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研究了米根霉发酵生产L-乳酸过程中培养条件对乳酸脱氢酶和L-乳酸发酵影响,着重讨论了乳酸脱氢酶活力对L-乳酸发酵水平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米根霉生产L-乳酸过程中乳酸脱氢酶对发酵产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米根霉发酵生产L-乳酸过程中培养条件对乳酸脱氢酶和L-乳酸发酵水平的影响,着重讨论了乳酸脱氢酶活力对L-乳酸发酵水平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米根霉固定化方法 ,考察了在该反应器中培养基及其它操作条件对 L-乳酸发酵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应用吸附法固定米根霉进行 L-乳酸发酵具有发酵速度快 ,L-乳酸得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代谢通量分析优化米根霉R1021发酵生产L(+)—乳酸过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建立了米根霉R1021的代谢网络,分析了米根霉R1021在分批发酵过程中不同阶段、不同氮源浓度、不同供氧量条件下的代谢通量分布,确定PYR是米根霉代谢网络上的关键节点,此节点的通量分配比影响着乳酸的最终产率。在米根霉发酵中,当NH4NO3质量浓度为2.0g/L,空气体积流量为2L/min时,流向乳酸的代谢流量大,通过对模型进行优化计算得到L(+)-乳酸的最大理论得率YP/S为98.2%。  相似文献   

5.
L—乳酸高产突变株——米根霉NAF—032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正交试验理论,对L-乳酸高产突变株NAF-032的优化摇瓶发酵条件作了初步研究,确定了优化的发酵培养基和发酵条件,优化发酵培养基为(g/L):葡萄糖140,氯化铵1,KH2PO40.3,MgSO4.7H2O0.25,ZnSO4.7H2O0.08;优化培养条件为:34℃,摇床转移200r/min,装液量50mL(250mL容积三角瓶),一次性添加CaCO380g/L调节pH值,米根霉NAF-032的摇瓶发酵L-乳酸积累量可达94.28g/L。  相似文献   

6.
本文发现米根霉(Rhizopus oryzae)NRRL395在碳酸钙存在时,能够直接发酵玉米粉产生L(+)—乳酸。按耗糖量(用葡萄糖表示)计:L(+)—乳酸的平均产量在44%以上。  相似文献   

7.
采用亚硝基胍诱变筛选高产 L -乳酸米根霉菌株,对其高产机理进行分析,并研究了不同条件下突变株发酵产乳酸的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亚硝基胍诱变米根霉 As3.3462,获得高产 L -乳酸的正向突变株.通过对该高产突变株和原始株在不同时段的产酸量和产乙醇量进行比较,发现突变株的碳代谢系统中丙酮酸分支点流入乙醇途径和乳酸途径的流量改变,46h时乙醇产量从11.476g / L 减少到7.038g / L,乳酸产量从64.8g / L 增加到73.8g /L.运用正交试验设计理论,对高产 L -乳酸高产菌株的发酵培养基进行了优化,确定了最佳发酵培养基为(g / L):葡萄糖160,尿素2,KH2PO40.3,MgSO4·7H2O0.25,ZnSO4·7H2O0.08.  相似文献   

8.
应用KMnO4滴定法快速检测米根霉发酵液中富马酸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KMnO4滴定法快速检测米根霉发酵液中富马酸含量,通过研究富马酸滴定体系下的酸度以及发酵培养基中的葡萄糖和代谢副产物如乳酸、苹果酸、乙醇、草酰乙酸、丁二酸等对KMnO4滴定结果的影响,发现应用KMnO4滴定法测定米根霉发酵液中富马酸的含量,与HPLC检测法测定的含量误差在3%以内,平均回收率为96.86%,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27%.以上结论表明,KMnO4滴定法可有效应用于快速检测米根霉发酵液中富马酸的含量.  相似文献   

9.
聚氨酯吸附固定米根霉发酵L-乳酸的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用聚氨酯载体吸附固定米根霉进行L-乳酸发酵优化结果表明,实验条件下,载体粒径以3×3×3mm,尿素添加量以0.05%~0.1%,初始糖浓度以8%~10%,发酵温度33℃,通气量1 2vm为宜,碳酸钙应及时添加.葡萄糖的L.乳酸产率可达82.4%.  相似文献   

10.
对康宁木霉QF-02和米根霉NRRL395液态混合发酵生产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的工艺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康宁木霉先接种培养48 h后再接种米根霉产酶效果最佳,在此接种方式下获得的优化培养温度为28℃,起始pH为5.0.混合菌在发酵罐中的产酶趋势与康宁木霉纯培养类似,最大酶活都出现在120 h,但混合培养物中FPA、B-葡萄糖苷酶活和木聚糖酶活比纯培养分别提高14.8%、45.4%和4.3%.米根霉的加入使混合培养物中还原糖浓度下降并维持在较低水平,而康宁木霉纯培养中还原糖呈不断增加的趋势.康宁木霉和米根霉混合发酵产酶的微生态原理应归于二者形成了相互促进的共生关系.  相似文献   

11.
利用正交试验法 ,对米根霉L -乳酸发酵的培养基、摇床发酵条件等多种影响其转化率的因素进行研究 ,从而获得优化的L -乳酸发酵工艺 -发酵时间 65h ;温度 32℃ ;装量 40mL ;接种量 2 % ;氮源(NH4 ) 2 SO4 2 5‰ ;KH2 PO4 0 .1 5‰ ;MgSO4 ·7H2 O、0 .2 5‰ ;ZnSO4 ·7H2 O 0 .0 5‰ ,使该菌株产乳酸浓度达到 1 0 0 g/L ,乳酸对糖的转化率达到 75 % .  相似文献   

12.
芽孢乳酸菌产乳酸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同型乳酸发酵菌株TQ33的主要产物为L-乳酸,论文对其适用的发酵培养基和最佳的发酵条件进行了讨论,认为TQ33在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10g,酵母膏1.5g;蛋白胨0.5g;MgSO4·7H2O:0.05g;碳酸钙6g(pH7.2-7.4)时,40℃下振荡培养24h后转入静置发酵阶段,发酵72h产酸量达到最高为67.8g/L,其中L-乳酸占96%以上。  相似文献   

13.
采用摇瓶和发酵罐发酵方法研究了米根霉菌丝体聚集形态对乳酸产量的影响.摇瓶发酵显示,当发酵液的pH值下降到2.8~3.4之间时,加入酸中和剂CaCO3,菌丝体可聚集成均匀的小菌丝球,乳酸产量接近100 g/L.提前或延迟加入CaCO3,菌丝体不能形成小菌丝球,同时乳酸产量显著降低.在发酵罐中,孢子接种量为3×105个/mL,菌丝生长期搅拌转速500 r min1,产酸期搅拌转速400 r min1,在发酵液pH值下降到3.0时流加CaCO3,使pH值缓慢升高并维持在5.3附近,菌丝体形成均匀的小菌丝球,乳酸产量可达110.3 g/L.  相似文献   

14.
米根霉培养条件对脱氢酶活力和产物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提高米根霉的L-乳酸发酵产率,开展了米根霉培养条件对关键的脱氢酶(L-乳酸脱氢酶和乙醇脱氢酶)和末端产物(L-乳酸和乙醇)形成影响的研究.研究表明,初始葡萄糖质量浓度为60.0g/L时,胞内L-乳酸脱氢酶(LDH)的比活力达到最大值,过高葡萄糖质量浓度对LDH的合成有抑制作用.添加20.0g/CaCO3能够大大降低ADH的比活力,而对LDH的作用影响较小,明显提高了LDH/ADH的比值,从而增加发酵液中L-乳酸的累积,减少了副产物乙醇的生成.Zn^ 对ADH的比活力起促进作用,而抑制LDH,Fe^3 的作用正好相反.在添加CaCO3后,Zn^2 能够提高LDH的比活力,Fe^3 对LDH的比活力的刺激作用将有所减弱;增大摇瓶转速将使得LDH和ADH的比活力都有所下降,但LDH/ADH的比例明显增大,从而明显增加了L-乳酸的累积.  相似文献   

15.
乳链菌肽高产菌株的选育及其生理特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乳酸乳酸球菌79UV-S22为出发菌株,用紫外线、DES,LiCl等多种理化因子进行诱变处理,获得一株乳链菌肽高产突变株DL-203,其效价稳定在2000IU/ml以上。对其生理特性的研究表明,DL-203菌的生长及发酵最适温度的为30℃,最适pH值为7.9,通风可以促进菌体的生长,但对乳链菌肽的产生无影响。  相似文献   

16.
大米原料根霉发酵制L—乳酸的发酵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几种产L-乳酸的根霉菌进行了筛选,根据其产酸水平及稳定性筛选出一株高产菌,并就其发酵条件对产酸水平的影响作了初步探讨,从5株购得菌中筛选出了少根根霉As3.2893,并确定发酵条件如下:氮源采用硫酸铵,浓度为0.6%,装液量在40-50mL/250mL锥形瓶,发酵温度30℃,发酵时间48h,在摇瓶培养条件下,其产酸水平稳定5.8-6.5g/100mL。  相似文献   

17.
利用纤维素原料发酵生产乳酸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A.nigerHS-16为纤维素糖化菌,以稻草纤维素为主料制备乳酸 发酵培养基,再以Lac-tobacillus-HT为乳酸发酵生产菌,进行乳酸发酵,结果发酵液中乳酸产量达132gL,转化率为88%。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决纤维素固态发酵中易污染杂菌的问题,研究了康氏木霉 W-925和扣囊拟内孢霉Ef-983在纤维素酶发中的微生态关系,探讨了促进纤维素发酵中易,同时抑制杂菌生长的微生态发酵技术,W-925与Ef-983混合,28-35℃发酵96h,最高酶活性为529mg/(g.h)。  相似文献   

19.
少根根霉R_30菌株摇瓶发酵过程中的酶活分析及间接实验表明:L-苹果酸积累的关键酶是苹果酸脱氢酶(E.C.1.1.1.37),R_30菌株的L-苹果酸积累主要是通过草酰乙酸还原及丙酮酸羧化,TCA循环及乙醛酸循环主要用于维持菌体的正常代谢.  相似文献   

20.
L—异亮氨酸互生菌发酵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互生菌共生培养方法及提高L-异亮氨酸发酵产酸率方法。在研究L-异亮氨酸发酵过程中,分离筛选出了一株钝齿棒杆菌AP-6的互生菌H33。通过对这两株菌共生发酵条件的摸索,找到了使L-异亮氨酸的摇瓶产酸率提高20%的共生培养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