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液体石蜡作有机分散介质、戊二醛作交联剂,通过反相悬浮交联法制备了微米级壳聚糖微球,并研究了反应条件对壳聚糖微球制备的影响。结果表明,壳聚糖溶液质量分数为4.5%、液体石蜡和壳聚糖溶液两相体积比1∶1.5、Span-80在油相中的质量浓度为9.0mg/mL、戊二醛和壳聚糖溶液体积比1∶20、搅拌转速大于800r/min时,SEM表明所制备产物是粒径10μm的壳聚糖微球。壳聚糖微球对活性物质具有一定的吸附能力。  相似文献   

2.
制备了胸腺五肽微球并进行了体外释药研究.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为成球材料制备了胸腺五肽微球,并采用正交设计L9(34)对制备工艺进行了优化,观察了微球的表面形貌,测定了微球的粒径、粒径分布、包封率和载药量,最后评价了载药微球的体外释放行为.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微球形态完整,平均粒径为(28.47±0.56)μm,微球载药量与包封率分别为(1.53±0.05)%与(57.9±0.7)%;胸腺五肽PLGA微球具有显著的药物缓释作用,体外释放20 d的累积释药率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3.
以虾壳为原料制备壳聚糖.通过反相悬浮交联法制备壳聚糖微球和头孢替唑钠载药微球.研究了醋酸浓度、壳聚糖浓度、乳化剂用量、油水比、交联密度、反应时间和搅拌速度等因素对微球平均粒径和粒径分散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阿司匹林磁性壳聚糖微球的研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壳聚糖的生物相容性,以Fe3O4作为磁性内核,以戊二醛作为交联剂,固载了阿司匹林,研制出阿司匹林磁性聚糖微球.对此磁性微球的大小、形态、含量和体外释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用此法研制的磁性微球成球性能好,无粘连,平均直径为5~10μm,载药率为0.922(W/W),包封率为82.4%.8 h内释药量为48.4%,24 h内释药量为80.8%,具有较好的缓释性.结论:阿司匹林磁性微球具有较高的包封率和显著的缓释阿司匹林作用.  相似文献   

5.
壳聚糖为基质的左氧氟沙星缓释微球制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壳聚糖为基质,对左氧氟沙星缓释微球的制备方法进行了探索.确定了左氧氟沙星-壳聚糖缓释微球的制备工艺条件.通过考察微球的载药量及累积释放度,对上述制备方法工艺中的壳聚糖与盐酸左氧氟沙星的质量比、乳化剂Span用量、溶剂与壳聚糖溶液的体积比、交联剂戊二醛用量等因素进行了优化,制备出了具较好缓释效果的盐酸左氧氟沙星-壳聚糖缓释微球.该方法制备的左氧氟沙星-壳聚糖缓释微球载药量为43.88%,体外累积释放度的线形关系良好.  相似文献   

6.
以稀土磁性纳米微球Dy:Fe3O4@PHEMA-Tb为载体材料,丝裂霉素C(MMC)为模型药物,在一定条件下制备了具有生物相容性、低毒性等特点的稀土磁性药物微球(MMC-PHEMA-FMPM s).通过正交实验设计考察了制备MMC-PHEMA-FMPMs工艺条件对磁性微球的载药量和包封率的影响,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稀土磁性药物微球的载药量和包封率,固体永磁铁测试稀土磁性药物微球的体外磁响应性.结果表明,稀土磁性纳米微球具有较高的载药量和包封率,体外药物释放受pH影响较大,磁响应性显著,是靶向给药的良好载体.  相似文献   

7.
采用预聚—扩链—中和法合成松香基聚氨酯(RPU),以其为载体,以5-氟尿嘧啶(5-Fu)为模型药物,通过悬浮聚合法制备了负载5-Fu的松香基聚氨酯微球(5-Fu/RPUMs)。采用单因素实验优化了药物负载条件,通过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分析等对载药微球进行表征,研究了载药微球的体外释放性能及药物释放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成功制备了5-Fu/RPUMs微球,平均粒径为35.0μm,表面光滑圆整且有孔。药物最佳负载条件为:ρ5-Fu=120 mg/mL,致孔剂种类为正丁醇/甲苯,此条件下RPU对5-Fu的包封率达63.35%,载药量达7.60%。5-Fu/RPUMs在不同pH下表现出不同的缓释性能,具有pH敏感性;在pH=6.8的PBS缓冲溶液中,264 h后的累积释放率为65.80%,具有长效的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8.
以壳聚糖和壳聚糖季铵盐为微胶囊制备的壁材原料,利用自制气-液微流控装置,采用单凝聚法制备了尺寸稳定、大小均一、粒径分布较窄的壳聚糖-壳聚糖季铵盐微胶囊。对微胶囊的合成条件气、液相速度、接收液浓度、壳聚糖和壳聚糖季铵盐质量浓度及其配比等进行了研究,并对所制备的微胶囊进行了酸碱和离子稳定性测试,对其载药性能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气流速度为0.5~0.8L/min、液相速度为3mL/h、接收液浓度为2%、壳聚糖和壳聚糖季铵盐质量比1∶1时,可制得大小均一、粒径分布窄的微胶囊,微胶囊具有良好的酸碱稳定性、离子稳定性。微胶囊对水杨酸具有较好的包埋效果和释放作用。  相似文献   

9.
制备具有固体分散结构的丹皮酚缓释微球,并考察其体内外相关性。采用乳化溶剂扩散法制备丹皮酚缓释微球,考察微球的外观、载药量、包封率及体外释放行为。并以丹皮酚原料药为对照,根据大鼠的体内药物动力学试验结果,考察自制微球的体内外相关性。药物在37℃蒸馏水中12 h释放达到85%以上,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实验表明,制得的丹皮酚缓释微球的体外释放累积百分数与体内吸收分数相关系数较好(r=0.977 5),生物利用度是丹皮酚原料药的136.81%。该方法较适用于难溶性药物制备缓释微球。  相似文献   

10.
将天然纤维素溶于离子液体中,制成纤维素/离子液体溶液,并以纤维素/离子液体溶液为原料采用悬浮聚合法制备了纤维素微球。讨论了纤维素种类和质量分数、纤维素/离子液体溶液与导热油体积比、搅拌速度和制备温度对纤维素微球粒径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质量分数为2%的棉纤维素/离子液体溶液,以导热油为分散相,V(纤维素/离子液体溶液)∶V(导热油)=1∶50,聚乙二醇(相对分子质量600)作为分散剂,搅拌速度为500 r/min,制备温度为80℃,可制得粒径分布在0.45~0.20 mm占55%以上的纤维素微球。  相似文献   

11.
将纳米TiO2吸附溶液中的BSA由水包油包固体乳化法用PLGA包裹药物粒子。通过紫外和SEM等检测手段,考察纳米TiO2在不同条件下对BSA吸附率的影响,以及不同制备工艺下PLGA包裹药物粒子对载药量和包封率及体外释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溶液的pH值接近蛋白质等电点、温度在20℃左右、反应24 h时,TiO2吸附BSA量最大,药物粒子分布均匀,尺寸在40 nm左右。在制备微球时,当初乳体积降低、PVA浓度降低及PLGA与药物粉末的质量比增大时,载药量和包封率都有提高,且微球体外释放较小。微球表面光滑,尺寸为4μm左右。  相似文献   

12.
以壳聚糖微球为载体制备固定化脂肪酶制剂并研究其催化性质.首先,制备壳聚糖微球,用2%醋酸溶液溶解壳聚糖,以液体石蜡为分散剂制成壳聚糖微球;然后,通过戊二醛交联制备固定化脂肪酶制剂,并研究其催化性质.结果表明:壳聚糖微球在2%戊二醛浓度下常温下交联9 h,脂肪酶固载率可达60%.与游离脂肪酶相比,壳聚糖微球固定化脂肪酶的最适底物、最适p H值及最适温度分别转变为4-硝基苯基辛酸酯,p H 8.57及50℃.固定化脂肪酶重复实验6次后仍保留有47.7%的催化活性,置于60℃下4 h酶活保留73%,其金属离子K+和Mg2+最适浓度分别为0.15 mol/L,0.10 mol/L.  相似文献   

13.
以5-氟尿嘧啶(5-Fu)为模型药物,京尼平为交联剂,采用几何孔板空化强化乳化交联过程制备壳聚糖纳米微球,考察了孔板结构、入口压力、出口压力、交联温度、交联时间对空化数及其对微球平均粒径的影响,并与传统工艺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空化强度对微球的粒度大小存在显著影响;开孔率小,比周长大的几何孔板更有利于制备出超细粒度的纳米级微球.优化工艺参数为:单孔且孔径为3.0 mm的孔板,孔板入口压力0.28MPa,孔板出口压力0 MPa,交联温度60℃,交联时间40 min,制得的微球粒度最小为292.6 nm,孔板空化强化制备的微球粒度明显小于传统工艺制备的微球粒度.红外光谱(FT-IR)结果表明,在孔板空化作用下,模型药物5-Fu成功负载于壳聚糖微球中,且其结构未被破坏,说明孔板空化适用于强化乳化交联过程制备可负载药物的纳米级壳聚糖微球.  相似文献   

14.
载药微球目前在生物医用材料方面得到广泛研究,但存在载药量不高和突释等问题,为解决此类问题,利用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和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GO)制备羟基磷灰石-氧化石墨烯(HA-GO)复合微球.首先采用硬模板法合成球状碳酸钙-氧化石墨烯(CaCO3-GO)复合材料,然后通过水热法以离子交换方式成功制备了球状中空HA-GO复合微球,研究不同合成条件对HA-GO复合材料的影响.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傅里叶红外光谱、拉曼红外光谱、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测试方法对所制备样品进行分析和表征,并以姜黄素作为载药模型对复合微球载药性能进行测试,通过包封率及载药量两个指标对复合微球的载药性能进行评估,同时测试微球样品材料的细胞毒性.研究表明:体系反应物的浓度及水热反应时间对复合微球的成型效果影响较大,在初始反应物浓度为0. 3 mol/L、水热反应时间为 6 h 时,可制得形貌良好的中空 HA-GO 复合微球,所制的复合微球粒径为 5. 1~7. 7 μm,孔径约为 40 nm. 研究还发现,球状结构能提高药物的负...  相似文献   

15.
以壳聚糖作为载体材料,焦磷酸钠(TSPP)作为交联剂,在微波辐射下,采用离子交联法制备壳聚糖微粒.考察制备工艺对微粒粒径、形貌、分散度的影响.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光学显微镜和红外光谱对微粒形貌和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微波辐射下制备壳聚糖微球的较佳工艺条件为:微波辐射下反应温度为60℃,交联时间为5 min,正负离子的摩尔比为30∶1,转速为400 r/min.  相似文献   

16.
变色染料/壳聚糖微胶囊的制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探索制备变色染料/壳聚糖微胶囊为目的,选取结晶紫内酯(Crystal violet lactone,CVL)为囊芯,壳聚糖(Chitosan,CS)为囊壁,采用离子凝胶法、单凝聚法、复凝聚法进行CVL/CS微胶囊的制备.考察了制备微胶囊的主要影响因素芯壁比、壳聚糖和海藻酸钠用量比、乳化剂、乳化搅拌速度、系统浓度、固化剂及用量、交联时间,并初步确定了其合理的微胶囊制备工艺条件.结果显示出复凝聚法制备的壳聚糖微胶囊较好.当体系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在0.2%~0.3%之间,采用Tween-80为乳化剂,其用量为囊芯的6%,乳化速度1 500 r/min,固化剂戊二醛、用量为1 mL,固化交联时间为60 min,芯壁质量比3∶1,壳聚糖与海藻酸钠物质的量之比1∶1时,制备的微胶囊外观规整圆滑,平均粒径在0.5μm左右,囊芯包覆率达到了88.56%.  相似文献   

17.
以壳聚糖为生物吸附剂,以甲基丙烯酸甲脂为聚合单体,采用悬浮聚合方法,经过表面羧基化改性,制备出了羧基化PMMA/壳聚糖复合微球。羧基化PMMA/壳聚糖复合微球的红外光谱在1630 cm~(-1)和666~800 cm~(-1)分别出现了特征峰,证实了表面—COOH与—NH_2的存在。热失重分析表明羧基化PMMA/壳聚糖复合微球在120℃以下具有很好的热稳定性。此外,吸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羧基化PMMA/壳聚糖复合微球的吸附容量随着pH的下降而减小,在浓度小于100ppm的含铅溶液中铅离子去除率均能达到98%。以上结果表明制备的羧基化PMMA/壳聚糖复合微球对铅离子具有很好的吸附作用,是一种很有前景的铅离子吸附剂。  相似文献   

18.
为了实现复杂体系重金属废水中目标金属离子的高效选择性去除,基于微流控和离子印迹技术,制备了离子印迹壳聚糖吸附微球,通过批量吸附实验验证和DFT分子模拟佐证的方法,系统研究了吸附微球的吸附特性,探究了目标重金属离子与吸附微球的相互作用机制和靶向结合原理。研究结果表明,离子印迹壳聚糖微球在优化的恒温震荡吸附条件(35 ℃和160 r/min,Cu离子溶液初始浓度400 mg /L、pH = 6)下,可在48 h内到达吸附平衡,对Cu离子的最大吸附容量为117.76 mg/g。此外,吸附速率和等温吸附实验结果符合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证明离子印迹壳聚糖微球对Cu离子的吸附过程是伴随着电子转移的单层化学吸附过程。而基于印迹模板的离子尺度效应和高电负性、以及目标金属离子与吸附微球分子单体间强结合能,能够实现离子印迹壳聚糖吸附微球在二元和(或)三元共存体系中对Cu离子的快速识别捕获和吸附分离。该研究结果可为新型高效吸附微球的研发和性能优化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以聚氨酯(PU)增稠的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分散剂、硅烷偶联剂KH-570为表面改性剂,通过球磨法利用偶联剂对超细负离子粉表面进行有机官能团改性,并制得悬浮性良好的分散料浆,再以此为分散相、水为连续相、聚乙烯醇(PVA)为分散稳定剂、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剂,通过悬浮聚合制备包含有超细负离子粉末的聚合物微球。对微球制备过程中相关因素的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分散阶段搅拌速度的增大,微球粒径减小、负离子粉包覆率降低;聚氨酯含量的适当增加可以相应提高微球中负离子粉的有效含量;当搅拌转速为550r/min、BPO含量为1.4%、PVA浓度4.3%、PU加入量5.0%时,可以制得平均粒径25μm、负离子粉包覆率较好的聚合物微球。  相似文献   

20.
以乙基纤维素为壁材,采用乳化-溶剂扩散技术制备双氯芬酸钠缓释微胶囊,通过考察包封率和载药量确定其制备工艺,并对微胶囊的形态和释放度等理化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有机相中乙基纤维素的质量浓度为3×10^-2g/mL,水相中乳化剂十二烷基硫酸钠的质量浓度为3×10^-3g/mL,双氯芬酸钠与乙基纤维素的投料比mEC:mDs为1:1,搅拌速度900r/min时制备出的微胶囊形态圆整,粒径范围6~24gm,药物包封率达25.12%,在人工肠液中可平稳缓释达8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