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5 毫秒
1.
航空运输作为现代社会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与城市发展紧密相关,对航空运输网络的研究已成为分析城市体系格局的重要视角. 基于2016年全国207个主要机场的航空客运数据,运用ArcGIS、社会网络等分析方法,探讨了航空网络视角下的中国城市体系等级结构与空间联系. 研究发现:从等级结构上看,全国共分为全国性中心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次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地方性中心城市4个等级,城市数量自上而下递增,以北京、上海、广州、成都4个城市为中心,全国城市体系形成近菱形网络结构; 从空间联系上看,排名前十位的城市多位于东部沿海地区,全国城市的空间联系具有明显的东西差异性,东部地区具有更高的联系强度,长三角城市群为全国的核心,全国呈现以城市群为空间载体的多中心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2.
西部开发中,城市建设问题是关系到西部未来的重要因素,西部城市建设要以西部客观条件为基础,走集约化和规模化的发展之路,即以中心城市(城市带、城市群)和资源性城市为主进行开发,才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3.
2011年1月4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标志着我国沿海开发已经实现全覆盖。烟台市作为我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区域中心城市,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骨干城市,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本文着重对如何提升烟台市城市经济竞争力提出了相应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4.
中部地区城市群城市竞争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随着城市群逐渐成为竞争的主体,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也明确指出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研究群内每个城市的竞争力对提升整个城市群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文中在构建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SPSS15.0统计分析软件,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中部地区4大城市群内的城市竞争力进行了定量评价和排序,并结合城市群的整体发展和个体特征,提出了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5.
山地中心城市空间具有多元化特征,这与城市整体功能之间形成互动影响关系。在深入剖析中心城市特征与山地城市形态矛盾的基础上,遵循山地中心城市多组团、多中心、多维度、多层次特征,从宏观层面构建了山地中心城市多元化空间特性与中心城市整体功能发挥的理论模型,搭建了“四多”特征与城市整体功能的联系,解构了山地城市整体功能受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关系,模型将特征与功能关系进一步数理化和抽象化,是在山地特征规划科学性的基础上,对山地空间与整体功能发挥理论的发展与延伸。  相似文献   

6.
正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飞速发展的形势下,未来城市综合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空间布局结构的优化。就目前我国城市发展现状而言,迫切需要加强城市空间战略规划、做优城市发展空间来大力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本文以东北中心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沈阳为例,契合国家振兴东北战略,结合新一轮沈阳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以优化城市发展空间为目标,分析当前全市产业空间布局的优势与不足,提出优化发展城市空间的  相似文献   

7.
推进空间功能分工是当前区域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而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与中心城市和外围城市间地区差距的关系问题仍然有待验证。基于2003~2017年长江经济带小地理空间范围内八个城市群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与中心城市和外围城市间地区差距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与中心城市和外围城市间的地区差距之间存在倒"U"型特征,且长三角和滇中城市群目前处在倒"U"型曲线的右侧阶段,地区差距处于缩小阶段;其余城市群均处于地区差距仍然在扩大的阶段。因此,在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城市群的发展阶段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8.
从中心城市中心的定位,城市中心区,城市极、群、网的建设,以及城市中心区,城市极、城市群、城市网相互间的关系出发,从大至小依次是细分,而从小至大则依次是综合,细分与综合是互换位置、辩证统一的关系。从而论述了重庆中心城市群网络系统的构建。研究这一问题,有利于大城市带动大农村发展战略的实施;同时,中心城市的综合有利于增大重庆中心城市能量、增强综合力、发挥辐射西南地区的作用,而中心城市的细分,有利于开发农村市场,拉动国内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9.
当前,西北地区形成了四个城市聚集区和两个城市链,它们的空间分布特征为空间布局形态多样性;受平原、绿洲和河谷等地理因素影响大;受主要交通干线影响突出;资源影响显著。当前,西北地区的城市聚集区(城市链)的空间分布正处在不断演进的过程中,总体走向是:逐渐由当前的城市聚集区演化为严格意义上的城市群或城市连绵带。具体到各个城市聚集区(城市链),由于情况各不相同,它们的空间演进态势也不一样。  相似文献   

10.
《上海城市管理》2012,(1):88-91
我国城市群发展的三种空间梯队态势北京师范大学的翟义波博士后就中国城镇体系的重构问题在2011年第11期的《现代城市研究》上发表题为《中国城市群空间分布及其梯队发展研究》的文章,认为自建国以来,我国的城市发展始终处在不断摸索和不断调整中。小城镇论、大城市论或是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论,至今尚无定论,但政府一直致力于发展中小城镇,对于大城市和超大城市则严格控制。由于我国城市群在空  相似文献   

11.
中国沿海城市深受全球化与地方化双重影响,城市演化动力发生了巨变。学界有关全球化或地方化视域城市、产业、企业发展研究表明:(1)全球/地方化视域城市发展研究视角趋向于微观化,研究切入主线是城市体系、产业与企业,研究存在全球化转向地方化视角,区域经济宏观分析转向城市个体产业微观剖析,单一经济关系转向多重属性。(2)形成了全球化进程城市体系-产业生产网络-跨国公司网络驱动中国沿海城市竞争格局与演化机制,以及地方化抗争全球化所催化的城镇密集区成长-产业集群根植性-中小企业网络发展机制。(3)重视以全球-地方化视角研究跨国公司的组织、行为与网络,尤其关注全球化跨国企业、地方化企业与产业集群的角色与效用发挥机制;全球化视角认为嵌入世界生产网络重构城市体系,推动城市趋向新形态是全球化主线;地方化视角认为构建区域城市集合体、产业集群、中小企业根植区域发展,可通过区域管理多样化提升地方的国际竞争力与生产网络话语权,进而谋取世界城市体系中更高能级。(4)城市全球化与地方化发展具有不同的研究路径,两者在"自由市场化"以及"市场+政府主导"原则下选取不同博弈行动策略,导致了两者之间存在互为博弈过程,博弈模式呈现动态博弈,帕累托上策均衡策略选取遵循市场经济主导、行政管理辅助、微观要素依赖原则。  相似文献   

12.
城市间频密的经济联系是城市群的重要特征,并随城市群发育程度的提升而增强。本文以我国发育程度最高的城市群之一?珠三角城市群为实证案例,基于改进的引力模型法、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和二次指派程序(Quadratic Assignment Procedure,QAP)分析法,结合社会经济数据,对2000~2019年城市间经济联系的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珠三角城市群经济联系强度不断提升,其中广州与其余各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增量最多,深圳市的增幅最大;珠三角城市群经济联系方向呈现稳中有变的趋势,且各个城市的相对地位因此不断发生变化。经济距离差异、经济发展与城镇人口增长、产业分工与产业联系、政策推动是影响经济联系变化的主要原因。其中,经济距离差异是基本原因,与经济联系总量高度负相关;经济发展快慢与城镇人口增速是直接原因,与经济联系的增强保持同步性;产业发展与产业分工则是间接因素,与经济联系的变化具有正相关性;政策因素则是重要推手,在影响经济联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研究有助于厘清近20年珠三角城市群经济联系的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对制定促进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规划与政策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一些影响城市健康发展的"城市问题"相继出现,并引起了人们普遍的关注,学术界也纷纷出谋划策,探求治病良方.郑州市地处中原,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进行了包括环路建设、"畅通工程"等在内的多种建设与管理措施,保证了郑州市城市化进程的顺利展开.然而其中心区的交通瓶颈问题,一直未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此问题在中西部大、中城市的城市化进程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从城市空间形态发展的规律入手,对郑州市中心区的交通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问题的解决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城市群在我国发展势头强劲,对我国经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城市群的产生渊源和发展机制入手,分析了我国当前城市群发展的现状和主要存在的问题,对我国城市群经济健康协调发展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城镇化对于生态环境的胁迫效应和生态环境对城镇化进程形成的约束作用具有积累性和长期性。针对基于历史数据分析中未考虑到的滞后性问题,以黄河流域呼包鄂榆、宁夏沿黄、兰西、关中平原、中原、山东半岛和晋中等7个城市群为基本研究单元,构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0~2019年黄河流域城市群耦合协调度进行测度,并建立ARIMA-BP组合模型来预测2020~2025年未来发展趋势。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城市群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部分城市群出现波动,耦合协调特征由轻度失调、濒临失调转为勉强协调、初级协调; 对未来6年耦合协调度预测发现,7个城市群耦合协调度未来皆表现出上升趋势,但不同城市群存在一定差异,部分城市群在2025年依旧未能突破轻度协调达到更加理想的耦合协调阶段。未来应不断提升山东半岛城市群核心竞争力,推进关中平原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次级中小城市成长壮大,并且要格外关注呼包鄂榆城市群、晋中城市群依靠资源发展所导致的水土流失和污染防治问题,加强宁夏沿黄城市群和兰西城市群城镇化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力度,补齐流域发展短板,早日实现流域城市群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6.
全面推进哈长城市群的发展,需要依靠创新驱动,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哈长城市群建立“知识产权战略联盟”,可以有效推进城市群创新创业发展,改善城市群知识产权软环境。发挥知识产权助推剂效用,强化区域竞争实力,培育适合东北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升级传统产业,实现产业和城市转型发展。本文从探讨哈长城市群知识产权发展现状入手,结合哈长城市群产业实际,就“知识产权战略联盟”的实施提出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7.
交通支撑体系与城市形态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交通支撑体系作为城市众多子系统之一,它的转变受到社会、经济和人口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组群城市是具有鲜明特色的城市形态,交通支撑体系对城市形态的贡献更加明显.对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组群城市的交通支撑体系的转变机制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8.
湘江流域是湖南省经济发展条件最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生产要素最密集的地区,是连接珠江三角洲开放区和长江沿岸开放带的纽带,其空间结构不仅直接影响湖南省的产业空间布局,而且对整个南中国地区的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形成和演化有重要影响.湘江流域分布有6个地级市、9个县级市和534个建制镇,其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处于极化阶段,点轴走廊式空间结构特征明显.城镇密度较大,但分布不均匀,存在着明显的轴线特征和核心边缘结构.为了实现湘江流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整体优化,应采取点轴式空间开发模式,使水系成为区域联系开放性通道,并加强不同等级的城镇建设,构建“一区三圈四轴”的开放性城镇体系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