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讨论镍-不锈钢爆炸+轧制复合板在不同工艺下退火下后的成分,组织和性能,在本试验的条件下,该复合板都有良好的结果,由此可以根据消除应力和再结晶的需要,或者为了获得综合的物理和化学性能的需要而选用不同的退火工艺,同时指出,镍-不锈钢复合板在高温下退火的表现,为相图理论在爆炸焊接中的应用提供了范例。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热轧不锈钢复合板的力学性能及工艺优化。借助显微组织观察技术及热模拟技术对复合板复层塑性恶化的原因及不锈钢再结晶行为进行了研究,并结合研究结果,通过再热处理进行了工艺优化。结果表明,低温终轧使得复层产生明显的加工硬化是导致不锈钢复层塑性恶化的主要原因,通过适当温度的再热处理可以明显改善复层的塑性,获得理想的强塑性匹配。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10Cr21Mn16NiN钢线材成分设计、增氮原理、冶炼工艺、轧制和固溶工艺、Cr2N相析出的生产工艺。采用30 t AOD精炼,吹氮气增氮,精炼后期加氮化锰。轧制时采用1 240 ℃加热、控轧控冷,保证了盘条表面质量,避免了中心缩孔等问题;固溶温度应控制在1 100 ℃左右,且保温30 min后快冷,可防止Cr2N相析出。成功生产出表面质量和性能优良的10Cr21Mn16NiN不锈钢线材。  相似文献   

4.
提出了基于淬火回火的双相钢热镀锌退火工艺,并进行试验研究了该工艺对双相钢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热镀锌或/及合金化时间的延长,材料的强度下降、塑性升高,相对于热镀锌退火,热镀锌合金化退火的温度更高、时间更长,因此双相钢的强度下降更明显;微合金元素铌延迟回火时马氏体中固溶碳的析出并延迟马氏体的回复再结晶过程,可以提高双相钢的回火稳定性,从而改善热镀锌双相钢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5.
利用显微硬度计、金相显微镜、差热分析仪和XRD研究了稀土元素Ce对00Cr17高纯铁素体不锈钢再结晶及晶粒长大的影响.结果表明,00Cr17钢中加入Ce降低了再结晶温度,促进了再结晶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微量Ce固溶到00Cr17钢中引起晶格畸变,增加了冷变形储存能,从而增大了00Cr17钢的再结晶驱动力.00Cr17钢中加入Ce增加了晶粒长大激活能,减小了晶粒生长指数,阻碍了00Cr17钢的晶粒长大,这是由于Ce偏聚到晶界,增大晶界运动的阻力.  相似文献   

6.
同溶退火能有效地使奥氏体不锈钢组织均匀化和提高耐蚀性。然而,固溶处理产品不适宜于结构应用,因为屈服强度低。日本钢管公司福山工厂为使奥氏体不锈钢的显微组织、力学性能和耐蚀性有最佳的结合,研究了控轧控冷工艺  相似文献   

7.
对2205双相不锈钢中厚板热轧态和固溶态表面氧化皮进行了分析对比,结果表明两者结构存在明显差异,热轧态氧化皮靠基体一侧存在疏松、不连续情况,固溶处理后变得非常紧密,同时发生了内氧化,增加了酸洗难度。针对2205双相不锈钢中厚板氧化皮具体特征,重点列举了立式混酸酸洗工艺,通过在退火前增加一遍预酸洗,调整混酸浓度,达到了理想酸洗效果。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碳扩散对SUS304+Q235B复合板卷轧制结合性能的影响。热轧过程中SUS304+Q235B不锈钢复合板卷基覆层间碳扩散,主要发生在卷取后较长时间的缓慢冷却过程中。结合界面碳元素的大量扩散,使界面不锈钢侧碳含量大幅度提高,增加了在敏化温度下铬的碳化物析出,导致覆层侧不锈钢塑性降低和脆性增加。基层侧碳钢脱碳后,结合面基层侧的铁素体数量增加,塑性改善增强,使结合面附近基层与覆层的塑性变形能力差距增大,破坏基层与覆层间结合界面变形协调性,减弱结合面的结合强度。退火加速基覆层间碳的扩散,但固溶处理方式可以继续保持热轧态的基覆层间碳扩散的状况。  相似文献   

9.
在13.36Cr-1.12Ni-11.2Mn节镍型奥氏体不锈钢基础上降Mn加Cu,优化开发14.0Cr-1.1Ni-9.2Mn-0.30Cu不锈钢,并研究不同化学成分奥氏体不锈钢固溶处理、冷轧退火后的金相组织、显微织构、力学性能及成形性能,分析了奥氏体稳定性和冷轧形变诱导马氏体相变的控制规律。结果表明:14.0Cr-1.1Ni-9.2Mn-0.30Cu与13.36Cr-1.12Ni-11.2Mn不锈钢力学性能相当,固溶处理、冷轧退火后奥氏体组织再结晶充分,冷轧平均晶粒尺寸分别为12.6μm、14.0μm,显微织构为铜织构{112}<111>;14.00Cr-1.1Ni-9.2Mn-0.30Cu不锈钢的杯突值和极限拉深比分别为16.15和0.46,优于13.36Cr-1.12Ni-11.2Mn不锈钢;14.0Cr-1.1Ni-9.2Mn-0.30Cu与13.36Cr-1.12Ni-11.2Mn钢Md30/50分别为87.02℃和83.55℃,Md30/50高,则奥氏体稳定性差,形变诱导马氏体量和冷轧变形抗力大,退火后硬度高。通过将冷轧退火工艺速度由10 m/min降低至9 m...  相似文献   

10.
根据不锈钢复合板的双层金属特征,确定了采用高温快冷+低温慢冷的真空热轧成型316L/Q345R复合板的热处理工艺。利用电镜和能谱技术,对热处理前后的复合板样品进行微观组织特性的观测和组分的测量,并对复合界面的微观组织、物相结构和组分的变化进行研究。通过剪切、拉伸和冲击功等实验手段,对两种状态下的样品进行了机械性能的测定,并探讨了微观结构对其机械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经真空热轧可以获得良好的复合效果,而在热轧样品中,低合金钢的侧面主要是由铁素体、珠光体组成,其机械性能相对较差,而在不锈钢侧面则有更多的铬沉淀。热处理后,样品的微观结构中出现了贝氏体,并使不锈钢一侧的铬再一次发生了固溶。通过热处理,实现多相组织与合金元素界面扩散的协同效应,显著提高板材的强度与抗腐蚀性。  相似文献   

11.
洁净钢与零夹杂物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洁净钢的生产历史及近下来所采用的生产方法和超洁净的生产,另外还对零夹杂物钢提出了设想与展望,作者认为,随着炼钢工艺的飞速发展,耐火材料质量的提高,原材料纯度的改善和生产管理的加强,零夹杂物钢将会成为具有竞争力的新金属材料而保钢铁材料在工业中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本钢超细晶粒钢的开发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本钢生产的几种超细晶钢的研制开发情况。在普碳钢成分的基础上开发出CX400和CX500高性能超细晶钢;在09CuPTiRE和SPA-H两种耐候钢的基础上开发出Cu-P-Ti-RE系和Cu-P-Cr-Ni系超细晶耐候钢。生产实践表明,几种超细晶钢的化学成分设计合理、热连轧生产工艺可行,晶粒明显细化,综合性能良好。产品成功应用于汽车结构件、铁道车辆和集装箱的制造。  相似文献   

13.
郜书忠  李军 《工业炉》2012,34(3):14-16
介绍了南钢利用自炼的优良坯料资源进行轴承钢带钢的开发,以替代棒材轴承钢,简化了下游的制造工艺,降低了加工成本。通过对加热工艺、轧制工艺、冷却工艺的摸索,使产品的碳化物控制水平达到并超过了棒材的水平,实现对棒材成功替代。  相似文献   

14.
借鉴国际高强度微合金化钢(HSLA)合金设计的新理念,采用纯净钢冶炼连铸工艺和热机械轧制工艺(TMCP),鞍钢研制开发出含铌微合金化高钢级管线钢和超低碳贝氏体钢.其产品具有高强度、高韧性和良好的焊接性能等,实物质量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15.
针对合叉门架槽钢轧制时出现的粘钢及划伤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This article mainly introduced the process of clean steel with different ways in Panzhihua Steel based on high sulfur content hot metal.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sulfur control technologies in hot metal pretreatment, converter steel-making and refining processes, Panzhihua Steel had achieved the production of clean steel such as 350km/h steel for high speed railway, electric steel, etc.  相似文献   

17.
目前,以钢材制作为主的结构,是主要的建筑结构类型之一。钢结构又分轻钢和重钢。判定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很多有经验的设计师或项目经理也常常不能完全说明白,可以以一些数据综合考虑并加以判断。  相似文献   

18.
19.
蒂森克虏伯钢铁公司汽车板生产现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详细介绍了德国蒂森克虏伯钢铁公司汽车板专业化生产的组织机构,炼钢、连铸以及热轧带钢、冷轧带钢、镀锌板、拼焊板生产的工艺装备水平及其品种现状.  相似文献   

20.
洁净钢的生产实践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余志祥  郑万  汪晓川  邹阳 《炼钢》2000,16(3):11-15
介绍了近年来武钢第三炼钢厂在纯净钢冶炼工艺和生产方面所做的工作。描述了在钢中碳、氮、氢、硫和总氧的控制和夹杂物的变性处理上采取的措施、目前达到的水平,以及这些措施在IF钢和石油管线钢上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