及人类的感情需要等高情感环节上,而成为建筑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2.
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国家建筑材料展贸中心、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日前主办了一次装饰混凝土建筑应用技术交流会议,南京倍立达集团、北京宝贵石艺科技有限公司先后作了CRC、装饰混凝土轻质挂板的介绍.倍立达的GRC可以把建筑做得像飘逸的丝绸,宝贵石艺的挂板则把建筑包裹在柔顺的"条绒"里.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4,(12)
<正>语言中有很多表达使用了"鼻子"和"耳朵"这两个词。我们首先来说一说"鼻子"这个词。鼻子对人的呼吸和嗅觉来说非常重要。有些人能够牵着别人的鼻子走。例如,如果一位妻子牵着丈夫的鼻子走,她想让他干嘛,他就干嘛。  相似文献   

14.
邓敬  殷红 《时代建筑》2007,(4):98-103
文章对刘家琨在成都最新完成的作品"锦都院街"的设计及概念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并结合刘家琨近年来一系列作品,解读和诠释了其"处理现实"的创作姿态与策略。  相似文献   

15.
建筑师土澍客串了一回“雕塑家”。可是,他把他的“雕塑”还是做成了“房子”。其间,王澍自己又获得了一些关于建筑的新的体验。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的西方植物猎人成就了中国“世界花园之 母”的美誉,中国特色花卉不仅美化了全世界的花园,而且 为世界花卉品种创新贡献了诸多关键的基因资源,为推动全 球花卉产业创新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从历史、现实和未来 实践3个逻辑维度分析了“花园之母”的前世今生,梳理了 1840年以后来华的33位著名植物猎人的在华采集工作,分 析了中国现代花卉产业的现状与发展形势,提出利用特色资 源、实现花卉科技自立自强和种业自主创新,是我国实现从 资源大国到品种大国、生产大国到产业强国、花园之母到美 丽中国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9,(2)
"毛目显"是刘勰对《文心雕龙》下篇的主旨的概括,是指对那些关涉文学创作的细目进行论述。但是长期以来,龙学界忽视了下篇的"毛目"属性,将其概括为"剖情析采"或者创作论、批评论、文学史论、文德论等等,有的甚至在此基础上调整《文心雕龙》的篇章结构。这些做法欠妥当。将"毛目"概括为"剖情析采"是建立在对"剖情析采"与"笼圈条贯"的误解之上的;将"毛目"概括为创作论、批评论、文学史论、文德论等,把"毛目"变成了"纲领",是今人文学观的投射,也不符合刘勰的本意。  相似文献   

18.
剥落历史的封存,我们找寻这里的记忆 对“四合院”,我们总有一些印象中的固有记忆:垂花门、照壁、抄手游廊、层层递进的院落,围着院子的家长里短和小生活.而当我踏足水车胡同24号的时候,所有对四合院的幻想都破灭了.  相似文献   

19.
"读"与"展"     
《建筑知识》2008,28(4)
展览中心是一个城市甚至国家对外交流的平台之一,某种意义上说,展览中心以及展会的层次能体现当地经济发展的水平和地位。图书馆是精神世界的乐土,它的意义在于体现民众对文化知识的重视程度,体现对国民的精神层面的满足。展览中心和图书馆,乍看之下,两者并无多大瓜葛,但在2008年这个特殊时期的北京,随着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二期工程和中国国家图书馆二期工程的相继竣工并投入使用,这两者的并置,从中似也能读出些许意味。  相似文献   

20.
刘颖 《中国建材》2005,(3):57-59
我国是具有13亿人的世界人口大国,人均资源的占有量十分有限。胡锦涛总书记“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为我们在这样一个基本国情基础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小康社会,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指出了方向。在许多大政方针上,在许多涉及长远发展的规划方面,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