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针对 PPP 项目中公共部门和社会资本间的博弈问题,引入 Fehr-Schmidt 行为模型刻画了社会资本的公平偏好,构建了 Stackelberg 动态博弈模型;通过逆向归纳法求解,得到纳什均衡下公共部门的最优股权分配比例和社会资本对项目最优特许价格;以广州市某 PPP 项目为例采用敏感性分析研究了相关参数变化对均衡解的影响,并得到管理学启示。结果表明:股权比例越高社会资本越倾向于提高特许价格,同时社会资本的公平偏好越高,政府部门应提高社会资本的股权比例。本研究可为解决现实 PPP 项目股权分配比例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2.
城市基础设施PPP项目由于其复杂性往往具有较多的参与方,而各参与方风险分担的合理与否是PPP项目成败的关键所在。运用基于风险偏好的讨价还价博弈模型进行风险在政府部门和社会资本方之间的分担,并确定各风险在政府部门和社会资本方之间的分担比例。对于社会资本方承担的风险往往是通过多个参与方联合组建的项目公司来分摊,选取社会资本投资方、总承建方及运营方作为风险分担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讨价还价博弈的基础上,运用三方博弈模型确定出社会资本方初步承担的风险中社会资本投资方、总承建方及运营方最后各自承担的比例。  相似文献   

3.
政府、社会资本和金融机构在特许期与资本结构上存在利益冲突,如何决策这两项重要参数以满足三方利益诉求是科技孵化器PPP 项目成功的关键。针对不完全信息条件下参与方地位不对称的PPP 项目特许期与资本结构决策研究,在PPP项目财务模型基础上,构建了基于项目净现值划分的讨价还价博弈模型,根据博弈结果及三方对特许期与股权水平的基本要求,得到满足三方要求的最优特许期与资本结构,分析了信息掌握程度及地位不对称程度对最优解的影响,并通过案例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1)
当前,由于监管体系尚不完善,社会资本方在参与养老PPP项目的过程中,存在获取超额利润、降低养老服务质量等机会主义行为。针对上述问题,从政府视角出发,结合不完全信息重复博弈理论,采用KMRW声誉模型构建养老PPP项目监管博弈模型,通过效用函数及概率分析判断社会资本方的各阶段行为。博弈结果显示,社会资本方会根据博弈阶段的特征决定是否继续合作,在此基础上,针对社会资本方行为提出合理的监管建议,为健全养老PPP项目监管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PPP模式下特色小镇的公私合作机制,以演化博弈论为理论依据,构建政府方与社会资本方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双方的演化均衡稳定策略。选取案例项目进行数值仿真,探究各相关变量对演化路径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提高社会资本方的收益回报,降低积极合作成本,增加消极合作的惩罚力度,降低政府方扶持成本,提升特色小镇PPP项目的社会效益,能改变博弈收敛方向,实现稳定的合作共赢策略。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 PPP 项目整体绩效水平,实现物有所值,针对 PPP 项目运营过程中政府对社会资本投机行为监管不足的问题,引入新媒体环境下的公众参与机制,通过构建社会资本、公众和政府部门三者之间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新媒体报道的真实性和影响力对博弈三方策略的影响关系,并对演化博弈系统中不同条件下的稳定点进行数值仿真。结果表明,新媒体真实报道概率越高或报道影响力越大,对社会资本越能起到正向激励作用;政府部门加大对社会资本的绩效费用扣留额、社会资本对公众的补偿额,能够抑制社会资本的投机行为。  相似文献   

7.
针对PPP 项目中双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根据显示原理设计了三阶段契约机制,政府方根据社会资本能力水平提出不同的契约菜单,在激励相容约束下社会资本将如实汇报己方能力水平。构建了关于政府方和社会资本的动态博弈模型,求解得到政府方提供的股权分配比例和运营补贴、社会资本方努力程度的纳什均衡解,以及相关推论和管理学启示:在当前投融资市场激烈的竞争环境下,随着高能力社会资本比例逐步提高,低能力社会资本努力程度恐大幅下降,政府方期望收益也面临较大的风险,所构建的契约机制将发挥优中选优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构建演化博弈模型,分析养老PPP项目中政府部门和社会资本方的博弈过程,探讨抑制机会主义行为的措施和有效监管的方式。结果表明,社会资本方积极努力行为下的投机收益大小是影响机会主义行为的关键,强监管不能有效遏止机会主义行为。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以期推动养老PPP项目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20)
商业银行参与PPP项目已成为我国PPP模式融资的主要形式,而各参与方风险分担合理与否是商业银行参与PPP项目成败的关键所在。首先对商业银行参与PPP项目的风险进行了分析,接着构建风险分担博弈模型,确定了共担风险在各参与方之间的分担比例,使风险得到合理分担。博弈模型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商业银行和社会资本组成联盟组织与政府部门谈判的非完全信息讨价还价模型,二是联盟组织内部商业银行和社会资本间的NASH谈判博弈模型,并推导出相应均衡解。研究表明:商业银行具有分担风险的作用,商业银行的参与能使PPP项目风险得到更加有效的配置;对某一共担风险,参与者风险分担比例与其风险偏好系数呈正相关关系。该项研究成果在理论上补充了商业银行参与下的PPP项目风险分担的不足,有助于推动PPP项目的成功实施。  相似文献   

10.
顾坤  石磊 《工程管理学报》2020,34(2):106-111
PPP项目中社会资本方期满退出并将项目设施无偿返还给政府是较为理想的状态。然而PPP项目的长周期、高风险等特点,特别是在项目需求不足下社会资本方合理的提前退出、提高项目的抗风险能力成为现实需求。构建政府和社会资本方的收益函数,识别和分析需求不足风险下政府允许社会资本方提前退出的关键影响因素及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政府允许社会资本方提前退出条件受既有社会资本方和新社会资本方的资金成本、通货膨胀率、退出时间及无谓损失的影响,研究结果旨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以期增强项目资本的流动性,实现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科学合理的政府补偿机制是实现养老 PPP 项目可持续运营的重要保障,补偿机制设计已成为学术界和实践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分析政府补偿决策思路和关键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基于社会资本利益结构视角,构建政府补偿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模型仿真和敏感性分析,从公众利益、社会资本收益、政府财政支出等方面设计政府补偿机制。结果表明:政府需对项目进行补偿才能使社会资本获得基本投资回报,政府补偿机制设计应综合协调养老机构补偿和价格补偿,以满足政府、社会资本和公众三方利益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因垃圾焚烧发电行业 PPP 项目的不合理投资回报率设置导致的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性不高的问题,通过文献、案例结合行业特征,运用专家调查法和 Fuzzy-DEMATEL 法全面识别并优化垃圾焚烧发电 PPP 项目投资回报率影响因素体系,采用 ANP 法进行影响因素评价,计算因素权重。结果表明,应对“项目唯一性”“政府补贴”等关键影响因素进行重点关注和管控,并提出建立项目唯一性客观环境约束等建议,提升多方价值主体满意度,促进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PPP 模式对于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由于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回报低,社会投资方将面临较高的收益风险,因此,我国大部分 PPP 项目的社会资本方为国企或国企与民企的联营体,纯粹的私人资本参与 PPP 项目的积极性并不高。为了激发私人资本参与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投资热情,当政府与不同投资方合作时,有必要基于项目参与方的公平偏好程度设置相应风险分配机制,一方面降低私人资本投资方所面临的收益风险,另一方面改变政府承担项目付费的现状,实现风险的合理分配。基于委托代理理论模拟项目收益风险分配机制,在考察投资方公平偏好的前提下,对传统的收益函数进行了调整,构建了基于公平偏好理论的 PPP 项目收益风险分配模型。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社会效益会随着投资方公平偏好的增大而增加,投资方承担风险比例亦与其公平偏好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鉴于公共文化 PPP 项目收益性弱、对私人部门吸引力不足的特点,将私人部门公平偏好引入公共文化 PPP 项目的政府补偿机制设计,构建了以政府为主导的两阶段公私 Stackelberg 博弈模型。 以柳州某文化广场 PPP 项目为例分析了私人部门公平偏好对其初始投资决策、最优投资决策及政府补偿的影响。结果表明:博弈的第一阶段中政府初步许诺的运营期补偿力度较小,私人部门公平偏好与其初始决策投资呈正比;第二阶段确定补偿力度时,政府承诺收入率与私人部门期望收入率之差超过其参照点时,若私人部门公平偏好越高,要求政府最优运营期补偿力度越大,项目最优投资规模亦越大。研究结果可为公共文化 PPP 项目的补偿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采用 PPP 模式,是带动城市经济与社会双重效益的新特征。公私部门合作需要利用激励约束 机制来调动参与项目建设投资的积极性,以获得经济社会公益与经济效益共赢。通过对实践案例研究发现,有效建立激励机 制,取决于政府在项目建设中为私有部门提供的报酬及其为自身积极努力的程度。激励机制效用是政府独特约束控制权确定 的关键。为了论证研究方法在项目实施中的效用,构建了激励约束机制方法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采用 PPP 模式的项目运 营决策标准存在差异性,激励约束机制在 PPP 项目运营中作用和风险分担能力最强,收益约束监管难度最高。因此,建立 激励约束机制便于规避 PPP 模式在城市建设运营中的风险且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16.
海绵城市项目往往具有专业项目多、过程复杂、建设周期长、投资成本大等特点,政府部门为了缓解资金压力,大力推进 PPP 模式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PPP 模式能充分发挥社会资本方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管理经验,并能有效缓解资金压力。但目前 PPP 项目面临的风险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项目的顺利进行。利用粗糙集对风险因素进行约简,将整理出的关键因素建立风险动态评价体系,并利用熵值法与 G1 法综合集权的方式进行权重赋值,验证模型有效后进行实证分析,该模型的构建为海绵城市 PPP 项目提供了新的评价方式。  相似文献   

17.
随着众多早期 PPP 项目已完成建设任务,从建设期陆续进入到了运营期,社会资本通常会进行再融资盘活资产。因此识别出影响 PPP 项目运营期再融资能力的关键影响因素,对 PPP 项目进行改造优化以提高再融资能力,同时做好进一步的投资规划,对 PPP 项目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通过文献回顾、案例研究及专家访谈等方法构建再融资能力影响因素体系,运用 G1 赋权法对 DEMATEL 模型进行改进并识别出总投资收益率、使用者付费比例、现金流稳定性、运营管理模式、信息披露机制、利率及运营成本价格是 PPP 项目运营期再融资能力关键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