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探讨我国成年居民蛋类食物摄入量与血脂异常的关系。方法: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2009年调查资料,选择有完整个人信息的18~65岁成年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蛋类食物摄入水平人群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差异,探讨我国成年居民较高蛋类食物摄入量的人群患高甘油三酯血症和高胆固醇血症的风险。结果:调查对象每日蛋类食物摄入量超过《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量的人群比例为25.5%。不同蛋类食物摄入水平的成年居民BMI、能量摄入水平以及性别、饮酒、教育水平、人均家庭收入和居住地区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调整混杂因素后,女性较高水平蛋类食物摄入(≥50 g/d)的人群患高胆固醇血症的风险是蛋类食物摄入适量(25~50 g/d)人群的1.26倍(OR=1.26,95%CI:1.01~1.58,P=0.04)。结论:我国9省区女性成年居民蛋类食物摄入过多可增加高胆固醇血症的患病风险。  相似文献   

2.
2010年石家庄市新华区居民膳食摄入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石家庄市新华区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方法:以2010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为依据,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石家庄市新华区6个居委会180户居民共438人进行膳食调查,计算每标准人日食物消费量.膳食调查采用24h膳食回顾法和调味品称重相结合的方法.结果:新华区平均每标准人日谷类、薯类、豆及豆制品、蔬菜、水果、畜肉、禽肉、奶及其制品、蛋及其制品、食用油、食用盐消费量分别为397.77、40.09、16.79、339.78、95.85、61.87、14.80、87.21、54.09、37.76、9.06g.米面制品、畜禽类摄入量符合2007年中国营养学会公布的《中国营养膳食指南》[1](以下简称《指南》)的推荐量;水果、鱼虾类、奶类消费量与推荐量相比仍显不足,油、盐摄入量远远超出,部分营养素、矿物质与推荐量存在较大差距.居民畜禽肉、鱼虾类、奶及奶制品摄入量与年人均收入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19 (P<0.01)、0.154 (P<0.01)、0.101 (P<0.05);谷类摄入量与年人均收入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153 (P<0.01).畜禽肉、蔬菜摄入量与文化程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126 (P <0.01)、0.106 (P<0.05).结论:新华区居民膳食状况有了较大改善,但与《指南》相比有待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2010年昆明市盘龙区9岁及以上社区居民膳食营养素摄入状况。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180户共334人进行膳食调查。膳食调查采用连续3天24小时回顾询问法调查居民所有摄入食物。结果 2010年,盘龙区社区居民膳食营养素摄入状况较2002年全国平均水平有较大变化,居民膳食组成每标准人日能量摄入量、维生素E总量、镁和钠等的摄入量较2002年有所减少,蛋白质、脂肪、维生素A、硫胺素、核黄素、钙、钾、磷等的摄入量较2002年有所增加。蛋类、鱼虾贝壳类、豆类及其制品、乳及其制品摄入不足,均低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推荐摄入量要求,油脂类食物和食盐的摄入量均高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摄入量要求。结论盘龙区社区居民膳食结构有所改善但仍不尽合理,应广泛开展营养宣教和干预工作,促进居民形成健康的食物消费行为,提高其营养与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2015年中国15省(区、市)老年居民膳食脂肪摄入状况。方法:数据来自2015年中国居民营养状况变迁的队列研究。选取参加本次调查并有完整的调查数据的60岁以上老年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对象膳食脂肪摄入量、供能比和食物来源,并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膳食脂肪推荐摄入量进行比较。结果:我国15省(区、市)老年居民2015年膳食脂肪摄入量为69. 2g/d、膳食脂肪供能比为34. 2%、膳食脂肪供能比超过30%的人群比例为61. 7%;调查人群中来源于动物性食物、动物油、植物油和植物性食物的脂肪占膳食脂肪总量为32. 8%、3. 8%、43. 3%和20. 1%。结论:中国15省(区、市)老年居民膳食脂肪摄入量较高,脂肪供能比已超过《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膳食脂肪推荐摄入量的要求,应控制含脂肪高的食物的摄入量。  相似文献   

5.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已公布,新版在居民膳食结构及食物消费方面对1997年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进行了修改和完善。本文综述了新版《指南》的修改内容及特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广西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状况,了解居民膳食结构变化趋势.方法:利用1989、1991、1993、1997、2000、2004、2006、2009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项目8次追踪调查资料,选取18-60岁居民作为调查对象,采取连续3d 24h膳食回顾法,获得居民每人每天食物消费量.结果:1989-2009年广西18-60岁居民谷类、豆类摄入量呈逐年下降趋势,尤其是谷类食物由1989年的483.5±116.3g/d,下降到2009年的389.0±133.0g/d,下降幅度为19.5%;蔬菜类食物的摄入量变化不大,基本维持在335.8-348.6g/d;水果、奶类、鱼虾类、蛋类食物摄入量和消费率虽然逐年均有所增加,但摄入量和消费率严重偏低;而禽畜肉摄入量却呈逐年上升趋势,由1989年的89.2±78.7g/d,上升至2009年的159.6±87.9g/d,上升幅度为78.9%;食用油、盐摄入量也偏高,至2009年分别达到38.8g/d和7.7g/d,超过推荐量标准.结论:21年间广西居民的膳食结构模式已从植物性膳食向动物性膳食转变,应引起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2017—2020年中国23省(自治区、直辖市)18~59岁成年居民烹调油消费水平和状况。方法 数据来源于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于2017—2020年开展的中国居民食物消费状况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与人口成比例的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本研究选取参与家庭调味品称重调查的18~59岁成年居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称重记账法获得家庭烹调油消费量和个人人日数,结合家庭成员能量摄入比分配到个人,并参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成年人烹调油的推荐摄入量25~30 g/d进行评价。根据《中国食物成分表(第6版)》中脂肪酸含量,结合个人不同烹调油的消费量,计算个人经烹调油摄入的脂肪酸含量。结果 我国18~59岁成年居民烹调油的平均消费量为36.23 g/d,其中植物油为33.99 g/d,动物油为2.17 g/d,混合油为0.08 g/d(动植物混合油)。研究人群烹调油消费量在不同年龄、性别、居住地、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和地域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我国18~59岁成年居民烹调油消费量超过推荐摄入量范围最高值30 g/d的个体比例为50.72%;菜籽油、花生油和芝麻油是消费率最高...  相似文献   

8.
中国营养学会修订并发布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版)》,其中明确建议中国居民每人每天饮奶300克或相当量的乳制品,值得关注的是,这一数字是上一版膳食指南(1997)中每人每天饮奶推荐量的3倍!  相似文献   

9.
目的全面了解丽水市城区居民膳食摄入状况及人们的膳食结构与饮食习惯,以此来评定本市居民的营养需要得到满足的程度。方法以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城区3个街道165户居民作为调查对象,入户调查3d个人食物摄入量。结果被调查居民膳食结构中主食、蔬菜类、水产、蛋类平均摄入量与新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1]相符,畜禽肉类摄入量是《指南》建议量的2倍,乳类及水果分别是《指南》建议量的20%~25%。油、盐分别超出《指南》建议量的1.48倍和1.34倍。结论该市被调查居民膳食结构明显不合理。  相似文献   

10.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2008年定为“马铃薯年”,我国卫生部公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中也建议每人每天应保证250-400克粮谷以及薯类食物的摄入量,以满足平衡膳食的需要。据了解,近20年来,我国居民薯类的摄入量明显下降,城乡居民平均每标准人每日薯类摄入量1982年为179.9克,2002年下降到49.1克。  相似文献   

11.
2008年1月15日,卫生部发布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以下简称(《指南》),此举意味着1997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沿用10年后,中国营养学会为中国百姓的膳食问题量身定制了新标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入户跟踪调查,采用3d 24h膳食记录结合称重法,获得江苏省139户农村居民家庭食物消费的一手数据,定量分析现阶段江苏省农村居民家庭的食物消费结构与特征,并比较地区、收入水平及年龄对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的影响。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摄入量数据可知,江苏省农村居民肉类消费过量,而对奶类、水果、杂粮等食物消费明显不足。建议提高农村居民营养认知水平,加大对农村居民营养知识的普及,引导居民养成合理的膳食习惯,促进健康中国建设。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河南省居民膳食中铜含量水平,评估河南省居民通过膳食摄入铜的情况及其潜在的健康风险。方法 利用2014—2021年河南省各类食品中铜含量数据和2012年河南省居民食物消费状况监测数据,采用简单分布模型(半概率评估)法计算河南省居民膳食中铜的摄入含量,并进行健康风险评估。结果 全人群膳食中铜的平均摄入量为1.75 mg/d,高食物消费人群(P97.5)摄入量为3.51 mg/d。全人群共有0.21%的人群通过膳食摄入铜的量小于估计平均需要量(EAR),1.16%的人群通过膳食摄入铜的量介于EAR和推荐营养素摄入量(RNI)之间,98.10%的人群通过膳食摄入铜的量介于RNI和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之间,仅有0.53%的人群膳食中铜的摄入量超过UL。对膳食中铜的摄入贡献率较高的食物包括谷类(24.51%~40.50%)、蔬菜(15.88%~30.98%)、水果(4.14%~7.72%)、饮用水(4.70%~6.91%)。结论 河南省居民膳食中铜的平均摄入量整体处于适宜水平,对人群健康造成的风险较小,处于可接受水平。2~3岁组铜摄入量小于EAR和超过UL的比例相对较高,存在一定的健...  相似文献   

14.
湖北省部分居民1982-2002年食物消费变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描述湖北省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现状及变化趋势。方法在全省选取960户2942,&进行膳食调查。膳食调查采用连续3d称重法和24h回顾询问法调查居民所有摄入食物。结果居民平均每标准人日粮谷类食物摄入量为354.2g,蔬菜为361.9g。水果为14.4g,畜禽肉类为67.6g,水产品类为53.2g,蛋类28.3g,奶类及其制品为n.3g,豆类及其制品为20.2g,食用油摄入量为51.8g,食盐为10.6g,酱油为9.4g。结论湖北省城乡居民膳食质量有所提高,其中动物性、奶类食物、水果、豆类及油脂类的摄入量均有所增加。但膳食中水果、奶类、豆类摄入量仍然很低。城乡居民膳食中谷类食物、蔬菜的消费量出现了下降趋势,但动物性食物和油脂摄入量明显上升,出现了失衡的现象。膳食结构趋向“高能量密度”,部分人群的膳食已经偏离了平衡膳食的要求。当前营养改善工作应从营养状况的双重负担的特点出发,同时解决营养不良和营养失衡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2009年我国九省区中老年居民膳食维生素A摄入状况及1991--2009年间变化趋势。方法:选取1991--2009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7轮调查中50.79岁中老年居民作为研究对象。以膳食视黄醇、胡萝卜素和总维生素A每日平均摄入量作为维生素A摄入状况的评价指标。分别描述2009年分性别、年龄、地区的维生素A摄入水平;1991--2009年间分地区的膳食维生素A摄入状况、视黄醇占总维生素A摄入的比例以及总维生素A达到推荐摄入量(RNI)比例的人群分布变化趋势。结果:2009年我国中老年居民膳食总维生素A、胡萝卜素和视黄醇平均每日摄入量分别为602.4t.tgRE/d、1570.6¨g/d、373.8肛g/d,男性高于女性,城市、郊区高于县城、农村。1991--2009年间,膳食总维生素A和胡萝I、_紊摄入量在波动中小幅下降,视黄醇摄入量自1993年起持续升高;视黄醇在总维生素A摄入中的比例随时间变化呈上升趋势,城市、郊区、县城、农村分别从1991年的62.8%、59.4%、60.9%、56.9%上升到2009年的70.9%、73.1%、67.0%、68.1%。需要注意的是,2004年以后,郊区和农村居民中视黄醇占总维生素A摄入的比例上升迅速分别超过了城市和县城居民。膳食维生素A摄入达到RNI以上的人群比例从1991年的33.0%小幅降至2009年的28.6%,未达到40%RNI的人群比例从1991年的30.3%下降至2009年的28.4%;膳食维生素A摄入达到40%RNI、60%RNI、80%RNI的人群比例则分别从1991年的14.6%、12.0%、10.0%上升到2009年的17.7%、13.9%、11.4%。结论:18年间,我国中老年居民膳食维生素A和胡萝卜紊摄入在波动中有小幅下降,视黄醇摄入升高,地区差异明显,需要注意县城和农村中老年居民维生素A摄入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2017—2018年我国大城市成年居民蛋类食物消费状况,为制定营养健康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数据来源于“2017—2018年中国居民食物消费状况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与人口成比例的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我国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3个大城市选取12 173名18岁及以上成人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非连续3 d 24 h回顾调查数据,分析研究对象蛋类食物消费率和消费量,采用χ2检验与秩和检验比较消费率和消费量的差异。结果 2017—2018年我国大城市成年居民蛋类食物消费率为72.9%(8 875/12 173),全人群蛋类食物平均消费量为28.1 g/d(P25:0,P50:20.5 g/d,P75:43.9 g/d,P95:78.3 g/d),消费人群平均消费量为38.6 g/d(P25:17.6 g/d,P50:33.3 g/d,P75:51.3 g/d,P95:86.9 g/d)。高文化程度、高家庭收入和东部地区的居民,蛋类食物的消费率和消费量较高。蛋类食物消费低于膳食推荐摄入量(40 g/d)的人群比例为71.5%(8 705/12 173),满足推荐摄入量(40~50 g/d)的人群比例为9.9%(1 201/12 173)。结论 蛋类食物在我国大城市成年居民中的消费较为普遍,但人均消费量相对不足。建议针对蛋类食物的营养知识进行宣教科普,适量提高我国居民蛋类食物的消费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膳食营养可影响结核病发生发展和预后,本文调查结核病患者膳食营养素摄入状况及存在的问题,为指导患者合理营养膳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某农村地区结核病患者1955人为病例组,正常人群1955人为对照组,两组人群进行了良好的匹配,平均年龄、性别比例相近,生活习惯及家庭条件相似。应用食物频率表收集调查对象消费的食物种类,24h膳食回顾法收集调查对象膳食营养素摄入情况。结果:膳食调查结果显示,结核病患者每日能量和蛋白质摄入量分别为I712kCal和65.73g,仅达到推荐摄入量的71.55%和87.64%,且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人群的1855kCal(P〈0.001)和70.36g(P〈0.001);一些维生素及矿物质每日摄入量也明显不足,其中结核病患者视黄醇和钙的摄入量仅分别为320.59μg视黄醇当量和295.69mg,为推荐摄入量40.08%和56.96%,也明显低于对照组平均水平(P均小于0.0001)。膳食多样化评分(DDS)结果显示,两组人群DDS评分均为6.51,日常饮食能保持7种及以上食物组成的人数比例病例组和对照组分别可达到52.94%和49.16%;而有5.78%结核病患者得分仅为5分,即日常饮食的食物种类只有5类,明显高于对照组人群的2.66%;2.10%结核病患者得分仅为2分,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18%,表明结核病患者膳食单调或种类单一。食物消费种类结果显示,结核病患者食物以谷类为主,可达gO%以上,鱼虾类和奶类消费率低,仅为25.58%和57.08%;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对照组人群。结论:农村结核病患者及健康人群能量、视黄醇、钙等营养素摄入量偏低,结核病患者不足更为突出,与膳食不平衡有关;建议积极改善营养及膳食结构,有效防治结核病。  相似文献   

18.
2008年1月15日,卫生部发布《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以下简称《指南》)。《指南》以最新的科学知识为基础,论述了当前我国居民的营养需要及膳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我国居民膳食消费的营养状况的实际情况,特别是最近的全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的数据及资料,建议了实践平衡膳食,获取合理营养的行动方案,对广大居民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是根据2016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6条核心推荐,结合我国居民的实际营养状况,为便于公众理解和记忆而转化成的图形化表示方式。膳食宝塔的塔身分为不同颜色,不同面积大小的5层,通过每层的面积大小可以反映出,每类食物推荐摄入量的多少。为了实现平衡膳食,建议每人每天每层都要吃到,而绝对不能少吃或只吃某层食物。同时,在膳食宝塔的每一层里,  相似文献   

20.
权威发布     
正卫计委发布膳食指南便于百姓使用5月13日,国家卫计委召开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新闻发布会,发布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科普版。据了解,该指南分为一般人群膳食指南和特定人群膳食指南。针对2岁以上的所有健康人群提出6条核心推荐,分别为:食物多样,谷物为主;吃定平衡,健康体重;多吃蔬果、奶类、大豆;适量吃鱼、禽、蛋、瘦肉;少油少盐,控糖限酒;杜绝浪费,兴新食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