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了提高普洱茶有效成分的提取,提高冲泡便捷性,本文采用加压热浸提法研究普洱茶多酚的最佳浸提工艺,将浸提液进一步干燥处理得到速溶茶粉,并对其进行感官分析及氨基酸和香气组分的分析。结果表明普洱茶多酚和水浸出物的最佳浸提条件为:温度130℃,时间30 min,压强0.185 MPa,料液比1∶25(g/m L),此条件下,普洱茶提取液中茶多酚含量为7.6%,水浸出物含量可达到30.3%。在最佳浸提条件下经过冻干后的茶粉冲泡液的滋味、香气和汤色与普洱原茶无显著差异。冻干处理的普洱茶浸提样中游离氨基酸总量比喷雾干燥样品中游离氨基酸含量高,且差异显著。不同干燥方式下的茶样香型特征差异较大,冻干对样品中的香气物质起到显著的保护作用。本文在茶叶香气滋味组分最大保留的前提下,为开发高氨基酸速溶茶,促进我国茶产业精深加工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茶多酚是茶叶中主要的保健成分,通过对萎凋、杀青、揉捻和干燥等制茶工艺中茶多酚含量的测定,研究不同的制茶工艺与时间对茶多酚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萎凋和揉捻制茶工艺对茶多酚含量影响不明显,而杀青和干燥对茶多酚含量影响显著,随着加工时间延长,茶多酚含量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应用正交实验以茶膏中特征物质含量及感官评价为依据,对普洱生茶膏加工工艺进行优化,并探究了普洱茶膏浓缩过程中特征成分的变化。优化的普洱茶膏加工条件:茶水比为1∶20,浸提温度为80℃,浸提时间为35 min,浓缩温度为100℃,此条件下普洱茶膏中特征物质综合含量最高,感官评价得分也相对较高。在普洱茶膏加工的浓缩过程中,茶多酚、氨基酸含量下降,茶黄素、茶红素含量先升后降,茶褐素则不断累积。本研究制得的茶膏感官评价得分和特征物质含量都高于市售茶膏,优化工艺合理、可行,为普洱茶膏加工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4.
不同干燥方法对枸杞叶茶品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获得枸杞叶的最佳干燥方法,为枸杞叶茶的加工提供理论依据,先以干燥温度或功率、干燥厚度为指标,确定枸杞叶茶热风干燥和微波干燥的最佳工艺参数;再以枸杞叶茶茶汤中茶多酚类总量、水浸出物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为指标,结合感观评定,对两种干燥工艺的枸杞叶茶进行品质比较。结果表明:热风干燥工艺的最佳温度100℃,平铺厚度1.0cm,烘干时间60min;微波干燥的最佳功率540W,平铺厚度1.0cm,烘干时间6min;将两种干燥方法所得枸杞叶茶作比较,其中微波干燥处理的枸杞叶茶色泽较绿,口感较好,营养成分较高,有利于获得高品质的枸杞叶茶。  相似文献   

5.
不同干燥方式对茶树花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树花与茶鲜叶的生化成分大体一致,富含茶多酚、茶多糖、游离氨基酸、超氧歧化酶(SOD)和咖啡碱等生物活性成分,具有极高的开发利用价值。研究探讨真空冷冻干燥、恒温烘箱烘干和微波干燥等干燥方法对茶树花干花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真空冷冻干燥的茶树花干花更好保存了茶树花的外形、香气和色泽;烘干茶树花外形相对自然,色泽加深,甜香较高;微波干燥的茶树花干花外形皱缩、色泽偏暗,甜香高长,带火功香。(2)真空冷冻干燥的茶树花干花水浸出物含量、可溶性糖、茶多糖、茶多酚、茶皂素和游离氨基酸含量最高;微波干燥茶树花干花的水浸出物含量、茶多糖、茶多酚高于烘干茶树花,可溶性糖含量低于烘干茶树花干花;3种加工方式的茶树花干花的咖啡碱与总黄酮含量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6.
从渥堆普洱茶样中分离纯化得到一个酵母菌菌株,使用该菌株对普洱茶生茶样进行发酵,对发酵前后茶叶中的重要风味化学成分(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黄酮、儿茶素和茶色素)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经过酵母菌发酵,茶样中的茶多酚、儿茶素、茶黄素的含量增加,而氨基酸、咖啡碱、黄酮、茶红素、茶褐素的含量减少,与渥堆发酵普洱茶有一定差异,因此酵母菌对普洱茶的品质形成具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四种不同年份普洱茶中茶多酚与咖啡碱成分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玲  熊智  孙浩  缪福俊 《食品工业科技》2011,(10):132-134,138
分别用紫外分光光度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存储7年、5年、3年、1年的普洱茶中茶多酚与咖啡碱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普洱茶中茶多酚与存储年限呈负相关.第五年时茶多酚急剧下降;四种茶叶中咖啡碱与存储年限也呈负相关,但是咖啡碱的含量随储存年限的下降不明显。经过感官测试,年份越久远的普洱茶的颜色和香味越好,其原因是普洱茶在储存过程中茶多酚与咖啡碱可能转化为起色物质和增香物质,但是普洱茶储存过程中化学、生物的转化等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牡丹花茶制作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牡丹花瓣为原料,通过比较不同工艺组合对花瓣中黄酮、茶多酚、还原糖成分含量的影响,筛选出了制作牡丹花茶的最佳工艺组合为:在盛开期于上午采收花瓣,微波700 W杀青60 s,80℃热风干燥。按此工艺制作的牡丹花茶黄酮含量为2.79%、茶多酚含量16.32%、还原糖含量4.97%。通过加工工艺制作的牡丹花茶品质好,感官评价高。  相似文献   

9.
微波技术在茶叶加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介微波工作原理,综述微波技术在茶叶加工的杀青工序、辅助萃取茶多酚、咖啡碱、茶多糖等药效成分、干燥工序以及在测定茶叶中农药和重金属残留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摘 要:目的 探究云南高山普洱茶渥堆过程滋味和汤色品质的动态变化。方法 采用云南省高海拔地区生产的普洱茶为研究样本,通过理化成分测定、色差测定和感官审评的方法对普洱茶渥堆过程中主要品质成分及茶汤色差值变化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性分析探讨了相应指标与滋味、汤色品质之间的关系。结果 在整个渥堆过程中,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水浸出物、儿茶素等物质含量均显著降低,咖啡碱含量变化不明显。以茶多酚为主体,生成的茶黄素和茶红素含量先升后降,茶褐素含量显著增加。渥堆过程中,茶汤 L*(明亮度)逐渐降低,红(a*)和黄(b*)色调增强。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茶多酚、大多数儿茶素、水浸出物等物质与滋味品质呈负相关,茶褐素可以正向促进普洱茶的滋味和汤色品质。结论 茶多酚和茶褐素是普洱茶渥堆过程中滋味和汤色品质形成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11.
丁世环  张嘉杨  鲁群岷 《食品工业科技》2018,39(18):187-192,200
为了解决普洱茶茶渣所带来的环保问题,本研究探讨了普洱茶茶渣中茶多糖超声波提取的优化工艺,并研究了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下的茶多糖的抗氧化性。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进行响应面试验,制定了茶多糖超声波辅助提取工艺的4因素3水平响应面法试验设计方案。研究结果表明,普洱茶茶渣中茶多糖超声波提取的最佳试验因素组合为:浸提温度为100 ℃、浸提时间为120 min、料液比为1:30 g/mL,超声波功率为420 W。在此条件下,茶多糖得率为2.29%。该工艺所得茶多糖对羟基自由基以及超氧离子自由基均具有较强的清除能力:当茶多糖浓度为3.2 mg/mL时,茶多糖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达到最高,为60.37%;当茶多糖浓度为2.4 mg/mL时,茶多糖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达到最高,为53.91%。  相似文献   

12.
为优化茶多酚的超高压提取工艺,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选择乙醇浓度(X1)保压时间(X2)及作用压力(X3)为自变量,茶多酚提取得率(Y1)为响应值,利用Box-Benhnken 中心组合试验和响应面分析法,研究各自变量交互作用及其对茶多酚提取得率的影响,模拟得到二次多项式回归方程的预测模型,并确定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60%、保压时间1.5 min和作用压力300 MPa。在该条件下茶多酚提取得率的预测值为31.07%,验证值为30.87%,误差为2.59%。预测模型的标准回归方程为Y1=776.3561-1.3356X1+123.093X2+163.7406X3-274.2023X1X1-145.2251X2X2。  相似文献   

13.
响应面法优化微波辅助提取普洱茶中茶色素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龚文琼  刘睿 《食品科学》2010,31(8):137-142
研究云南普洱茶中茶色素的提取工艺。采用微波辅助提取方法,在研究提取时间、料液比、微波功率及提取次数等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进行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试验,采用响应面法分析和典型性分析,确定普洱茶中茶色素的最优提取工艺。结果表明:提取时间对提取得率有极显著影响(P < 0.01),微波功率对提取得率有较显著影响(P < 0.05),而料液比对提取得率的影响不显著,最优化的提取工艺为提取时间9.48min、微波功率640W、料液比1:58.79,在该条件下进行微波辅助提取,普洱茶中茶色素的提取得率能达到理论预测值的97.5%。  相似文献   

14.
以大红柑柑普茶为原料,应用超声辅助法分别提取陈皮和普洱茶中的总黄酮,提取液经AB-8大孔树脂纯化,旋蒸浓缩得到待测液。将陈皮、普洱茶总黄酮按照浓度比3∶1、1∶1、1∶3混合,测定样品总黄酮溶液和VC对·OH、ABTS^+·和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总还原力。结果表明,陈皮和普洱茶总黄酮均有较好的抗氧化作用,各复配组自由基清除率的IC50 mix均小于IC50add且在95%置信区间内有显著性差异,陈皮和普洱茶总黄酮相互作用指数(γ)在各组中均小于1,表明陈皮和普洱茶总黄酮具有协同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以不同成熟期新会茶枝柑的柑皮为原料制得的4种柑普茶和1种橘红普洱为研究对象,采用气相离子迁移谱(GC-IMS)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HS-SPME-GCMS)对比分析不同种类样品的挥发性风味。结果表明,橘红普洱的风味化合物与新会柑普茶的截然不同,胎柑与其他三类柑普茶的特征指纹峰也有明显差异。随着新会柑果的不断成熟,所制得柑普茶的风味物质发生显著变化,有些物质含量减少,如戊醛(Pentanal)、己醛(Hexanal)、环己酮(Cyclohexanone)等,有些物质含量增多,如2-己烯-1-醇(2-Hexen-1-ol)、苯乙醛(Benzenacetaldehyde)等。芳樟醇、α-松油醇、香兰素、α-蒎烯等化合物是柑普茶区别于其他普洱茶的特征风味化合物。HS-GC-MS的分析结果与GC-IMS的分析结果相一致,可依据这类特征化合物的含量对新会柑普茶进行快速分类鉴别。  相似文献   

16.
云南普洱茶砷和汞的含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集云南省5个地区13个普洱茶主产地的150个茶叶样本,对普洱茶中砷和汞的含量进行分析。样品中砷的含量为0.026~0.37mg/kg(md);汞的含量为0.0014~0.020mg/kg(md),并有85.9%的样品未检出汞,砷和汞的检测结果符合农业部质量标准。结果表明,云南西双版纳、思茅、临沧、保山、大理普洱茶中砷、汞富集存在地区性差异,生茶和熟茶这两种不同加工工艺可以影响产品砷和汞的终含量,但均未影响普洱茶的质量安全,以云南五地区为代表的中国普洱茶目前砷、汞质量安全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17.
洋参普洱茶的抗疲劳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考察洋参普洱茶的抗疲劳作用,为产品开发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小鼠转棒停留时间、负重游泳时间及肝糖原测定实验,与标准普洱茶比较洋参普洱茶的抗疲劳作用。结果:ICR小鼠以每次1.25、2.5、5.0g/kgbw连续灌胃7d(每天1次),标准普洱茶和洋参普洱茶中、高剂量均能明显延长小鼠在转轮上的停留时间;连续灌胃14d,两样品均能不同程度延长负重小鼠的游泳时间,以洋参普洱茶作用较强;连续灌胃10d,两样品均能不同程度提高静态小鼠的肝糖存储。结论:两种茶均有一定抗疲劳作用,同等原茶剂量的洋参普洱茶抗疲劳作用略比标准普洱茶强。  相似文献   

18.
采用咖啡碱和氨基酸中碳氮稳定同位素比率分析方法(气相色谱-燃烧-同位素比值质谱,GC-C-IRMS)开展不同年份普洱生茶真实性认证研究。化学计量学分析表明,基于茶叶咖啡碱和氨基酸中碳氮稳定同位素比率结合化学计量学模型可以对不同年份普洱生茶进行有效区分,预测和验证准确率均达到80%以上,其中BP-ANN认证性能最优,预测和验证准确率均达到100%;进一步筛选和鉴定,得到不同年份普洱生茶的3种化学标记,包括δ15NThea、δ13CGlu和δ15NGlu。因此,基于GC-C-IRMS分析的咖啡碱和氨基酸中碳氮稳定同位素比率分析方法可以用于不同年份普洱生茶的真实性认证。本研究初步建立了普洱生茶产品认证的指标体系及技术体系,也为其他食品的认证研究提供研究思路和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19.
云南普洱茶保健功效的研究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简单介绍了普洱茶的品质特征,对普洱茶的保健功效在国内外的历史记载进行综述,分析了对普洱茶保健功效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普洱茶生茶与熟茶对大鼠营养生理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普洱茶生茶与熟茶对大鼠营养生理功能的影响。方法:生长期SD大鼠30只,分为3组,每组10只,饲喂人工半合成饲料。普洱茶生茶组和普洱熟茶组的人工半合成饲料中分别添加6%的普洱茶生茶和熟茶粉。各组饲料的能量、蛋白质、脂肪和纤维素含量均保持一致。采用对喂法喂养30d,观察有关营养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两个普洱茶组大鼠体质量、食物转化率、血清和肝脏中甘油三酯以及游离脂肪酸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熟茶组和生茶组体质量分别比对照组降低9.6%和7.3%;血清甘油三酯水平分别比对照组降低47.1%和32.2%。熟茶组大鼠血清HDL-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清LDL-C水平两个普洱茶组均有所升高(P<0.05)。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普洱茶生茶组比对照组升高2.5%,血清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含量生茶组和熟茶组分别比对照组降低27.0%和20.8%(P<0.05)。结论:普洱茶能够生理性控制正常大鼠的体质量增长,显著降低体内甘油三酯水平,有明显的减肥降脂功效,熟茶的减肥降脂效果优于生茶,对正常大鼠胆固醇代谢没有明显影响。普洱茶还能够降低血清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含量,提高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有较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