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苏北与南黄海盆地是统一的中—新生代盆地。苏北盆地勘探成果丰富,地化甄别7套暗色泥岩仅4套对成藏有贡献,3套属拗陷广湖灰泥岩,分布广、质量稳定,岩电特征突出;1套属断陷湖的纯泥岩。重新厘定南黄海盆地烃源岩,确认南坳有5套烃源岩,套数比苏北多、厚度略大,北坳仅有1套;各套形成环境、岩电特征与苏北相似,但品质和稳定性略差。两盆地烃源岩都处低熟—成熟阶段,南黄海总体低于苏北,成熟可排烃源岩范围较苏北小。烃源岩质量、成熟度和排烃畅通度决定苏北各凹陷油气资源丰度,成熟度高、排烃畅通资源丰度高,相反则低;断陷沉积埋藏越发展,烃源岩越成熟,三垛期末为烃源岩成熟定型期。综合看,南黄海资源潜力不如苏北,南坳优于北坳。  相似文献   

2.
侏罗系烃源岩是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主要的烃源岩 ,主要有暗色泥岩、碳质泥岩和煤岩三类 ,主要分布于中侏罗统七克台组、西山窑组和下侏罗统八道湾组 ,干酪根类型为Ⅲ型 ,有机质丰度高 ,生烃潜力大 ,为好至较好烃源岩 ,已达低成熟演化阶段 ,具有一定的生烃能力 ;在台北凹陷内已发现的 10 0余个构造中 ,有的圈闭已探明油气储量 ,有的圈闭已发现油气显示 ,说明台北凹陷有良好的油气资源潜力  相似文献   

3.
东营凹陷孔二段烃源岩发育特征及生烃潜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东营凹陷孔店组早期盆地构造沉积研究出发,分析研究孔二段及暗色泥岩空间分布及其生油指标,进而对其生烃潜力及油气资源量进行评价和预测。济阳坳陷孔二段主要发育于东营凹陷的中北带地区和博兴洼陷,暗色泥岩发育面积为1000~1300km^2;干酪根类型主要为Ⅱ-Ⅲ型,有机质含量为0.91%~0.99%,镜质体反射率为0.85%-1.58%,为中等烃源岩,按有机碳质量平衡法计算东营凹陷孔二段烃源岩的生烃总量为7.1×10^8t,具有巨大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4.
兴仁堡凹陷位于六盘山盆地的东南部,为中生代盆地,勘探程度较低,处于早期评价阶段。基于该区钻井、露头取心、二维地震和重磁等综合资料,对凹陷内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等地化参数及成藏有利因素进行分析评价。凹陷内三叠系延长组烃源岩为中等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为Ⅱ-Ⅲ型,成熟度为低熟-成熟,具有一定的勘探潜力,下一步应以自生自储油藏勘探为主;侏罗系直罗组烃源岩是较好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为Ⅰ-Ⅱ型,成熟度属低熟-成熟,是下一步构造、岩性勘探的物质基础和重点方向,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勘探技术的革新, North Carnarvon 盆地 Exmouth 低隆起深水区的油气勘探获得了巨大突破。 Exmouth 低隆起主要发育一套遍及全盆地的优质烃源岩,即中上三叠统 Mungaroo 组浅水辫状河三角洲相的暗色泥岩夹薄煤层,其有机质丰度较高(平均质量分数为 4.61% ),有机质类型为 Ⅱ 2 - Ⅲ 型,以生气为主,成熟度适中( 0.46% 低隆起发育了自生自储式和下生上储式 2 套成藏组合,其中自生自储式成藏组合以 Mungaroo 组水道砂体为储集层,以 Mungaroo 组暗色泥岩为烃源岩和局部盖层,勘探潜力最好。 综合考虑 Exmouth 低隆起的烃源岩条件、储集条件及成藏组合条件,避开油气渗漏带展布范围,预测油气勘探有利区带位于其东部及西南部。  相似文献   

6.
乍得Bongor盆地西部凹陷K组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ongro盆地西部地区勘探程度低,对其含油气前景认识有限。利用西部凹陷2口探井烃源岩样品的有机地球化学分析资料,结合区域地质资料,从烃源岩生烃潜力、生烃史以及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等方面,对Bongor盆地西部凹陷下白垩统K组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西部凹陷K组地层暗色泥岩、页岩发育;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整体评价为好烃源岩;有机质类型好,主要为Ⅱ1型有机质;K组下部烃源岩处于成熟热演化阶段,K组上部烃源岩处于低成熟热演化阶段。生烃史模拟表明,K组下部烃源岩分别于早白垩世晚期和晚白垩世早期进入生烃门限和成熟热演化阶段,而K组上部烃源岩在地质历史时期一直没有进入成熟热演化阶段,现阶段处于低成熟阶段。烃源岩饱和烃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表明,K组烃源岩形成于半咸水—淡水、弱氧化—弱还原的湖相沉积环境,其有机质组成为典型的湖相混合型有机质特征。  相似文献   

7.
定量评价盆地的烃源岩生烃潜力是油气勘探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银根—额济纳旗盆地天草凹陷发育多套烃源岩,但究竟哪一套地层是主要烃源岩尚不清楚,也未见对其烃源岩生烃潜力评价的报道.以天草凹陷天2井暗色泥岩为研究对象,采用多项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指标定量或定性刻画了暗色泥岩的生烃潜力特征,结果揭示:下白垩统巴音戈壁组下段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最高,热演化处于成熟阶段,有机质类型为Ⅱ2-Ⅲ型,应为天草凹陷的主力烃源岩;下白垩统苏红图组有机质丰度较高,有机质类型为Ⅱ2型,但其烃源岩成熟度不高,为天草凹陷的次要烃源岩;石炭系和侏罗系烃源岩虽有机碳含量高,但生烃潜量值低,有机质类型为Ⅲ型,现今Ro>3.0%,处于过成熟阶段,属枯竭的烃源岩.  相似文献   

8.
西藏岗巴盆地是青藏高原南部重要的中新生代海相残留盆地,在大地构造上属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块。盆地自三叠纪以来经历了裂谷拉张、被动大陆边缘到前陆造山的全过程,由于逆冲叠覆构造作用及挤压褶皱作用的影响,原型特征遭到破坏。为了落实岗巴盆地烃源问题,针对岗巴盆地特殊的大地构造背景及其属于改造型盆地的特点,根据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结合青藏高原地球物理研究成果分析,开展了烃源岩评价:岗巴盆地烃源岩为侏罗系海相黑色泥岩、页岩和白垩系黑色、灰色泥岩、页岩、泥灰岩,烃源岩总体上呈现东厚西薄的展布特点,其中侏罗系黑色泥岩、页岩为好的烃源岩,下白垩统下部泥岩、页岩为中等烃源岩,下白垩统上部-上白垩统下部泥岩、页岩、泥灰岩为差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过渡型(Ⅱ型)为主;干酪根镜质体反射率R。分析表明烃源岩处于凝析油-湿气演化阶段;岗巴地区随地壳增厚壳内放射性生热加剧和随岩石层底熔减薄底部加热增强这一双向加热过程形成的特殊的地壳和上地幔多层热结构模式控制了烃源岩的演化。  相似文献   

9.
Puffin油田目前油气来源不明,主力烃源岩展布及主要生、排烃期不确定都制约了下一步勘探的进行。利用烃源岩二维生烃模拟以及生物标志物指纹对比等方法,揭示了下Vulcan组海相泥页岩是本区最为重要的一套烃源岩,白垩纪-中新世为主要生、排烃期;而本区的Plover组烃源岩普遍演化程度较高,在晚侏罗世已达到高成熟,生烃潜力差,对于成藏的贡献较为有限,属于次要烃源岩。成藏事件图反映出Puffin垒带上的圈闭主要形成于侏罗纪-白垩纪,中新世以前由于侏罗系以上地层断裂不发育,下Vulcan组主力烃源岩生成的原油主要在地堑中的侏罗系圈闭中聚集成藏。中新世末,区域性的构造挤压运动形成众多垂向断裂并且使早期形成的断裂体系活化,使得早期成藏的油气垂向调整到浅层的白垩系聚集成藏。因此,目前Puffin油田发现的白垩系油藏主要为次生油藏,为早期侏罗系油藏调整改造到浅部垒带上形成。  相似文献   

10.
对三江盆地前进坳陷西大林子凹陷古近系烃源岩进行了系统的评价,并与依舒地堑古近系烃源岩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西大林子凹陷古近系泥岩发育,其中宝泉岭组泥岩最为发育;泥岩的有机质丰度从宝泉岭组二段—宝泉岭组一段—达连河组逐渐增大,有机质类型也有逐渐变好的趋势,但有机质热演化程度普遍较低,处于未成熟—低成熟热演化阶段;达连河组和宝泉岭组一段下部的泥质岩是西大林子凹陷的有效烃源岩。西大林子凹陷应具有一定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1.
The offshore West Korea Bay (WKB) Basin is one of a series of NE-SW rift basins which formed in Korea and eastern China over thin continental crust during the Late Mesozoic and Early Cenozoic, and is characterised by a two-layered structure — a Cenozoic basin is superposed on a pre-Tertiary basin. In Part I of this paper (Massoud et al., 1991), paraffinic oils recovered from Mesozoic and Tertiary sandstone intervals were found to have been generated from different source beds. Also, a probable thick (400–500 m) Jurassic source bed for the Mesozoic oil was geochemically identified in the basinal offshore area of the lacustrine Sim Uuju sequence penetrated by Well 606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s complete the hydrocarbons survey on the formation by studying the type, amount and maturity of organic matter present, and the history of hydrocarbon generation. They conclude that the Jurassic bed could be considered as a major source for the Mesozoic oil in the WKB Basin, provided that it is of a sufficient extent to have produced large volumes of oil.  相似文献   

12.
中—下侏罗统烃源岩是准噶尔盆地南缘主力烃源岩,为进一步加深对其生烃特征与分布的认识,梳理了准噶尔盆地南缘9口井和9条露头剖面的沉积学和地球化学分析结果,开展了泥岩、碳质泥岩和煤3类岩性的生烃热模拟实验,并结合油源对比,开展3种岩性生烃演化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南缘下侏罗统八道湾组发育中等—好烃源岩,中侏罗统西山窑组和下侏罗统三工河组发育中等烃源岩,煤是重要的气源岩。侏罗系来源的原油主要来自暗色泥岩的贡献,而八道湾组泥岩在3套烃源岩中有机质类型最优,规模最大,是主力生油层。侏罗系烃源岩镜质体反射率达到0.9%~1.8%时,进入快速生气和排气阶段,是形成大规模天然气藏的关键时期,霍玛吐背斜带位于南缘侏罗系烃源岩生烃中心,镜质体反射率普遍大于2.0%,是寻找大型天然气田的有利区域。  相似文献   

13.
以构造、沉积演化为基础,结合钻井、录井、地球化学等资料,分析巴布亚盆地中–新生界烃源岩的发育与分布,结果表明,该区发育4套烃源岩,侏罗系烃源岩为主力烃源岩。中生界侏罗系主要发育三角洲相泥质烃源岩,白垩系主要发育滨浅海相泥质烃源岩;新生界中新统和上新统主要发育滨浅海相泥质烃源岩。综合考虑烃源岩厚度、有机质丰度和成熟度这三个方面,对巴布亚盆地主要生烃层位的生烃潜力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4.
民和盆地原油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源对比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民和盆地是一个油、煤、气共生的盆地,其原油属中等密度、低粘度、低硫高蜡较轻质油,具饱和烃含量高(占原油的60%~80%)和C27甾烷含量低、C29甾烷含量高等特点。指出中侏罗统窑街组的暗色泥岩、油页岩、碳质泥岩及煤为主要烃源岩,上侏罗统享堂组及下白垩统河口组砂岩为主要储集岩。通过饱和烃气相色谱、甾烷、霍烷、生物标记化合物等的对比表明,民和盆地原油与中侏罗统窑街组的暗色泥岩和油页岩有较明显的亲缘关系,因此认为民和盆地的原油主要来自中侏罗统窑街组的暗色泥岩和油页岩。  相似文献   

15.
中国大中型油气田的主力烃源岩分布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国大中型油气田主力烃源岩的分布在时代、盆地类型、岩性和沉积环境方面都具有多样性。在地质时代上 ,从中元古代到新生代 (泥盆系除外 )均有烃源岩分布 ,最重要的是在中、新生代。在盆地类型上 ,有中、新生代的裂谷盆地、古生代早期的克拉通盆地和晚期的前陆盆地、以及中生代的前陆盆地。不同类型盆地的烃源岩的分布、地质地化特征和生烃潜力差别较大。源岩类型有海相碳酸盐岩、泥岩以及海陆过渡相和陆相泥岩、煤系及碳酸盐岩 ,其中以湖相碎屑岩为主。  相似文献   

16.
临清坳陷西部中生界烃源岩尚未进行系统研究,制约了该区中生界勘探。利用钻井、地震资料结合地球化学特征对中生界烃源岩进行评价。研究表明:中生界烃源岩为下-中侏罗统坊子组煤层和下白垩统丘城组半深湖相-深湖相暗色泥岩和油页岩,主要分布于丘县凹陷和南宫凹陷。坊子组煤系地层为中等-较好烃源岩,丘城组暗色泥岩和油页岩为中等-好烃源岩。利用构造演化史动态分析了中生界烃源岩的生烃演化过程,分析认为:丘县凹陷中生界烃源岩经历过2期生烃过程,第一期发生在白垩纪中晚期,生成煤层气和少量低熟油;第二期发生在古近纪,达高成熟-过成熟阶段,以生成裂解气为主;南宫凹陷中生界烃源岩在古近纪成熟,主要生成成熟油。下白垩统暗色泥岩厚度巨大,有机质类型较好,可构成自生自储式生储盖组合,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东海陆架盆地南部中生界烃源岩的分布特征,充分利用海域钻井、地震资料和烃源岩地球化学数据,在综合分析中生界烃源岩发育条件和地化特征基础上,采用Trinity盆模软件,以区域沉积相研究成果、烃源岩地化指标和暗色泥岩百分含量统计数据为约束条件,预测了中生界有效烃源岩厚度和成熟度的平面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东海南部中生界中下侏罗统福州组和下白垩统受海(或湖)侵影响的深湖.半深湖相烃源岩分布广,厚度大,生油气条件良好。其中,福州组烃源岩为钻井所证实,是海域中生界的主要烃源岩,发育有暗色泥岩和煤两类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母质类型以Ⅲ型为主,少量为Ⅱ2型,现今已进入成熟高成熟阶段,整体评价为较好的烃源岩;集中分布在闽江凹陷和基隆凹陷的南部,暗色泥岩厚度介于200~760 m之间,南厚北薄;成熟度R0介于0.5%~3.5%之间,由西北向东南方向逐渐增熟。下白垩统暗色泥页岩类烃源岩是海域中生界的次要烃源岩,这一认识拓展了东海南部中生界油气勘探的新领域;有机质丰度较低,母质类型为Ⅲ型,已成熟,整体评价为中等~差烃源岩;在闽江凹陷和基隆凹陷广泛分布,暗色泥岩厚度介于50~450 m之间,东厚西薄;成熟度R0由西向东逐渐增熟。  相似文献   

18.
在红山断陷内钻井及周边露头剖面中侏罗统烃源岩系统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其有机质丰度和类型、烃类化合物的组成及其成烃演化阶段进行全面分析与评价,认为:红山断陷中侏罗统主要的烃源岩类型为泥岩和油页岩,有机质沉积于淡水环境,其中油页岩属Ⅱ型,泥岩、炭质泥岩和煤多属于Ⅲ1-Ⅲ2型。红山断陷地表剖面的中侏罗统烃源岩主要处在未熟-低熟阶段,地下中侏罗统烃源岩也主要处在未熟-低熟阶段,少量处于成熟阶段。总体来看,红山断陷中侏罗统具备一定的资源潜力,是值得重视的一个勘探区。  相似文献   

19.
吐鲁番-哈密成煤盆地构造特征与油气聚集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哈鲁番-哈密盆地是一个聚煤而又富含油气的盆地,已发现了一系列侏罗系煤成烃油气田。地质历史时期的吐哈盆地是一个压缩盆地,并带有左旋扭动性质,因而盆内以扭动构造居多,构造样式复杂多变。盆地基底为前二叠系,沉积盖层以中、新生界为主体。中下侏罗统是含煤层段,也是重要的生烃层系。中侏罗统是煤成烃的主要储油层段,上侏罗统棕红色泥岩是区域性盖层。煤成烃的形成演化具有多元复合、早生早排、富油富气的特点。生油凹陷、古构造、油源断裂及各种三角洲砂体联合控制了油气田的平面分布。  相似文献   

20.
准噶尔盆地南缘下组合成藏条件与大油气田勘探前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准噶尔盆地是一个油气资源丰富的叠合含油气盆地,该盆地南缘下部成藏组合贴近准南主要烃源层--中下侏罗统煤系地层,宽缓大中型构造圈闭多,上侏罗统-下白垩统深部规模有效储集层发育,下白垩统吐谷鲁群厚层湖相泥岩及三叠系、中下侏罗统各层组内部湖湘泥岩盖层条件好。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圈闭与规模有效储集层空间发育匹配;圈闭形成时间与主生排烃期时间匹配;白垩系吐谷鲁群区域盖层与中上侏罗统储盖组合匹配,油气资源量大、发现程度低。结论认为:该区具备大油气田成藏条件,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