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密闭式循环冷却水系统,其冷却水为全封闭内路循环,避免了水浪费及水质污染,达到节水、节电,同时闭式循环需要对系统要有精确的定压值,并且系统要排气通畅,采用软水闭式循环,可达到工艺设备的水质要求,提高传热效率,水质不受大气污染,从而大大减少了换热设备结垢和腐蚀,提高了换热设备传热效率和寿命,而保证该系统的实施及安全运行。所以冷却水系统工程设计是保证系统正常运行关键首要阶段。  相似文献   

2.
密闭式工业循环冷却水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上海沙伯基础创新塑料三期扩建软水循环冷却水系统项目,对密闭式工业循环冷却水系统节水节能的特点,从投资以及运行各方面,与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做了一些比较.并对管路系统的设计、膨胀水箱的设置、循环水泵的选型及水泵进出口管路设计等做了初步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正> 循环冷却水参数计算与浓缩倍数的选择是循环冷却系统设计的基础,当循环冷却水参数计算正确,浓缩倍数选择合理时,循环冷却水系统的运行才能达到节水、节能和有利于循环冷却水缓蚀阻垢水质稳定处理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工业循环冷却水系统节水节能措施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结合当前水资源缺乏的严峻形势,立足设计细节,阐述了工业循环冷却水系统节水、节能具有很大的潜力.从工程设计的角度,提出了提高换热设备冷却水供回水温差,调整冷却塔风机运行方式,采用单独的循环冷却水系统低压给水系统,收集、处理后回用循环冷却水排污水,以及综合考虑换热器和循环冷却水系统的安全系数等措施,可减少资源浪费、节约用水...  相似文献   

5.
一、概述空调循环冷却水系统包括开式循环冷却水和闭式循环冷冻水二个系统。所谓空调系统水处理,是对这两系统循环冷却水进行水质稳定的控制。空调循环水系统与工业循环冷却水系统有许多相似之处,都存在腐蚀、结垢、微生物和藻类生长的危害。空调冷却水系统容积小,单位时间内水的循环次数之  相似文献   

6.
结合相关设计项目针对间冷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的几点节水措施进行了阐述,其中包括:1合理确定循环冷却水的浓缩倍数、进出水温度差以及优选塔型;2优选收水效果好的收水器和节水型过滤器;3加强循环冷却水处理的自动化控制;4合理设计循环冷却水系统容积。同时,对循环水场设计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探讨了在20万t/a联碱装置搬迁改造项目中,通过多方对比论证循环冷却水系统设备及工艺,尤其是参考部分冶金企业中立式斜流泵的应用,以及考虑到西北地区水资源紧缺现状、节水工作的重要性等因素,循环冷却水系统采用“消雾节水冷却塔+立式斜流泵”组合,投资省,工期短、设备运行稳定,冷却水进出口温差完全达到设计指标,与搬迁改造前相比,该套装置具有显著的节电、节水、消雾效果,具有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8.
新型节水装置--闭式空冷循环冷却水系统的工业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传统的工业循环冷却水系统存在的水蒸发量大、出水温度不稳定、水质逐步恶化、排污量大、电耗高、维护费用高等现状,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型节水装置——闭式空冷循环冷却水系统。介绍了该装置的冷却原理、工艺流程和主要设备。工业应用表明,该装置具有冷却水温度稳定、可提高工艺换热设备传热效率和使用寿命、节省电耗、排污量小、设备占地面小、维护简单、运转费用低等特点。经济效益测算表明,以水费2元/m^3、电费0.5元/kw·h计,使用寿命10年,该装置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为4230万元。  相似文献   

9.
介绍四川省德铭投资有限公司硫酸厂120kt/a硫铁矿制酸装置循环冷却水系统在设计中的节水降耗措施。共设置4台逆流式机械通风玻璃钢冷却塔,各工段冷却水独立循环使用;增设了旁滤系统和加药系统,以满足循环水系统的水质要求;同时合理提高设计浓缩倍数,减少排污水量和补充水量,达到节水降耗目的。  相似文献   

10.
化学水处理药剂因具有使用效果好、见效快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工业循环冷却水系统设备的阻垢、缓蚀、杀菌灭藻处理,但同时也具有使用成本高、冷却水系统实际运行浓缩倍率不高、在冷却水排污时因加入化学药剂增加了对环境影响的程度等缺点,在节水减排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不足。随着国外冷却水处理技术及产品的不断引进,非化学加药法处理循环冷却水也逐渐有成功应用的工程实例报道。本文对非化学药剂法处理循环冷却水的国内工程实例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对使用效果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对工程应用设计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循环水系统已成为石化行业节水降耗的关注重点。介绍了以闭式冷却塔为核心的循环水冷却系统及其运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与开式循环水系统相比,闭式冷却系统具有水质优异、降耗节能的特点,节省水耗可达45%以上,有利于降低循环水系统运行费用、提高生产平稳性,在石化行业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2.
新型煤化工项目循环冷却水系统类型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水资源成为新型煤化工发展限制性因素的特点,本着节水目的,从一次性投资、运行费用、新鲜水耗量以及技术可靠性等方面,对开式系统的传统湿式冷却塔和节水型湿式冷却塔、闭式系统的增湿型空冷器和溴化锂机组4种循环冷却水系统进行了分析比较.根据分析比较结果,建议对于水资源配套条件好的煤化工项目可选用开式系统-传统湿式冷却塔;对于水资源相对紧缺的煤化工项目,可根据需要选用开式系统-节水型湿式冷却塔;对于水资源是首要限制因素的煤化工项目,可考虑选用闭式系统-增湿型空冷器;闭式系统-溴化锂机组的技术可靠性有待进一步评估.  相似文献   

13.
刘亮 《山东化工》2014,(5):197-201
量子循环水水质稳定处理技术的缓蚀、阻垢、杀菌灭藻效果好,应用这种技术的循环水系统不需要投加任何化学药剂,且强制排污水量少,不仅可节约药剂费和补水费,而且有很好的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效果。简单介绍了量子循环水水质稳定处理技术的基本原理,并结合其在焦炉煤气净化回收冷却水系统节能改造工程中的应用,介绍了量子循环水系统的设计、运行控制方法。运行结果表明,量子水处理技术比传统化学法具有更好的处理效果,系统排污量明显下降,大大节省了水资源和运行成本,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海水冷却塔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带冷却塔的循环冷却系统,采用海水作为循环冷却水的补充水,是我国沿海火力发电厂以及其它工业企业冷却用水的一次革命。它改变了从海洋取水使用后又将废水排回海洋的传统做法,避免了近海的热污染;极大的减少了从海洋取水的数量,节约了大量的基建投资。我国渤海湾地区拟建的超大型机组发电工程取水均在浅滩海岸,采用直流供水系统,取水头部将深入海中十几千米甚至更远,耗资将达到十几亿甚至几十亿元人民币。根据某科研设计单位十多年“海水冷却塔试验研究”的成果以及国际上成功的工程实践并结合国情,这些工程选择带冷却塔的海水闭式循环系统从方案和技术支持上是可行的,合理的。  相似文献   

15.
潘国辉  朱松 《聚酯工业》2011,24(4):39-40
对PET装置循环冷却水系统的设计应用特点、循环冷却水的故障对生产设备的影响、其水质判断及处理要求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6.
膜法处理电厂循环冷却系统排污水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采用超滤、反渗透技术处理电厂循环冷却排污水并回用的工艺进行了中试研究。结果表明.超滤产水SDI15〈1.5、浊度〈0.15 NTU、余氯质量浓度〈0.10mg/L,出水水质能够满足反渗透膜进水要求;反渗透膜脱盐率〉99%。该工艺开辟了一个循环冷却排污水处理的新途径,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7.
徐亮  阎国荣 《工业水处理》2011,31(10):92-93
针对国家对钢铁行业节能减排及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作者从钢铁冶金企业给水排水工程设计出发;在满足工艺用水要求的前提下,对间接冷却循环水系统应优先采用软水密闭循环水系统;准确合理确定供水压力、供水流量;合理选择高效率水泵等几个方面的节能途径进行论述.提出了钢铁冶金企业给水排水工程设计节能途径.  相似文献   

18.
结垢是循环冷却水系统中常见的水质故障,人们常用水质判断指数来判断循环冷却水水质的结垢趋势。通过对某石化公司循环冷却水系统生产运行数据的分析,选取了对黏附速率影响较大的水质参数,借助神经网络的非线性映射、泛化及容错能力,基于BP神经网络建立了黏附速率的预测模型。利用该模型对循环冷却水系统一定周期黏附速率的预测结果较好,说明该方法可行,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运用水夹点技术,对循环冷却水系统进行优化.传统的循环冷却水系统采用平行换热网络设计.换热效率低,用水量大.采用连续换热网络,对传统循环冷却水系统进行优化设计后的用水网络.可取得较高的冷却塔进口水温和较小的用水量,从而达到节约用水、提高换热效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电厂循环冷却系统作为最有节水潜力的部门,其循环冷却水的处理是实现电厂节水减排的关键。基于此,从提高循环浓缩倍率和排污水回用两方面综述电厂循环冷却水研究进展,对提高循环冷却水浓缩倍率方法和其排污水的脱盐技术进行归纳,分析了现有技术的优缺点、应用现状和相关实验研究进展。并对技术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研发抗污染、通量大的膜材料,更高效的预处理过程,绿色高效的电化学技术以及不同技术的组合优化将是电厂循环冷却排污水处理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