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1 毫秒
1.
吴会  金荷仙 《风景园林》2022,29(6):135-140
道教踪迹始于唐代的安徽齐云山,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状态。经过多方促进形成的满足信众朝山进香通行需求、观赏需求的香道,成为齐云山一个景观丰富的线性空间。在自然环境基础上,探寻促进齐云山作为道教名山发展的3个主要社会性缘由:道教、徽商、香会。并通过古籍查阅、现场调研所得资料,以图文互证的方式,从开端、发展、高潮和终局4个空间演变阶段来研究齐云山香道的景观序列,揭示其各部分空间的景观特征及标志性景观背后表达的意蕴。由此,可更加清晰地了解古代道教名山的景观空间营造,对现代相关类型风景名胜区的建设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刘红杰 《山西建筑》2007,33(28):342-343
结合宗教在提升风景名胜区中的重要作用,研究了天路历程在道教中的原始出处,以武当山、泰山、华山为例探讨了天路历程思想在中国名山中的体现,指出天路历程思想是名山特有的格局和空间感知序列.  相似文献   

3.
我国有一句俗谚:“天下名山僧占多”,这说明了我国佛教(也包括道教)与山岳、山岳风景的密切关系。就国内风景名胜区的现况看来,以山岳的自然景观之美而兼具佛、道宗教人文景观之胜的为数不少。它们  相似文献   

4.
道教洞天福地作为中国名山风景的经典类型之一,在宗教山岳景观中占据独特地位。浙东天台山水神秀,历代高道以入山隐修为主要目的,形成了道教在区域山林的景观文化基础。从天台山“神仙之乡”的文化背景出发,从“想象与实践”的视角切入,梳理了天台山洞天福地的景观流变:分析其“不死之福庭”地域性景观的形成经历了“赤城→桐柏”的信仰转移过程;以天台山为坐标,洞天福地格局打破了区域“层级”分布特征,而呈现大范围“州郡”空间格局。作为“联结点”的天台山,洞天世界沟通了宇宙、山、人3个基本场域,由此衍生出“洞宫”式和“周回”式山岳空间营建典范。旨在挖掘洞天福地中典型案例的价值,为中国洞天福地体系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王波峰  宋辉 《山西建筑》2007,33(10):42-43
结合齐云山的简要概况,详细阐述了齐云山道教建筑的布局,并对齐云山道教建筑的艺术特点进行了介绍,指出了齐云山道教建筑注重顺应自然、利用自然、美化自然、追求与自然之道融为一体的设计理念,体现了道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目的】识别山岳风景特质对中国山岳风景遗产的传承、保护地域风景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首先,将山岳风景遗产作为研究对象,选择自然与文化要素进行风景特质识别,完成风景特质分区;其次,从时间与空间完整性维度进行赋分评价,总结出管护分级区域;最后,基于风景特质识别与评价结果提出保护模式。【结果】1)泰山城景表现为“自然山川基底—史前人类聚居—宗教山岳崇拜—城山风景融合”的演进过程;2)将泰山地域划分为20种典型的风景特质类型和43个风景特质区域,归纳出3类特质类型(历史遗产、自然生态、村镇聚落);3)基于时空完整性评价标准,将泰山风景遗产划分为3级管护单元(一级管护、二级管护、一般管护);4)提炼山岳风景遗产的保护模式,总结了9种不同模式的保护等级、保护对象和保护价值。【结论】定义了山岳风景遗产的内涵,提出了时空完整性视野下的山岳风景遗产保护方法,为保护地域风景、优化自然保护地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在西方文明冲击下,近代公园被视作“文明装置”,成为中国各地都市计划的重要部分。作为古代城市形胜和游憩之地的山水风景,在何种情形下、以何种方式融入公园化实践,并承担何种作用,是厘清中国山水风景审美近代转型的关键线索。基于近代城市转型和市政计划概况,重点围绕武汉、广州和南京3个城市,探讨了20世纪20年代城市管治边界外扩下的山水风景资源的融合发展及其相应的风景认知和营建,指出了近代山水风景公园化在公共空间供给、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和新规划思想实践3个方面的历史贡献。对理解古代城乡一体化到近代城乡二元发展过程中,城市与山水在审美、功能、营建关联上的转型,反思当前国土空间视野下的自然文化资源保护与公园城市建设,有积极的探索意义。  相似文献   

8.
天津是典型的北方沿运城市,其传统风景体系营建受区域水运环境影响颇深。本文在梳理城 - 运互动关系的基础上,对天津传统风景进行分类梳理与现代地理空间落位,进而从向水而生的城景骨架、以水为脉的城景主体、因运而生风景化点缀、城水融合的城景意象 4 个层面探讨天津传统风景体系的营建范式,以期为北方平原运河城市的现代风景体系构建提供有益出路。  相似文献   

9.
以中国风景营建传统的当代价值发掘为核心,从“人文—空间”一体化的视角阐述风景营建传统的理念、模式和方法,在此基础上确立了“人文”与“空间”互动的空间范围、功能区划和空间层级,并结合福建永泰县月洲村的风景实践特征解析,从保护、规划、研究等方面提出传承策略,旨在为当前乡村风景营建提供新视角。研究表明,古人在“天人合一”的理想追求中,始终将聚落与自然环境视为一个整体,在遵从空间活动特征的基础上,构架“四望—生态”“近村—生产”“聚落—生活”的风景层级,实现人文与自然系统的融合。当代传承应跨越社会形态的认识束缚,从科学体系上弘扬其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0.
黄河中上游及丝路沿线地区大山大川自然景观及历 史发展中防御戍边的国土空间感知和认知特征,孕育并发展了 中国地景文化“形胜”观念。该区域各类人工工程营建在选 址、布局及构筑方式上,呈现出以山岳为共同视觉和精神标识 的区域集群性的营建特征,形成了“因山而成”的地景文化空 间圈层。研究基于风景观念辨析,建立从视觉-精神的知觉空 间构成到风景营建手法的分析框架,对6个地景文化空间圈层 及典型案例进行辨识,提出3点结论和思考:风景观念是在人 类长期的生活生产活动中对山川感知、表达、营建及祭祀、游 历、附文活动中不断发展形成的;地景文化空间圈层的风景营 建手法呈现出“与山川同构”的空间营构秩序;风景观念及其 营建传统转译为空间语言,是将人类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知觉 空间和营建空间联系在一起,成为今日国土景观具有社会属性 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赵珂  夏清清 《中国园林》2024,40(2):43-49
在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系统网络化构建的探讨中,针对从自然生态系统本身出发、以绿地廊道连接绿地斑块的生态网络化构建方法容易出现预期结果远离人口集聚地、不易为人所用的空间不匹配问题,靶向构建自然生态保护利用与人类社会需求相互匹配的绿色开敞空间系统目标,引入生态系统服务概念,遵循其提供的以“服务流”链接自然生态供给与人类社会需求的级联框架,运用网络科学的中心度量方法,创新性建立由“挖掘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系统自然生态系统服务潜能的景观美学服务供给制图-评估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系统社会需求的景观美学服务需求制图-权衡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系统的景观美学服务流制图”三部分组成的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系统构建景观美学服务“供需流级联”网络制图方法,促成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系统网络不仅将破碎的生态环境恢复为一个连续整体自然生态系统,还具有匹配自然生态供给与人类社会需求的内在联系,推动人居环境绿化“从自然生态内在保护到价值外显利用”的积极生态保护转向。  相似文献   

12.
山岳崇拜观念是推动仙都发展成为名山的文化基因.仙都的发展变迁过程实质上是人们从畏惧到信奉再到利用山岳的变化过程,也是人们对仙都美好生活环境发掘、建设的过程.随着仙都山岳崇拜观念的产生、物化和延伸,仙都发生了"神山—缙云坛、黄帝祠宇—仙都祈仙洞天"的变化,经历了萌芽、发展和成熟3个时期,极大地促进了仙都山岳资源的开发与利...  相似文献   

13.
肖遥 《古建园林技术》2020,(149):79-82转下期
峨眉山作为四大名山之一,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有机整体,是中国名山风景区景观理法的典型代表。以峨眉山为切入点,对名山自然意境与人文景观结合的理景方式进行研究 。从自然意境的视角探讨峨眉山的历史沿革。并从空间营造与鉴赏指引两个方面,分析寺庵择址、朝向、尺度形态、庭院环境塑造意境,题名、题对、诗文、民间传说引导意境认知的过程。提取并总结了峨眉山寺庵空间与自然景观相互交融的特征与具体方法,对名山风景区景观理法研究具有支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肖遥 《古建园林技术》2020,(150):10-11转16
峨眉山作为四大名山之一,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有机整体,是中国名山风景区景观理法的典型代表。以峨眉山为切入点,对名山自然意境与人文景观结合的理景方式进行研究 。从自然意境的视角探讨峨眉山的历史沿革。并从空间营造与鉴赏指引两个方面,分析寺庵择址、朝向、尺度形态、庭院环境塑造意境,题名、题对、诗文、民间传说引导意境认知的过程。提取并总结了峨眉山寺庵空间与自然景观相互交融的特征与具体方法,对名山风景区景观理法研究具有支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地处闽西山区的龙岩地区,因地僻路远,封闭落后,故乡土文化和自然山水保存完好.兴造以土楼民居和寺庙为主流,较少独立园林创作.拥有真山真水,少做假山假水,成为当地园林构景的主旨.于是,在风景绝佳之处披荆斩棘,建寺立庙,构筑亭台,形成神佛与山水、众生与楼阁相辉映的自然风景区(园);在城乡市井,以衙暑、城关、书院、水口为舞台,以风水为依据,形成实用与风景相结合的厅堂、馆舍、城楼、书院、塔阁的城市风貌;有些官僚在归田之后,因借自然,构筑隐逸山居;极少数达官显贵,摹仿江南园林,堆山理水,构筑庭园.  相似文献   

16.
尹航  张超  赵鸣 《风景园林》2020,27(2):110-115
胶东半岛凭借三面环海的地理区位,成为道家思想的重要发源地。金元时期,内丹派全真道于此创立,使该地山岳道家文化景观得以迅速发展。在半岛特殊的自然气象、资源、地貌条件影响下,山岳道家文化景观的营造呈现出"序列性"特征,且其物象与内丹修道理论密切相关,形成诸多"山地风景道"。通过田野调查、测绘、访谈,探讨该类"风景道"的环境基底特征和文化内涵,总结"风景道"的景观层次与要素组成,并对其空间特征与要素布局进行分析。研究发掘了胶东半岛山岳道家文化景观的潜在规律,为保护当地该类景观提供新的视角,亦可为其他地域该类景观保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母宫位于泰山登山中路龙泉峰下,是泰山最古老的建筑群之一。斗母宫肃穆规则的奉祀空间与灵动多变的园林空间相结合,形成了泰山独具特色的道观景观。论文以实地测绘和文献梳理为基础,建立了该道观的立体模型、梳理了其历史沿革,对其环境背景、空间布局和造园特色作了系统分析。阐述了斗母宫与泰山自然山水的完美相融,群落庄重不失灵巧,建筑单体古朴大方、意境深远、文化内涵深厚等特色,突出了其文化审美价值和保护价值。  相似文献   

18.
泰山三阳观位于泰山南麓凌汉峰下,其外围的山林环境优美,院落内部地形变化丰富,与泰山其他道教宫观大有不同。以三阳观院落及其周边环境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考察、测绘、古籍及碑刻查阅等途径,梳理了三阳观的历史沿革并建立了道观的立体模型。从选址、整地、建筑、空间、植物等方面,分析了泰山三阳观“洞天福地”景观意境的营造手法,总结出其意境营造的特点为巧于因借、山观相融、空间深远和意境清幽。  相似文献   

19.
孟凡玉 《风景园林》2021,28(1):118-123
清代纂修《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事件,7座藏书阁俱仿天一阁建造,文津、文源、文澜三阁园林格局亦与天一阁相似。以史料研究为基础,发现四库三阁园林写仿天一阁造园的同时兼仿米芾宝晋斋的借景机制和赏石意趣。文津、文源、文澜3阁的建造具有明确的承续关系,因此研究同一范式在不同场地条件下的造园策略。传统园林特有的掇山理水手法在造园过程中发挥了极大优势,对其展开的设计学研究可为当代场地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