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法同时检测大米基质中8种真菌毒素的方法,对地理标志产品松江大米中真菌毒素的污染情况进行监测。大米样品经提取液乙腈水混合液(84:16,v:v)超声提取后,取部分提取液加入内标溶液,混匀后过多功能净化柱MycoSep229净化,采用Waters Acquity UPLC?BEH?C18色谱柱 (2.1 mm×50 mm, 1.7 μm),以0.1%(v:v)甲酸水溶液-乙腈作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分离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 AFB1)、黄曲霉毒素B2(Aflatoxin B2, AFB2)、黄曲霉毒素G1(Aflatoxin G1,AFG1)、黄曲霉毒素G2(Aflatoxin G2, AFG2)、伏马毒素B1(FumonisinsB1, FB1)、伏马毒素B2(FumonisinsB2, FB2)、伏马毒素B3(FumonisinsB3, FB3)、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 OTA) 8种真菌毒素化合物,该方法采用电喷雾离子化正离子模式,以多反应监测方式进行。AFB1、AFG1、FB1、FB2、FB3、OTA 6种真菌毒素在0.5-15μg/L范围内线性良好,AFB2、AFG2在0.125-3.75μg/L范围内线性良好,线性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9;8种化合物定量限(limit of quantifications, LOQs)范围为0.01-0.25 μg/kg,比国标中相同方法的定量限降低2-80倍不等;在低、中、高三水平加标,其回收率均在95%~120%范围内,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s, RSDs)为1.5%~8.9% (N=6)。本方法前处理简单,方法利用率高,结果准确可靠,利用该方法检测的20批新上市松江大米中真菌毒素污染情况比较乐观,对人体的健康危害较低。  相似文献   

2.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检测粮食中常见8 种真菌毒素的含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黎睿  谢刚  王松雪 《食品科学》2015,36(6):206-210
建立免疫亲和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粮食中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s,AFB1)、黄曲霉毒素B2(AFB2)、黄曲霉毒素G1(AFG1)、黄曲霉毒素G2(AFG2)、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OTA)、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呕吐毒素(deoxynivalenol,DON)和T-2毒素的检测方法。样品经乙腈-水提取后,用免疫亲和柱净化,Agilent Elipse Plus C18(100 mm×4 mm,3.5 μm)色谱柱分离,以甲醇-乙腈-水-乙酸为流动相,流速1 mL/min,柱温35 ℃,进样量20 μL,检测系统为可变波长检测器串联光化学衍生器串联荧光检测器。根据信噪比为3的峰响应值,确定各真菌毒素的检出限为:AFB1 0.446 ng/mL、AFB2 0.152 ng/mL、AFG1 0.523 ng/mL、AFG2 0.334 ng/mL、ZEN 7 ng/mL、OTA 0.7 ng/mL、DON 200 ng/mL、T-2毒素100 ng/mL。样品中各真菌毒素的平均加标回收率,玉米为80.0%~104.5%,小麦为83.2%~102.8%,方法精密度为2.6%~10.2%。从样品前处理到分析整个过程耗时约2 h。本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度高,适用于粮食中多种真菌毒素的快速测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重庆地区辣椒、花椒和八角中真菌毒素污染状况。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在重庆地区盘溪、菜园坝和江津三个市场,抽取180批次香辛料样品,采用HPLC-MS/MS检测黄曲霉毒素(AFB1、AFB2、AFG1和AFG2)、赭曲霉毒素A(OTA)和伏马毒素(FB1和FB2)。结果 重庆地区辣椒、花椒和八角中的真菌毒素总检出率分别为60.0%、100%、96.7%。AFs和OTA是三种香辛料最主要的污染毒素,其中AFG2是最主要的黄曲霉代谢产物。盘溪市场的AFs污染总体情况稍好,菜园坝市场AFs污染最严重;江津市场的OTA污染最为严重。结论 香辛料中存在真菌毒素污染,有必要建立香辛料中真菌毒素的限量标准。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复合免疫亲和柱净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火锅底料中的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s B1,AFB1)、黄曲霉毒素B2(Aflatoxins B2,AFB2)、黄曲霉毒素G1(Aflatoxins G1,AFG1)、黄曲霉毒素G2(Aflatoxins G2,AFG2)、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 OTA)的方法。方法:样品提取后,经复合免疫亲和柱净化,以0.1%甲酸水和甲醇为流动相梯度洗脱,用Agilent EclipsePlus C18 RRHD色谱柱分离,ESI+进行多反应监测,内标法定量。结果:5种真菌毒素的线性范围在0.1~10.0 ng/mL,相关系数(r)>0.999,检出限0.1μg/kg,定量限0.3μg/kg。3个加标水平下(0.2、5.0、10.0μg/kg)的回收率在81.38%~97.87%之间,相对标准偏差为0.79%~6.18%。结论:该方法快速准确,可用于火锅底料中5种真菌毒素的定性、定量检测。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烟台市谷类及其制品中真菌毒素的污染状况,采用随机采样方法,2014年4月~2017年9月在烟台辖区11个监测点采集4类225种样本,按照《国家食品污染物和有害因素风险监测工作手册》规定的真菌毒素标准操作程序,进行15种真菌毒素的检测。结果表明,烟台市玉米及其制品、小麦及其制品普遍存在不同种类真菌毒素污染,而大米、小米均未检出,检出率为52.44%,超标率2.22%。小麦及其制品中主要检出15-乙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15-acetyldeoxynivalenol,15-Ac-DON)、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伏马菌素B1,检出率分别为0.8%、55.2%、0.24%,伏马菌素B1仅存在小麦(原粮)中,15-Ac-DON则仅存在湿面条中。小麦及其制品中DON均有检出,均值73.86μg/kg,馒头、面条(干、湿)、面包中DON的样本检出率100%,小麦粉为40%,小麦(原粮)为20%。玉米及其制品中真菌毒素检出率为53.85%,主要存在伏马菌素(B1、B2、B3)、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DON、15-Ac-DON、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OTA)、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黄曲霉毒素B2(Aflatoxin B2,AFB2),检出率分别为32.97%、19.78%、26.37%、21.98%、17.58%、13.19%、8.79%、4.40%、2.20%;而T-2毒素、黄曲霉毒素G1(Aflatoxin G1,AFG1)、黄曲霉毒素G2(Aflatoxin G2,AFG2)检出率均为1.10%;玉米油中仅检出ZEN,检出率51.85%,均值126.68μg/kg。小麦及其制品和玉米其制品中均在毒素多重混合污染同一样本状况,2种及以上真菌毒素的多重污染率13.33%,3种毒素多重污染率最高为5.33%,玉米及其制品多重污染水平高于小麦及其制品。  相似文献   

6.
采用乙腈/水溶液(84+16)提取试样、Myco Spin 400多功能柱净化,建立了发酵茶(普洱茶、湖南黑茶和红茶)中黄曲霉毒素B1(AFB1)、黄曲霉毒素B2(AFB2)、黄曲霉毒素G1(AFG1)、黄曲霉毒素G2(AFG2、赭曲霉毒素A(OTA)五种真菌毒素的简单、快速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试样以Agilent Zorbax Rrhd SB-C18柱分离,多反应监测(MRM)模式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在优化的条件下,五种真菌毒素在各自的线性响应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不低于0.9983,定量限(LOQ)为0.1~0.5μg/kg,低、中、高3个加标水平的平均回收率(n=3)为63.5%~125.0%,相对标准偏差(RSD)为3.9%~17.2%。该方法前处理简单、检测速度快、净化效果好、结果准确、可靠,适合发酵茶中多种真菌毒素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7.
正黄曲霉毒素(AFT)是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在温度、湿度合适的条件下产生的真菌毒素,其存在对人体具有极强的致癌、致畸等危害,包括AFB1、AFB2、AFG 1、AFG 2等~([1,2])。全世界每年约有1/4的食品会受到黄曲霉毒素的污染,花生、玉米等原料在生产、运输中易受黄曲霉毒素的污染~([3])。现有免疫亲和柱净化-高效液  相似文献   

8.
建立了同时检测曲霉菌代谢物中黄曲霉毒素和同系物的高效液相色谱-线性离子阱质谱测定方法。产黄曲霉毒素B1(AFB1)寄生曲霉(菌株3.124)经PDA固体培养基培养,提取净化后经线性离子阱(QTrap)质量分析器分析(正离子模式,多反应检测),以AFB1二级碎片(MS2)信息和其同系物分子式信息预测代谢物MRM方法,检出3.124代谢物中黄曲霉毒素B2(AFB2)、黄曲霉毒素G1(AFG1)、黄曲霉毒素G2(AFG2)、O-甲基杂色曲霉素(MST)、杂色曲霉素(ST)5种真菌毒素,并用标准品进行了确证。结果表明,AFB2和AFG2在0.5μg/L~40μg/L,其它4种代谢物在0.2μg/L~40μg/L范围内线型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本方法 6种代谢物日内回收率81.3%~92.3%,相对标准偏差(RSD)为3.4%~6.2%;日间回收率82.1%~91.7%,RSD为3.8%~7.7%。该方法为快速检测霉菌代谢物中的同系物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潍坊市面粉、大米、花生油中黄曲霉毒素的污染状况,结合潍坊市居民总膳食调查,为人群膳食暴露评估提供数据.方法:采集面粉、大米、花生样品共200份,定性检测黄曲霉毒素B1、B2、G1和G2.结果:粮油制品中AFB1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9.76,P<0.001);花生油中AFB1、AFB2、AFG2...  相似文献   

10.
建立了同步测定水产品中黄曲霉毒素B1(AFB1)、黄曲霉毒素B2(AFB2)、黄曲霉毒素G1(AFG1)、黄曲霉毒素G2(AFG2)、黄曲霉毒素M1(AFM1)、赭曲霉毒素A(OTA)、玉米赤霉烯酮(ZEN)、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3-乙酰基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3-Ac DON)、15-乙酰基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15-Ac DON)、镰刀菌烯酮(Fus-X)等11种真菌毒素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方法。试样样品以乙腈/水溶液(84+16)提取,Myco Spin 400多功能柱净化,Waters ACQUITY UPLCTM BEH C18柱分离,多反应监测(MRM)模式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11种目标物在各自的线性响应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0.9918,定量限(LOQ)为0.1~20.0μg/kg,加标平均回收率(n=3)为62.8%~115.3%,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6%~19.0%。该方法前处理简单、净化效果好、灵敏度高、重现性好,适合于水产品中痕量真菌毒素的多残留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探讨了电解水对黄曲霉毒素B1、B2、G1、G2(AFB1、AFB2、AFG1、AFG2)及赭曲霉毒素(OTA)5种真菌毒素标准品(50μg/L)的消除效果,进一步分析比较电解3个浓度Na C1溶液(1.5、2.0、2.5 g/L)得到的酸性电解水(Ac EW-1、Ac EW-2、Ac EW-3)及碱性电解水(Al EW-1、Al EW-2、Al EW-3),以及Ac EW-3、Al EW-3与去离子水(TW))之间对人工污染鱼干(2±0.5 g、40μg/kg)中5种真菌毒素的消除效果差异。碱性电解水能有效的消除5种真菌毒素标准品,消除率均在90%以上。Ac EW-3对鱼干中5种真菌毒素消除效果优于Ac EW-1及Ac EW-2;3种Al EW对鱼干中5种真菌毒素的消除效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Ac EW-3与Al EW-3对鱼干中4种黄曲霉毒素的消除效果显著(p0.05)高于TW,但两者之间消除效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Al EW-3对鱼干OTA的消除效果均显著(p0.05)高于Ac EW-3及TW消除效果。因此,用碱性电解水浸泡鱼干,去除多余盐分同时,消除鱼干中可能存在的真菌毒素,减少由真菌毒素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12.
真菌毒素是粮食产品的重要污染物之一,黄曲霉毒素B(1AFB1)、玉米赤霉烯酮(ZEN)、呕吐毒素(DON)是污染最为普遍的三种毒素。本文对粮食产品中这三种真菌毒素检测技术研究进行系统阐述,对以后的检验工作提供了一些的可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3.
黄曲霉菌株的分离、鉴定及产毒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几株从发霉粮食中分离出的黄曲霉菌菌株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进行发酵培养和产毒能力的HPLC测定。结果表明:试验分离菌株均为黄曲霉菌株且含有黄曲霉毒素产生的关键基因aflR;黄曲霉菌株之间产毒能力差异巨大:黄曲霉菌株3.4408产毒量最高,黄曲霉菌株HDWS产毒量最低,黄曲霉菌株3.2572甚至不产生黄曲霉毒素;产生黄曲霉毒素菌株中部分黄曲霉菌株产生4种黄曲霉毒素AFB1、AFB2、AFG1、AFG2,黄曲霉菌株HDWH只产生黄曲霉毒素AFB1、AFB2。  相似文献   

14.
建立了云南普洱茶、湖南黑茶、广西六堡茶和湖北老青茶等发酵黑茶黄曲霉毒素B1(AFB1)、黄曲霉毒素B2(AFB2)、黄曲霉毒素G1(AFG1)、黄曲霉毒素G2(AFG2)、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3-乙酰基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3-AcDON)、玉米赤霉烯酮(ZEN)、T-2毒素(T-2)、HT-2毒素(HT-2)、赭曲霉毒素A(OTA)等10种真菌毒素的简单、快速、高灵敏度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样品采用乙腈/水溶液(84+16)提取试样、QuEChERS净化,试样以C18柱分离,多反应监测(MRM)模式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采用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在优化的条件下,10种真菌毒素在各自的线性响应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均不小于0.9995,定量限(LOQ)为0.1~10 μg/kg,在三个不同加标水平下平均回收率为61.9%~120.3%,相对标准偏差(RSD)为3.2%~16.1%。采用建立的方法对市面上销售的黑茶中的10种真菌毒素进行了筛查,数批产品检出真菌毒素。该方法简单、准确、可靠,可适用于发酵黑茶中多种真菌毒素的快速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为掌握山东省玉米的真菌毒素污染状况,评估污染带来的安全风险,为加强真菌毒素污染防控提供依据,采集了山东省玉米主产县2013年~2014年收获和储藏的玉米样品共520批次,采用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仪(UPLC-Q-TOF)方法检测了玉米中黄曲霉毒素(AFB_1、AFB_2、AFG_1、AFG_2)、伏马毒素(FB_1、FB_2、FB_3)、呕吐毒素(DON)和玉米赤霉烯酮(ZEN)的污染水平。结果表明,AFB1、AFB2、AFG1在玉米中检出率分别为18.08%、7.88%、0.77%,平均含量分别为7.62、0.60、0.05μg/kg;FB1、FB2、FB3检出率分别为92.50%、88.08%、83.85%,平均含量分别为1 798.69、531.83、197.71μg/kg;DON检出率为26.35%,平均含量为240.44μg/kg;ZEN检出率为14.62%,平均含量为74.90μg/kg;AFG2未检出。调查结果还表明,伏马毒素在所测样品中污染最为严重,超标率达33.46%;单一样品受多种毒素混合污染的情况较严重。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从发霉粮食中分离出数株黄曲霉菌菌株,并进行了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为了探究分离菌株与黄曲霉标准菌株之间产毒能力的差异,通过对分离菌株和黄曲霉标准菌株进行发酵培养和HPLC测定,分析确定产毒能力。结果表明黄曲霉菌株之间产毒能力差异巨大:黄曲霉菌株3.4408产毒量很高,黄曲霉菌株HDWH产毒量很低,黄曲霉菌株3.2572甚至不产生黄曲霉毒素;产生黄曲霉毒素菌株中部分黄曲霉菌株产生四种黄曲霉毒素AFB1、AFB2、AFG1、AFG2,黄曲霉菌株HDWS只产生黄曲霉毒素AFB1、AFB2。  相似文献   

17.
黄曲霉毒素是一种强致癌性极毒物质,是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中产毒菌株的代谢产物,普遍存在于霉变的粮食制品中。黄曲霉毒素十分耐热,在烹调过程中不易被破坏,对人体及动物内脏器官尤其是肝脏有严重损害作用。在所有真菌毒素中,黄曲霉毒素B1的毒性、致癌性、污染频率均居首位,它在WTO确定的重点研究毒物中被列为首位。黄曲霉毒素B1简称AFB1。AFB1的原始检验方法为薄层色谱(TLC)法,此法必须直接使用标准毒素,经过多次薄层点样、展开,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有不慎接触或吸入毒素引发急慢性AFB1中毒的危险,许多检验人员对AFB1的检测存在心理…  相似文献   

18.
建立同时对食品中的4种黄曲霉毒素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确证方法.样品经甲醇-水提取、免疫亲和柱净化后,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进行分析测定.黄曲霉毒素在所测浓度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8,平均加标回收率在80.6%~ 100.6%,相对标准偏差(RSD)在1.1%~7.5%,AFB1、AFG1的最低检出限为0.2 μg/kg,AFB2、AFG2的最低检出限为0.05 μg/kg.该方法快速、灵敏、准确、可靠,是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B1、B2、G1、G2测定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为分析来自西南地区(四川、重庆和云南)辣椒干制品中黄曲霉毒素(AFB1、AFB2、AFG1和AFG2)的污染情况和暴露风险,购自西南地区的超市、农贸市场和零售店的干辣椒和辣椒粉样品经研碎、过筛、提取、衍生等前处理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黄曲霉毒素含量。结果表明,该方法的精密度及准确度较好,AFB1、AFG1的检出限和定量限均分别为0.05 ng/mL、0.15 ng/mL;AFB2、AFG2的检出限和定量限均分别为0.03 ng/m L、0.10 ng/mL。四川、重庆和云南地区辣椒干制品中黄曲霉毒素的阳性率分别为15%、10%和5%;干辣椒和辣椒粉中黄曲霉毒素的阳性率均分别为6.67%和13.33%;来自农贸市场和零售店的辣椒干制品阳性率(分别为15%、10%)比超市(5%)高。样品中黄曲霉毒素的膳食暴露量为0.001 455 ng/(kg体质量·d),西南地区人群暴露率为0.15%,表明存在一定的暴露风险。  相似文献   

20.
<正>黄曲霉毒素B1是二氢呋喃氧杂萘邻酮的衍生物,剧毒且具有强致癌性,是迄今发现的各种真菌毒素中最稳定的一种。黄曲霉毒素B1污染的食物主要是花生、玉米、稻谷、小麦、花生油等粮油食品。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简写为AFB1)是二氢呋喃氧杂萘邻酮的衍生物,含有一个双呋喃环和一个氧杂萘邻酮(香豆素),其剧毒且具有强致癌性,是迄今已发现的真菌毒素中最稳定的一种。从1993年开始,黄曲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