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调查“9204”号台风破坏广西沿海海堤工程的灾害情况和分析风暴增水、高潮位及重现期、波浪爬高、破坏工程原因等,对广西沿海防灾减灾、海堤工程建设与管理提出可供参考的意见。  相似文献   

2.
上海、浙江、福建三省市海堤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调研成果对上海、浙江和福建三省市的海堤情况进行介绍,主要包含:海堤的建设经验、损毁情况、主要破坏特点、建设标准以及目前设计的主要依据;风速计算方法;沿海潮位和台风暴潮特点;波浪计算方法;堤顶高程确定;生物消浪措施;海堤主要结构和断面形式;海堤地基情况、堤基处理方式及计算方法;堤身填筑材料、施工方法及安全控制措施等。总结了三省市海堤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并对《海堤工程设计规范》编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海堤遭遇越浪流时的破坏形式,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水力学和土力学理论研究了海堤溃决的物理力学机制,分析了越浪冲刷过程中海堤的溃决机理,提出了海堤越浪流的"陡坎"溃决模型,模拟了海堤越浪流的"陡坎"溃决过程。通过对遭遇9417、9711号台风时浙江省沿海海堤的实际破坏、溃决情况调查,验证了"陡坎"溃决模型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2014年第9号台风“威马逊”是建国以来登陆华南的最强台风。受其影响,粤西沿海部分地区的海堤工程损毁严重。通过对受损海堤工程现场调研,分析海堤损毁原因,并对今后海堤建设提出指导性建议,供相关人员借鉴。  相似文献   

5.
钱塘江口北岸超强台风潮水淹没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陆域保护区低于外江高水位的钱塘江河口地区,以1949年以来登陆我国沿海最强的"5612"号台风为典型超强台风控制条件,对河口北岸平原潮水淹没情况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首先对地形进行概化,将平原内的二线堤防及具有挡潮作用的道路单独处理;然后以海堤极限防御能力计算分析为依据,确定超强台风作用下海堤损毁程度;最后采用覆盖两侧区域的二维风暴潮模型对北岸平原的淹没情况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在超强台风作用下,钱塘江河口淹没区可随时段累积沿后方二线堤防及道路逐步推进,此类线状建筑物具有较好的挡潮作用;现状条件下,钱塘江河口北岸遭遇超强台风后,其最大淹没水深可达2.87 m,淹没面积达到127.52 km2。  相似文献   

6.
在调查历年来浙江沿海多次台风海堤损毁情况的基础上,总结海堤中下部护面结构台风损毁特点,结合工程实例分析,提出海堤中下部护面结构在台风损毁后的修复方案。  相似文献   

7.
1“9608”号台风灾害概况1996年第8号台风8月1日10时在福建省福清市登陆。这次台风范围广、风力强、时间长、雨量集中,登陆期间正值天文大潮汛,我县与福建省毗邻,是浙江省受灾最严重的一个县。7月31日22时我县琵琶门潮位站实测最高潮位6.5m,浪高6m,潮位与浪高均是该站有史以来最高值,潮位近二十年一遇频率。由于潮位高,风浪大,沿海8个乡镇海水倒灌。其中石坪乡街上水深2.5m左右,巴曹镇老堤过水深0.8~1.0m,霞关镇海浪涌入民房三楼;全县养殖土塘全部被毁,东塘2km削浪平台被毁,决口多处,沿浦镇3km海塘被毁,其他海塘也都严…  相似文献   

8.
本文调研了强台风"天兔"过后汕尾、惠州海堤损毁情况,在分析和总结海堤损毁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广东省海堤建设和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吴伟军 《人民长江》2009,40(15):44-47
将1949年以来登陆我国大陆沿海最强的“5612”号台风作为典型的超强台风,在浙江沿海选择5条不同的路径模拟“5612”号台风登陆,分析了浙江沿海重要海塘在超强台风作用下的稳定性。研究表明:浙江沿海有50.3%的标准海塘遇到超强台风时风暴高潮位超过塘顶高程,海堤的损毁将非常严重。为此,需要对现有海堤进行维护和适度加固以及梳理和完善二道海堤。  相似文献   

10.
珠江口门海堤堤型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珠江口站地区面临南海、大陆岸线长457km,遭受洪水。潮汐、台风的影响,河口滩涂 发育迅速,以约100m/a的速度向大海延伸。随着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滨海-2m高程以上的滩涂的4万hm^2正在和将要建堤围垦和开发利用,原有海堤也亟待加固提高,因此,对珠江口门坝有海堤堤型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总结,选择经济可行的海堤堤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中收集了珠江口门的几种主要堤型,通过对各种堤基工程地质  相似文献   

11.
海堤越浪量是衡量海堤防浪有效性和堤后安全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台风过程下海堤越浪将影响海堤的结构安全和堤后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以浙江省温台地区复式斜坡式海堤结构为研究对象,采用物理模型试验对台风浪过程下海堤的越浪量进行测定,通过分析试验数据,探讨现行常用经验公式的适用性,对现行常用公式进行修正,得到一种计算台风过程下复式海堤越浪量的公式。对台风过程下复式海堤越浪量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为台汛期间的高效避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简述了在我国珠江口应用实测潮位过程、海表温度以及冬、夏季盐度分布资料对模型的验证与参数率定。在此基础上应用中国河口海岸风暴潮及海洋动力三维数值预报模型(CHINACOAST),对我国沿海冬季东北季风作用下的环流进行了模拟计算,并对环流特征进行了分析。模型被进一步用来模拟在9316号台风影响下珠江口的风暴潮位、海流过程及分布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结合大亚湾区石化段A(海堤长1 436.28 m,迎浪面坡比1∶1.75)、B(海堤长5 638.31 m,迎浪面坡比1∶1.5)和C(海堤长955.28 m,迎浪面坡比1∶2.5)3种类型现状海堤断面的波浪越浪量研究成果,通过物理模型试验研究分析了B、C类海堤断面加固方案在不同潮位波浪作用下的波浪爬高及越浪量,验证了海堤迎浪面护面块体的稳定性,试验成果可为海堤设计提供相关的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4.
台风风暴潮造成的大幅度增水和极端潮位是河口地区洪涝安全面临的首要威胁,也是造成近年粤港澳大湾区重大自然灾害损失的主要原因。揭示了历年来风暴潮增水的演变规律,并介绍了相应的研究方法,分别从国外和国内系统阐释了风暴潮极值潮位形成机制方面的研究成果,总结了国内外天文潮与风暴潮增水形成的极值潮位组合计算模式,重点阐述了风暴潮极端增水过程中的动力机制方面的成果。构建了大范围南海海域和珠江河口海域二维嵌套风暴潮数学模型,设计了最不利台风强度及路径,初步模拟并获得了大湾区近岸水域最大增水分布,指出需对天文潮和风暴潮相互作用物理机制认识的基础上,尽快提出一套安全、简洁和适用的风暴潮极端潮位计算公式极为必要。  相似文献   

15.
通过物理模型试验,测试了大亚湾石化区已建4类海堤( A类、 B1类、 B2类、 C类)断面在不同潮位的波浪作用下所产生的爬高及越浪量,同时验证海堤迎浪面护面块体的稳定性,为海堤设计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6.
沿海城市台风灾害频发,而且台风强度有增强的趋势,往往会带来极端的暴雨暴风天气,诱发一种或者多种复合型灾害。现有的台风灾害调查多针对某单一灾害进行专项研究,然而灾害的发生不是孤立的,而是呈现复合型灾害爆发式发生,目前缺乏对台风诱发的城市复合型灾害调查。在台风"山竹"过后,对其造成的城市复合型灾害开展大面积调查。通过大量调查发现,台风"山竹"带来极端的暴雨暴风天气,诱发诸如滨海路基侵蚀、海堤侵蚀、河堤侵蚀、边坡失稳滑坡、房屋建筑破坏、海水倒灌、内涝、园林树木损毁等一系列的城市复合型灾害。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珠江河口风暴潮增水的数值模拟精度,建立了珠江河口高分辨率的波浪—风暴潮耦合数值模型,该模型基于非结构三角形网格,对复杂岸形具有较好的适应能力。采用实测资料对模型计算结果进行验证,有效波高平均绝对误差为0.52m,最大有效波高相对误差仅5.3%。运用该模型对1822号"山竹"台风风暴潮及波浪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分析波浪对风暴潮增水的影响,结果表明:波浪最大值增水值约10~20cm,占风暴潮增水的6.5%。考虑波浪—风暴潮耦合作用后,计算结果更接近观测值,可提高风暴潮数值预报的精度,同时对沿岸设计潮位的确定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珠江河口海堤的加固措施简明新(珠江水利委员会广州510611)珠江河口岸线由东至西长450km,近年来沿海及河口滩涂分块围垦修筑了大量海堤,以防御海潮。现有海堤共135条,堤线总长1661km,捍卫面积14万hm2,人口130万,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珠江河口地区风暴潮增水过程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713号台风"天鸽"是53 a来对港、珠、澳地区影响最大的台风。通过对"天鸽"风暴潮的模拟,验证了MIKE21模型和Holland风场构建的天文潮以及二维风暴潮模模型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探究了珠江河口在不同路径、不同中心气压以及不同最大风速半径下的风暴潮作用的增水极值。结果表明,不同风暴潮路径对登陆沿岸不同验潮测站的影响不同,其中珠江河口东南角较易受到风暴潮影响且风暴潮的沿岸增水极值较大;当风暴潮中心气压下降10 h Pa时,珠江河口处各测站增水极值增幅大约为2%至3%;最大风速半径减小则对距离风暴潮行进路线较远的地区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0.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研究表明,珠江河口地区的洪潮水位呈现上升趋势。在珠江三角洲主要测站的历年实测最高洪(潮)水位系列资料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证河口站的最高潮水位重现期、对特大值进行处理,复核珠江三角洲设计潮位已有成果。与1999年成果对比,本次复核结果中大部分站同一频率潮位有所抬高,33站中P=2%设计潮位增幅在0.10 m以内有13站,增幅在0.10~0.20 m有9站,增幅在0.20~0.52 m有6站,复核结果表明设计潮位变化趋势与珠江河口洪潮水位上升趋势一致。并按照偏于安全、兼顾成果使用延续性的原则推荐使用成果。本次设计潮位复核成果是珠江三角洲及河口地区防洪潮工程及涉河工程设计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