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不同含油量的甘蓝型油菜品种或品系为材料,采用ELISA法检测了油脂累积过程中乙酰辅酶A羧化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磷脂酸磷酸酯酶、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等4种关键酶在不同发育时期的种子和角果皮中的酶活性变化,并分析了酶活性与种子含油量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含油量的油菜品种在种子和角果皮中酶活性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开花后第17天至第24天迅速增加,第38天时达到峰值,然后逐渐下降,但角果成熟时间较短的酶活性下降很快,如花油8号的角果成熟期只有40.2 d,比其他3个品种早熟1周。相关性分析表明种子中DGAT、PPase、G6PDH的酶活性与菜籽含油量呈极显著正相关,ACCase酶活性与菜籽含油量呈显著正相关,而角果皮中ACCase、G6PDH、PPase、DGAT的酶活性与菜籽含油量呈正相关,但没达到显著水平,其中4种酶的酶活性与菜籽含油量的相关性大小依次为DGAT、PPase、G6PDH、ACCase。因此,在进行高含油量油菜品种选育时应着重考虑油脂累积中DGAT、PPase的基因表达水平和酶活性水平。  相似文献   

2.
以不同含油量双低油菜品系为材料,测定了发育种子中ATP-柠檬酸裂解酶(ACL)活性及脂肪酸含量的动态变化,分析了ACL酶活性与含油量、脂肪酸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授粉后32d和39d酶活性与含油量都呈显著正相关,说明ACL酶活性对含油量有重要影响;ACL酶活性峰值与成熟种子油酸含量也呈现显著正相关,说明ACL酶活性高可能增加菜籽中油酸含量。  相似文献   

3.
陈兆波  余健 《中国油料》2010,(2):303-308
分析了我国油菜生产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油菜科研对策:(1)加强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一步提高油菜产量;(2)挖掘高含油量油菜资源,加强油脂形成的基础研究,进一步提高油菜的含油量;(3)改善菜籽油脂肪酸组成,改良其营养品质,提高商业价值;(4)加强早熟品种和适合机械化收获品种的培育;(5)加大油菜转基因研究。  相似文献   

4.
长链脂酰CoA合成酶(LACSs)在脂肪酸的合成代谢与分解代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把游离脂肪酸活化为脂酰CoA硫酯。pXT166经证实具有编码长链脂酰CoA合成酶活性。本研究通过酵母互补实验验证了pXT166具有LACS的酶活性。分析该基因编码蛋白的底物偏好性显示,长链饱和脂肪酸是其优先底物。RT—PCR分析表明,在不同油脂含量的油菜品系种子中,授粉后35d,该基因在高含油量的种子中表达更强,表明pXT166参与了油菜种子中油脂的合成,与种籽含油量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在农作物育种工作方面,已普遍重视对品质的研究,开展了大量的品质分析工作,并已取得不少新成就,而油菜是我国的主要油料作物,不仅是人民的主要食用油,而且在工业上也用途广泛,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作物不仅要求高产量,同时还要求好的品质,油菜的含油量,不仅体现了品种的品质优劣,它直接关系到油脂的生产量,所以选育高含油量的油菜新品种,就是当前应解决的主要研究课题,然而,我国大量的油菜品种含油量状况却没有一个较全面的分析,致使在育种工作中选用亲本时,存在较大的盲目性,本研究征集了全国油菜品种共千余份,全面地进行了含油量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6.
菜籽含油量约40%,制油后的残渣(约50%)叫菜籽饼粕。菜籽饼粕经过适当的加热处理、干燥、粉碎后可以作饲料。 一、组成成分 油菜是属于十字花科的植物,可分为两类:甘蓝型和白菜型。它们的特征如表1所示。 日本菜籽饼粕的标准是,水分13%以下,粗蛋白质33%以上,粗纤维13%以下,灰分7%以下。 与其他植物蛋白相比,菜籽饼粕的问题是,对其值量评价不一致,因品种或者实验  相似文献   

7.
采用不同预处理方法分别对双低油菜品种、双高油菜品种菜籽中油脂的萃取动力学进行比较研究 ,建立未破碎菜籽的萃取动力学模型 ,以确定其油脂的萃取参数和预处理方法对萃取的影响。结果表明 :采用平板模型对未破碎油菜籽所建立的指数数学模型能较好地描述其油脂的萃取过程。菜籽品种对油脂的萃取特性有较大影响。 6 0 2油菜籽品种的原料含油率稍高 ,萃取过程的油脂扩散系数较大 ,萃取后的残油量较低。蒸炒和轧片都可以提高油脂的扩散系数 ,降低残油量。其中以轧片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8.
以高含油量油菜品系为材料,研究角果发育过程中种子和果皮油份积累与主要脂肪酸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高含油量品种在角果发育早期油份的合成与积累较为缓慢,开花后20d种子含油率仅占成熟种子油份含量的8.35%~12.32%,角果发育中期是油份含量增加最快的时期,开花后40d种子含油率占成熟种子油份含量的72.89%。94.73%,籽粒成熟时油份含量达到最大值。果皮的油份积累与种子相反,随角果发育油份含量依次下降,两者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95。种子和果皮的二十碳烯酸、芥酸合成规律明显不同。种子的7种主要脂肪酸组成中芥酸和二十碳烯酸与16碳、18碳脂肪酸含量均呈负相关,亚麻酸和亚油酸与棕榈酸、硬脂酸和亚油酸含量均呈正相关,与油酸含量H2和H27为正相关,H1和H28为负相关。而油酸与其它脂肪酸的相关关系较为复杂,与棕榈酸、硬脂酸和亚油酸、亚麻酸的相关关系有正相关,也有负相关,可见油酸的合成与积累不仅与棕榈酸、硬脂酸有关,还会影响亚油酸和亚麻酸的含量,这是创新油菜高油酸材料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为建立快速观察油茶种子油体的方法,揭示油茶种子含油量与其子叶贮藏细胞内油体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冰冻切片、荧光染料尼罗红染色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相结合技术,对不同含油量的7个油茶品系种子油体进行观察。研究表明:油茶油体为球形,直径平均为2.52μm,标准差为1.99μm,且不同含油量的油茶种子油体分布和数量存在明显差异,油茶种子油体截面积之和与其含油量呈显著正相关。研究结果可为油茶高油品系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以甘蓝型油菜品种中双10号(ZS10)和中油杂5号(ZYZ5)为材料,研究迟直播条件下氮、磷、钾的"3414"肥料效应,确定最佳施肥量以减少迟直播对油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各施肥处理对总生育期和苗期各指标影响不大。ZS10的主花序长、总角果数、千粒重与氮肥显著相关;ZYZ5的实际产量与氮肥显著相关。磷肥与各性状间关系不显著;钾肥与ZS10的每角果粒数、ZYZ5的实际产量达到显著相关。随着氮肥增加,菜籽含油量下降而蛋白质增加;磷肥对菜籽蛋白质含量和含油量影响不大;适量的钾肥有利于含油量的增加但对蛋白质含量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1.
以牡丹籽壳低聚茋类化合物粗提物为原料,采用大孔吸附树脂富集纯化牡丹籽壳中的低聚茋类化合物,并研究树脂富集前后低聚茋类化合物对牡丹籽油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HPD-100大孔吸附树脂较适合牡丹籽壳中低聚茋类化合物纯化,树脂的最佳吸附工艺:上样量100 mL,上样质量浓度为1.23 mg/mL,上样流速为2 BV/h;最佳洗脱工艺:体积分数为60%的乙醇溶液,洗脱体积为8 BV,流速为3BV/h。在优化的最佳条件下,牡丹籽壳中低聚茋类化合物的保留率为94.11%,总茋类化合物质量分数从12.32%提高至32.89%,提高了2.67倍。牡丹籽壳低聚茋类化合物抗氧化试验表明低聚茋类化合物可以有效延缓牡丹籽油的过氧化反应,其抗氧化性明显优于维生素C。研究表明,HPD-100大孔吸附树脂可以用于牡丹籽壳中低聚茋类化合物的富集分离,牡丹籽低聚茋类化合物是一种很有潜力的天然、安全、高效的抗氧化剂。  相似文献   

12.
以低聚茋类化合物提取率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油用牡丹籽饼粕中低聚茋类化合物的提取条件,并对提取物的抗菌、抗氧化及抑制肿瘤细胞活性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油用牡丹籽饼粕低聚茋类化合物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为70%,液料比为40∶1 m L/g,水浴温度70℃,超声时间40 min,在此条件下低聚茋类总提取率达到6.39%。活性测试显示油用牡丹中低聚茋类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抗菌、抗氧化和抑制肿瘤细胞的活性。  相似文献   

13.
采用水代法研究腰果油的最佳提取工艺,分别以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和离心力为单因素研究其对提油率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设计实验确定腰果油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1 g/mL、提取时间4 h、离心力4800 r/min,最佳条件下获得的提油率为74.39%。采用水代法得到的腰果油色泽浅黄澄清透明,具有腰果固有的清香味。理化指标测定结果表明,油的酸价为0.65mg/g,碘值为14.25g/100g,皂化值为186mg/g,符合国家标准,过氧化值未检出。水代法提取腰果油的脂肪酸分析表明腰果种仁中含有的脂肪酸主要有棕榈酸,含量10.32%,油酸62.87%,和亚油酸25.36%。  相似文献   

14.
以丙酮为提取溶剂,考察了超声波功率、液固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和提取次数对盐藻油得率的影响,并对不同方法所得盐藻油的理化性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超声波功率和提取次数对盐藻油得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其余各因素影响的主次顺序为:超声温度液固比超声时间,超声波辅助提取盐藻中油脂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液固比29 mL/g、超声时间47 min、超声温度48℃,在优化条件下,盐藻油的得率最高为16.20%。常规回流提取、微波提取和超声波提取对盐藻油的理化性质没有显著影响,盐藻油的黏度(40℃运动黏度80 mm~2/s)和酸值(10 mgKOH/g)较高,需要经过降酸降黏处理后才能被加工利用。  相似文献   

15.
余甘子柠檬饮料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余甘子和柠檬为主要原料,研究了余甘子柠檬饮料的生产方法。利用饮料加工的基本理论探讨了该饮料的加工工艺,并对其质量控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证明,采用该方法制作的余甘子柠檬饮料口味纯正,营养丰富,适合于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6.
The use of two concentrations of common salt (0.6 and 1.2%) as coadjuvant for the physical extraction of olive oil has been tested at a laboratory scale and compared with those tests which did not use a coadjuvant or used talc, the only coadjuvant that is allowed according to EC regulations, using the fruits of six different olive varieties (Olea europaea L. cvs. Arbequina, Hojiblanca, Lechín, Manzanilla, Picual, and Verdial). Common salt systematically allowed a higher oil yield than the controlled extraction without coadjuvants, with similar recovery rates to those values obtained when using the more expensive alternative of talc. Physico-chemical quality parameters of the virgin olive oils were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he use of this coadjuvant. However, the levels of oil stability, pigment content or intensity of bitterness were slightly increased. Salt addition seems to be a feasible alternative for the improvement of oil extraction. No appreciable advantages were observed when using the higher concentration of salt tested.  相似文献   

17.
选取PET塑料桶及PET塑料桶装大豆油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储藏期间PET塑料桶中DEHP向大豆油中迁移的规律,建立了DEHP迁移的数学模型.采用超声波法提取DEHP(55℃、40 min),采用GCMS法检测DEHP迁移量,PET塑料桶中DEHP检出量为4.594 mg/kg,大豆油中DEHP最大检出量为1.292 mg/kg,最大迁移率为28.12%.以储藏温度(A)和储藏时间(B)为试验因素,大豆油中DEHP迁移检出量为试验指标(Y),进行均匀试验设计及响应面分析,DEHP迁移规律的数学模型为:Y=0.77+0.089A+0.11B-0.013AB +0.039A2 +5.072×10-3B2.经响应面分析,大豆油中DEHP的迁移量与储藏温度和储藏时间呈正相关性,随着储藏温度的升高和储藏时间的延长,大豆油中DEHP的迁移量也逐渐升高,储藏温度和储藏时间的交互作用对DEHP的迁移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各种纺织材料含油量的测定,对纤维油脂快速抽出器测定纺织材料含油率的方法进行探讨、分析。结果表明:纤维油脂快速抽出器二次缓流法具有快速、操作简便,能获得与索氏法相同的精确度。  相似文献   

19.
应用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在内的加性-显性-母体遗传模型(ADM模型)及非条件和条件方差分析方法,分析不同环境下油用向日葵籽实含油率在发育时期的数据资料,估算油用向日葵籽实含油率在某一发育时间(0→t)或某一特定发育时间段(t-1→t)的发育遗传效应.结果表明,油用向日葵籽实含油率的表现主要取决于显性遗传效应和母体遗传效应.种子核基因、二倍体母体植株基因在粗脂肪积累的不同发育时期存在着表达水平上的差异,加性遗传效应和母体效应存在发育期间的间断表达现象.其主要表现为,开花后0 ~ 10d和30~40d的时段内未能检测到加性遗传效应,25d120d时段是加性效应表达的高峰期;显性效应在开花后的45d内均有极显著水平的表达,其中在开花后的15 ~ 30d的时段是显性微效多基因被激活及表达的活跃期,即杂种优势表现最为突出的时期;母体效应在开花后的35 ~ 45d内有较高水平的表达,其中最活跃期为开花后的40d135d时段;在开花后的20d内(开花后初期和中期),基因效应的表达易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大气压化学电离(APCI)源-质谱/质谱仪(MS/MS)对不同等级橄榄油中的甘油二酯(Diacylglycerol,DAGs)和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AGs)进行测定。试样用丙酮稀释后,采用C18色谱柱分离,以丙酮-乙腈(1:1,v/v)作为流动相,等度洗脱,大气压化学源-质谱/质谱仪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对测得的DAGs和TAGs进行化学计量学分析,以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偏最小二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建立不同等级橄榄油的判别模型,并采用层次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ing analysis,HCA)对模型中的橄榄油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PCA和PLS-DA两种方法都能鉴别不同等级的橄榄油,并且所有橄榄油均可正确分类。DAGs中的LL、OO以及TAGs中的OLLn、LLL是橄榄油等级鉴别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