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为探究不同冲泡条件对橘红茶抗氧化特性的影响,该文研究在冲泡时间、冲泡次数、冲泡温度等冲泡条件下,橘红茶茶汤多酚类物质含量、氨基酸含量、总抗氧化能力、DPPH自由基清除率以及羟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宜红茶中多酚类物质显著高于橘壳,而氨基酸、可溶性糖、表没食子儿茶素含量及DPPH自由基清除效率显著低于橘壳(p<0.05);橘红茶总抗氧化能力和羟自由基清除能力显著高于橘壳和宜红茶(p<0.05);冲泡次数对橘红茶茶汤抗氧化活性和化学成分的浸出影响最大,其次是冲泡温度,冲泡时间的影响最小。因此,饮用较高抗氧化活性橘红茶的冲泡条件为:冲泡温度85℃~95℃,冲泡时间5 min~10 min,冲泡次数为1次~2次。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葛花为原料,以葛花总黄酮为指标,采用乙醇浸提法制备葛花醇提物,并考察了葛花醇提物的抗氧化活性。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设计优化了葛花醇提物提取工艺,实验发现当乙醇体积分数为30%、料液比为1∶80 g/mL、浸提温度为30℃、浸提时间为15 min时,葛花醇提物中总黄酮提取率为(2.71±0.018)%。以茶多酚作阳性对照,以自由基清除率为指标,研究了葛花醇提物对羟自由基、超氧自由基、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结果表明:以茶多酚作阳性对照,葛花醇提物具备较强的抗氧化活性,且与其含有的总黄酮呈现极显著的剂量效应,P0.01。  相似文献   

3.
西湖龙井在浸泡过程中可溶出抗氧化物质,使茶汤具有抗氧化能力。为探究不同冲泡条件对西湖龙井抗氧化特性的影响,本文研究了茶水比、冲泡时间、冲泡次数、冲泡温度等冲泡条件下,西湖龙井茶汤色度、茶多酚、维生素C、总抗氧化能力、DPPH清除率以及羟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随着茶水比减小,冲泡次数增多,茶多酚和维生素C浓度降低,茶汤总抗氧化能力、DPPH清除率及羟自由基清除能力均减弱;相反,随着冲泡温度升高,时间延长,茶多酚和维生素C浓度升高,茶汤抗氧化能力增强。相关性分析表明,抗氧化物质含量与抗氧化能力呈极显著正相关,而色度与抗氧化特性也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抗氧化特性的评价可以用色度来简化。研究结果为科学冲泡茶叶提供了理论依据,使人们根据需求更加合理地饮茶。  相似文献   

4.
以紫阳富硒茶为材料,研究冲泡温度、料液比、冲泡时间、冲泡次数和冲泡水质等5个因素对茶叶中茶多酚的溶出及茶汤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因素对茶多酚的溶出及茶汤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茶多酚的溶出量与茶汤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的相关性分析表明,二者之间并不呈现紧密相关性(0.020 8~0.653 4),也即茶汤的抗氧化能力并不完全由茶多酚贡献。  相似文献   

5.
以白茶、白芝、云芝和黑芝为原料制备冲泡型灵芝白茶,并以茶多酚作为阳性对照,以·OH、DPPH自由基、·O-2的清除率以及Fe 2+诱导卵黄脂蛋白脂质过氧化的抑制率为指标,探究不同冲泡次数和冲泡时间对灵芝白茶茶汤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以白茶2.5 g、白芝0.4 g、云芝0.55 g、黑芝0.3 g混合制备成3.75 g/袋的灵芝白茶感官品质最佳;冲泡次数、冲泡时间及二者交互作用对灵芝白茶茶汤抗氧化活性均具有极显著影响(P<0.01),且灵芝白茶3.75 g经200 mL开水(>95℃)冲泡3 min后除渣所得茶汤的抗氧化活性最高(P<0.05),其对·OH的清除率为(74.05±0.82)%,与0.45 mg/mL茶多酚相当(P>0.05);对·O-2的清除率达到(55.86±2.23)%,与0.40 mg/mL茶多酚相当(P>0.05);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63.07±2.37)%,高于0.45 mg/mL茶多酚(P<0.05);对Fe 2+诱导卵黄脂蛋白脂质过氧化的抑制率为(60.66±2.94)%,高于0.70 mg/mL茶多酚(P<0.05)。综上,冲泡型灵芝白茶茶汤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6.
BoxBehnken响应面法设计藤茶抗氧化活性的最优冲泡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Box-Behnken法对藤茶抗氧化活性的最优冲泡工艺进行设计。以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抗氧化活性的评价指标,模拟日常实际冲泡条件,研究冲泡温度、冲泡次数、单次冲泡时间、料液比和水质对藤茶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利用Box-Behnken实验设计进行响应面分析,对藤茶的冲泡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冲泡工艺选择为冲泡温度80℃,单次冲泡时间5.8min,料液比1∶56g/mL时,藤茶茶汤对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最高。本研究为更科学地饮用藤茶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在不同冲泡温度与时间条件下,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了黄金茶茶多酚、游离氨基酸的浸出变化规律,建立浸出动力学模型,并通过DPPH法、ABTS法测定茶汤抗氧化性能。结果显示,冲泡温度为60~90℃时,黄金茶茶汤中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含量及DPPH、ABTS清除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冲泡时间为1~30min时,茶汤中的茶多酚、游离氨基酸浓度及DPPH、ABTS清除率随时间延长而增加,30min后趋于稳定。茶多酚、游离氨基酸的浸出遵循二阶动力学反应,温度与浸出速率常数k有良好的线性关系,茶多酚表观活化能为4.312 6×104 J/mol,游离氨基酸表观活化能为1.238 9×104 J/mol。  相似文献   

8.
采用响应面法优化菟丝子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以乙醇浓度、提取温度、料液比、提取时间为自变量,总黄酮得率为因变量,运用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优化菟丝子中总黄酮回流提取工艺。并通过菟丝子总黄酮对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作用来评价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菟丝子总黄酮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90.0%、提取温度70℃、料液比1:15 g/mL、提取时间100 min。在此条件下,菟丝子总黄酮得率为(34.65±0.02) mg/g,与模型预测值(34.37 mg/g)相对误差为0.81%,说明回流提取菟丝子总黄酮的工艺稳定可靠。菟丝子总黄酮对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的IC50分别为0.067、7.209、0.119 mg/mL,抗坏血酸对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的IC50分别为0.082、1.731、0.054 mg/mL,体外抗氧化试验结果表明,菟丝子总黄酮对DPPH自由基具有较强的清除能力,明显高于抗坏血酸;而对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具有一定的清除能力,但清除能力低于同浓度的抗坏血酸。  相似文献   

9.
研究苦瓜中总黄酮提取工艺及其体外抗氧化作用。采用乙醇回流提取法提取苦瓜中总黄酮,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其进行鉴定,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优化苦瓜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通过其清除1,1-二苯基苦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OH)、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_2~-·)效果来考察苦瓜总黄酮的体外抗氧化能力。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温度80℃,时间3 h,乙醇浓度80%,料液比1∶30(g/mL),提取次数3次。总黄酮平均含量为4.12 mg/g。苦瓜总黄酮对DPPH自由基、·OH、O_2~-·均有较强的清除能力,呈现出量效关系,其IC_(50)值分别为0.79、0.49、0.54 mg/mL,表明苦瓜总黄酮具有较强的体外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0.
张迪 《食品工业科技》2019,40(3):173-178,184
采用响应面法优化马鞭草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以乙醇浓度(A)、料液比(B)、提取时间(C)、提取次数(D)为自变量,总黄酮含量为因变量,运用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优化马鞭草中总黄酮闪式提取工艺。并通过马鞭草总黄酮对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作用来评价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马鞭草中总黄酮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50%,料液比为1:35 (g/mL),提取时间为1.5 min,提取次数为2次。在此条件下,总黄酮含量达到(8.282±0.003) mg/g,与模型预测值8.280 mg/g相近。重复性试验结果表明,此方法稳定可靠,总黄酮得率高,适于马鞭草中总黄酮的提取。体外抗氧化活性实验表明,当马鞭草中总黄酮浓度为60 μg/mL时,其对DPPH、羟基自由基、超氧阴离子3种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为74.8%、43.2%、89.5%,表明马鞭草总黄酮具有较强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1.
该研究采用超声波辅助纤维素酶法提取泡桐花总黄酮。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择酶解温度、超声功率、液料比和酶解时间进行Box-Benhnken试验设计,响应面法优化泡桐花总黄酮提取工艺,并测定其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泡桐花总黄酮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酶解温度50 ℃,超声功率240 W,液料比40∶1(mL∶g),酶解时间36 min。在该优化提取条件下,总黄酮的提取得率为7.82%,与模型预测值8.01%接近。抗氧化试验结果表明,泡桐花总黄酮对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的半抑制浓度(IC50)值分别为214.2 μg/mL、200.7 μg/mL和328.5 μg/mL,在总黄酮质量浓度为800 μg/mL时,总黄酮对三者的清除率分别为83.1%、75.4%和64.3%。  相似文献   

12.
以安顺朵贝茶为原料,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评价指标,对冲泡温度、冲泡次数、冲泡时间、料液比、水质和冲泡方法进行研究,采用响应曲面分析法优化朵贝茶的冲泡工艺。结果表明,朵贝茶的料液比为1∶48(g/m L),单次冲泡时间为3.8 min,冲泡温度为80℃时,茶汤的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最高。  相似文献   

13.
梁宝静  王家林 《粮食与油脂》2023,(5):114-117+158
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田菁纳豆总黄酮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同时测定了田菁纳豆提取液DPPH自由基清除力、羟自由基清除能力及还原力。结果表明:各因素对田菁纳豆总黄酮含量的影响程度为提取温度>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时间>料液比,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体积分数60%、料液比1∶15(g/mL)、提取温度80℃、提取时间80 min,在此条件下田菁纳豆总黄酮含量为100.32 mg/g,田菁纳豆提取液对DPPH自由基和羟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为85.92%,41.97%,最大还原力为0.184,具有良好的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4.
以鹧鸪茶为原料,选取超声辅助浸提法提取多酚化合物,探讨了超声功率、浸提温度、料液比、浸提时间对多酚得率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优化提取工艺。采用DPPH自由基法、ABTS自由基法和羟自由基法评价多酚提取物的抗氧化性。结果表明,鹧鸪茶多酚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超声功率300 W、浸提温度70℃、料液比1:25 (g/mL)、时间30 min,在此条件下,多酚得率为(10.72±0.52)%(以干重计,w/w)。鹧鸪茶多酚提取物具有较强清除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和羟自由基能力,其IC50值分别为(0.0054±0.0003)、(0.077±0.004)、(0.114±0.006)mg/mL,说明鹧鸪茶多酚具有较强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5.
随机选取市售几种典型绿茶(碧螺春、高山绿茶)、乌龙茶(铁观音、肉桂、水仙)及红茶(正山小种、坦洋工夫)作为研究对象,比较各茶种茶粉的水浸提液与沸水冲泡茶叶而得的茶汤中的茶多酚含量;并测定茶汤的自由基清除活性(人工合成自由基DPPH·与ABTS~+·的清除活性)和体外还原活性(FRAP法测定其对三价铁的还原力)。试验结果表明,绿茶的茶粉浸提液与冲泡茶汤的茶多酚含量最高,茶汤的自由基清除活性与体外还原活性最强,乌龙茶次之,红茶最弱;这与其多酚含量呈正相关关系;而几种冲泡茶汤中,铁观音茶汤的茶多酚含量最少且体外抗氧化活力最弱,这应是源于茶叶包揉工艺的不同。另外,沸水冲泡茶汤较茶粉浸提液的茶多酚含量少,但仍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以日常沸水短时间冲泡的方式获得的茶汤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对消费者进一步认识饮茶的健康功效具有更直接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采用Fe2+-H2O2体系和邻苯三酚自氧化体系产生羟自由基和超氧自由基,DPPH法和ABTS法测定其对DPPH的清除率和TEAC值.麦冬果实蓝色素对羟自由基、超氧自由基、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均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对羟自由基和超氧自由基清除率为50%的色素浓度分别为4.04mg/mL和0.19mg/mL,对DPPH最高抑制率118.88%,TEAC值最高为1.57mmol/L.  相似文献   

17.
优化毛霉菌菌丝体多糖(MPS)的提取条件,研究其抗氧化活性。利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考察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和提取次数对菌丝体多糖提取率的影响,检测MPS对DPPH、ABTS和羟自由基的清除活性评价其抗氧化活性,研究MPS对人肝癌HepG2细胞增殖的影响。毛霉菌菌丝体多糖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料液比1∶50 (g/mL),提取时间2 h,提取温度为80℃,重复提取2次;在此条件下, MPS的提取率为18.24%, MPS能够清除DPPH、ABTS和羟自由基,在5 mg/mL时对三种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是42.76%, 40.59%和42.76%。同时, MPS对人肝癌Hep G2细胞的增殖无显著影响。文章确定了毛霉菌菌丝体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并发现该多糖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优化柿子叶总黄酮的回流提取工艺,并评价其抗氧化活性。方法:以总黄酮提取量为指标,根据单因素实验的结果,通过响应面法与正交法分别得出最佳的回流提取总黄酮的条件,确定最优工艺条件,并在最优工艺条件下,以VC作为对照,通过柿子叶总黄酮对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等的清除作用来评价其抗氧化活性。结果:正交试验设计的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浓度为40%,提取温度50 ℃,料液比为1:50 (g/mL)和提取时间为120 min,总黄酮提取量为18.11 mg/g。响应面法的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浓度为50%,提取温度50 ℃,料液比为1:60 (g/mL)和提取时间为120 min,总黄酮提取量为18.21 mg/g。响应面法总黄酮提取量比正交试验法提高了0.55%。但从经济角度考虑,低乙醇浓度和低料液比能节约成本和能耗,而两者提取率几乎没有差别。因此,正交试验更适合柿叶总黄酮提取工艺。同时在正交试验法最佳工艺条件下,柿叶总黄酮对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的IC50分别为8.0、18.0、76.0 μg/mL,体外抗氧化试验结果表明,柿叶总黄酮对DPPH自由基、OH自由基均具有较强的清除能力,明显高于抗坏血酸,而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具有一定的清除能力,但清除能力低于同浓度的抗坏血酸。结论:正交试验提取柿叶总黄酮工艺合理可行,经济节约,可适用于工业生产。提取物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9.
响应面法优化结香花总黄酮提取工艺及其抗氧化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响应面法优化结香花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评价其抗氧化活性。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以乙醇浓度、液料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为优化因素,总黄酮得率为评价指标,采用Box-Behnken法优化结香花总黄酮的提取工艺;利用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实验检测结香花总黄酮的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结香花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浓度80%,液料比35:1,提取温度83℃,提取时间85 min,总黄酮得率22.76 mg·g-1。最佳工艺条件下得到的提取物具有一定的清除自由基能力,且与总黄酮含量呈明显的浓度依赖性,体外清除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的IC50值分别为0.75和0.98 mg·mL-1。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糜子麸皮中多酚提取条件及抗氧化活性,利用超声波-微波协同萃取技术,以多酚提取量为指标,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选取料液比、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温度以及超声波功率进行Box-Benhnken中心组合试验,并用响应面法优化多酚的提取工艺;同时,对糜子麸皮中多酚清除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超氧自由基和还原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糜子麸皮中多酚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50,乙醇体积分数60%,提取温度75 ℃,超声波功率1000 W,微波功率为200 W,提取时间10 min。在此条件下,糜子麸皮中多酚提取量为8.92 mg/g。抗氧化实验结果显示,该多酚对于DPPH自由基清除率,羟自由基清除率,超氧自由基清除率和还原力的IC50值分别为:0.006 mg/mL,0.142 mg/mL,12.048 mg/mL和4.022 mg/mL,并且糜子麸皮多酚与上述抗氧化活性指标间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表明糜子麸皮中多酚具有较强的抗氧化和自由基清除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