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贺盛福  张帆  程深圳  汪伟 《化工学报》2016,67(10):4290-4299
采用溶液分散聚合和Ca2+表面交联制备了聚丙烯酸钠包覆Fe3O4的磁性交联聚合物(CPAANa@Fe3O4),对其进行了XRD、FT-IR、SEM和TGA等表征。以CPAANa@Fe3O4为吸附剂研究了CPAANa@Fe3O4对水溶液中Pb2+、Cd2+的静态吸附,考察了溶液pH、吸附剂投加量、金属离子初始浓度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CPAANa@Fe3O4在pH 2~6范围内均具有较好的吸附性能,当吸附剂投加量分别为1.0 g·L-1和1.6 g·L-1时对初始浓度分别为200 mg·L-1的Pb2+和100 mg·L-1的Cd2+的去除率达到最大,可使Pb2+实现达标排放(GB 8978-1996);CPAANa@Fe3O4对Pb2+和Cd2+的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模型,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模型,对Pb2+和Cd2+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454.55 mg·g-1和275.48 mg·g-1。将CPAANa@Fe3O4用于处理实际电解矿浆废水,发现能有效吸附其中的Pb2+和Cd2+,具有潜在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耦合溶胶-凝胶技术与水热法,制备具有核壳结构的海胆状Fe3O4@TiO2磁性纳米介质(sea urchin magnetic nanoparticles,SUMNPs)。采用TEM、SEM等方法对SUMNPs的形貌等性质进行表征,证实该材料呈现出以Fe3O4为核,以TiO2为壳的海胆状结构,壳层直径约400 nm,比表面积高达236.082 m2·g-1,表面孔径约6.274 nm。SUMNPs对重金属离子选择吸附的结果表明,基于Pb2+离子半径大、电子层数多等物化特点,在Pb2+、Cu2+、Ni2+、Zn2+、Cd2+ 5种金属离子混合体系中,SUMNPs可以高容量、高选择性快速吸附Pb2+,而对其他4种重金属离子几乎无吸附活性。单一Pb2+吸附可在5 min内快速平衡,平衡吸附容量为283 mg·g-1。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SUMNPs对Pb2+的最大饱和吸附容量为458.72 mg·g-1。经EDTA二钠解吸,NaOH再生后的SUNMPs可以重复使用8次以上。SUMNPs对Pb2+具备优异的选择性吸附性能,在处理水体铅污染、恢复水体生态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以氢氧化镁、草酸镁、碱式碳酸镁作为前驱体,通过在不同温度下煅烧制备多孔氧化镁。考察了前驱体与制备后氧化镁结构的关系,采用热重分析仪对前驱体的热分解情况进行分析,BET、XRD、SEM表征技术对样品的形貌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一定温度下煅烧三种前驱体,制备的氧化镁均形成发达的多孔结构、具有不同的表面形貌;其中以草酸镁制成的氧化镁(MgO-3)有更大的比表面积(160.1 m2/g)与孔体积(0.68 cm2/g)与孔体积(0.68 cm3/g),吸附量为5.38%(质量分数);前驱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越大,经煅烧后其产物具有更高的孔体积和比表面积,其结构更为发达;在较低或较高的煅烧温度下,由于前驱体很难完全分解或晶体发生烧结现象,不利于形成多孔结构。  相似文献   

4.
刘慧娟 《山东化工》2023,(14):1-3+6
为了探究水体中Pb2+有效去除方法,以黄磷渣为原料实现二氧化硅的制备、纯化及表征,以其为媒介探究不同因素下对Pb2+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SiO2表面成功接枝KH570,传质动力随吸附时间的增加逐渐减弱,吸附缓慢,吸附容量在30 min时饱和达到9.51 mg/g; 60 min后发生解析,导致吸附容量下降至9.38 mg/g。随着温度升高和溶液Pb2+浓度的增大,活性位点与Pb2+有效碰撞的机率增大,吸附容量达到12.3 mg/g;随着pH值升高吸附容量增大。笔者采用Langmuir和Freundlich模型探索吸附剂对Pb2+的吸附行为发现:Langmuir模型等温吸附适合描述吸附剂对Pb2+的吸附行为,且SiO2对Pb2+的吸附符合二级动力学行为。  相似文献   

5.
易牡丹  丘克强 《化工学报》2012,63(11):3716-3722
以一种全新的物质--阻燃的FR-1型酚醛树脂电路板基板的真空热解炭渣为原料,采用CO2和KOH活化法制备高性能的活性炭。分别研究了CO2活化法中的活化温度和KOH活化法中的碱炭比对活性炭产品性能的影响。用氮气吸附表征了活性炭的孔结构性质,并检测了产品的亚甲基蓝值和碘值。结果表明,KOH活化所得活性炭有更高的亚甲基蓝值(928.3 mg·g-1 vs 231.5 mg·g-1)、碘值(2442.2 mg·g-1 vs 946.6 mg·g-1)、比表面积(2289 m2·g-1 vs 1198 m2·g-1)和孔体积(1.317 cm3·g-1 vs 0.703 cm3·g-1)。所得产品均达到国家一级品标准。用这种原料制备高性能活性炭不仅解决了废弃物资源化的问题,还开发出一种新的、廉价的制备高性能活性炭的原料和方法工艺。  相似文献   

6.
生物除磷颗粒污泥去除Pb2+的效能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好氧颗粒污泥的吸附作用和磷酸盐对重金属的螯合作用为基础,采用富含磷酸盐的生物除磷颗粒污泥作为吸附剂来处理含铅废水,考察了不同吸附条件(pH、Pb2+的初始浓度、吸附反应时间)下,颗粒污泥对Pb2+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除磷颗粒污泥在pH为4,初始Pb2+浓度为150 mg·L-1时,对铅的去除率最高(为99.9%);在吸附反应20 min时即可达到吸附平衡。生物除磷颗粒污泥对Pb2+的吸附可以用Langmuir模型拟合(R2=0.993),最大吸附量为49.5 mg·g-1。其中离子交换和磷酸盐与Pb2+的螯合作用对除磷颗粒污泥去除Pb2+起到重要作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测定表明-COOH、-OH、磷酰基等多种官能团也参与了除磷颗粒污泥除Pb2+过程。  相似文献   

7.
王俊  贾庆源  郭瑞丽  张建树 《化工学报》2016,67(10):4282-4289
采用亲水的PAN为成膜材料,制备了掺杂H1.6Mn1.6O4的PAN-H1.6Mn1.6O4锂离子筛膜。通过SEM、Li+静态吸附实验、(NH42S2O8对锂的洗脱实验和卤水中吸附实验,研究了锂离子筛的添加量对PAN-H1.6Mn1.6O4锂离子筛膜结构、Li+吸附-洗脱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AN浓度为10%(质量),H1.6Mn1.6O4的添加量为50%(质量)时,PAN-H1.6Mn1.6O4离子筛膜的吸附量为17.45 mg·g-1,达到粉末状吸附量的88.0%。以(NH42S2O8为洗脱剂,当浓度为0.3 mol·L-1、液固比为600:1、时间为12 h时,锂洗脱量为17.23 mg·g-1,锰溶损率仅为1.14%。在含有Na+、K+、Mg2+和Ca2+的罗布泊老卤卤水中,锂离子筛膜对Li+有很高的选择性。在卤水中进行10次吸附与解吸循环,吸附量从11.64 mg·g-1下降到10.94 mg·g-1,吸附容量仅损失6.0%。总体结果表明亲水性载体对H1.6Mn1.6O4吸附容量影响较小,温和的洗脱剂对锂离子筛膜的化学稳定性有利。  相似文献   

8.
Li1.6Mn1.6O4/PVDF多孔膜的制备及提锂性能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解利昕  陈小棉 《化工学报》2014,65(1):237-243
自制锂离子筛前驱体Li1.6Mn1.6O4,并将Li1.6Mn1.6O4粒子与高分子树脂PVDF杂化制膜,研究了膜经稀盐酸抽锂后对锂的吸附性能以及多次吸附与脱附性能等。结果表明,膜M-10-55[Li]采用0.5 mol·L-1 HCl溶液抽锂约2 h锂的脱出基本达到平衡,Li+的洗脱率在95%左右,锰的溶损率为3.5%左右。抽锂后得M-10-55[H]对富锂溶液中锂的吸附约12 h达平衡,对锂的吸附容量较高为41 mg·g-1,在第5次吸附时对锂的提取量为35 mg·g-1左右。相比于Na+、K+、Mg2+、Ca2+,该膜对Li+表现出较好的选择性,对于从海水、盐湖卤水等液态锂资源中提取锂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9.
以入侵生物空心莲子草为原料,以K2CO3为活化剂,经一步共混活化法制备活性炭。研究了K2CO3与空心莲子草质量比、活化温度及活化时间对活性炭得率及吸附性能的影响。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不同温度下得到的活性炭进行了表面形貌观察。实验结果表明,K2CO3活化空心莲子草的最佳活化条件为:质量比为1.5,活化温度及时间分别为800℃,3.0 h,此时活性炭得率为13.79%,其碘吸附值及亚甲基蓝吸附值分别为1477 mg·g-1和384 mg·g-1。当氮气流量在20~100 ml·min-1范围内变化时,K2CO3的回收率相差不大,且其回收率均能达到80%以上。SEM结果表明活化温度对活性炭孔结构具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采用喷雾干燥结合热处理法制备花瓣状的MgO,通过对热处理温度的调整,实现MgO表面形貌的调控。研究了所制备MgO粉末作为吸附剂对刚果红的吸附性能,当热处理温度为400℃,得到花瓣状的MgO纳米结构,比表面积达到140.5 m2·g-1,且对刚果红溶液的饱和吸附量约为1480 mg·g-1。它们对刚果红的吸附能力比报道的其他花瓣状结构的金属氧化物要高。此外,对其吸附模型、吸附动力学以及吸附机制进行探究,表明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吸附模型,所制备样品对刚果红溶液的吸附过程可以由准二级动力学来描述。所制备的花瓣状MgO其高效的吸附性能,使其成为非常有前景的吸附剂用于去除污水中的刚果红染料。  相似文献   

11.
刘振 《应用化工》2013,42(9):1635-1637
采用溶胶-凝胶法,以菱镁矿、盐酸和尿素为原料,加入成胶剂柠檬酸并烘干,生成前驱体后利用程序升温在高温下煅烧得到氧化镁晶须。结果表明,制备氧化镁晶须的最佳条件为:反应体系温度100℃,溶液pH值为6,并分别加入MXC-2及DXC-3晶形控制剂。晶须长径比为2030∶1,长度为30μm,并具有良好的结晶状态。  相似文献   

12.
低成本高效活性炭吸附剂在废水处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再生的树枝是制备高效吸附剂的“零”成本原料。以刺槐树枝为原料,采用水蒸气活化法制备槐树活性炭。为最大化提高活性炭的利用率,以吸附量为指标,采用响应面法优化槐木活性炭吸附Pb2+工艺。结果表明:3 cm×8 cm左右槐树枝段,在110℃下干燥3天后在600℃恒温炭化60 min的槐木炭,再在650℃下恒温活化80 min,水蒸气流量为30 g·h-1,制得槐木活性炭。其对Pb(NO3)2吸附的最佳工艺:吸附温度29.8℃、吸附时间64.1 min和料液比1.1 mL·g-1。该条件下吸附量预测值为137.9 mg·g-1,3个因素的显著性由大到小依次为:料液比、吸附温度、吸附时间。验证性实验表明:吸附量平均值为135.0 mg·g-1,与预测值的相对误差为2.10%,实验值与模型预测值拟合性良好。  相似文献   

13.
由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经过热解制得的生物炭能够高效地吸附污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将其作为Pb2+吸附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以松木与大豆秸秆为原料,分别在400、600、800℃下制备了生物炭,考察了其理化特性与吸附性能之间的关系,并对各吸附机制的相对贡献进行了定性及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大豆秸秆生物炭的吸附性能(最大吸附容量分别为209.35、180.62和226.64 mg·g-1)远优于松木生物炭的(4.62、12.02和23.47 mg·g-1)。6种生物炭对Pb2+的吸附过程都符合Langmuir模型和拟二级动力学模型,以化学吸附为主,受物理微观结构的影响较小。阳离子交换在生物炭吸附Pb2+过程中占据重要作用,其中Ca2+的交换能力最强。Pb2+在生物炭表面的矿物沉淀主要为水白铅矿和碳酸铅。矿物质沉淀(贡献占比21.9%~76.8%)和阳离子交换(18.1%~72.5%)是大豆秸秆炭和松木炭对Pb2+的...  相似文献   

14.
MgO吸附剂因其成本低廉、来源广泛、再生能耗低等优势在CO2吸附领域应用广泛,但比表面积低限制了其吸附性能。以高表面积、多级孔结构的含膦多孔有机聚合物POL-PPH3为载体,采用浸渍煅烧法和超声煅烧法制备得到POL-PPH3负载的MgO吸附剂(MgO/POL-PPH3),用于CO2捕集。探究制备方法、煅烧温度、煅烧时间等制备条件对MgO/POL-PPH3吸附剂上CO2吸附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浸渍煅烧法优于超声煅烧法,且随着煅烧温度和煅烧时间增加,MgO/POL-PPH3样品上CO2吸附容量逐渐降低。采用浸渍煅烧法,煅烧温度300℃,煅烧时间1 h时,MgO/POL-PPH3-300-1吸附剂上获得最优CO2吸附量,达0.55 mmol/g。在组成为12%CO2,其余为氮气的模拟烟道气中,MgO/POL-PPH3  相似文献   

15.
高亚娜 《工业催化》2014,22(5):369-373
甲烷部分氧化制备合成气反应过程具有反应速率快、能耗低和H2与CO物质的量比适用于合成甲醇及F-T合成等优点,是一种有希望替代传统水蒸汽重整的方法。研究在NiO/MgO蜂窝陶瓷整体式催化剂上的甲烷部分氧化过程,主要考察涂层载体、活性组分Ni含量、涂层载体前驱体、焙烧温度和还原温度对催化剂反应性能的影响。采用XRD、H2-TPR和N2吸附等表征前驱体及其负载活性组分NiO后的晶相、还原特性和吸附性能。结果表明,采用浸渍法制备催化剂时,Mg(NO3)2为涂层载体MgO前驱体,在NiO负载质量分数20%、焙烧温度(500~600) ℃和还原温度750 ℃条件下制备的催化剂NiO/MgO-N性能较好,活性较稳定;以NiO/MgO-N为催化剂,在反应温度800 ℃、n(O2)∶n(CH4)=0.5和空速9 723 h-1条件下,CH4转化率94.4%,H2选择性99.9%,CO选择性92.9%。  相似文献   

16.
以采用共沉淀法制备的磁性Fe3O4为核,通过硅烷化及酰胺化反应,制备了羧基化磁性Fe3O4复合材料(Fe3O4?SiO2?NH?COOH),通过红外光谱仪(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磁强度计(VSM)和X射线衍射仪(XRD)等对复合材料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对不同作用条件下Fe3O4?SiO2?NH?COOH吸附Pb2+的效果及Fe3O4?SiO2?NH?COOH的重复使用效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具有Fe3O4?SiO2?NH?COOH结构的复合材料已被成功被制备,且该材料仍然能够实现快速磁性分离;Fe3O4?SiO2?NH?COOH对Pb2+的静态吸附动力学数据更符合准二阶动力学,吸附时间为100 min、pH=4.5、Fe3O4?SiO2?NH?COOH用量为1.0 g/L时,Fe3O4?SiO2?NH?COOH对Pb2+的最大吸附容量为208.7 mg/g,且Langmuir方程更能描述该吸附等温过程;Fe3O4?SiO2?NH?COOH对Pb2+的吸附是吸热过程;Fe3O4?SiO2?NH?COOH对Pb2+的吸附量随时间延长先增加后趋于稳定,随pH值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相比于一价阳离子,溶液中二价Ca2+、Mg2+的存在对吸附反应具有一定抑制作用;Fe3O4?SiO2?NH?COOH吸附Pb2+后可洗脱再生,连续重复使用6次后对Pb2+的去除率仍大于50 %。  相似文献   

17.
系统研究了纳米腐殖酸基离子交换复合树脂在多离子共存体系中对Ni2+/Cd2+的选择吸附性能。以此为基础,通过多柱串联、饱和吸附、洗脱液套用方法完成了对Ni2+、Cd2+冶金废水资源化治理研究,用扫描电镜(SEM)、红外光谱仪(FTIR)、热重分析仪(TG-DTA)、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及N2吸附-脱附分析仪(BET)等物理手段对复合树脂的微观形貌、化学结构、耐热性、元素组分变化及孔径分布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纳米腐殖酸基复合树脂对Ni2+、Cd2+离子具有吸附速度快[0.55~1.50 mg·(g·min)-1]、交换容量高(Ca2+、Mg2+共存体系中对Ni2+、Cd2+吸附容量分别为139 mg·g-1和148 mg·g-1)、选择性能好等优点,回收溶液中镍和镉离子浓度和纯度高(分别为45.15 g·L-1和 39.17g·L-1,且CNi(Ⅱ)/Ctotal 0.989,CCd(Ⅱ)/Ctotal 0.994);吸附-洗脱200次后,其物理、化学结构性能稳定;断面形貌变化不明显,交换容量基本不变,可重复使用;比表面积、平均孔径及孔容分别为1189.85 m2·g-1、30.2 nm 和0.96 cm3·g-1,热稳定性能好;氮含量从16%降至12%、氧含量由26.49%升至29.96%,交换容量由5.38mmol·g-1升至6.06 mmol·g-1。  相似文献   

18.
通过钛酸盐和氧化钛溶胶两种制备途径在氧化铝(Al2O3)支撑体外包覆介孔氧化钛(TiO2)层,分析了这两种途径制备的氧化钛表面结构与性质的差异及其对于BSA蛋白吸附性能的影响。以粒径分别为0.37、10.4和21.8 mm的三种氧化铝支撑体作为基材,用XRD、Raman分析了两种路径制备的氧化钛晶型均为锐钛矿相;N2吸脱附分析其比表面积均在(100±10)m2·g-1,两者具有相似的介孔结构。FESEM分析发现钛酸钾溶胶制备的氧化钛的形貌受到支撑体孔径的影响。对于在牛血清蛋白(BSA)吸附实验中,钛酸钾溶胶法包覆的20 mm粒径复合载体(SP20@K-TiO2)吸附量为22.18 mg·g-1,高于相同条件下氧化钛溶胶制备的Al2O3@TiO2复合载体。SP20@K-TiO2 中TiO2吸附量为150.88 mg·g-1,相比于TiO2粉体,复合载体中TiO2对BSA蛋白吸附的性能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19.
以松木(SM)和楠木(NM)木屑为原料,分别在300、450、600℃下制备了6种木屑生物炭,通过扫描电镜、孔径与比表面积分析仪、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和热重分析仪对生物炭的理化性质进行了表征,并探讨了金属离子(Na+、K+、Ca2+)和pH值对生物炭吸附Pb2+的影响,同时研究了其吸附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制备条件下,随着热解温度升高,生物炭的比表面积和孔容积增大,其最可几孔径呈下降趋势,楠木生物炭的比表面积(23.2~311.4 m2/g)均大于松木生物炭(17.6~210.6 m2/g);FT-IR分析表明,热解温度的升高使生物炭芳香化程度增强,有助于生物炭与Pb2+形成稳定的结构。楠木生物炭对Pb2+吸附量(46.92~77.12 mg/g)高于松木生物炭(34.90~62.79 mg/g);溶液中的Na+和K+不利于生物炭对Pb2+的吸附,Ca2+有利于Pb2+的去除。生物炭对Pb2+的吸附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颗粒内扩散模型分析表明吸附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20.
以CrCl3·6H2O作为铬源,通过添加强碱制备出大比表面积(312.70 m2·g-1)、高孔隙率(0.48 cm3·g-1)的介孔Cr(OH)3,并研究了其对溶液中钒(V)离子的吸附性能,考察了溶液pH、吸附剂用量、吸附温度、吸附时间等条件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溶液pH在2.0~9.0、钒离子浓度为100~500 mg·L-1时,采用该吸附剂均可实现溶液中钒离子的高效去除。在最优实验条件下,钒去除率接近100%,钒离子浓度可由500 mg·L-1降至0.81 mg·L-1。吸附热力学的研究结果表明,Cr(OH)3对钒离子的吸附过程遵循Langmuir等温吸附;吸附过程符合拟二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反应级数为拟二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