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本研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及显微观察手段分析不同泌乳期母乳与山羊乳常乳中主要功能性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理化性质和微观结构,旨在为母乳脂质的研究及以山羊乳为基质的婴幼儿配方奶粉母乳化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撑。结果表明:母乳初乳、过渡乳、成熟乳脂肪质量浓度显著增加(P<0.05),分别为(26.7±3.6)、(33.7±4.6)g/L和(41.0±6.8)g/L;山羊乳脂肪质量浓度((42.1±4.3)g/L)显著高于母乳初乳和过渡乳(P<0.05)。但母乳中主要功能性脂肪酸相对含量显著高于山羊乳,尤其是亚油酸相对含量(过渡乳中最低,为19.76%)显著高于山羊乳(4.43%)(P<0.05)。在物理特性方面,母乳初乳脂肪球具有最大体积平均粒径((5.63±0.51)μm)和最低ζ电位((-5.72±0.21)mV),而山羊乳脂肪球体积平均粒径和ζ电位分别为(3.63±0.31)μm、(-13.69±0.27)mV。脂肪球粒径、ζ电位与脂肪质量浓度显著相关(P<0.05)。不同泌乳阶段母乳中主要功能性脂肪酸相对含量及脂肪球物理特性不同,与山羊乳差异明显。本实验结果可进一步用于母乳及山羊乳制品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探究了热处理对乳脂肪球及乳脂肪球膜产生的影响,以驼原乳为研究对象,对采集的驼原乳进行4种不同的热处理(低温长时巴氏杀菌(LTLT)65℃,30 min;高温短时巴氏杀菌(HTST)85℃,15 s;超高温巴氏杀菌(UP)125℃,4 s;超高温瞬时灭菌(UHT)135℃,4 s)。测定原乳及热处理乳乳脂肪球的粒径和形态并提取原乳和4种热处理乳中的脂肪球膜,对提取的乳脂球膜的基本组成成分:蛋白质、氨基酸、脂质、微量元素、灰分、多糖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热处理后驼乳脂肪球粒径与原乳粒径的大小顺序为:UHTUP原乳HTSTLTLT;脂肪球粒径与脂肪球聚集程度呈正相关;与原乳相比,热处理后驼乳脂肪球膜中蛋白质、氨基酸、脂质、微量元素、灰分多糖含量有所降低,热处理后乳脂肪中脂肪酸有不同程度的改变。综上,驼原乳和热处理乳的乳脂肪及脂肪球膜特性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3.
乳脂肪球是由甘油三酯为核心的小球组成,周围有三膜结构,即乳脂肪球膜。乳脂肪球膜含有复杂的脂质和蛋白质,具有营养、免疫、神经和消化功能。然而,这些功能和胃肠消化之间存在的联系及其影响乳脂胃肠消化的因素未得到充分的研究。文章综述了乳脂成分及其结构、乳脂功能特性、乳脂胃肠消化概况及其影响乳脂消化吸收的因素,旨在为婴儿配方奶粉的消化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维生素D改善肥胖大鼠脂代谢的作用。建立肥胖大鼠模型,正常组、模型组、高剂量组(2.40μg/mL)、中剂量组(1.20μg/mL)、低剂量组(0.60μg/mL)、奥利司他组(0.10 mg/mL)。统计体重、体长、Lee’s指数、附睾脂肪垫质量、脂肪体重指数,检测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观察大鼠脂肪细胞形态学,检测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瘦素、线粒体解偶联蛋白(UCP)蛋白表达。高剂量组大鼠体重250.76 g、Lee’s指数2.52%、附睾脂肪垫质量5.05 g、脂肪体重指数1.41 g、TC 1.96 mmol/L、TG 0.83 mmol/L、LDL-C 1.05 mmol/L低于模型组大鼠,HDL-C 0.59mmol/L高于模型组大鼠(p0.05)。高剂量组大鼠PPAR-γ、瘦素蛋白表达低于模型组大鼠,高剂量组大鼠UCP蛋白表达高于模型组大鼠(p0.05)。维生素D通过调控PPAR-γ、瘦素、UCP蛋白表达,改善大鼠脂代谢。  相似文献   

5.
以萨能奶山羊乳和荷斯坦牛乳为研究对象,用罗兹哥特法和激光动态散射仪分别测定了两种乳的脂肪含量、脂肪球粒径大小以及分布;用脂肪酶活性的临床分析方法测定了脂蛋白脂肪酶在乳脂肪和脱脂乳中的分布;采用硅胶-氧化铝柱层析分离脂肪酸,用气相色谱质谱测定了两种乳中游离脂肪酸的种类及含量。结果表明:萨能奶山羊乳和荷斯坦牛乳中的脂肪含量分别为4.04、3.55 g/100 m L;平均脂肪粒径为3.46、3.16μm;脂肪球粒径与脂肪含量之间存在线性正相关关系。萨能奶山羊乳和荷斯坦牛乳脂蛋白脂肪酶的活性分别为229.62±9.31、(366.81±24.33)U/L,其中乳脂肪中脂蛋白脂肪酶的含量分别为51.35%、27.09%,脱脂乳中含量分别为48.65%、72.91%;萨能奶山羊乳和荷斯坦牛乳中总的游离脂肪酸分别为211.38、717.02 mg/kg;短链游离脂肪酸含量分别为205.51、20.05 mg/kg;其中辛酸和癸酸是影响萨能奶山羊乳风味的主效成分。  相似文献   

6.
采集泌乳期荷斯坦奶牛乳样,并采用重力法进行分层,对不同层牛乳的粒径参数进行测量,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对大、小粒径脂肪球的鞘脂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牛乳经重力分层后的粒径有显著变化,D[3,2]在F1层为2.25μm,F4层为2.71μm,F7层为3.97μm(P<0.05);D[4,3]在F1层为2.37μm,F4层为3.09μm,F7层为4.16μm(P<0.05),其他粒径参数Dv(10)、Dv(50)和Dv(90)也呈现从F1到F7层逐渐增大的趋势,比表面积(SSA)呈现逐渐减小的变化(P<0.05)。质谱分析F1和F7层牛乳中28种鞘磷脂(SM)、5种神经酰胺(Cer)、2种鞘氨醇(SPH)和12种糖鞘脂(HexCer),与F1层相比,F7层有23种SM、4种Cer、1种HexCer和1种SPH含量显著增加(P<0.05)。这些数据表明乳脂肪球粒径的大小影响了鞘磷脂含量。  相似文献   

7.
以大豆为原料,比较缓冲溶液法、水相法和酶法3种提取方法对大豆油脂体提取率、组成、脂肪酸组成、磷脂、生育酚、ζ-电势和粒径的影响,以及对大豆油脂体氧化稳定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酶法提取大豆油脂体的提取率(19.74±0.14)%显著高于缓冲溶液法(12.76±0.14)%和水相法(6.67±0.32)%的提取率(P<0.05);不同方法提取的大豆油脂体组成、脂肪酸组成、磷脂和生育酚含量、ζ-电势和粒径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控制贮藏温度60℃,贮藏第0天时,用缓冲溶液法、酶法和水相法提取的大豆油脂体的过氧化值分别为(1.67±0.14),(1.84±0.10),(1.64±0.00)μg/mL,无显著性差异(P>0.05);水相法提取的油脂体的硫代巴比妥酸值(TBARS)为(1.14±0.01)μg/mL,显著高于酶法(1.02±0.02)μg/mL和缓冲溶液法(1.09±0.02)μg/mL(P<0.05);缓冲溶液法大豆油脂体TBARS显著高于酶提取法(P<0.05);酶法提取的油脂体的酸价(0.71±0.02)μg/mL显著低于水相法(0.96±0.13)μg/mL和缓冲溶液法(0.93±0.09)μg/mL(P<0.05);水相法和缓冲溶液法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提取方法获得的大豆油脂体在组成和理化性质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由酶法提取的大豆油脂体提取率和脂肪含量最高且稳定性最好。  相似文献   

8.
研究体外消化对包埋葡萄皮花色苷(anthocyanins,ACNs)W_1/O/W_2型乳液控释和抗氧化性能的影响。W_1/O/W_2型乳液粒径约为(149.33±1.44)nm,并且呈双峰分布,ACNs的包封率为(82.99±2.38)%。体外口腔消化对W_1/O/W_2型乳液液滴结构无明显影响。经口进入模拟胃消化后,W_1/O/W_2型乳液因蛋白质水解失去双层结构,释放的W1/O液滴聚集在一起而使粒径显著增加(P0.05)。经胃进入模拟肠道消化后,W1/O液滴破碎,平均粒径(d150 nm)显著减小(P0.05),此时具有最高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W_1/O/W_2型乳液能有效地保护ACNs免受体外口腔和胃消化的影响,并可靶向地在模拟小肠内传递和释放。  相似文献   

9.
通过调配无水乳脂肪的脂肪酸组成,构建含不同结晶态比例的乳脂肪模型和与牛奶脂肪含量和粒径匹配的乳液体系,进而模拟口腔加工,测定含不同结晶态脂肪比例乳液的口腔聚合性和摩擦学特性,并评价其奶油感。成功构建了含不同结晶态比例(10%~85%)的乳脂肪模型(F10~F85),所构建乳液(E10~E85)中脂肪球平均粒径为4 μm,在模拟口腔加工后,乳液粒径显著增大,其中E40样品增大程度最大。随着结晶态脂肪比例的增加,乳液口腔摩擦系数(μ20)先减小后增加,其中E40样品μ20最小,为(0.04±0.01)。描述性感官评价结果显示,随着结晶态脂肪比例的增加,乳液样品的整体奶油感先增大后减小,其中E40样品得分最高,为8.06±0.73。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乳液的口腔光滑感和糊口感与整体奶油感相关性最强,其中E40样品与整体奶油感相关性最强。暂时性感官支配评价结果显示,口腔加工中后期,乳液在口腔感知中最显著的优势感官属性为口腔光滑感和糊口感,其中E40样品的口腔光滑感和糊口感优势率最高。本研究明确了结晶态脂肪比例对乳液奶油感感知的影响,为开发低脂但具备全脂口感的乳制品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以鸡胸肉为研究对象,使用肉品中常见的Fenton氧化体系(1.0 mmol/L FeCl3、0.1 mmol/L抗坏血酸和0,4,20,100 mmol/L H2O2)对解冻后的鸡胸肉进行氧化,进而研究鸡胸肉中脂肪和蛋白质的氧化以及其对鸡胸肉食用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空白对照组鸡胸肉的水分含量与4 mmol/L和100 mmol/L组差异显著(P<0.05),pH显著降低(P<0.05),随着H2O2浓度的升高,各处理组鸡胸肉的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hiobarbituric acid reactive substances, TBARS)值、蒸煮损失率差异均显著增加(P<0.05),紫外吸收升高,色泽变暗变黄,总巯基含量、内源色氨酸荧光强度显著下降(P<0.05),表面疏水性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鸡胸肉肌原纤维蛋白溶解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以采自青海地区不同海拔高度的的牦牛乳脂肪为研究对象,利用气相色谱仪及薄层层析法测定牦牛乳脂肪的Sn-2位脂肪酸的组成,并研究不同海拔高度的牦牛乳脂肪的Sn-2位脂肪酸组成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并分析其原因。结果表明青海牦牛乳脂肪的甘油三酯的总脂肪酸共有12种,含量较高的为棕榈酸(31.35%~36.48%),油酸(24.91%~30.99%)和硬脂酸(9.82%~13.87%)。青海牦牛乳脂肪的Sn-2位脂肪酸组成为:己酸(0.66%~1.02%),癸酸(2.46%~3.98%),月桂酸(2.43%~4.88%),十四烷酸(14.66%~20.68%),十五烷酸(1.19%~1.76%),棕榈酸(39.91%~46.23%),棕榈油酸(2.81%~5.35%),硬脂酸(4.75%~8.31%),油酸(17.42%~20.81%),亚油酸(0.00%~~1.72%),亚麻酸(0.00%~1.71%)。显著性分析显示:随着海拔的升高,结合在牦牛乳甘油三酯Sn-2位上的饱和脂肪酸(SFA)占比先逐渐升高,后显著降低(P0.05)。不饱和脂肪酸(UFA)的占比先逐渐降低,趋于平缓后显著升高(P0.05)。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鼠尾草酸对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s,FFAs)诱导的Hep G2细胞脂肪积累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FFAs(油酸-棕榈酸浓度比2∶1)诱导建立HepG2细胞高脂模型,使用不同浓度的鼠尾草酸(15、20μmol/L)、FFAs(1mmol/L)、AMP依赖的蛋白激酶(adenosine5’-monophosphateactivatedproteinkinase,AMPK)抑制剂(2μmol/L)处理细胞24h后,通过测定细胞内脂肪含量、细胞活力、总胆固醇(totalcholesterol,TC)和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含量,脂肪代谢相关基因的转录表达水平以及磷酸化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的表达水平,研究鼠尾草酸的降脂作用机制。结果:15、20μmol/L的鼠尾草酸,1mmol/L的FFAs单独或共同处理细胞24h对细胞的活力没有显著性影响;与正常组相比FFAs处理细胞24h,油红O染色结果显示,FFAs能显著增加细胞内的脂肪含量;FFAs能增加细胞内TC、TG含量,增加脂肪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降低脂肪分解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P0.05)。油红O染色结果显示,与FFAs处理组相比,鼠尾草酸可以降低细胞内的脂肪含量;鼠尾草酸能显著降低TC、TG含量,显著下调脂肪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且使脂肪氧化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呈上升趋势,并显著上调磷酸化AMPK的表达量(P0.05)。使用AMPK抑制剂共同处理细胞24h,对细胞的活力没有影响,但可明显逆转鼠尾草酸的降脂作用(P0.05)。结论:鼠尾草酸能通过调控脂肪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和AMPK磷酸化激酶的表达来改善FFAs诱导的HepG2细胞的脂肪积累。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OPO(1,3-二油酸2-棕榈酸甘油三酯)结构脂在模拟婴儿胃肠道消化环境中脂肪酸释放特性,根据母乳脂肪酸组成特点,制备了OPO结构脂(O组)。以婴儿配方粉中常用植物油混合物(Z组)作对比,测定脂肪酸组成及Sn-2位脂肪酸分布情况,分析消化过程中脂肪酸释放率、粒径和zeta电位的变化,并测定了消化产物中游离脂肪酸和甘油单酯的组成。研究结果表明:相同处理条件下,O组粒径集中分布在波长198 nm处,Z组大多分布在波长229 nm处,粒径分布的不同反映在初始消化阶段脂肪酸释放率存在明显差异(P<0.05)。胃液模拟30 min后,O组脂肪酸释放率为12.83%,Z组为8.92%。经体外胃肠道消化后测得O组脂肪酸的最终释放率为62.67%,而Z组仅为51.83%。结论:O组和Z组Sn-2位脂肪酸的分布存在差异(P<0.05),薄层色谱法验证了O组Sn-2位棕榈酸的含量较高且与母乳更接近。在模拟体外消化时表现出更高的脂肪酸释放率。消化产物甲酯化后经气-质谱分析,O组消化后产物中游离不饱和脂肪酸和棕榈酸甘油单酯含量均高于Z组。将本试验获得的OPO油脂和混合植物油脂在体外的消化脂肪酸释放特性进行比较,可得出如下结论:OPO结构脂经消化后,其脂肪酸更有利于婴儿消化吸收利用。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旨在探讨儿茶素、白藜芦醇和没食子酸3种天然酚类物质对大豆油脂体理化稳定性及其消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儿茶素和白藜芦醇可显著降低油脂体平均粒径(P<0.05),而没食子酸对油脂体平均粒径影响较小;浓度为30 μmol/L的儿茶素和白藜芦醇可以使油脂体的平均粒径由未添加时的(15.29±0.28)μm分别下降至(0...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超微粉碎对米糠多酚的组成、体外抗氧化活性及体外消化释放度的影响,该研究采用超微粉碎技术制备了粗粉(D50=208.3μm)、微粉A(D50=85.7μm)、微粉B(D50=14.9μm)3种米糠粉体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与粗粉相比,2种微粉的多酚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且粒径越小,总酚含量越高;米糠中游离酚以原儿茶酸、香草酸、对香豆酸、香草醛、阿魏酸为主,结合酚以香草醛、对香豆酸、阿魏酸为主;随着粒径的减小,米糠粉体多酚提取物的DPPH自由基清除力、ABTS阳离子自由基清除力、铁离子还原能力(ferric reducing antioxidant power, FRAP)均显著增强(P<0.05);对香豆酸、阿魏酸、香草醛是米糠多酚抗氧化的主要贡献物质;米糠多酚在胃肠的释放度随粒径减小而逐渐增加,且微粉A、B的释放度比粗粉分别提高了2.61%、7.31%。因此,超微粉碎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米糠中多酚提取物的含量、抗氧化活性以及体外消化释放度,可作为米糠功能性食品加工的一种前处理加工方式。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以猪油为原料,超声诱导脂肪晶体发生重排,采用谷氨酰胺转氨酶(transglutaminase,TG)交联 浓缩乳清蛋白作为乳化剂,制备改性乳化猪油,进而探讨乳化猪油未吸附蛋白含量的变化,并在体外消化模型中以 平均粒径、Zeta电位、游离脂肪酸释放量以及脂肪颗粒微观结构作为评价指标,对改性乳化猪油体外消化特性进行 研究。结果表明,超声和TG处理分别对乳化猪油产生不同的作用,超声处理后乳化猪油未吸附蛋白含量低于未处 理样品,乳化稳定性降低,而TG处理则提高了乳化猪油的乳化稳定性。超声处理后的乳化猪油在体外消化过程中 的游离脂肪酸的释放量、平均粒径显著高于未处理样品(P<0.05),Zeta电位明显低于未处理样品。而TG交联浓 缩乳清蛋白促使乳化猪油颗粒更加细小,在体外消化过程中游离脂肪酸的释放量显著降低(P<0.05)。超声处理 的乳化猪油更易于消化,TG处理则减缓了乳化猪油的消化速率。  相似文献   

17.
为了开发新型高相似性人乳脂肪替代物,依据中国人乳脂肪的脂肪酸组成和甘油三酯结构,以巴沙鱼油、樟树籽仁油、亚麻籽油、微生物油(富含ARA)及DHA藻油(质量比为153.81∶15.16∶62.33∶7.89∶10.81)为原料油脂,以固定化脂肪酶Lipozyme RM为催化剂,在60℃下酯交换反应8 h制备人乳脂肪替代物,测定其脂肪酸、sn-2位脂肪酸及甘油三酯组成及含量,分析其红外光谱图、熔融性质、结晶性质及流变学性能。结果表明,构建的人乳脂肪替代物中链脂肪酸含量为12%、亚油酸和亚麻酸总含量为19.53%且比例约为1∶1.5,ARA含量为1.17%,DHA含量为1.11%,其sn-2位富含棕榈酸(43.10%),结构甘油三酯含量高(58.75%),无反式脂肪酸生成,熔融温度低于人体温度且在20℃下仍能保持18.7%的固体脂肪含量,结晶形态细腻且流变性能优异。制备的人乳脂肪替代物具有应用于婴幼儿配方奶粉、婴幼儿米糊和婴幼儿饼干等各种婴幼儿食品的潜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山茶油对游离脂肪酸诱导的HepG2细胞脂质代谢的影响。方法:首先,利用CCK8法测定不同浓度山茶油对HepG2细胞活性的影响以选定适宜浓度进行后续实验。其次,采用不同浓度山茶油对HepG2细胞进行24 h干预,再使用0.5 mmol/L游离脂肪酸处理24 h诱导建立脂肪肝细胞模型。然后,通过油红O染色法判断各组间的脂滴生成情况,并参照相关试剂盒测定各干预下细胞内脂质水平的变化情况。最后,通过qRT-PCR法测定细胞内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以探讨山茶油调节脂质代谢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造模干预组细胞内的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显著升高(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显著降低(P<0.05);与造模干预组相比,茶油预处理显著逆转了游离脂肪酸诱导细胞内TG、HDL-C和LDL-C含量的变化(P<0.05)。qRT-PCR结果表明,与造模干预组相比,山茶油预处理显著降低了游离脂肪酸诱导的HepG2细胞内脂肪酸转运酶(CD36)、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REBP-1c)、脂肪酸合成酶(...  相似文献   

19.
探讨了2种食品加工中常用的丝状真菌(米根霉和米曲霉)固态发酵小麦麸皮后,其总酚含量的变化,研究了发酵前后小麦麸皮中酚类物质对脂肪酶活性和Hep G2细胞内甘油三酯沉积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发酵能显著提高小麦麸皮的总酚以及其抗氧化性(P0.05)。发酵后的小麦麸皮酚类物质抑制胰脂肪酶以及Hep G2细胞内甘油三酯沉积的活性均显著增强(P0.05)。未发酵、米根霉和米曲霉发酵的小麦麸皮乙酸乙酯萃取物抑制胰脂肪酶活性的IC50值分别是1.35、0.78和0.85 mg/m L。在90μg/m L质量浓度条件下,未发酵、米根霉发酵和米曲霉发酵小麦麸皮的乙酸乙酯组分对Hep G2细胞内甘油三酯沉积的抑制率分别为14.4%,26.2%和20.5%。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以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游离胆固醇(Free cholesterol,FC)和胆固醇酯(Cholesterol ester,EC)为评价指标,探讨牛磺酸对FK506诱导肝癌细胞Hep G2细胞胆固醇水平代谢异常的影响。方法:首先建立损伤模型,加终浓度为1、5和10μg/m L的FK506,分别在培养24、48 h后测定细胞存活率以及胞内TC、FC和EC水平,确定FK506处理的终浓度;在此基础上,再添加终浓度为0.1、1、10和20 mmol/L的牛磺酸,分别培养24、48 h,测定细胞内TC、FC和EC水平。结果:培养24、48 h,5和10μg/m L FK506处理都使细胞TC、FC水平明显升高(p0.05),EC水平没有明显变化,但10μg/m L FK506作用48 h时,细胞存活率显著下降到70%,因此确定FK506处理的终浓度为5μg/m L。在FK506(5μg/m L)预处理6 h后,0.1、1、10和20 mmol/L的牛磺酸作用24、48 h都可显著降低FK506诱导的细胞TC、FC水平升高(p0.05),但作用24 h的效果优于48 h,以20 mmol/L作用24 h降胆固醇效果最佳。结论:FK506通过增加FC诱导Hep G2细胞胆固醇水平升高,而牛磺酸通过降低FC改善了细胞高胆固醇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