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刊编辑部编者按:1999年12月14日《建筑创作》杂志社召开了创刊十周年暨新一届编委会议’。与会的杂志顾问、新老编委就杂志的发展和办刊方向进行了交流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现将发言摘登如下:马国馨《建筑创作》分行业内有一定影响,已经引起了建筑界的关注。邮局发行是机遇也是挑战,要吸引搞建筑的人来买本刊。杂志的品味很重要。要让读者通过本刊看到杂志的实力、品味、水准。我们的办刊目标要瞄准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这次评选。《新建筑》杂志获了奖,有几点很值得我们学习,一是杂志办得很规范,各种细节都很注意;二是采用稿件不拘…  相似文献   

2.
《村镇建设》杂志从1983年9月出版试刊号以来,到今年9月已经历了十个年头。在《村镇建设》十周年的时候,我们回顾走过的路程,展望杂志今后的发展,不仅对进一步办好刊物有着深远的意义,而且也是对刊物创办十周年最好的庆祝。  相似文献   

3.
恭贺《建筑安全》杂志创刊十周年任冠雄(山西)1995年《建筑安全》杂志第6期刊登了“创刊十周年征稿启示”,作为通讯员心中焦急.如何为自己的刊物写点东酉,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建筑安全》杂志创刊10年.的确是拼搏的10年、奋斗的10年、日臻成熟的10年...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中国供水行业的蓬勃发展,作为中国水协会刊的《城镇供水》杂志迎来了创刊三十周年的庆典。我作为主持杂志工作多年的老同志,心里非常高兴。此时此刻回顾三十年来,杂志从筹办创刊到现在成为行业具有显著特点的科技管理综合性刊物,感慨万分。  相似文献   

5.
《建材工业信息》是我最喜爱的刊物,自1980年从事建材情报信息工作以来,我完整的收存了13年的期刊《包括1984午前的《建材科技动态》),我十分珍惜它。 《建材工业信息》为我在研究信息时提供了宝贵的信息,对我的科技管理工作给以了极大帮助。它给了我科技政策指南、新产品新技术了望、市场及经济动态大观,等等,使我能够为我的上级领导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因此我要借庆祝《建材工业信息》更名十周年之际,感谢刊物的编委和全体同仁们,  相似文献   

6.
我的珍藏     
接触《城市开发》杂志是在1999年夏季的一次偶然机会,我的一位朋友,借给了我两本《城市开发》杂志,作为我“钻研业务”的一份礼物。回到办公室后,随手翻看几页,顿觉眼前一亮,吸引了我的目光。它立言精辟,扼要鲜明,时代感强,与其它刊物相比与众不同。 由于心急,我一口气读完所有文章。从此,《城市开发》杂志在脑海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道理很简单:我从中掌握了信息,学到了知识。它帮助我了解到了城市开发建设方面的重点、热点和新动向。可以说,《城市开发》逐渐成为我工作中离不开的良师益友。渐渐地我开始关心它,有时手也痒…  相似文献   

7.
我于1989年~1999年间曾任《建筑创作》杂志主编,阳春三月,为纪念杂志创刊20周年,主编邀我写一篇回顾往事的文章。因一直忙于审稿、  相似文献   

8.
感动与祝福     
程泰宁 《建筑创作》2007,100(10):148-149
《建筑创作》已经迎来“百期华诞“了.   可以说,我是看着她“长大“的.也就在这不长的近十年间,《建筑创作》从一本报导面比较窄的刊物,成长为一个覆盖面遍及全国、为国内很多建筑师所熟知、所欢迎的刊物,在当前“办刊难“的社会环境下,这不能不说是一大成功,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我为刊物全体工作人员所付出的艰辛努力、为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所感动.……  相似文献   

9.
金磊访谈     
正WA:请您讲讲《建筑创作》创刊时的情况。金磊:最早吴竹涟是主编,1999年院里任命我做了主编,吴竹涟后来是副主编。2009年5月《建筑创作》创刊20周年,出刊第120期。我们各写了一篇文章,同忆《建筑创作》的20年历程,吴主编写前10年,我写后10年。1980年代初,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吴观张院长支持《世界建筑》办刊,老院长叶如棠在离开北京院的时候,希望北京院也能有一本杂志。当时大  相似文献   

10.
正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去年底,《中国建材》杂志的同志请我为建材行业改革开放40年写点什么,也为这本行业刊物60周年写点什么。他们讲"要思变",我很支持。我始终认为一切创新活动都是发展的动力之源、活力之源。《中国建材》杂志作为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主管主办的综合性月刊,是我国建材行业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主流媒体之一。《中国建材》杂志自创刊以来,以思想为笔,以激情作墨,  相似文献   

11.
"读"与"展"     
《建筑知识》2008,28(4)
展览中心是一个城市甚至国家对外交流的平台之一,某种意义上说,展览中心以及展会的层次能体现当地经济发展的水平和地位。图书馆是精神世界的乐土,它的意义在于体现民众对文化知识的重视程度,体现对国民的精神层面的满足。展览中心和图书馆,乍看之下,两者并无多大瓜葛,但在2008年这个特殊时期的北京,随着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二期工程和中国国家图书馆二期工程的相继竣工并投入使用,这两者的并置,从中似也能读出些许意味。  相似文献   

12.
三月,春风送暖,人们沉浸在“两会”召开的喜悦中。当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工业总体规模已经不小,但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不高,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是一项紧迫任务”的时候,我坐在会场,心情异常激动。它说明,早在13年前国家建材局提出的中国建材工业要走“由大变强,靠新出强”的道路,是正确的。这也勾起我对一段往事的回想……  相似文献   

13.
"大"和"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速度和效率是大工业化时代的标志."大"和"快"是当代中国建筑师普遍面临的问题:在席卷全国的建设大潮中,无论是建筑规模还是建设速度都是史无前例的.建筑师们所承担的工作,与膨胀的建设规模相对应的往往是被大大压缩的设计周期.但是,对发展指标和速度的追求却驱赶着中国建筑师们不得不"大"干"快"上!  相似文献   

14.
"趣城",尝试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带来新的微型趣味空间,解决城市问题并提升公共空间品质.从字面意思来说,"趣城"首先就是"趣",方案要有趣,这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高大上"项目,而是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另外一种解读,是一种轻型的空间提案,也是一个自下而上的空间策略.另外一个就是"城","趣城"项目针对是城市公共空间,尽管它的尺度很小,但是所有的出发点均基于城市角度,又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城市策略.因此,我们认为"趣城"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城市空间实践项目,它尝试从中间往上下探索,是一种结合了极大尺度与极小尺度创新的实验.因此,有趣(Fun)且有效(Effective),这是我们开始思考"趣城"项目的最原始的出发点,每一个提案都要至少满足这两个最基本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十几年前,商品楼盘多喜欢称"花园"、"广场",那时还引出不少讥评,说你那不过是些楼房,怎么能这样叫呢?其实那称谓是从GARDEN和PLAZA译转过来的,一度在香港非常流行.  相似文献   

16.
境物之间     
“即境即物,即物即境”,这是大舍为他们在北京哥伦比亚大学建筑研究中心举办的X-微展所起的名字.“即”意为接近,境是指“一个空间及其氛围的存在”,而物是指“建筑的实体”.[1]从题目中不难读出,大含将自己的建筑历程定义为对“境”与“物”这两个建筑本体主要构成元素的探寻.它像一个不断接近的过程,却因为目标与路径的迷惑而产生曲折与跌宕.这种情节也暗藏在这个命名中:“即境即物,即物即境”,词序的转换在这里有着特别的含义,它用一种简单而分明的方式体现出大舍在“境物”之间的权衡与选择.如果说,大舍早先的设计策略更倾向于“境”的营造,那么,他们近期作品中的一个新动向是“物”的构筑开始占据更重要的位置.这种变化戏剧性地体现在龙美术馆与大舍之前作品的强烈差异之上,在设计策略与建筑语汇背后,所隐含的是建筑师对于建筑本源价值与实现手段的不同思考.  相似文献   

17.
《中国住宅设施》2009,(8):32-32
8点15分,方太的上班时间,展厅接待主管谷陶已经在忙忙碌碌的做接待准备。今天的来宾是中国五金制品协会油烟机分会一行,共四十人,几乎网罗了全国的厨电知名企业精英人员,更不乏国内排得上名的厨电巨头。谷陶介绍,今天总共要接待五批客人,这是今天的第一批。  相似文献   

18.
"传统"与"现代"之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对人们思想观念中关于“传统”和“现代”的种种误区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对“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传统文化的含义以及现代化的本质等问题予以深入的论述,进而针对当代中国城市和建筑发展中如何正确理解“传统”和“现代”,如何正确思考和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等问题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19.
洪鸿  何方 《建筑》2006,(6):63-66
2002年,宁夏吴忠市委市政府决定建设“民居工程”,以经济适用房为突破口聚集人气,加快新区建设。2002年9月,吴忠市政府决定成立民居办公室,明确提出按照“零利润工程”的开发原则,实行封闭运行。该项工程于2002年10月动工建设,2003年10月交付使用。然而,就是这样一项被当地政府称之为深得民心的工程,却被承建该项工程的建筑承包商及施工单位称之为“陷阱工程”,由此也拉开了承包商们旷日持久向当地政府讨要工程款的序幕。“零利润工程”仓促上马2002年8月28日,吴忠市政府通过常委会研究决定,在该市北郊开展实施“民居工程”计划,会议决定本…  相似文献   

20.
在徐工新疆地区代理商伟业公司的会客室里,我见到了第一位采访对象——徐老板。憨憨的体型,黑黑的皮肤,浑身上下透着一种朴实,这是他给我的第一印象。聊起来之后,我渐渐发现徐老板朴实、率真之外更透着一种睿智。从做生意上来讲,他绝对是个有想法的人。十几年前,徐老板凑钱买了几台平板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