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8 腐乳后期发酵8.1 后期发酵变化乳腐后期发酵,主要是借助毛霉中的蛋白酶使蛋白质水解,成为各级肽类和氨基酸,赋予腐乳以细腻和鲜味及形成特有的色、香味、态等特色。在后期发酵之前,将腐乳毛坯加食盐腌制、使腐乳坯在腌制过程中渗透盐份,析出水份,把坯内含有70%左右水份降为54%左右,使坯体收缩变得较硬。在腌制过程中,要控制一定的用盐量和腌制时间。食盐用量过多和时间过长,使蛋白质凝胶脱水过度、俗称“腌煞坯”,造成坯子过硬,不利于蛋白酶的作用其次由于食盐浓度过高,蛋白酶也遭受变性,酶活下降作用减退,发酵中难以使坯身复原,内部分…  相似文献   

2.
腐乳是中国传统发酵食品的典型代表,其生产过程多为开放式生产,微生物的动态变化影响着产品的品质和风味。该研究通过对车间空气、主要接触面以及低盐腐乳生产过程中原辅料、半成品和成品取样,采用传统培养及微生物计数的方法,进行了微生物的动态监测和分析。结果表明,夏季汤料车间菌落总数为4.53 lg(CFU/m3),冬季白坯车间菌落总数为4.48 lg(CFU/m3);主要接触面的微生物在冬季的菌落总数较夏季略低,白坯造型工序工人的手表面检出较多的大肠菌群。确定了大豆、生产用水、白坯、前酵和灌汤为影响低盐腐乳微生物产生的关键工序,煮浆、盐腌、后酵工序可降低半成品及成品中的微生物数量,对保证低盐腐乳的卫生质量和安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确定了低盐腐乳生产过程中微生物的动态变化及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3.
为促进我国调味品行业的发展 ,提高企业腐乳生产水平 ,促进腐乳新产品的开发 ,解决腐乳生产中的问题 ,中国调味品协会定于10月中下旬在广西桂林举办全国腐乳生产技术培训班。  讲课内容1 腐乳原料处理 :浸泡、制浆、制坯关键工序的操作与控制 ;2 微生物培养及在腌制与发酵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3 影响腐乳产品质量的常见问题及处理办法 ;4 腐乳新产品开发及腐乳生产下脚料的综合利用 ;5 腐乳行业标准及卫生标准中涉及添加剂的有关问题。  办班方式以讲课为主 ,辅以解答问题、学员讨论和现场参观。  培训对象分管生产和技术的负责…  相似文献   

4.
腐乳是我国传统的微生物发酵大豆制品,其品质细腻、营养丰富、风味鲜香可口,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腐乳的生产主要是靠物理、化学反应,及生物化学反应来完成的。在生产的前期,将大豆浸泡、研磨、分离、蛋白质提取、凝固成型等。其生化反应则是在成型的白坯上接种毛霉,培养生长,制成毛坯。在培养毛霉期间,毛霉分泌出各种酶系,主要是蛋白酶系。这些酶系在腐乳的后期发酵过程中,将大豆蛋白质等有效成分,分解与合成,形成腐乳的独特风味。在长期的腐乳生产中,毛坯的培养,采用白坯接种毛霉后,用木屉摆块叠搭培养。毛霉的最适生长温…  相似文献   

5.
腐乳是我国传统特色的副食调味品,在生产中要抓住“四关”,即制坯、毛霉培养、腌制、配制汤料,这“四关”是腐乳质量关键,但腐乳坯是腐乳质量基础。在制坯过程中,大豆必须经过浸渍、磨细、滤浆、煮浆、点浆、上榨等工序,这些工序操作决定了腐乳坯质量。一、大豆浸泡大豆浸泡的目的是为了充分提取原料中有效物质,主要是水溶性蛋白质。大豆蛋白质包裹在细胞组织中,呈胶体状态,提取时首先要使大豆组织吸水,促使细胞膜膨胀破裂,使包裹着大豆的坚硬外  相似文献   

6.
使用乳酸菌豆坯代替传统卤水豆坯生产低盐腐乳,研究乳酸菌豆坯及低盐腐乳理化、微生物和感官指标,并采用HPLC柱前衍生法检测低盐腐乳生物胺含量。结果表明,乳酸菌豆坯可代替卤水豆坯用于腐乳前酵,且可抑制部分杂菌生长。后酵汤料添加益生菌生产的低盐腐乳氨基态氮和水溶性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达2.73%和7.29%;游离氨基酸总量为59.85 mg/g,且Glu含量明显增加,比对照组高3.51 mg/g,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青方腐乳Glu含量较低的缺陷。细菌总数和芽孢菌数低于对照组,感官评价总体接受度较好。该方法生产的低盐腐乳生物胺总量为536.2 mg/kg,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其中腐胺和酪胺含量最高,分别占生物胺总量的22.34%和47.33%。  相似文献   

7.
腐乳是中国传统发酵食品的典型代表,其生产过程多为开放式生产,微生物的动态变化影响着产品的品质和风味。该研究通过对车间空气、主要接触面以及低盐腐乳生产过程中原辅料、半成品和成品取样,采用传统培养及微生物计数的方法,进行了微生物的动态监测和分析。结果表明,夏季汤料车间菌落总数为4.53 lg(CFU/m3),冬季白坯车间菌落总数为4.48 lg(CFU/m3);主要接触面的微生物在冬季的菌落总数较夏季略低,白坯造型工序工人的手表面检出较多的大肠菌群。确定了大豆、生产用水、白坯、前酵和灌汤为影响低盐腐乳微生物产生的关键工序,煮浆、盐腌、后酵工序可降低半成品及成品中的微生物数量,对保证低盐腐乳的卫生质量和安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确定了低盐腐乳生产过程中微生物的动态变化及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8.
以克东腐乳为研究对象,对其生产过程中碱性蛋白酶、中性蛋白酶以及谷氨酰胺酶活力进行监测并分析,揭示腐乳生产过程中酶活力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腐乳前酵阶段,坯体中碱性蛋白酶、中性蛋白酶及谷氨酰胺酶活力随时间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在腐乳后酵阶段,腐乳坯及汤汁中碱性蛋白酶随时间的增加呈显著下降趋势;腐乳坯及汤汁中性蛋白酶活力随时间的增加呈显著上升趋势;汤汁中谷氨酰胺酶活力略有上升,腐乳坯中谷氨酰胺酶活力变化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关于腐乳制坯关键工序操作与控制的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腐乳是属发酵性豆制品,起源于中国,是我国民族工业传统发酵调味品之一,是以大豆蛋白质为主要原料,经微生物代谢产物作用,添加各种不同辅料协调发酵而成,全国各地均有生产。但有些生产企业管理及操作人员缺乏这方面的生产基础知识,造成大豆原料出品率和腐乳产品质量存在一定问题。如在出品率方面,每kg大豆只能出1.4kg~1.6kg,白坯质地粗糙,坯身硬板。按工艺要求一般应出1.8kg~2.0kg,最高能出2.2kg,白坯质地细致,坯身富有弹性。目前国内生产企业大豆出品率高低相差极大,要在20%~30%之间,不仅损失了原料,又影响了腐乳质量,为此…  相似文献   

10.
腐乳生产中影响蛋白酶活力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腐乳是我国传统有民族特色的副食品,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一种营养丰富、滋味鲜美、风味独特的食品。正常的腐乳应具有酥软、块形完整、入口细腻、咸甜适口、香气浓郁等特点。腐乳生产的工艺流程为:大豆→浸泡→磨浆→过滤→煮浆→点浆→成型→接种→培菌→搓毛→腌制→装坛→发酵→成品。随着制腐乳的生产进步,从大豆浸泡到白坯制作已实现了机械化,但在腐乳生产的  相似文献   

11.
8.4 色、香、味、体的形成机理8.4.1 色泽腐乳大致分红、白、青三个大类。红腐乳(包括太方、蘑菇、玫瑰、火腿等别味腐乳),因加红曲或红色素故呈红色,统称红腐乳。白、青腐乳(包括油方、糟方、米曲、霉香、青方、辣方腐乳),不加入红曲呈奶黄色或金黄色以及青色,色泽黄亮。腐乳经发酵后,从原来的白色变为奶黄色或金黄色,这和毛霉(或根霉)中的氧化酶有关。大豆的黄色系由于其中含有可溶于水的黄酮类色素,在磨浆时,黄酮类色素溶解于水中。豆浆中加凝固剂使蛋白质凝结时,小部份黄酮类色素和水份一起被包围在蛋白质凝胶内。因此腐乳坯制成后,表…  相似文献   

12.
该文阐述了酱腐乳的制作工艺流程 ,提出了黄豆浸泡、磨浆、点浆制坯、毛霉发酵、温室腐乳等关键技术指标 ;操作方法、操作要点及应用效果。并总结了温室酱腐乳在发酵过程中氨基酸生成的特点 ,为实现酱腐乳的规模化生产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腐乳白点常见于成品腐乳,无食用安全问题,但严重影响产品外观和销售。该研究以白腐乳为研究材料,通过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考察腐乳生产过程中发花温度、发花相对湿度、发花时间、摆胚间距、毛霉接种量对腐乳白点及氨基酸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腐乳最佳生产工艺参数为:摆坯间距2.0 cm、毛霉接种量(显微镜单视野下孢子数)5个、发花温度28 ℃、发花相对湿度90%、发花时间38 h。在此优化工艺条件下,腐乳氨基酸态氮含量为1.09 g/100 g,未见腐乳白点产生。  相似文献   

14.
腐乳前发酵和盐制过程中大豆异黄酮组分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腐乳前发酵和盐制过程中大豆异黄酮组成和含量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腐乳前发酵和盐制过程中,大豆异黄酮的总含量逐渐减少;大豆异黄酮总含量的损失主要是由白坯的制作和盐制过程引起的。在腐乳前发酵和盐制过程中,大豆异黄酮组分也发生改变:随着大豆异黄酮糖苷(daidzin和genistin)含量的减少,其相应的苷元(daidzein和genistein)明显增加。盐制过程中较低盐含量下的大豆异黄酮的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15.
以克东腐乳为研究对象,对克东腐乳后酵生产过程中化学组分的变化进行监测分析,揭示克东腐乳生产过程中化学组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腐乳后酵阶段,腐乳坯粗蛋白、粗脂肪含量随时间增加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汤汁中粗蛋白、游离脂肪酸含量随时间增加显著上升(p0.05);腐乳坯及汤汁中游离氨基酸态氮、总酸含量随时间增加显著上升(p0.05);腐乳坯中还原糖含量随时间增加显著上升(p0.05),而汤汁中还原糖含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数据具有一定的波动性;腐乳坯及汤汁pH呈显著下降趋势;食盐含量变化不显著,而水分含量变化显著(p0.05)。本研究为其腐乳品质的提高、工艺的改进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6.
腐乳是我国人民喜爱的副食品之一。我厂出产的腐乳行销国内外,其中十六庄红、白腐乳出口,受到海外侨胞的赞赏。优质腐扎的质量要求是:色泽鲜明、腐肉嫩滑,香头突出,给人们以喜爱欲尝的感觉。南腐乳含总酸1%以下,氨基酸0.5%以上,盐份12—14%。白腐乳含总酸在0.8%以下,氨基酸0.7%以上,盐份10~12%。为了交流经验和生产更多优质的腐乳满足市场需要,根据我厂多年来生产腐乳的经验,提出几个在工艺上必须注意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7.
腐乳生产按生产工段可分为前期培菌和后期发酵。影响腐乳前期培菌的主要因素有白坯含水量、菌种质量、操作及卫生管理等。该文分别对其重要性、操作要点、检验方法等作了详细说明。  相似文献   

18.
一、关于浸泡豆片的问题: 浸泡豆片是制腐乳胚的第一道工序,工艺条件是否正确,关系产品的质量好坏和产量高低。经检验豆片蛋白质含量45.05%。水份11.41%。浸泡豆片的目的在于使豆片中的蛋白质吸收一定水份,以便能充分溶解在水中,从而跟凝固剂作用,获得腐乳胚。浸水时间过短,豆片中蛋白质尚未吸足水份,不能充分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腐乳中氨基甲酸乙酯形成的影响因素和控制条件,提出发酵腐乳生产过程中氨基甲酸乙酯含量的控制策略。方法监测生产过程不同阶段腐乳中氨基甲酸乙酯的含量,找出生产过程中氨基甲酸乙酯含量增长的关键点;考察了单因素温度、湿度、紫外线、日光及加入控制条件对腐乳生产过程中氨基甲酸乙酯含量的影响。结果腐乳在白胚、前发酵、盐腌结束前均没有氨基甲酸乙酯的产生,氨基甲酸乙酯的产生是伴随后发酵产生的。温度越高、湿度越大、紫外线越强,均会促进腐乳中氨基甲酸乙酯的形成;通过控制氧气、缩短储存时间、减少酒精浓度、加入活性炭、调节p H值均能有效控制腐乳中氨基甲酸乙酯的含量。结论通过对腐乳后发酵及储存期间条件的控制,可有效减少氨基甲酸乙酯含量。  相似文献   

20.
该文从腐乳酿造工艺流程角度出发,探讨了大豆品质选择、腐乳坯操作、熟浆操作、点浆操作、上榨制坯等工艺环节对腐乳出坯率的影响,为提高腐乳出坯率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为我国腐乳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