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1 毫秒
1.
以粗鳀鱼油为原料,以全氧化值为考察指标,在充氮或高真空条件下,探究碱炼工艺对鳀鱼油中氧化产物的脱除效果。采用响应面试验设计对超量碱、碱液浓度、温度、时间四种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并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ICP-MS)对鱼油中金属元素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最佳碱炼条件为超量碱0.45%、碱液浓度3.65%、温度65℃、反应时间40 min,该条件下全氧化值(Totox value,TV)从123.48降低到59.35,酸价降低从2.1627 mgKOH/g到0.8843 mgKOH/g。Fe和As的脱除率分别为73.70%、97.04%。因此该碱炼工艺条件对鱼油氧化产物及重金属具有良好脱除效果,为鱼油工业化生产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2.
以玉米毛油为原料、玉米赤霉烯酮(ZEN)的含量及脱除率为考察指标,研究碱炼对玉米毛油中ZEN的脱除效果和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碱炼对玉米毛油中ZEN的脱除效果显著,碱炼条件对ZEN脱除效果的影响程度依次为碱液质量分数超量碱碱炼时间碱炼温度;碱液质量分数5.11%的脱除效果明显优于碱液质量分数11.06%的,脱除率分别为93.52%和70.84%;超量碱从0.1%增加至0.4%,ZEN脱除率由45.67%增加至78.57%;在碱液质量分数5.11%、超量碱0.4%、碱炼时间20 min、碱炼温度55℃的最佳工艺条件下,玉米油中ZEN脱除率为94.63%。  相似文献   

3.
以黄曲霉毒素B1(AFB1)含量超标的玉米毛油为原料,AFB1脱除率及含量为考察指标,研究碱炼法对玉米毛油中AFB1的脱除效果以及碱液质量分数、超量碱、碱炼时间及碱炼温度对AFB1脱除效果的影响,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设计确定脱除玉米毛油中AFB1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碱炼法对玉米毛油中AFB1的脱除率在90%以上,经碱炼玉米毛油中AFB1含量从73.35μg/kg降至5μg/kg以下,明显优于GB 2716—2005《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中规定的小于等于20μg/kg的限量指标;碱炼条件对AFB1脱除效果的影响程度为碱液质量分数超量碱碱炼温度碱炼时间;碱炼脱除玉米毛油中AFB1的最佳条件为碱液质量分数6.58%、超量碱0.4%、碱炼时间20min、碱炼温度55℃,此条件下可将玉米毛油中AFB1脱除至0.62μg/kg,脱除率99.15%。研究结果对改进和优化玉米油精炼中的碱炼脱酸过程从而实现对AFB1的高效脱除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确保棉籽油的稳定生产,提高棉籽油的品质,以混合油浓度、超量碱添加量、碱液质量分数和反应时间为试验因素,以棉籽油的含皂量、色泽(R值)和精炼得率为考察指标,设计正交试验对棉籽混合油碱炼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棉籽混合油碱炼的最优工艺条件为混合油浓度85%,超量碱添加量0.8%,碱液质量分数12.69%(18°Bé),反应时间20 min。在最优工艺条件下,生产线上实际生产的棉籽油酸值(KOH)降到0.2 mg/g以下,过氧化值降到0.020 g/100 g,色泽(R值)可稳定控制在4.8以下,精炼得率为95.92%,优于小试试验效果。  相似文献   

5.
碱炼对菜籽油苯并芘脱除及脱色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苯并α芘(BaP)是致癌性最强的多环芳烃,因其亲油性而容易集聚于油脂中。本试验以菜籽油为原料,研究碱炼脱酸过程中加碱量、碱炼时间、碱炼温度和超碱量对脱除菜籽油中苯并芘及脱色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碱炼时间40 min、碱液浓度8°Bé、超碱量0.2%、碱炼温度80℃的工艺条件下,菜籽油中BaP的脱除率达52%,其含量由10.1μg/kg降低至4.8μg/kg,菜籽油色泽由R5、Y40降至R4、Y30。合理的碱炼脱酸条件对于兼带脱除油脂中BaP及脱色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多环芳烃尤其是其中的苯并芘是食用油脂中重点监控的污染物,由于其具有良好的亲油性,可能会存在于各类油脂中,影响食用油的品质安全。本文以花生油为原料,研究碱炼脱酸过程以及碱炼脱酸条件如碱液浓度、碱炼时间、碱炼温度以及超量碱等对油脂中多环芳烃脱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碱炼脱酸过程对油脂中多环芳烃有一定的脱除作用,在综合考虑适当减少烧碱用量和减少油脂碱炼损耗的条件下,采用碱液浓度8 °Bé、超碱量0.2%、碱炼温度70℃、碱炼时间40 min的优化碱炼脱酸条件,花生油中BaP、HPAHs、PAH4、LPAHs和PAH16的脱除率分别达到85.07%、48.13%、43.21%、56.75%和54.97%。经碱炼脱酸后花生油中Bap含量从24 μg/kg降至符合GB2716-2005中≤ 10 μg/kg的限量指标,接近欧盟的限量指标,但PAH4含量远达不到欧盟的限量指标,其他多环芳烃组分的残留量也还很高。因此碱炼脱酸对于高含量多环芳烃的脱除作用是有限的,它可以作为Bap含量超标率不太高的油脂的脱除精炼方法。  相似文献   

7.
探究碱炼脱酸过程中,不同工艺条件对玉米胚芽脱酸油中两态植物甾醇(游离态和酯态植物甾醇)含量变化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影响玉米胚芽油碱炼脱酸中两态总植物甾醇绝对质量保留率的因素主次顺序为反应初始温度>碱液质量分数>超量碱量;最佳碱炼脱酸工艺条件为反应初始温度55℃,碱液质量分数10%,超量碱量为理论碱量的20%;在最佳工艺条件下,两态总植物甾醇绝对质量保留率为82.79%,其中游离态植物甾醇含量为297.390 mg/100 g,酯态植物甾醇含量为785.503 mg/100 g,精炼率为86.20%,玉米胚芽脱酸油酸值(KOH)为0.24 mg/g。  相似文献   

8.
探究碱炼脱酸过程中,不同工艺条件对玉米胚芽脱酸油中两态植物甾醇(游离态和酯态植物甾醇)含量变化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影响玉米胚芽油碱炼脱酸中两态总植物甾醇绝对质量保留率的因素主次顺序为反应初始温度碱液质量分数超量碱量;最佳碱炼脱酸工艺条件为反应初始温度55℃,碱液质量分数10%,超量碱量为理论碱量的20%;在最佳工艺条件下,两态总植物甾醇绝对质量保留率为82.79%,其中游离态植物甾醇含量为297.390 mg/100 g,酯态植物甾醇含量为785.503 mg/100 g,精炼率为86.20%,玉米胚芽脱酸油酸值(KOH)为0.24 mg/g。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玉米混合油碱炼脱酸对碱炼得率和脱色率,以及甾醇、维生素E损失率的影响,并对玉米混合油碱炼脱酸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研究。通过正交试验及正交试验全概率分析,得到玉米混合油碱炼脱酸最佳工艺条件为:混合油浓度60%,碱炼温度60℃,碱液质量分数8.07%,总加碱量为理论加碱量和油质量0.4%的超量碱。在最佳工艺条件下,玉米油酸值(KOH)由3.62 mg/g降至0.55 mg/g,碱炼得率为95.46%,脱色率为43.66%,色泽为Y30 R2.5(罗维朋比色槽25.4mm),甾醇损失率为28.05%,维生素E损失率为28.74%。与玉米毛油碱炼脱酸相比,碱炼得率提高6.38个百分点,脱色率提高3.55个百分点,甾醇和维生素E损失率分别减少5.54个百分点和4.89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0.
姚尧  仝宗兴  李诚  付刚 《食品科学》2014,35(24):86-90
采用实验室碱炼法脱除高酸值猪网油中的游离脂肪酸,研究碱液质量分数、超碱量、碱炼时间和碱炼初温对猪网油酸值和得率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设计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对猪网油实验室碱炼脱酸工艺参数进行优化。最佳碱炼脱酸条件:碱液质量分数21%、超碱量0.1%、碱炼时间70 min、碱炼初温45 ℃。采用上述脱酸条件,所得猪网油酸值为0.125 5 mg KOH/g、得率为78.89%,说明此方法可以有效脱除猪网油中的游离脂肪酸。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采用碱炼法脱酸、活性白土分批脱色对鱿鱼内脏粗提油进行精炼。分别以酸价和脱色率作为脱酸和脱色效果的评价指标,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运用中心组合设计法优化精制工艺,同时分析测定了精制前后鱿鱼内脏油的相关理化指标。结果表明鱿鱼内脏粗提油的最佳脱酸工艺为:碱液浓度26 °Bé、碱炼温度54℃、碱炼时间26 min,在此脱酸条件下鱿鱼内脏油的酸价为(0.63±0.05)mg/g;最佳脱色工艺为:活性白土添加量3.7%、脱色温度88℃、脱色时间60 min,在此脱色条件下鱿鱼内脏油的脱色率为92.38%±1.25%。精制后鱿鱼内脏油的酸价和色泽达到一级精制鱼油的质量标准,其他各项理化指标达到或接近二级精制鱼油的质量标准。精制后鱿鱼内脏油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38.91%,其中EPA和DHA含量分别为12.56%和16.32%。以上结果说明本研究优化的工艺能够对鱿鱼内脏粗提油进行有效的精炼,可用于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2.
以青海地区狭果茶藨子籽油为研究对象,对其不皂化物及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同时借助单因素及响应面试验对籽油水化脱胶、吸附脱色、吸附脱酸工艺进行优化,并对籽油精炼前后理化指标进行对比,以明确青海地区狭果茶藨子籽油成分及较优的精炼工艺,扩大青海地区狭果茶藨子籽油的开发应用。结果表明,狭果茶藨子籽油中含有植醇、谷甾醇、新植二烯等不皂化物,其中植醇占8.78%;共检测出脂肪酸8种,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占88.89%,油酸和亚油酸含量相对较高,分别为37.09%和50.80%。响应面试验结果表明:最佳脱胶工艺条件为水化时间:16 min,磷酸添加量:0.3%,加水量:3.0%,脱胶温度:50 ℃;最佳脱色工艺条件为脱色时间:20 min,脱色剂添加量:7.0%,脱色温度:51 ℃;最佳脱酸工艺条件为脱酸时间:87 min,微晶纤维素添加量:2.0%,脱酸温度:40 ℃;此条件下狭果茶藨子籽油脱胶率、脱色率、脱酸率分别为80.48%、66.48%、71.30%。精炼后,狭果茶藨子籽油的酸价和光密度下降较大,碘值和皂化值也有轻微下降,过氧化值轻微上升,精炼前后所有指标测定值均在国标范围内浮动,说明此精炼工艺对油脂营养价值产生一定影响,但能提升狭果茶藨子籽油的感官品质,有利于油脂贮藏,可用于狭果茶藨子籽油的精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壳聚糖的制备方法。方法以甲壳素为原料,分别采用微波法和间歇碱液法制备壳聚糖,分析不同方法制备壳聚糖的粘均分子量、黏度、抗氧化性、吸湿保湿性能及表面形态的差异。结果微波法制备壳聚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氢氧化钠浓度为55%,料液比为1:15(g/mL),微波功率为400 W,时间20 min;间歇碱液法制备壳聚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氢氧化钠浓度为55%,料液比为1:20(g/mL),温度100℃,时间10 h,5 h更换碱液1次。2种方法相比,微波法反应时间短,碱液用量少,制备的壳聚糖粘均分子量和黏度较高,对羟基(·OH)自由基的清除效果好,吸湿性佳;间歇碱液法制备的壳聚糖脱乙酰度较高(88.95%),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的清除效果较好,对原料的破碎化程度较高,但反应时间长,碱液用量多。结论从节能高效、绿色环保的角度考虑,微波法制备壳聚糖较理想。  相似文献   

14.
采用4 种方法脱除花生油中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对比研究4 种方法的脱除效果以及对花生油酸价、过氧化值、VE含量、植物甾醇含量的影响。探究碱法脱除花生油中黄曲霉毒素的作用机理、安全性、油中游离碱残留及花生油风味的影响。花生(三级)经压榨后油中AFB1含量为21.50 μg/kg,经碱液处理(碱液pH 13.44、碱液占花生质量10%、30 min)后花生油AFB1残留量降至2.00 μg/kg,脱除率90.7%;膨润土一次吸附(膨润土用量质量分数2.0%、吸附时间30 min)花生油AFB1残留量为0.13 μg/kg,脱除率99.4%;膨润土复吸(首次吸附用量质量分数1.0%、复吸用量质量分数0.5%、每次吸附时间30 min)花生油AFB1残留量为0.10 μg/kg,脱除率为99.5%;碱炼脱酸(温度50 ℃、超碱用量0.8%、30 min)花生油AFB1残留量为0.10 μg/kg,脱除率为99.5%。碱液处理法比其他方法花生油中VE保留率最高,经感官评定比较,该方法花生油风味损失最低。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两种精炼工艺(常规精炼工艺和混合油精炼工艺)的工艺流程及控制要点,并将两种工艺生产的成品棉籽油的各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与常规精炼工艺相比,混合油精炼得到的成品棉籽油色泽R值低1.5~2.5,酸值(KOH)低0.08 mg/g,含皂量低0.015个百分点,皂脚含油低10~20个百分点,精炼得率提高2~6个百分点。混合油精炼工艺在新疆棉籽油生产加工中的应用具有精炼得率高、成品油色泽浅、动力消耗低、维护费用低等优势,解决了新疆棉籽高棉酚含量对棉籽油生产加工的不利影响,更适合于新疆棉籽油的加工。  相似文献   

16.
利用蒸汽熔炼法提取马油毛油,对其液体油和固体脂进行理化性质分析和脂肪酸分析。对马油进行抑菌实验和精炼实验,并确定了精炼的最佳工艺参数。实验结果表明,马油毛油精炼的最佳工艺参数为:超量碱量为0.20%,碱液浓度12%,碱炼初温70℃,水化加水量30%,脱色用白土用量5%。精炼后马油的各项指标均符合GB/T1684-2006《化妆品检验规则》化妆品基础油(葡萄籽油)的国家标准。马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青霉菌、黑曲霉、变形杆菌、酵母菌的抑菌作用不显著,但对白色念珠菌的抑菌作用显著,其最小抑菌浓度(MIC)为11mg/mL。  相似文献   

17.
以大豆油和甘油为原料,研究了碱催化下大豆油甘油解生成脂肪酸单甘脂的合成反应。同时,利用单因素试验对影响单甘脂质量分数的几种重要因素(如反应温度、催化剂、相转移剂、碱用量、反应时间、反应物料物质的量比)进行讨论,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制备大豆油脂肪酸单甘酯的最佳工艺条件:甘油与大豆油物质的量比为2.5∶1,0.4%的NaOH为催化剂,辅以0.4%的四丁基溴化铵为相转移催化剂,于反应温度200℃下反应时间3 h,得到单甘酯的质量分数为62.6%,为单甘脂的合成提供了一种改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以高酸值米糠毛油为原料,分别采用一次碱炼脱酸和两次碱炼脱酸工艺,以油脂碱炼得率、脱色率、谷维素损失率、甾醇损失率为考察指标,研究碱液浓度对碱炼效果的影响,并对两种碱炼脱酸工艺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两次碱炼脱酸与一次碱炼脱酸相比,相同碱液浓度条件下,油脂碱炼得率平均提高4.89%,谷维素损失率平均降低5.87%,甾醇损失率在碱液浓度较低(12°Bè~20°Bè)时,两次碱炼甾醇损失率明显比一次碱炼低(平均低12.64%),但在碱液浓度超过24°Bè之后,两次碱炼的甾醇损失率比一次碱炼高,也即在高浓度碱液条件下,减少碱炼次数对减少甾醇损失是有利的。米糠毛油两次碱炼脱酸时,一道碱炼的碱液浓度为28°Bè,二道碱炼的碱液浓度为12°Bè时谷维素损失率最低,16°Bè时甾醇损失率最低,碱液浓度对碱炼得率和脱色率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