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观察并研究了250 ~ 600℃区间回火对超高强贝氏体钢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回火温度升高,抗拉强度不断降低,屈服强度先升高后降低,伸长率和冲击功则呈先升高后降低然后再升高变化规律.250 ~ 350℃回火,残留奥氏体分解速率缓慢,抑制了板条合并粗化,组织为板条贝氏体+稳定膜状残留奥氏体,析出相粒子尺寸细小,具有良好的强度和塑韧性.特别是在350℃回火时,板条内部有ε碳化物析出,以及位错移动所形成的位错胞状亚结构细化了晶粒,使其具有最佳强韧配合.450℃回火,残留奥氏体大量分解导致组织内部出现链状分布的渗碳体,引起回火脆性.600℃回火,残留奥氏体几乎全部分解,部分区域发生再结晶,塑性和韧性提高而强度明显降低,析出物明显粗化.力学性能的非单调变化归因于钢在回火过程中,既包括板条贝氏体和位错亚结构的回复、再结晶软化过程,也包括残留奥氏体分解与析出相的强化机制.  相似文献   

2.
采用力学性能测试、光学显微镜、透射电镜等方法,研究了回火温度对TMCP高强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400~650 ℃回火后,钢板强度、冲击吸收能量和屈强比的变化规律明显不同。600 ℃回火时,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达到最大值,冲击吸收能量则为最小值,且屈强比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回火后钢板组织以贝氏体为主,析出相为Nb、Ti复合析出,600 ℃时析出少量ε-Cu相,且随着回火温度升高,贝氏体板条逐渐合并,板条宽度增加,Nb、Ti复合析出相数量也随之增加。  相似文献   

3.
回火对铌微合金化C-Mn钢的组织及性能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低碳低合金铌微合金化钢经轧制快速冷却后回火过程中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低碳低合金铌微合金化钢回火时弥散强化随钢中Nb含量的升高而增强.当钢中Nb含量高于0.042%时,抗拉强度及屈服强度在600℃回火2 h达到峰值.含0.023%Nb的钢在550℃回火时的抗拉强度达到最高值,而屈服强度在550℃和650℃回火时出现双峰值.低于600℃回火,全部试验钢中观察到回火贝氏体,700℃回火时,回火贝氏体消失,形成平衡组织.  相似文献   

4.
690 MPa级低碳贝氏体钢回火后的组织与性能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研究不同回火温度对屈服强度为690 MPa 级低碳贝氏体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回火温度对试验钢的屈服强度的影响更为明显,而对抗拉强度的影响相对较小;未经回火时,试验钢的轧态组织为细小的板条贝氏体,随着回火温度的增加, 钢板-60 ℃冲击性能得到显著改善,贝氏体板条束逐渐合并在一起,试验钢板在650 ℃回火时可获得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5.
利用常规力学性能测试设备和透射电镜研究了不同回火温度对一种高强度X120管线钢的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钢经回火处理后板条间M/A膜明显弱化,贝氏体板条出现粗化和合并,板条间界呈锯齿状发展,原有析出相长大并有含Nb第二相进一步析出;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试验钢中的贝氏体板条宽度增大,小角度晶界所占比例增加。热轧态试验钢的力学性能优良:ReL =920 MPa,Rm =1100 MPa,A=13.0%,KV2(-20℃)=227 J;但是随着回火温度从450℃升高到610℃,材料的屈服强度从910 MPa增大至970 MPa;冲击吸收能量(-20℃)从213 J降至173 J;抗拉强度在1010 MPa和982 MPa之间波动,530℃回火时最小。  相似文献   

6.
采用两阶段控轧控冷工艺轧制低碳贝氏体高强钢,在不同温度下进行一定时间的回火处理,检测回火处理前后钢板的力学性能,并对比分析了显微组织.结果表明,析出强化在回火处理前后起主导作用;随着回火温度的提高,组织从粒状贝氏体向准多边形铁素体过渡;在600 ~750℃进行回火处理,试验钢中的析出相粒子均匀弥散析出,屈服强度上升了90~135 MPa,抗拉强度上升了15 ~ 55 MPa;准多边形铁素体组织在-20℃的冲击功不低于30 J.  相似文献   

7.
采用工业试制的Cr-Mo-V微合金化Q125钢进行热处理工艺试验,研究了回火温度(580~630℃)对其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920℃淬火和600~615℃回火的调质处理时,Q125钢的力学性能和低温冲击性能较好,可满足API 5CT标准要求。随着回火温度由580℃升高到630℃,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降低,低温冲击吸收能量增加,同时由于温度升高促进碳的扩散,回火马氏体相界逐步外移,进而逐渐粗大,板条宽度由0.5μm增加到0.7μm,且小尺寸的岛状马氏体逐渐融合到板条状马氏体中,且板条界由锯齿状逐渐平直化,板条界上的析出相逐渐粗化,尺寸由100 nm增加到300 nm,形貌由球状转变成短棒状,板条内的细小析出相比例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8.
回火温度对高强度低碳贝氏体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金相、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了不同回火温度对一种低碳Mn-Mo-Ni-Cu-Cr贝氏体钢的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钢回火后组织变化明显,M/A组元弱化,贝氏体板条出现粗化与合并;板条间界呈锯齿状,原有析出相长大且有细小析出相进一步析出,未被析出相钉扎的位错发生运动并消失;随着回火温度提高,材料的屈服强度增大,抗拉强度和韧性降低。  相似文献   

9.
设计了一种新型低碳Mn-Nb-V(Ti)系低合金强韧X80级管件钢,对比研究了一次淬火回火、二次淬火回火6种不同工艺对其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一次淬火X80管件钢抗拉强度最高,达695 MPa,屈服强度最低为526 MPa,冲击功48 J(-50℃);二次淬火加热温度为860℃+630℃×60 min回火的管件钢抗拉强度达652 MPa,屈服强度为585 MPa,冲击功达210 J(-50℃),具有最佳的综合力学性能.分析认为这归因于二次淬火温度在860℃时,组织主要由长条状的铁素体和细晶贝氏体、马氏体组成,以及在随后630℃回火后,块状M-A组元的分解、位错亚结构的回复软化、析出强化和板条边界钝化机制的综合作用.  相似文献   

10.
利用OM、SEM、TEM以及力学性能测试等表征手段研究了添加Al、Cu的40CrNi3MoV钢在900 ℃油冷淬火及450~650 ℃回火后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试验钢经淬火+回火后的显微组织主要为回火索氏体,同时析出了纳米级NiAl-Cu析出相,最佳回火温度区间为500~550 ℃。由于基体中析出纳米尺度B2结构的NiAl析出相,对添加Al的试验钢中微裂纹的扩展有较强的阻碍作用, 500~550 ℃回火时抗拉强度最高增幅达200 MPa;进一步添加Cu后,富Cu相和位错的相互作用使得试验钢的屈服强度提高了150 MPa。500 ℃回火时抗拉强度为1706 MPa,屈服强度为1505 MPa,试验钢的拉伸和冲击断口呈现出典型的解理断裂特征,有明显的撕裂棱。  相似文献   

11.
 针对国内球扁钢、L型钢生产效率及成材率偏低的问题,从球扁钢、L型钢生产线设备选型与布置、轧件断面冷却不均、冷床预弯等方面围绕球扁钢、L型钢的长尺生产进行了技术分析。采用推钢式加热炉取代步进式加热炉、BD1+BD2+3机架水平连轧的布置形式、终轧后设置喷雾嘴对内侧表面进行强制冷却以及增加冷床预弯功能,可有效解决球扁钢、L型钢的长尺生产问题。  相似文献   

12.
针对缓冲器锻件模具的选材需要,检测分析了6种大截面热作模具钢的性能;根据大型热锻模具的常见失效形式分析,为保证大型热锻模具具有优良的使用性能和长寿命,应重点依据大截面热作模具钢的高温强度、高温冲击韧度和热稳定性进行模具用钢的选材。据此,选用B2钢(4Cr2MoVNi)作为缓冲器锻件成型模具用钢,并经工业生产验证,选材合理,非常适用于缓冲器锻件成型模具。  相似文献   

13.
汽车用双相钢钢板的发展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介绍了双相钢钢板的发展史,其强化机制、典型的显微组织以及性能方面的特点。国外的双相钢研究进展以及生产能力,国内的研究情况及生产现状。预测了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东富义 《大型铸锻件》2007,(2):17-18,25
钢水质量是铸钢件产品合格率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只有严格遵守冶炼操作工艺规程,严把进料关,才能稳定铸钢件质量。  相似文献   

15.
本文比较详细地叙述了法国的Arcelor Group,Aubert & Dural,德国的Kind & Co,Edelstahl和日本的大同(Daido Steel Co.,Ltd.),日立(Hitachi Metals,Ltd.),高周渡(Nippon Koshuha Steel Co.,Ltd.)及山阳(Sanyo Special Steel Co.,Ltd.)八个模具钢厂生产的模具钢的现状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The structure of internal oxide layers in decarburized sheet was studied using a newly developed electrochemical method. Dissolving potential profiles indicated the amount of fayalite (Fe2SiO4) and silica (SiO2) in the layers. The quantitative data for the contents of fayalite and silica in the internal oxide layers can be easily obtained by this method.  相似文献   

17.
通过改变锻造方法,观察金相组织及模具现场试用,探讨锻造质量对高速钢及基体钢模具寿命的影响,结果表明:控制碳化物不均匀性在三级以内及合理的纤维流线分布,可显著提高引进冷挤压设备上的模具寿命。  相似文献   

18.
不锈钢钢种发展的一些动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薄鑫涛 《热处理》2007,22(4):5-9
从奥氏体不锈钢的演变,以氮代碳的含氮不锈钢,Mn-N系不锈钢,超级铁素体不锈钢,超级奥氏体不锈钢,超级马氏体不锈钢及抗菌不锈钢等方面的发展,概述了不锈钢钢种发展的一些动向。  相似文献   

19.
林义民  徐洮  薛群基 《热处理》2007,22(3):29-34
脉冲直流等离子渗氮处理已成为金属材料表面强化的重要方法。介绍了1Cr18Ni9Ti不锈钢、38CrMoAl渗氮钢、Cr12MoV模具钢等几种常用材料的脉冲直流等离子渗氮处理的工艺特点和性能变化,并对等离子渗扩处理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因其特殊的服役环境,电站锅炉关键材料需要同时满足力学性能与抗高温腐蚀性能的需求。本文从高温蒸汽氧化的角度,讨论了现有锅炉合金及下一代电站合金的高温蒸汽腐蚀研究进展和高温蒸汽氧化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