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非晶化玉米淀粉的理化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球磨法非晶化玉米淀粉的理化性质,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差示扫描量热仪、快速黏度分析仪和全自动气体吸附仪等分析手段研究非晶化淀粉的颗粒形貌和理化性质.结果表明:非晶化玉米淀粉颗粒破裂,偏光十字消失,相对结晶度由原玉米淀粉的23.4%下降到1.91%,淀粉从多晶态转至无定形态;糊化温度、热焓值均降低,糊化吸收峰消失;比表面积增大,粒度分布变宽、粒径增大,颗粒平均孔径增大;溶解度、膨胀度和持水能力均提高;而淀粉糊浊度下降,特征黏度值均小于原玉米淀粉,非晶化玉米淀粉热糊稳定性和冷糊力学稳定性均优于原淀粉.  相似文献   

2.
采用高温热处理方法对淀粉进行热法非晶化改性,考察了热处理温度、时间、体系水分对非晶化改性玉米淀粉冷水溶解度和黏度的影响,利用X射线衍射和偏光显微镜检测了热处理后淀粉的晶体结构、偏光形貌.结果表明:热处理后的淀粉颗粒形貌和晶体结构均发生显著非晶化变化,其冷水溶解度显著提高,溶液的黏度稳定性得到改善,淀粉最优冷水溶解度的热处理条件为:加热温度为220℃,加热时间为4h,体系水分为12.4%.对运煤列车喷洒淀粉基抑尘剂后,运煤列车通过隧道时隧道内煤粉尘的质量浓度由256.4mg/m3降低到30.5mg/m3,喷洒淀粉基抑尘剂对煤质无影响.  相似文献   

3.
测定了多个品种的糯谷(米)的外观性状、基本成分和氨基酸组成。各品种糯米淀粉颗粒的形貌一样,多呈多角形,平均粒径45~60μm;其偏光十字清晰,交叉点位于颗粒中心而且垂直,结晶结构均属A型  相似文献   

4.
酯化交联淀粉反应及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由三氯氧磷变性木薯淀粉所得的酯化交联淀粉,颗粒完整,形貌和偏光十字形态保持不变,反应主要发生在淀粉颗粒的无定形区内;经红外光谱等检测,发现产物分子中存在P-O-C和P=O基团,表明淀粉分子中的羟基置换出三氯氧磷分子中的氯原子而发生酯化和交联;极小取代度的变性淀粉,其碘复合物的可见光吸收光谱与原淀粉相似,三氯氧磷最先和支淀粉作用。  相似文献   

5.
测定了多个品种的糯谷(米)的外观性状,基本成分和氨基酸组成,各品种糯米淀粉颗粒的形貌一样,多呈多角形,平均粒径4.5~6.0μm,其偏光十字清晰,交叉点位于于颗粒中心而且垂直,结晶结构均属A型。  相似文献   

6.
淀粉丙烯腈接枝共聚物及其皂化物的颗粒结构特性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偏光显微镜和X-ray衍射分析仪,研究了淀粉,淀粉丙烯腈接枝共聚物及其经碱皂化后的产物HSPAN的颗粒形貌结构和晶体特性。结果表明:SPAN仍具有类似于淀粉颗粒形貌的结构;同时,低接枝百分率的SPAN接枝反应主要发生在淀粉颗粒的非结晶区,但随着接百分率的提高,接枝共聚反应逐渐向淀粉颗粒内部结晶区渗透,淀粉颗粒的结晶区逐渐被破坏,当接枝百分率高于54.89%时,原淀粉颗粒的半结晶  相似文献   

7.
高交联玉米淀粉非糊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研究了以三氯氧磷为交联剂制备非糊化的高交叉联玉米淀粉的方法,测定了反应的取代度和布拉班德粘度曲线,研究在沸水中受热后非糊化淀粉的颗粒形貌及粒度分布等特性,提出高交联玉米淀粉与原淀粉颗粒不同,在沸水中只发生轻度有了溶胀,呈非糊化颗粒态。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以三氯氧磷为交联剂制备非糊化的高交联玉米淀汾的方法,测定了反应的取代度和布拉班德粘度曲线,研究了在沸水中受热后非糊化淀粉的颗粒形貌及粒度分布等特性。提出高交联玉米淀粉与原淀粉颗粒不同,在沸水中只发生轻度有限溶胀,呈非糊化颗粒态  相似文献   

9.
研究米象、玉米象、谷蠹3种蛀蚀性害虫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侵害小麦后,对小麦淀粉颗粒特性的影响,旨在为虫蚀小麦的利用和预防提供数据支持。以河南农业科学院豫保1号小麦为材料,探讨米象、玉米象、谷蠹在不同发育阶段(卵期、幼虫期、蛹期、成虫期)侵害小麦后,小麦淀粉颗粒形貌、粒径、结晶特性、短程晶体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被3种蛀蚀性害虫侵害后的小麦淀粉颗粒形貌均发生较大变化,幼虫期侵害后淀粉表面开始出现明显凹陷,以成虫期破损淀粉数量最多; D50、体积平均径、面积平均径与对照样相比整体略微升高,但在害虫生长发育过程中小麦淀粉体积平均径、面积平均径无明显变化;小麦淀粉结晶特性变化不明显,且傅立叶红外光谱显示淀粉的晶型结构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0.
高交联玉米淀粉的非晶化特性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研究了以三氯氧磷为交联剂的高效联玉米淀粉的制备方法,报道了高交联玉米[淀粉颗粒随反应取代度增加而逐渐非晶化的现象,采用偏光显微镜和广角X-射线衍射对其由多晶态向非晶态的渐变过程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高交联玉米淀粉中存在不同于原淀粉多晶颗粒态的只含无定形结构的非晶颗粒态,对非晶颗粒态高交联玉米淀粉颗粒的粒度分布的进一步研究结果还表明,此时的淀粉颗粒发生了轻度的膨胀。  相似文献   

11.
玉米热风和真空干燥特性与干燥模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初始含水率分别为28.8%、24.8%和19.9%的玉米进行热风和真空干燥,研究了热风及真空干燥条件下玉米的干燥特性和模型.结果表明:玉米初始含水率越高,同温度下平均干燥速率越大,且真空干燥平均干燥速率大于热风干燥平均干燥速率;热风和真空干燥在干燥的前20 min干燥速率出现最大值;干燥过程中无明显的恒速干燥段,玉米干燥的数学模型符合Page方程.  相似文献   

12.
对已建立的直管气流干燥模拟方程采用标准四阶龙格库塔法进行了计算机数值求解. 对于多自变量参数干燥、分离系统的优化方程,依旧以模拟方程为基础,采用多次正交试验法进行模拟试验并求出相应的目标函数,逐渐逼近最优值,最终获得了最优值,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基于物料特性干燥曲线的数学表达式开发了多段换向穿流干燥过程的通用数学模型。可用于采用该类干燥方法的任何物料干燥过程的分析和干燥机的设计计算。讨论了若干因素的影响,阐述了操作条件、设计参数的决策和分析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4.
分别对玉米进行热风和过热蒸汽干燥,研究其在不同干燥温度条件下的干燥特性和品质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干燥温度越高,玉米干燥速率越大;过热蒸汽干燥初期存在蒸汽冷凝现象,干燥速率为负值,随着干燥的继续,干燥速率升高;相同干燥温度条件下最大干燥速率高于热风干燥,但整体干燥效率略低于热风干燥。干燥温度为150℃时,热风干燥和过热蒸汽干燥玉米裂纹率最低,相比较于热风干燥,过热蒸汽干燥具有较低的裂纹率;随着干燥温度的升高,玉米粉的亮度降低,泛红度增加,玉米淀粉得率降低,糊化程度增高。相同干燥温度条件下,过热蒸汽干燥对玉米粉色泽和淀粉糊化的影响程度高于热风干燥。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几种不同载体(硅藻土、海泡石、活性炭)和干燥条件(常压、真空、微波)下制备的油脂加氢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的比较研究,得到几点规律,找出了较为适宜的催化剂载体和干燥方式。  相似文献   

16.
为保持胡萝卜的干燥品质,采用热风干燥对胡萝卜丁的干燥特性进行了研究,并对不同干燥条件下胡萝卜色泽和胡萝卜素含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温度越高,干燥时间越短,胡萝卜色泽越差,胡萝卜素含量越低,温度越低则趋势相反.对干燥曲线进行对数变换以及线性拟合,确定胡萝卜热风干燥模型为Page方程.试验值和计算值拟合较好,此模型能够预测胡萝卜热风干燥过程.试验表明,50℃热风干燥条件下,干燥时间较短,胡萝卜色泽较好,并能较好地保持胡萝卜素,可选用50℃对胡萝卜进行干燥.  相似文献   

17.
研究玉米过热蒸汽干燥特性,构建玉米过热蒸汽干燥模型,为玉米过热蒸汽干燥技术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以农户田间收获的玉米样品为供试材料,采用自制的过热蒸汽干燥装置,通过改变玉米籽粒初始含水率、过热蒸汽温度、风速等工艺技术参数,研究玉米过热蒸汽干燥过程中降水规律。结果表明,玉米过热蒸汽干燥过程仅有预热和降速干燥两个阶段,无明显的恒速干燥阶段。在预热阶段有明显的蒸汽冷凝现象,提高过热蒸汽温度和风速能够显著抑制蒸汽冷凝现象的发生。在降速干燥阶段,过热蒸汽的温度和风速增加有利于玉米籽粒中水分的去除。对玉米过热蒸汽干燥试验数据进行拟合并构建单扩散模型,试验值与预测值误差较小,可以较好地预测和控制玉米过热蒸汽干燥过程。  相似文献   

18.
提出了准低温仓的控温控湿要求,仓库改建的控温条件和控湿条件以及干燥、通风后期控温控湿技术措施。使高水分粮食通过采用干燥、通风技术将水分降低后,其储粮温度和水分都能控制在准低温仓要求的低限水平,以延缓粮食陈化,保持粮食品质。  相似文献   

19.
干燥温度影响马铃薯淀粉粉丝晶体特性和复水性。利用DSC、X-衍射研究不同热风干燥温度条件下粉丝DSC、X-衍射和复水性,结果表明:随着干燥温度的升高制得的方便粉丝DSC分析的热焓值依次降低。干燥温度30、40、50℃下制备的粉丝均在2θ为19.5°处出现了V型衍射峰的特征,发生β化的程度较大,复水时间≥6 min,复水效果差;热风60、70℃下制得的粉丝均在2θ为17.1°保留着A型衍射峰的特征,发生β化的程度较小,复水时间≤6 min,方便粉丝易复水,复水效果好;热风干燥80℃,X-衍射无衍射峰出现,提示无β化转变发生,但复水时溶出物多容易糊汤。干燥过程影响方便粉丝的晶格状态和β化程度,影响了方便粉丝的复水性。  相似文献   

20.
根据对几家挂面厂挂面烘干工艺的实测数据,分析探讨了高温高速、中温中速、低温低速挂面烘干技术的优缺点。并分别对三种技术提出了改进意见。认为中温中速烘干工艺较之其他两种要优越一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