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胡尖山油田胡154区属于低渗、低压、低产"三低"油藏,针对胡154区油田开发实际情况,本文先从低产低效井分类入手,在分类基础上从地质因素和后期开发方面分析不同类型低产低效井的成因,最后通过生产动态数据分析,针对不同类型的低产低效井制定合理的治理技术,对今后胡154区低产低效井的治理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随着油田开发时间的延长和采出程度的提高,开发矛盾日益突出,低产低效井所占比例较高,严重制约了L油田的高效开发。针对L油田的实际情况,结合经济极限产能与开发经验,定义了低产低效井,分析了不同类型的低产低效井成因。通过精细地质油藏研究,结合采油工艺新技术,制定了相应的治理措施,已治理的低产低效井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油田开发过程中存在低产低效井,其治理的好坏直接影响油田的经济效益。根据Q油田低产低效形成原因,将低产低效井分为地质低效、油藏低效和工艺低效三类,并针对每一类低产低效井形成原因,制定出相应的治理措施,包括地质油藏做精做细,逐层挖潜,剩余油精细研究;完善注采井网,优化注水系统;优化工作制度等措施。现场应用结果表明,Q油田2017年完成低产低效井治理43口,日产量增加1 032.9 m3,为油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定保障。  相似文献   

4.
S油田是渤海典型的水驱开发稠油油田,目前油田已经进入高采出程度、高含水率的“双高”阶段,随着油田含水上升,油田低产低效井逐年增多,严重影响油田开发效果。针对S油田地质特征和开发特征,对低产低效井成因进行分析,从剩余油、砂体发育、储层非均质性、注采关系、钻完井污染及井筒完整性等方面开展研究,并对低产低效井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类型低产低效井开展治理对策研究,制定了“平面分区、纵向分层、分类研究、治理与挖潜调整同步”的治理策略,最大限度发挥油田潜力和提高经济效益。近3年通过对S油田低产低效井治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形成了高含水砂体挖潜、薄层挖潜、高含水期水平井产能评价、注采井网调控、潜力储量评价等技术,成功指导了渤海S油田51口低产低效井的治理研究,新增探明储量300×104 m3。2017—2019年已治理33口低产低效井,2019年7月实现日增油近1200 m3,预测到开发期末累增油近240×104 m3,提高采收率近1%,低产低效井治理效果显著。该低产低效井综合治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对海上稠油油田高含水期低产低效井治理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截至十月底,通过在剩余油藏攻关挖潜,2016年,长庆采油一厂管理开发的安塞油田已经累计增油近两万吨。随着对又一批30多口低产低效井的综合治理,安塞油田已全面打响剩余油藏开发的攻坚战。安塞油田依靠老油田精细管理和滚动建设,不断发展壮大,2015年年产量达316万吨。安塞油田具有典型的"低压、低渗、低丰度"  相似文献   

6.
姬塬油田铁边城区自2003年左右投入开发,2006年进入上产阶段,随后进入稳产阶段,2015年至今处于产能递减阶段。现阶段,低产低效井既是制约油藏效益开发的难点,也是油藏挖潜工作的重点。本文通过动静态资料对低产低效井的储层物性、开发技术政策、改造参数等方面分析低产低效井的成因,在综合因素的基础上对铁边城区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提高单井管理水平,提升油田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7.
<正>清河采油厂坚持以效益为中心,加强低效无效油井的效益评价和经济增油措施。日前,对面4区14口低产低效油井采取分类治理措施后,日产油从1.8t提高到28.5t,有效提升老区开发效益。八面河油田面4区经过长达30年的开发,低产低效井逐年增加,截止到2014年底,面4区低产低效井113口,占总井数的45.4%。针对这种现状,技术人员本着"因地制宜、分类治理、提高效益"的原则,科学分析低产原因,重新评估每口井潜力,通过深化油藏认识、精细油藏管理、动态监测成果等方式,采取"分  相似文献   

8.
《石油化工应用》2016,(10):60-65
随着开发时间延长,姬塬油田受储层物性、客观地质特点和开发方式的影响,部分井开始低产低效,且该类井比例呈逐年增加趋势,严重制约油藏的开发效果。本文在油藏动态分析的基础上,以油藏为单元开展低产低效井综合治理研究,提高单井产能、为增储建产提供方向,最终达到提高油田开发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溶洞型碳酸盐岩油藏高效开发实践—以塔河油田11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塔河油田11区开发过程中采用地质、地球物理和油藏动态综合研究方法,划分出溶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存在高产稳产井、低产稳产井、低效井和空井4种典型。分析各类井钻遇储集体的地球物理识别特征和具有的油藏动态特征,提出开发方案设计中优先部署高产稳产井、其次是低产稳产井、最大限度地避免低效井和杜绝空井。开发实践证实,提高钻井成功率和开发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0.
胡尖山油田A区块自2009年投入超前注水开发以来,受油藏孔隙度小、渗透率低、储层物性差、注水不见效,有效驱替系统难建立,优势见水方向明显,低产低效井占比大等开发矛盾制约,油藏开发水平逐年变差。论文通过剖析该油藏地质特征、历年开发认识,2018年通过开展油井解堵、注水井调剖、油井堵水、试验排状注水等低产低效治理手段,取得良好效果,为后期该油藏稳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低渗低阻油藏开发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低渗低阻油藏是一类特殊油藏,其成因和开发特征是人们一直关心的问题.以中原油田文13北块为实例对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和讨论,主要包括:低阻油藏的成因与认识,低渗油田的单相和两相渗流特征.裂缝方向与水驱方向的夹角对开发效果的影响,油田开发过程中的产量、含水率及水驱变化规律.产量变化主要表现为初始产量高,递减快,生产稳定后产量递减符合双曲线递减规律.最后探讨该类油藏开发中容易出现的主要问题及形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处理对策,对提高该类油藏开发效果有借签意义.  相似文献   

12.
The crude oil in Longdong area is produced in the form of emulsion containing associated oil and water, which needs to be separated before dispatch to end user. Chemical demulsification under high temperature is the most widely used technology to break the emulsions. In this study a rheological method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curve of viscosity-temperature and lower limit of temperature was determined. A series of experiments on low-temperature commercial demulsifies were implemented for studying demulsification performance by bottle test method. Mechanism of low-temperature demulsifier was studied by using spinning drop interfacial tensiometer to determine interfacial tension between the crude oil and demulsifier solution by considering the concentration. Turbiscan stability analyzer was used to study the effect of water content, temperature, and demulsifier concentration on emulsion stability. The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facial tension and demulsification was verified through the study of low-temperature demulsifier effect on interfacial tension. Efficient low-temperature demulsifiers AR102, AR901, PR929, and PRC06 were selected. PRC06 was chosen to be the best at 40°C, and when the optimal concentration was 200 mg/L, dehydration rate was 99.51%.  相似文献   

13.
低温低湿空调环境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实现低温低湿空调环境的方法及其核心设备除湿机的种类和性能。  相似文献   

14.
针对塔中低压深井长封固段大温差固井面临的低密度水泥浆高温稳定性差、易漏失、返出井口后长时间无强度等固井技术难题,开展了密度 1.20~1.60 g/cm3大温差低密度水泥浆体系研究。从抗压、抗剪切性能、颗粒形态等方面对漂珠进行优选;基于颗粒级配原理,从提高水泥浆稳定性和抗压强度出发对减轻剂、填充剂、超细材料进行优选及合理组配,结合缓凝剂和降失水剂之间的协同作用,设计出一套长封固段大温差低密度水泥浆体系。实验结果表明:该低密度水泥浆体系流变性好,失水低,模拟工况条件下,水泥浆上下密度差小于 0.02 g/cm3,稠化时间和强度发展满足施工要求,能满足温差 70~120 ℃、一次性封固 6 000 m左右的固井需要。  相似文献   

15.
低渗透砂岩油藏低效循环形成时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低效循环形成后油水井在开发过程中的表现特征,结合实际区块中油水井井史数据,选取注水强度突进程度、水油比增长速率、采液强度上升指数、注采压差递减速度等作为判定低效循环形成时机所需的动态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求取各指标权重,并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建立了低效循环形成时机的评判模型。应用该模型对江苏油田高6断块油藏实际生产油水井进行判别,结果表明:所建模型准确可靠,符合矿场实际,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歧口凹陷位于大港油田黄骅坳陷的中北部,其埋深大于3000 m的古近系低孔低渗储集层分布广泛,勘探程度低,潜在的油气资源丰富,是现今乃至今后几年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低孔低渗储集层成因及控制因素研究对歧口富油气区域的勘探意义重大.从大量基础岩石物理实验数据出发,通过对低孔低渗储集层与深度、层系、岩性及沉积相带等关系进行分析,认为歧口凹陷低孔低渗储集层成因机理是由储集层岩石矿物成分、沉积相带、压实作用、成岩作用等因素共同控制,在低孔低渗储集层评价中要特别重视沉积相带的变化,重视胶结物的性质和成岩作用,可以提高低孔低渗储集层有效性分析和油气层评价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海上油田未开发储量中的低品位、难采储量越来越多,受环境、经济和技术条件的限制,海上三低油田开发起步晚,尚未达到规模和有效开发的阶段。基于对海上三低油田地质油藏特征的深入分析,总结了已开发油田的主要生产特征及开发过程中面临的难点;结合海上开发条件和现状,提出了推广长水平井和多分支井技术、单井压裂和整体压裂结合、实施合理注水开发和全过程储层保护等有效的开发策略,为探索海上三低油田有效开发模式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8.
吐哈油田台北凹陷中部构造带为典型低孔低渗低矿化度油藏,文章通过对多井岩心数据统计,回归出了定量解释参数K、β的值;以试油层为依据,建立了温米油田RMT油水层解释交绘图版。经过验证,综合解释符合率达85%以上,降水增油效果明显。可以认为RMT测井技术适应"三低"油藏。  相似文献   

19.
低孔低渗储集层岩石物理分类方法的讨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在储集层孔隙结构和岩石物理特征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建立测井解释岩电参数模型,需要按岩石物理特征对储集层进行分类。通过实际资料和理论分析,对比地层流动带指数与储集层品质指数两种宏观物性参数的差异,研究储集层岩石物理分类的有效方法和反映微观孔隙结构变化的特征参数。利用两种指数对松辽盆地大情字井地区和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典型低孔低渗储集层60块岩心的压汞实验资料进行了分类,结果表明,按照储集层品质指数对储集层进行分类能更准确地反映储集层的孔隙结构和岩石物理特征。理论分析亦证明,储集层品质指数与孔隙结构之间呈单调函数关系,而地层流动带指数与储集层孔隙结构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单调函数关系,储集层品质指数比地层流动带指数能更准确地反映储集层孔隙结构和岩石物理性质的变化。图6表1参14  相似文献   

20.
低温压力容器是石油化工生产中常见的设备,它是指设计温度低于或等于-20℃的压力容器(包括由于受环境温度的影响,壳体的金属温度低于或等于-20℃的压力容器)。在压力容器制作中,往往有人误将设计图样中设计温度为-20℃及以下的压力容器全部当作低温压力容器来处理,忽视了满足一定条件的“低温低应力工况”可不受低温压力容器一系列控制条件约束的问题,给制造、检验和验收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增加了制造成本。1 “低温低应力工况”的概念(1) 在GB 150—1998《钢制压力容器》附录C《低温压力容器》和GB151—1999《管壳式换热器》附录A《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