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Pb-Bi亚共晶和包晶合金的快速凝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秀君  王楠  魏炳波 《金属学报》2000,36(6):573-578
采用硅油净化法使大体积Pb-50%Bi亚共晶合金和Pb-29.2%Bi包晶合金分别获得了45K(0.11TL)和117K(0.23TL)的过冷度,并对这两种合金快速凝固过程中ε金属间化合物相的组织开矿及随过冷度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探讨,对于Pb-50%Bi亚共晶合金,实验发现ε相以枝晶方式生长,随着这冷度的增大,ε相枝晶细化显著,最大过冷度处一次和二次枝晶间距细化达一个数量级,同时在过冷度达45K的试  相似文献   

2.
过冷DD3单晶高温合金凝固组织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峰  蔡瑜  郭学锋  杨根仓 《金属学报》2000,36(6):567-572
用复合熔盐净化与循环过热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DD3单晶高温合金过冷熔体凝固组织的演化规律,获得了最大过冷度210K,在所获得的过冷度范围内,其凝固组织的形态发生三次突变;第一次是在过冷度为30K时,因枝晶熟化,重熔,高度发牵树枝晶转变为第一类粒状晶;第二次发生在过冷度为78K时,因枝晶熟化抑制,组织转变为细枝晶;当过冷度大于等于180K时,组织因枝晶发生碎断和再结晶而转变为第二类粒状晶  相似文献   

3.
深过冷Cu50Ni50熔体凝固的定向枝晶组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真空度下,采用熔融玻璃净化与循环过热相结合的方法,在宽的过冷度范围内,研究了Cu50Ni50合金凝固组织开头演化过程。结果表明,随着过冷度增大,凝固组织发生了3次转变。其中,当120K(ΔT^*2)〈ΔT〈192K(ΔT^*3)时,凝固组织发生第2次转变,由粒状晶演变为定向生长的深过冷枝晶。通过组织观察和过冷熔体枝晶生长过程的计算发现,快速凝固形成的枝晶在再辉和再辉结束后枝晶熟化过程被高度抑制  相似文献   

4.
李明军  薛玉芳 《金属学报》1999,35(5):517-522
采用熔融玻璃净化法,在Fe-30Co(原子分数,%,下同)合金中获得了308K的过冷度,借助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过冷度与组织演化的关系以及bcc亚稳相的微观结构。  相似文献   

5.
采用盐类熔剂对大体积Al-4.5wt%Cu合金进行净化处理,研究了熔剂净化对Al-4.5wt%Cu合金过冷及组织的影响。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证明:粘性熔剂更能有效地去除合金中的异质核心,使合金获得较大的过冷度;随着过冷度的增大,合金的宏观组织由细小的等轴晶逐渐过渡到粗大的柱状晶,其临界转变过冷度为40℃;二次枝晶间距随过冷度的增大而增大,其转变过冷度为50℃。  相似文献   

6.
采用熔融玻璃净化技术,使大体积Cu70Ni30合金获得270K深过冷,在宽过冷范围内合金不同过冷度区间的凝固组织演化表明,存在2类晶粒细化和2类不同的枝晶花样,其中,介于38K-120K过冷区间,由于再辉过程中的化学过热,首先发生了枝晶熔断,熔断后的枝晶段在界面能驱动下,通过晶界移动形成了第一类晶粒状晶。  相似文献   

7.
深过冷Ni—50%Cu合金的晶粒细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Ni-50%Cu合金随过冷度的增加发生两次明显的晶粒细化过程,第一次产生于50-100K的过冷度范围内,第二次发生于临界过冷度220K之后,实验首次发现高冷度下细化合金的晶粒内含有枝晶亚结构。理论分析指出,枝晶重熔倾向的大小可用枝晶主干中最先析出的固相在再辉过程中的无量纲过热度来衡量,该无量钢过热度随原始过冷度的增加先增后减,其最大值对应于第一次细化发生的过冷度区间。热力学计算和组织分析表明,小过  相似文献   

8.
亚偏晶Cu-Pb合金的深过冷快速凝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申全  郝维新  杨根仓 《铸造》2006,55(5):444-447
用熔融玻璃净化与循环过热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亚偏晶Cu-Pb合金过冷熔体凝固组织演化规律。研究表明:在试验过冷度10~302K的范围内,其凝固组织形态经历了两次变化过程:第一次是在10~207K过冷度范围,由粗大的枝晶重熔形成了第一类粒状晶;第二次发生在207~302K过冷度区间,合金组织中的第一类粒状晶转变为高度细化的细枝晶,组织因细枝晶再结晶向准球状晶粒转变。  相似文献   

9.
过冷Cu70Ni30熔体凝固组织的第一类粒状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高真下,采用熔融玻璃净化与循环过热相结合的方法,在22~270K过冷度范围内,研究了Cu70Ni30合金凝固组织形态演化过程,在△T〈△T2^*(120K)过冷度范围内,随着过冷度增大,枝晶渐变为粒状晶,发生了组织的第一类粒化,组织观察及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枝晶段之间偏析区不是晶界。第一粒粒状晶的形成过程包括;枝晶在再辉期间发生熔断,从而形成枝晶段,然后枝晶段通过合并一再结晶而形成粒状晶。  相似文献   

10.
Nd_(60)Al_(15)Cu_(10)Co_(10)Fe_5大块非晶态合金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铜模浇铸法制得直径4.0mm、长60mm圆柱状Nd60Al15Cu10Co10Fe5大块非晶样品。样品的非晶性经X射线衍射(XRD)实验检验证实。采用示差扫描热分析(DSC)、X射线衍射分析了非晶合金的晶化过程。Nd60Al15Cu10Co10Fe5非晶态合金的约化玻璃温度Trg=0.60,说明合金有较好的非晶形成能力。采用Kissinger方法求得非晶态合金的表观晶化激活能。根据熔化焓对Nd60Al15Cu10Co10Fe5合金深过冷液相与稳定晶相间的吉布斯自由能差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Nd60Al15Cu10Co10Fe5合金深过冷液相与稳定晶相间的吉布斯自由能差,ΔG,在过冷液相区小于2kJ/mol,表明过冷液相的晶化驱动力很小,过冷液相区内的晶相形核具有较大的热垒。  相似文献   

11.
CrystallizationBehaviorofMetallicGlassCo_(65.1)Fe_(4.7)Ni_(4.6)Si_(10.2)B_(15.4)LiZongquan;QinYongandHeYizhen(李宗全),(秦勇)(何怡贞)(...  相似文献   

12.
机械合金化法制备的Mn15Bi34Te51和La15Bi34Te51热电材料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用机械合金化法制备了Mn15Bi34Te51和La15Bi34Te51合金,XRD分析表明Mn15Bi34Te51和La15Bi34Te51分别在真空球磨150h和100h后实现合金化,La15Bi34Te51在真空球磨150h后形成了纳米结构的合金,镧原子的加入有助于Bi2Te3基合金的晶粒细化及非晶化。对La15Bi34Te51合金的XRD结构分析表明镧原子有可能进入了Bi2Te3层状结构的Te-Te原子层间。La15Bi34Te51合金Seebeck系数的测量表明当晶粒尺寸减小到纳米尺寸时,载流子散射机制有可能发生改变,导致了Seebeck系数的大幅上升。  相似文献   

13.
报道了淬火态Fe45Co675Nb05Mn05Si12B15丝中GMI效应,发现淬火态非晶丝GMI(Z)=|(Z(65Oe)-Z(0))/Z(0)|可高达73%。我们也对简单退火下对Fe45Co675Nb05Mn05Si12B15钴基材料中GMI效应的影响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发现GMI峰值随退火温度从300℃增加到450℃而先上升,达到一个最大值,然后下降。350℃退火的效果较佳。同时发现低于1MHz时,淬火态对应的GMI效应优于退火态的值,而高于1MHz时,350℃退火材料的GMI(Z)值相应的要高。  相似文献   

14.
研究0.5%(摩尔分数)Sb的引入对Mg61Cu28Gd11块体非晶合金性能的影响。利用差热扫描量热仪测试样品的晶化动力学。结果表明:在等时加热的过程中,非晶合金的玻璃转变温度、起始晶化和峰值晶化温度都表现出对加热速率强的依赖性。基于Oawza方法可以确定非晶合金的起始晶化和峰值晶化激活能。Vogel-Fulcher-Tamman公式分析表明:含Sb元素的非晶合金具有更高的强度系数和更长的延迟时间。采用电化学极化和失重测试方法研究2种玻璃合金的腐蚀行为。与基体非晶合金相比,添加微量Sb降低了非晶合金的在含Cl-的碱性溶液中的钝化电流密度和腐蚀速率,表现出相比基体合金更为优越的耐蚀性。最后基于"点缺陷模型"进一步分析微量Sb元素对基体合金耐蚀性能的影响机理。  相似文献   

15.
A 2.5-mm Fe_(72.5)B_(15.6)Si_(7.8)Nb_(1.7)Zr_(1.7)Cu_(0.7) glassy rod was successfully fabricated using copper mold casting.The introduction of Cu resulted in the formation of large quantities of a-Fe nanoparticles embedded in the glassy matrix after isothermal annealing.The Fe_(72.5)B_(15.6)Si_(7.8)Nb_(1.7)Zr_(1.7)Cu_(0.7) nanocrystalline alloy exhibited high saturation magnetization(~1.26 T) and a low coercive force(~0.8 A/m) after annealing at 833 K for 15 min due to the precipitation of ~15-nm-sized a-Fe nanoparticles in the glassy matrix.The structural evolution of the FeBSiNbZrCu amorphous alloy during the annealing process was discussed using a dual-cluster model.  相似文献   

16.
<正> 本文用Mossbauer技术结合DTA和电阻分析,对两种非晶态合金(Ⅰ)Fe_(77.8)Si_(7.5)B_(14.7)和(Ⅱ)Fe_(78.5)Si_(8.9)B_(12.6)的结构弛豫进行了研究。 Ⅰ和Ⅱ两种非晶态合金的DTA曲线如图1,晶化开始温度分别为530和500℃,晶化前均出现较长的放热峰,预示其结构弛豫过程中可能发生某种结构变化。  相似文献   

17.
用四端引线法测量了4.2K到室温的非晶态(Fe_(1-x)Co_x)_(18)Si_(9.5)B_(12.5)(x=0—1.0)合金的电阻率。结果表明,x=0—1.0的所有样品都出现了电阻率与温度关系的极小值。电阻率极小值温度T_(min)随Co含量x的增加而增加,在x=0.9时出现极大值。在T_(min)温度以下,电阻率与温度关系符合-lnT规律。x=0.5—1.0的样品,电阻率与-lnT关系出现两个斜率。在T_(min)温度以上,约100K以下电阻率符合T~2规律,在约100K以上电阻率则按T~(3/2)规律变化。实验结果表明,约在9.5K和100K温区,电阻率与温度关系可近似表达为:ρ/ρ_(min)=ρ_0+AlnT+BT~2。显现类Kondo型电阻极小。电阻率的T~2关系来源于电子-声子散射。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不同退火方式对La0.75Mg0.25Ni3.44Co0.2Al0.03Ti0.03铸态合金的电化学性能影响,设计最终退火温度为1223K,并采用不同保温程序对合金进行退火处理。X射线衍射(XRD)与扫描电镜(SEM)分析一段、两段保温法退火后合金的结构与性能结果表明,铸态及退火后合金由LaNi5,(La,Mg)2(Ni,Co,Al)7相以及少量LaNi2、TiNi3相组成,且退火后合金中(La,Mg)(Ni,Co,Al)3相出现。前者微观组织较后者均匀,并且前者的放电容量、放电效率好于后者。一段保温法更有利于改善合金的循环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用X射线衍射、吸收和内转换电子发射Mossbauer谱技术,研究了Fe_(80-x)Cu_xSi_5B_(15)和(Fe_(1-y)Co_y)_(82)Cu_(0.4)Si_(4.4)B_(13.2)两系列非晶合金的晶化行为.单辊急冷法制备的非晶带,晶化首先从贴辊面开始,晶化产物为α-Fe相.在Fe_(80)Si_5B_(15)非晶合金中以少量Cu替代Fe可以提高晶化温度.我们的结果表明,过渡金属的含量超过80at.-%,如增加到82at.-%,晶化温度就明显降低.所研究两系列含Si的铁基非晶合金在400—450℃范围内退火2h,都出现α-Fe,Fe_3B和Fe_2B三种晶态相共存状态.退火温度再升高,亚稳相Fe_3B逐渐转变为Fe_2B和α-Fe.  相似文献   

20.
张延忠  程东  张东平 《金属学报》1985,21(3):99-105
在0—300℃间研究非晶(Fe_(0.1)Ni_(0.35)Co_(0.55))_(78)si_(?)B_(14)和Fe_(40)Ni_(38)Mo_4B_(18)合金的可逆磁导率等温弛豫行为.给出等时弛豫谱,观察到三个弛豫峰.计算弛豫时间的分布和最可几激活能.初步考查Curie温度以上的退火和较慢冷却对弛豫动力学的影响.对这两种成分截然不同的合金观察到十分相似的动力学行为,表明磁寻率弛豫主要是由基本结构缺陷的局域运动引起的,成分的影响则十分次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