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以黑果枸杞、枸杞、蕨麻、玛卡为原料,经自然发酵制作黑果枸杞酵素。通过检测不同发酵阶段中微生物数量、还原糖、蔗糖、可滴定酸、花青素含量的变化,从而比较与分析自然发酵过程中的理化成分变化与微生物数量变化之间的关系,并筛选出适宜黑果枸杞酵素发酵的优势微生物菌株。结果表明:在发酵15~25 d时,微生物数量达到最高水平,总菌数达2.91×10~9 cfu/m L,酵母菌数达1.83×10~9 cfu/mL,乳酸菌数达0.82×10~9 cfu/mL;在40 d发酵过程中,可滴定酸含量由0.62%升高到2.12%。还原糖含量由14.99%降低到7.69%,蔗糖含量由6.10%降低到0.87%;花青素含量由最初的7.39%降低到第55天的3.14%,保留率为42.5%。经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鉴定,筛选出1种酵母菌(库德里阿兹威毕赤氏酵母菌Pichia kudriavzevii)、1种曲霉菌(短青霉菌Penicillium brevicompactum)、2种乳酸菌(乳酸片球菌Pediococcus acidilactici、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这将为今后黑果枸杞酵素接种发酵提供特定菌种,并能够调控黑果枸杞酵素发酵过程中的理化成分变化及微生物生长规律。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火龙果发酵饮品发酵过程中主要微生物的变化规律,了解接种发酵与自然发酵对饮品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影响,文章以红心火龙果为研究对象,通过接种发酵与自然发酵两种不同方式,对火龙果饮品低温(18℃)发酵过程中的pH、可溶性固形物、主要微生物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低温条件下(18℃),接种发酵相比于自然发酵,在发酵第9 d时,两者乳酸菌数达到最大值分别为5.20×10~8 cfu/mL、1.14×10~9 cfu/mL,后期自然发酵乳酸菌数下降速度高于接种发酵;整个发酵过程中酵母菌一直保持增长趋势,接种发酵酵母菌数低于自然发酵;霉菌和大肠菌群在发酵中期生长旺盛,发酵第13 d,接种发酵与自然发酵霉菌数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1.60 cfu/mL、602.00 cfu/mL,发酵第9 d,接种发酵与自然发酵大肠菌群数达到最大值分别为0.36 MPN/mL、46 MPN/mL。试验表明接种发酵乳酸菌作用更加突出,并且抑制了部分杂菌的生长繁殖,有效降低霉菌和大肠菌群的生长繁殖,对火龙果发酵饮品的品质控制更加有利。该研究为火龙果低温发酵饮品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腌萝卜干产酸慢,杂菌多。为了加快产酸能力,提高风味物质含量,故进行食盐浓度和添加乳酸菌试验,并检测了有机酸含量、pH值、活乳酸菌数、细菌总数,评估了感官品质。结果显示:4%食盐适合腌萝卜干乳酸菌生长和产酸,并能减少杂菌。添加3%1×107 cfu/mL植物乳杆菌和3%1×107cfu/mL短乳杆菌混合液,发酵时间最短,风味最好。为了避免短乳杆菌产气,还可以适度添加3%1×107 cfu/mL植物乳杆菌。由实验可知: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尝试寻找不同的对乳酸菌发酵有促进作用的物质将其应用到发酵中;贮藏过程中可以结合气调、低温等因素对萝卜干进行综合处理。  相似文献   

4.
以酱香型白酒酒糟为主要原料,通过接种乳酸菌进行液体发酵,使乳酸菌迅速成为优势菌种,再用酒糟对发酵液进行填充干燥,得到微生物饲料添加剂.结果表明,酒糟培养基在121℃下灭菌15 min,按照10%的接种量接入乳酸菌菌液,以最适温度37℃、转速120 r/min振荡发酵44h,发酵液中乳酸菌数量可达到×1012cfu/mL.然后对发酵液进行低温填充干燥,即可得到乳酸菌数目达到×108 cfu/g的微生物饲料添加剂.  相似文献   

5.
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不同浓度的黄连溶液(0,0.5%,2%,3.5%,5%)在发酵过程中对发酵甘蓝品质具体指标的影响。每隔4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泡菜液中亚硝酸盐的含量,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测定乳酸菌和亚硝酸盐生成菌的含量。结果表明:添加0.5%黄连的泡菜亚硝酸盐含量最低(2.25mg/kg),乳酸菌含量最高(12.91lg cfu/g),亚硝酸盐生成菌含量最低(7.55lg cfu/g),且泡菜的色、香、味俱佳。因此,黄连浓度为0.5%时腌制的泡菜最适合食用。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常德鲜湿米粉发酵过程中的菌群变化,本文对常德鲜湿米粉发酵过程中主要微生物的种类、组成变化及致病菌的安全威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自然发酵过程中的优势菌为乳酸菌和酵母菌。发酵液的pH值随着发酵的进行从最初的6.21不断降低,在发酵到8~12 h时达3.69后稍有回升,发酵结束后回升到4.20。大米的蛋白质、粗脂肪和灰分含量在发酵后分别降低了24.92%、31.01%、81.37%,而总淀粉含量在发酵前后无显著性变化。蜡样芽孢杆菌的注入对于发酵液的pH值变化无显著影响。发酵液中蜡样芽孢杆菌在103 cfu/g水平时,随着发酵的进行其数量会逐步减少,带来的安全风险可控。但是当达到104 cfu/g水平时,尽管发酵后蜡样芽孢杆菌数量有所下降,但是浓度仍在较高水平,对米粉制品安全性存在威胁。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泡菜水的微生物区系分析,证明了泡菜发酵是一种特殊的混菌共酵。发酵初期,各类微生物相互竞争,大量繁殖,数量增加较快,渐而乳酸菌、醋酸菌成为优势菌群,泡菜液的pH值开始明显下降,其他微生物受到抑制。在发酵2~3d,微生物数量达到高峰,之后所有微生物数量开始下降,并逐渐平稳。整个泡菜发酵周期确定为7d,在泡菜发酵第7天,乳酸菌群数量245.0×105~404.6×105CFU/mL;醋酸菌群数量13.1×104~14.0×104CFU/mL;丁酸菌群数量2.5×103~3.2×103CFU/mL;酵母菌群数量4.0×102~5.1×102CFU/mL。微生物的数量变化说明了泡菜的发酵过程,在生产中注意把握微生物的变化动态,有利于控制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8.
发酵蔬菜的加工中,经常加入一定量的食用醋,就食用白醋对发酵甘蓝微生物区系的影响进行研究.通过不同的浓度白醋(0%,0.3%,0.6%,0.9%,1.2%)于发酵甘蓝中乳酸菌、嗜温菌、肠道菌和真菌的计数,了解发酵甘蓝过程中微生物数量和种类的变化.测定结果表明:加醋发酵甘蓝中对人体有益的乳酸菌较自然发酵多,导致亚硝酸盐形成的肠菌数量降低的速度较自然发酵的快.而且加醋对发酵甘蓝有明显助益,能提高发酵甘蓝的感官品质.实验表明,加入食用白醋能加快完成发酵,加入食醋的浓度以0.6%为最好.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食盐浓度对酸笋接种发酵过程的影响,采用柠檬明串珠菌和植物乳杆菌作为混合发酵剂,在不同食盐浓度(0%、1%、3%、5%)条件下发酵制备酸笋。对发酵过程中的乳酸菌、pH、总酸、乳酸、乙酸和亚硝酸盐含量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发酵过程中,1%食盐浓度时乳酸菌数峰值最高(9.65 lg CFU/mL);发酵120 h时,各食盐浓度组的乳酸菌数量稳定在7.00~7.79 lg CFU/mL之间,pH稳定在3.15~3.39之间,总酸稳定在5.3~6.6 g/L之间;发酵结束时,1%食盐浓度的酸笋中乳酸浓度最高(5.23 g/L),乙酸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发酵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峰值的食盐浓度由大到小依次为0%>1%>3%>5%,发酵120 h时,最终亚硝酸盐含量为3.45~3.90 mg/L,均低于国家标准规定的最大限度。因此,添加1%的食盐有利于酸笋发酵。  相似文献   

10.
从西藏4个不同地区共取48份发酵牦牛乳样品,通过化学成分和微生物指标的检测及其统计分析,研究发现牦牛乳的营养成分为:脂肪6.89%(体积分数)、蛋白质4.91%(质量分数)、干物质17.64%(质量分数)、乳糖3.8%(质量分数)和灰分0.80%(质量分数),并且不同地区各成分的质量分数也不同。牦牛乳的微生物检测结果为(对数值):细菌5.61 cfu/mL,芽孢菌1.82 cfu/mL,乳酸菌5.21 cfu/mL,真菌3.12 cfu/mL,肠道菌3.26 cfu/mL,大肠杆菌2.11 cfu/mL和金黄色葡萄球菌3.48 cfu/mL,并且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性。  相似文献   

11.
以鲜榨并经灭菌的蓝莓黑莓混合果汁为原料,接入3种不同的乳酸菌(植物乳杆菌、乳酸乳杆菌、肠膜明串珠杆菌)进行发酵,研究发酵过程中乳酸菌活菌数、pH、总酸、总糖、还原糖、总酚、体外抗氧化和抑菌活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乳酸菌在混合果汁中生长良好,24 h时活菌数最高,为1.23×108 cfu/mL;发酵过程中,pH值不断降低,由最初的5.50降低到3.75,总酸含量呈不断上升趋势,从初始含量0.15 g/100 mL上升到2.15 g/100 mL;还原糖呈先短暂上升然后下降趋势,发酵至6 h为最高值2.63 g/L,总糖被微生物利用消耗, 质量浓度不断下降,42 h后趋于0 g/L;总酚含量从2.32 mg/mL升高到3.26 mg/mL,发酵前后增加了40.52%;DPPH·、羟基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比未发酵前分别提升了18.17%、30.67%和34.55%。发酵混合汁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酿酒酵母和黑曲霉等几种微生物的抑菌作用显著,抑菌效果随发酵时间而逐渐提高。因此,利用复合乳酸菌发酵来提升蓝莓黑莓混合汁品质和开发功能性产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蔬菜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种类与数量复杂多变,乳酸菌作为蔬菜发酵过程中的主要“动力”,其参与调控多种代谢途径而影响风味的形成。文章阐述了蔬菜发酵过程中主要风味代谢物的变化及其与乳酸菌群落结构和丰度的内在关联,进而探讨乳酸菌发酵产生风味物质的潜在机制,并对乳酸菌在发酵蔬菜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液体悬浮培养产发菜多糖的质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性状、多糖含量、pH值、水分含量、灰分含量、粘度、澄清度、重金属含量和微生物检验方面对液体悬浮培养发菜粗多糖进行质量分析。结果表明,浓度为100mg/L的发菜粗多糖溶液其多糖含量为43.19±1.00mg/L;性状为白色或淡黄色无味粉末,其溶液浓度在0.1~4.0mg/mL时,pH值范围在6.0~7.0之间,是一种酸性多糖;水分含量为10.93±0.10%,灰分含量为4.92±0.05%;浓度为1%的多糖溶液粘度为22.6mPa·s(20±1℃,200r/min);多糖浓度为0.05mg/mL时,溶液澄清;重金属含量(mg/kg)分别为Pb:0.83±0.08,Hg:0.13±0.03,As:0.44±0.06,Cd:0.063±0.001;浓度为1.0mg/mL的溶液中细菌总数为2cfu/mL,大肠菌群数小于0.03MPN/mL,霉菌和酵母数均小于1cfu/mL,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沙门氏菌等致病菌均未检出。  相似文献   

14.
为全面剖析发酵期中高温大曲微生物更迭过程,本文对洋河大曲发酵期各阶段的曲皮和曲心微生物动态消长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曲皮和曲心酵母菌在第1天即达到峰值(10~7cfu/g),受并房和大火前期逐渐升高的曲温影响,曲皮酵母菌从10~5cfu/g下降至10~4cfu/g,大火后期至发酵结束,曲样中鲜少检出酵母菌;曲皮霉菌于主发酵第2天开始大量繁殖,潮火期达到峰值(10~7cfu/g),此时曲心处霉菌仅为10~4cfu/g,这个差距延续至发酵期结束。大火期后,霉菌数量下滑严重,至发酵结束曲皮霉菌仅剩10~4cfu/g;曲皮细菌于发酵第1天即达到顶峰(10~7cfu/g),后续阶段略有下滑,从10~7cfu/g下降至10~6cfu/g,养曲阶段又回升至10~7cfu/g,与曲皮细菌消长规律截然不同,曲心细菌在发酵第2天才有检出,自此至大火前中期,曲心处细菌生长旺盛,达到峰值(10~7cfu/g),大火后期至发酵结束,曲心细菌数略微下降,数量则维持在106cfu/g。  相似文献   

15.
采用淀粉酶产色链霉菌CGMCC3145发酵生产ε-聚赖氨酸(ε-PL),考察Mg2+和孢子浓度对菌丝体形态和ε-PL的影响。结果表明,Mg2+可以使菌丝体更好地分散,培养基中添加0.5 g/L Mg2+,ε-PL比对照组提高了30.91%;发酵初始时添加Mg2+对ε-PL的生物合成最有利。当接种1.0×105 cfu/mL孢子悬液时,菌丝球直径为1.0×108 cfu/mL的2.66倍。相反,ε-PL产量、生物量、菌丝球的体积和菌丝球个数/mL与孢子接种浓度呈正相关,当接种1.0×108 cfu/mL孢子悬液时,上述4个指标分别比接种1.0×105 cfu/mL时提高68.2%、58.8%、126.2%和114.9%。  相似文献   

16.
双歧杆菌发酵胡萝卜汁饮料的研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已耐氧驯化的两歧双歧杆菌与普通乳酸菌共同发酵胡萝卜汁制得发酵饮料。通过正交试验确定的最优发酵条件为:发酵温度39℃,发酵时间9h,胡萝卜汁浓度27%,乳糖添加量1%,双歧杆菌接种量7%,乳酸菌接种量1%。用此条件所得产品中双歧杆菌和乳酸菌活菌数分别达6.5×10~7cfu/mL和1.7×10~8cfu/mL。该产品是色、香、味俱佳的天然营养保健制品。  相似文献   

17.
研究利用甘蓝为实验材料,对不同葡萄糖浓度下(0,1%,2%,3%,4%)的甘蓝泡菜中细菌、酵母菌、霉菌和乳酸菌进行计数,每隔4天用平板菌落计数方法涂菌培养后计数,4次计数发酵泡菜过程中各种微生物数量和种类的变化。实验结果显示:在同一葡萄糖浓度下的各种菌变化趋势相似,大致都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都在某一时间段达到最大值,而且泡菜中乳酸菌的生长产生大量乳酸,从而对其他菌种产生抑制作用。结果表明:2%葡萄糖浓度为泡菜发酵的最适糖浓度。  相似文献   

18.
甘蓝泡菜发酵菌种的复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用于蔬菜发酵的3种天然优势乳酸菌菌株——短乳杆菌、干酪乳杆菌、植物乳杆菌单独或复配使用对发酵甘蓝品质的影响。甘蓝接种后,常温条件(约23℃)下发酵3d,监测pH值、总酸、亚硝酸含量、乳酸菌总数的变化情况及感官品质。结果表明短乳杆菌与植物乳杆菌按1∶1复配,总接种量为2%~3%,泡菜的发酵效果最好。当总接种量为2%时,发酵后泡菜的pH为3.35,总酸为0.74%,乳酸菌活菌数为8.93×10~7cfu/mL,感官品质最佳,评分值达到12.1/15,亚硝酸盐含量为14.2mg/kg。  相似文献   

19.
直投式发酵剂生产四川泡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接入乳酸菌直投式发酵剂和自然发酵四川泡菜发酵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乳酸菌菌数和产品品质的动态变化,确定直投式菌剂发酵泡菜时的菌粉添加量和食盐用量。结果表明:添加4%食盐,接入0.04%直投式发酵剂,室温25℃,发酵7d后制得的泡菜酸甜适口,色泽好。添加到直投式发酵剂终产品中的亚硝酸盐含量显著低于自然发酵组,仅为2.11μg/mL,且其乳酸菌菌数远高于自然发酵组,肠膜明串珠菌和植物乳杆菌菌数分别达到6.42×107cfu/mL和3.13×107cfu/mL。  相似文献   

20.
基于保加利亚乳杆菌和乳酸链球菌制作芡实发酵奶工艺,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选取接种量、发酵时间、发酵温度、柠檬酸添加量为自变量,利用响应面分析法研究各自变量及交互作用对芡实发酵奶中乳酸菌浓度的影响,模拟得到二次多项式回归方程的预测模型.实验结果表明,接种量为3.3%,发酵时间为7.4h,发酵温度为40.5℃,柠檬酸添加量为0.16%时乳酸菌浓度最高,在此条件下乳酸菌浓度平均值为1.923×109cfu/mL,与理论预测值1.920× 109cfu/mL相比相对误差为1.56%,说明通过响应面优化得出的回归方程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