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PS/P(BA—BOA)核壳乳液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丁氧基甲基丙烯酰胺(BOA)为活性单体,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法制备了PS/P(BA-BOA)核壳型复合乳液,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乳液粒子的微观形态,探讨了聚合方式等对微观结构的影响,对乳液的稳定性以及乳液膜的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考察了聚合方式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苯乙烯与丙烯酸酯在微乳液中的共聚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分别以γ射线和过氧化苯甲酰(BPO)引发苯乙烯(St)/丙烯酸甲酯(MA),St/丙烯酸丁酯(BA)在微乳液中共聚合,微乳液共聚合与本体共聚合相比,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两种引发剂之间也不相同,在微乳液共聚合的聚合初期,BPO引发时,共聚合场所为大聚合物粒子的内核;而γ射线引发时,为单体溶胀胶束的乳化剂层。  相似文献   

3.
含丁氧基甲基丙烯酰胺共聚物乳液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了以丁氧基甲基丙烯酰胺(BOA)作为活性单体,采用种子乳液聚合制得的四元体系的共聚物乳液。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乳液胶粒的微观结构和形态,并对共聚物乳液的流变性,稳定性及其交联后的溶胀进行了测试,考察了丁氧基甲基丙烯酰胺及其含量和聚合方式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丙烯酸丁酯(BA)和丙烯腈(AN)与明胶的接枝共聚物Gel-g-p(BA-AN)乳液对胶片照相性能和涂布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共聚物乳液中残余的引发剂过硫酸钾(KPS)使胶片的感光度明显降低,并产生严重的黄色灰雾;残余单体AN在一定程度上影响B、G、R层的γ、S值(提高B、R层的S,降低R层的γ);残余的单体BA造成胶片护膜层表面不均匀。采用吸附树脂分离纯化后,能有效地去除残留在共聚物乳液中的有害物质;纯化后的乳液对胶片的照相性能没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5.
以(NH4)2S2O8-Na2SO3为发体系用滴加还原剂的半连续方法,进行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三元乳液共聚合,系统研究了乳化剂,引发剂、聚合温度和官能团单体GMA含量对聚合转化率、乳液粘度和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VAE/PVC-VDC共混乳液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此共混乳液采用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VAE)乳液和氯乙烯-偏氯乙烯共聚物(PVC-VDC)乳液以机械共混方法制得。考察了其微观形态、流变性及其成膜后的力学性能等,发现共混乳液具有一定的相容性,其拉伸强度与VAE胶膜相比有很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以苯乙烯(St)、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主单体、丙烯酸(AA)为功能单体进行了无皂乳液批量共聚合。用电导滴定法测定了羧基在胶乳中的分布,讨论了功能单体AA浓度、引发剂APS含量、体系PH值,聚合温度及St/MMA比例对胶乳中-COOH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随AA浓度增大,表面羧基百分比减小、而包埋百分比增大、胶粒表面羧基密度增大。引发剂APS浓度、MAMA比例及聚合温度的提高,不利于羧基分布在乳胶粒表面、胶粒表面羧基密度减小。体系PH值增大,有利于羧基位于胶粒表面、表面羧基密度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8.
PBA/PMMA型核壳结构增韧剂的合成及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传统乳液聚合、无皂乳液聚合及其扩径聚合的方法,得到了粒径从0.078um至1.38um的窄分布的BA(丙烯酸丁酯)为主单体的PBA橡胶核,然后,进行PMMA的壳层种子接枝乳液聚合,得到PBA/PMMA核壳结构胶乳,乳液经破乳过滤干燥后得到核壳结构增韧剂,发现随着橡胶相交联剂用量的增加,PBA胶粒表现双键含量增加;核壳复合粒子表观羧基的含量可以用电位滴定法获得。实验表明,进行壳层混合单体(MMA、MAA)接枝时羧基主要分布在胶粒的浅层;核壳比对复合粒子的形态有较大影响。利用LS激光粒径仪测得胶粒的大小及其分布;同时,TEM照片显示了核壳粒子的形态和尺寸。  相似文献   

9.
采用含氢聚硅氧烷(PHMS)与丙烯酸丁酯(BA)进行乳液共聚,制得一种新型的PHMS/BA复合聚合物乳液。对聚合反应机理、产物的结构作了考察;并详细讨论了PHMS浓度对该复合乳液聚合反应动力学、乳液的粒径、流变性及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聚合反应中发生了硅氢加成反应及双键自加成反应;随PHMS浓度增加,聚合反应速率减慢,乳液粒径增大,乳液粘度和稳定性增加。  相似文献   

10.
丙烯酰胺-DBMA反相乳液共聚合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SPAN80作为乳化剂,偶氮二异丁基脒盐酸盐(AIBA)作为引发剂,进行丙烯酰胺-N,N-二甲基-N-丁基-N-甲基丙烯酸乙酯溴化铵(DBMA)反相乳液共聚合反应。研究了单体配比、乳化剂用量、引发剂用量及反应条件等对聚合反应动力学的影响,考察了该共聚物乳液的流变性能。  相似文献   

11.
PBA/PS复合胶乳的合成与形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间歇法以及间歇法-半间歇法相结合的方法合成了PAB/PS复合胶乳。TEM的研究结果,间歇法合成的复合胶乳粒子尺寸比较均匀,无明显的核-壳结构;随着乳化剂用量的降低,复合粒子的尺寸增大  相似文献   

12.
运用TEM,FTIR对乳液聚合方法制备纳米Al2O3/PS复合粒子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制备出的复合粒子具备以纳米氧化铝为核、以聚苯乙烯为壳的核壳式结构;并将核壳式复合粒子用来增韧选区激光烧结聚苯乙烯,结果发现,其缺口冲击强度达到12.1kJ/m2,较纯聚苯乙烯提高了50%左右,比添加未经任何改性处理纳米氧化铝粒子的复合材料提高了30%;利用FE-SEM对试件的冲击断面进行了微观结构分析,结果表明:核壳式纳米Al2O3/PS复合粒子改善了纳米粒子与基体表面极性的差异,增强了其与聚合物基体之间的界面相容性,从而改性了选区激光烧结制备聚苯乙烯基复合材料,并很好地起到增韧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采用饥饿态加料的半连续乳液聚合法,制备了系列PBA/P(St-co-MMA)复合乳液,通过改变St/MMA配比调节第Ⅱ阶段无规共聚物极性,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测到从反向核壳向正向核壳形态变化的复合乳胶体系,发现同一乳液样品在相同处理条件下存在着粒子形态的多样性,提出采用数学统计的方法来描述这种形态分布,对粒子形态分布的量化,可使核壳型乳胶粒子形态的表述更为直观、准确.根据不同温度处理方式下所得粒子形态分布结果的对比,判定了核壳型乳胶粒子热力学平衡形态的趋向。  相似文献   

14.
采用多步种子乳液聚合的方法 ,经过制种、合成核和合成壳 3个步骤 ,制备了具有核 /壳结构的聚苯乙烯(PS)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PMMA)复合乳液 ,考察了制备条件对形成的复合乳液粒子的大小的影响。用透射电镜考察了复合乳液的形貌 ,发现乳液粒子的粒径在纳米级 ,预计在某些领域会有特殊用途。  相似文献   

15.
含氟丙烯酸酯核壳乳液的合成与性能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采用三阶段种子半连续乳液聚合,制得了以BA(丙烯酸丁酯)-MMA(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为核,BA-MMA-TFEA(甲基丙烯酸三氟乙酯)共聚物为壳的核壳型含氟丙烯酸酯乳液.对乳液聚合过程中单体转化率的变化,特别是乳胶粒子的增长及分布的演变进行了测试和分析,证实了乳胶粒子核壳结构的形成.乳液聚合物膜的性能测试结果表明,与相同含氟单体用量的常规孔液相比,含氟聚合物富集于壳层的核壳形态有利于含氟结构单元在聚合物膜表面的分布,使用少量的含氟单体即可显著降低聚合物膜的表面能,提高其耐水性.  相似文献   

16.
采用乳液聚合法制备了以纳米二氧化钛(TiO2)为核,聚苯乙烯(PS)为壳的复合粒子.利用正交实验研究了引发剂用量、单体用量、表面活性剂浓度对复合粒子包覆效率的影响;通过透光率和亲水亲油实验,检验复合粒子的分散性,并采用透射电镜(TEM),红外光谱(FTIR)表征了复合粒子的形貌和结构.  相似文献   

17.
在水溶性阳离子单体甲基丙烯酰氧基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存在下,以乙醇为助溶剂,通过种子半连续核壳乳液聚合法制备阳离子无皂含氟核壳苯丙乳液。考察了水溶性阳离子单体DMC和乙醇用量对乳液聚合过程的影响;用透射电镜(T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聚合物乳液乳胶粒形貌及涂膜化学组成进行表征,并讨论了无皂乳液聚合的成核机理和聚合过程。结果表明,采用种子半连续乳液聚合法,当DMC的质量分数为6.0%,乙醇的质量分数为7.5%(釜液)时,可以得到稳定的阳离子核壳结构含氟乳液,无皂乳液聚合的成核机理是先以均相成核方式后继续以低聚物成核方式进行,最终形成核壳结构。  相似文献   

18.
采用炭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丙烯腈(PAN)核壳聚合物的方法制备了炭纳米空心球.以两步无皂乳液聚合法制备了PMMA/PAN核壳粒子:首先以间歇无皂乳聚合法制备出直径约200 nm的PMMA粒子乳液,再以其作为种子乳液,以饥饿滴定法在PMMA外表而聚合一层厚度约30 nm的PAN外壳.将制备的PMMA/PAN乳液冷冻干燥后,分别经过250℃预氧化及1000℃炭化工艺,制备了炭纳米空心球.透射电镜结果显示所有核壳粒子均炭化成空心球并呈现交联状态.  相似文献   

19.
在丙烯酸酯乳液无皂聚合过程中引入正硅酸乙酯,利用原位水解形成的纳米SiO2粒子制备了具有互穿网络结构的纳米SiO2/聚丙烯酸酯复合乳液。采用傅立叶红外光谱、透射电镜、粒度分析仪、热分析仪以及拉力实验机等表征了复合乳液的结构、形态、粒径、耐热性以及力学等性能。研究了反应型乳化剂对复合乳液的耐水性和粒径及其分布的影响,以及不同的正硅酸乙酯用量对复合乳液热学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乳液的耐水性优异,粒径小、单分散性好。SiO2无机网络在丙烯酸酯聚合网络中起到了交联点的作用,并与有机相之间有良好的键合;复合乳液的热稳定性和摆杆硬度随着正硅酸乙酯(TEOS)用量的增加而增强,而拉伸强度、断裂延伸率则先增大后减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