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利用拉萨市国家级基本气象站1988—2018年日最低气温的数据,采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Morlet小波分析、霜冻指标研究分析等方法对拉萨市近31年霜冻灾害的突变节点,周期演变以及霜冻等级进行了研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a)通过M-K突变检验发现,UF、UB两条曲线在1988—2018年之间有一个交点,但该点并未通过显著性水平α=0.05的可靠性试验,这表明年均日最低气温并未发生突变;(b)通过对拉萨市年平均日的小波实部等值线图和小波方差图的两种方法进行的分析表明,拉萨市年均日最低气温主要存在29 a、10 a和6 a年变化的主周期;(c)随着气温逐渐变暖,每年重度霜冻的发生越来越少,与中度霜冻、轻度霜冻的差值越来越小.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对明代自公元1369年到1644年的276年间陕南地区洪涝灾害变化阶段、趋势、等级分布和成因进行了研究。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明代陕南地区洪涝灾害可划分轻度涝灾、中度涝灾、大涝灾、特大涝灾4级灾害,各占洪灾总次数的33%、40%、21%、6%。明代陕南地区洪涝灾害共发生76次,平均每3.6年发生1次。从明代早期到晚期,洪水发生总体上呈波动上升趋势。明代陕南洪灾可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在1369~1435年之间,为洪灾贫发阶段;第2阶段在1436~1550年之间,为洪灾多发阶段;第3阶段在1551~1644年之间,为洪灾较少阶段。洪灾集中于夏、秋两季。明代陕南地区洪涝灾害的发生主要是由地形、降水和气候异常波动以及人为活动综合因素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陕西省延安地区明代(公元1368—1644年)历史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对该时期干旱灾害等级、时间变化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明代的277年中,延安地区共发生干旱灾害91次,平均每3年发生1次。轻度干旱灾害发生17次,中等干旱灾害发生30次,大干旱灾害发生29次,特大干旱灾害发生15次,分别占到干旱灾害总数的18.7%、32.9%、31.9%和16.5%。大干旱灾害与特大干旱灾害发生频次高是明代延安地区干旱灾害的突出特点,指示明代总体为干旱气候期。延安明代干旱灾害可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公元1368—1420年,为干旱灾害少发期;第二阶段为公元1421—1520年,为干旱灾害多发期;第三阶段为公元1521—1617年,为干旱灾害少发期;第四阶段为公元1618—1644年,为干旱灾害多发期。各等级干旱灾害特别是大与特大干旱灾害显著增加,指示第二、四阶段气候显著变干,降雨量明显减少。延安地区明代出现了2个极端干旱气候亚阶段,分别在1480—1499年和1626—1641年之间,当时年均降水量比现今少200mm左右。  相似文献   

4.
环境变化会对流域水文气象要素演变产生重要影响。以多瑙河流域为例,采用线性回归方法分析该流域气温、降水量和径流量的年际变化趋势;运用小波分析法研究了径流量变化的主、次周期;采用M-K突变检验法和有序聚类法分析了径流量演变中的突变特征及阶段性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阶段的降水-径流响应关系。结果表明:在1951—2010年间,该流域实测径流量总体呈现小幅度增加趋势,平均线性增长率为0.137 9 mm/年;降水量相对增加趋势明显,平均线性增长率为0.436 1 mm/年。同时发现:年均气温总体呈现升高趋势,平均每10年升温幅度为0.28℃;降水存在7年主周期和16年次周期;径流演变的主周期为16年,次周期为3年;实测序列突变点发生在1982年和2002年,在不同阶段降水-径流的响应关系也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5.
对延边朝鲜族自治州8个县市1960—2009年逐月降水资料进行Z指数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8个县市易发生旱涝灾害事件,其中:延吉市和珲春市属于正常型区域,延吉市发生旱涝灾害的周期为4年和7年,珲春市发生旱涝灾害的周期为3年;安图县和图们市属于偏涝型区域,安图县发生旱涝灾害的周期为4年,图们市发生旱涝灾害的周期为3年和7年;敦化市、汪清县、和龙市和龙井市属于偏旱区域,且敦化市、汪清县、龙井市和和龙市发生旱涝周期灾害的周期分别为5年和7年、3年、7年、5年.延边朝鲜族自治州8个县市均易发生连续性旱涝灾害事件,且各地区连续性旱涝灾害出现的时间间隔和连续时间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6.
基于SPEI的河南省冬小麦生育期干旱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河南省24个地面气象站1961—2009年逐日降水和气温资料计算SPEI(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并按照SPEI的标准界值将干旱强度划分为轻度干旱、中度干旱和极端干旱.根据河南省冬小麦的生长特点将小麦生育期划分为生育前期、分蘖期和返青-抽穗-成熟期.采用Meteoinfo软件、Morlet小波分析方法、线性回归研究不同生育期干旱变化趋势、覆盖范围、发生频率、周期及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冬小麦各个生育阶段均出现过不同程度的干旱,只是不同地区、不同年份发生的频率和强度不同,但各阶段均存在着轻度干旱发生的概率最大,而极端干旱发生的概率最小的特点.驻马店地区在各阶段发生干旱的概率都较大.对河南省冬小麦全生育期的SPEI分析表明,全生育期干旱出现概率的极值中心有显著的10 a左右的周期变化特征,近年来干旱指数呈逐渐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郑州市近年来气温和降水的变化特征,利用1951—2011年气温和降水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5 a滑动平均趋势分析法、累积距平法、Mann-Kendall突变检测法、滑动t-检验和小波分析法,对郑州市气温和降水的变化趋势、相关性、突变性及周期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61年来,郑州市气温和年降水总体均呈上升趋势,气温倾向率为0.258℃/(10 a),降水倾向率为2.77 mm/(10 a);春季、夏季的降水与气温的相关性较好;郑州市年均降水在1953年发生突变;年均气温在1993年和1997年发生2次突变;通过小波分析,年降水和年均气温在主周期方面有一定程度的吻合.  相似文献   

8.
尼日尔河是非洲的主要江河之一,基于该流域1951—2012年的水文气象资料,采用Mann-Kendall秩次相关检验、Morlet小波分析和R/S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过去这60年来水文气象要素演变特征、年内分布以及降水量-径流深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951—2012年期间,尼日尔河流域年均气温呈现上升趋势,年均气温在1992年发生突变;年降水量和年径流深都呈现下降趋势,年径流深下降突变点在1966年,年降水量下降突变发生在1962年;在年内分配上,气温、降水量、径流深的多年月平均峰值不同期,最高月平均气温出现在5月份,而降水量和径流深的月平均峰值分别出现在8月份和11月份,径流深峰值较降水量峰值推迟3个月出现;年均气温在30年时间尺度上的信号震荡最强,30年为其第1主周期,年降水量和年径流深的震荡主周期均为30年;根据年降水量、年径流深和年均气温的突变点,将水文气象资料系列划分为1951—1966年、1967—1992年和1993—2012年3个阶段,发现不同阶段的降水量-径流深响应关系差别较大,非气候因素对区域水文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深入研究辽宁省气温变化特征将有利于促进辽宁省农业的高效发展。基于辽宁省33个气象站1960—2015年气温资料,利用线性回归、滑动平均、Mann-Kendall趋势分析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辽宁省气温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0—2015年辽宁省全年和季节气温存在不同程度的上升,年平均气温升高显著,增长速率为0.246℃/(10年);四季平均气温增长速率不同(冬春秋夏),其中冬季平均气温增长速率最大,为0.384℃/(10年),夏季的最小,为0.135℃/(10年)。气温变化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性,且气温空间分布与海拔和纬度较为一致。由突变分析可知,全年和冬季、春季的平均气温突变发生在1987年前后,夏季和秋季的平均气温突变时间一致,发生在2008年。年平均气温的变化主周期为28年,次周期为8年,全年和春、夏、秋季平均气温在26~32年时间尺度上发生了"升高—降低"4次交替变化。总体上,辽宁省全年和各季节平均气温有各自的趋势和周期性,年平均气温增长趋势受冬季平均气温影响最大。研究结果可为辽宁省农业发展提供参考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0.
结合历史文献资料与实测站点降水数据,补充完善1470—2014年淮河流域8个站点旱涝等级序列,利用泰森多边形法计算各区域面积并进行加权处理,重建淮河流域近545年旱涝等级序列,采用累积距平、Mann-Kendall突变检验、小波分析等方法探索旱涝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经典型旱涝年验证,重建的淮河流域旱涝等级序列是基本可靠的,其不符合年数所占比例为12.5%;近545年淮河流域发生涝灾事件的次数多于旱灾的,涝灾平均3.7 a发生一次,旱灾平均5 a发生一次。②淮河流域1470—1542年、1762—1814年和1855—2014年气候偏旱,1543—1761年和1815—1854年气候偏涝,1509年左右气候发生突变,开始偏湿;其旱涝变化周期特征明显,具有39、72、27、100 a以上的周期变化规律,且自1800年以来各时间尺度旱涝变化周期均在不断变短。③旱涝灾害事件的发生频率在空间上存在差异,淮河上游地区旱灾事件的发生频率高于涝灾的,中游、下游及沂沭泗河地区涝灾事件的发生频率高于旱灾的;各地区旱涝灾害事件的发生频率均较高,都在27%以上。  相似文献   

11.
从高速公路的雨雪冰冻灾害事故特点入手,以近年来高速公路雨雪冰冻灾害事故的实际案例为依托,分析了现阶段高速公路灾害事故应急处置的现状,制定了高速公路灾害事故应急处置预案和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2.
民国时期的中国西北地区自然灾害频发,人民苦不堪言,死伤无数,大量农业人口的颠沛流离与数量减少,给当地的社会生产力造成严重的破坏。庞大的灾民数量,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之一。主要从灾民的迁移、当土匪、当兵三个方面讨论了民国时期自然灾害发生后西北地区灾民的流向、规律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3.
青藏高原是否存在苔原,关系到地球是否有地理意义的第三极——高极,因此其是全球地理科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在给出苔原定义的基础上,拟定了由5个要素组成的苔原环境指标组合.这5个要素分别是7月平均气温为0℃~10℃;位于冰盖或冰川外围的冰缘区,寒冻强烈;存在多年冻土;土壤为寒冻土;植被无林.青藏高原7月平均气温介于0 ℃~10℃的范围约占高原面积的50.4%,为129.64×104 km2;在此范围内,山谷冰川广泛分布,现代冰缘环境典型,寒冻过程强烈;连续多年冻土占高原多年冻土面积的72.5%,土壤为寒冻土,且冰沼土发育;植被因海拔高度突破森林线而无林,仅有小灌丛、草类及苔藓等;因此,判定青藏高原存在苔原.青藏高原沼泽湿地植物多特有种,冻胀泥炭丘普遍,与多边形土等形成冻胀组合,构成沼泽苔原.高原外围山地发育山地苔原,中部发育高原苔原.青藏高原具有山原性质,因此有世界唯一的山原苔原,表现出苔原的多样性.中国除长白山、阿尔泰山和天山以外不存在苔原的传统观点是不正确的,青藏高原苔原才是中国苔原的南缘.高原苔原的发现将从地理环境上确认青藏高原全球第三极的地理极性,这对深化高原环境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洪涝灾害灾变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灰色系统.根据湖南省1980—2007年洪涝灾害统计数据建立了灰色灾变预测模型GM(1,1),发现湖南省洪涝灾害的发生呈现出周期波动性和损失越来越严重的特点,在未来10年中,2010年和2017年将可能发生轻灾,2012年、2015年和2019年将可能发生重大洪灾,2013年和2016年将可能发生特大洪涝灾害.  相似文献   

15.
1 Introduction Fluid inclusion is a blocked mineralizing medium captured because of crystal defects during mineral growth. It is an original sample in the basin and con- tains abundant information of geological history [1]. Therefore, the application of fluid inclusion in study- ing oil-gas geology becomes increasingly impor- tant[2–3]. There are many successful examples of such application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4–9]. Although there have been some studies made in the Ordos basin on fluid…  相似文献   

16.
山洪灾害为全球重大自然灾害之一,本世纪全球因山洪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已高达每年460多亿美元。我国山洪灾害防治区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40%,山洪灾害造成的人员死亡约占洪涝灾害死亡人数的70%。近年来,我国全面开展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建设,目前已基本建成了专群结合的山洪灾害防治体系,山洪灾害监测预警技术水平明显提升。山区暴雨山洪灾害实例表明,重大人员伤亡与重大财产损失的山洪灾害事件往往源于洪水和泥沙的共同作用,然而,以往在进行山洪灾害防治时,大多仅关注“洪水”的作用,忽视了“洪水和泥沙”共同作用将显著增大山洪灾害的致灾风险乃至出现“小洪水大灾害”。为了进一步提高山洪灾害防控能力和完善山洪灾害防御体系,亟需深入研究暴雨山洪水沙灾害预报预警关键技术。“山区暴雨山洪水沙灾害预报预警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以洪水和泥沙共同作用为切入点,凝练了四个需攻克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1)山区暴雨作用下流域产流产沙异变机制、水沙过程与沟床剧变耦合致灾机制;2)山区暴雨山洪水沙灾害早期识别与致灾要素一体化智能监测技术;3)山区暴雨山洪水沙运动过程模拟与快速预报技术;4)基于山洪水沙灾害动力过程的灾害风险动态评估与预警防控技术。围绕关键科学技术问题的内涵,提出五个需开展的重点研究内容:1)山区暴雨产流产沙过程与水沙耦合致灾机制研究;2)山区暴雨山洪水沙灾害早期识别与智能监测技术;3)山区暴雨山洪水沙运动过程模拟与快速预报技术;4)山区暴雨山洪水沙灾害风险动态评估与预警技术;5)山区暴雨山洪水沙灾害预报预警防控平台构建与示范。研究成果将揭示山区暴雨产流产沙过程与水沙耦合致灾机制,提出山区暴雨山洪水沙灾害早期识别方法、山区暴雨山洪水沙灾害智能监测技术体系、山洪水沙运动过程模拟与快速预报技术、山洪水沙灾害风险动态评估与预警技术等,构建集早期识别、风险评估及综合防控一体化的暴雨山洪水沙灾害预报预警防控平台,提升我国暴雨山洪灾害监测预警与防控的实时性、精准度和智能化水平。  相似文献   

17.
基于WebGIS的珠海市自然灾害预警系统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广东省珠海市自然地理条件复杂,是一个自然灾害发生较频繁的地区。随着社会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各种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是防灾减灾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WebGIS则是最主要的技术支撑之一。按照成灾主导因素占优的原则,针对影响严重的主要灾种,设计了珠海市自然灾害预警业务运行系统。重点探讨了自然灾害预警系统的总体目标与设计方法、系统框架以及自然灾害综合数据库、系统的主要功能以及系统的实现界面。  相似文献   

18.
The rheological behavior of aluminum alloy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in physical simulation of continuous roll casting process were studied by using a Gleeble-1500 thermal-mechanical simulation tester with a set of special clamp system.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flow stress and the strain rate in the deformation process of simulating roll casting experiment were obtain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four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 stages exist in the temperature range of the whole rheological process. The first occurs when the temperature is higher than 600℃, which belongs to the creep deformation stage; the second occurs when the temperature lies in the range of 500 - 600℃, and it can be regarded as the high temperature and low stress level deformation stage; the third occurs when the temperature decreases to the range of 300 - 500℃, it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middle stress level deformation stage; the last occurs when the temperature is less than 300℃ and the strain rate is less than 1.00 s^-1 , it belongs to middle stress level deformation stage. But when the strain rate is larger than 1.00 s^-1, it belongs to the high stress level deformation stage. And the relative constitutive models suitable for the four different stages of continuous roll casting process were established through multivariat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of the experimental dat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