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采用CO2超临界萃取法和酒精热浸提法提取丢糟中的微量成分,通过气相色谱分析其主要酯类物质的含量,结果表明:(1)两种方法均未能提取丢糟的乙酸乙酯;(2)CO2超临界萃取法提取了丢糟的乳酸乙酯、己酸乙酯、丁酸乙酯和戊酸乙酯4种乙酯,而酒精热浸提法只有乳酸乙酯和戊酸乙酯2种乙酯,且后者乳酸乙酯的含量275.92855mg/100g远远大于前者的11.89551mg/100g。因此,就提取丢糟中主要酯类成分的效果来看,CO2超临界萃取法优于酒精热浸提法。  相似文献   

2.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丢糟和优质白酒中的微量成分进行分析,并构建了色谱指纹图谱.结果表明,丢糟中低沸点的醛酮醇类种类少、含量低.丢糟中的酸类以乙酸和己酸为主,大多数酸的含量低于优质白酒.丢糟中的酯类以乳酸乙酯为主,占总酯的71.5%,其次是己酸乙酯和棕榈酸乙酯,含量均在0.11575 g/kg左右,这3种酯共占总酯的91.5%,与优质白酒的酯种类的构成迥然不同,表明毛细管柱气相色谱内标法分析结果合理,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3.
研究采用固定化乳酸菌作用麦糟生产L-乳酸,使用一个5升蒸汽喷发反应器,通过蒸汽喷发处理使麦糟液化来获取糖浆。当1kg湿麦糟在30kg/cm^2压力下处理1分钟可从液化麦糟获得60g总糖,而且当液化麦糟添加糖化酶、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时可生成1.3%(w/v)葡萄糖、0.4%(w/v)木糖和0.1%(w/v)阿拉伯糖。使用鼠李糖乳杆菌NBRC14710从添加吐温80的液化麦糟生产L-乳酸。  相似文献   

4.
探讨了白酒厂发酵丢糟原料NaOH.过氧乙酸预处理后,多酶复配糖化制备糖液的工艺。研究发现,白酒丢糟经预处理(2%NaOH,固液比1:10(w:v),85℃,90min;6%过氧乙酸,固液比1:5(w:v),75qC,90min),固体中96.20%纤维素被保留,71.90%木质素被去除;预处理后固体部分利用多酶复配糖化,在主要添加纤维素酶NS22086的基础上,补充B.葡萄糖苷酶NS22118、木聚糖酶NS22083、复合酶NS22119、复合酶NS22002及葡萄糖淀粉酶NS22035,经48h糖化水解,酶解液中总糖(以还原糖计)、葡萄糖和木糖浓度分别为107.30g/L、57.44g/L和16.53g/L。该条件最终得到酶解液中总糖、葡萄糖和木糖产率分别为659.13mg/g、317.22mg/g和96.01mg/g(预处理后干丢糟)的较高水平,为进一步利用生物质材料降解糖制备燃料酒精、食用酒精、食用冰乙酸以及焦糖色的工艺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5.
以葡萄籽为原料,分别采用亚临界流体萃取法、超临界CO_2萃取法、溶剂浸提法、冷榨法和热榨法提取葡萄籽油,研究不同制油工艺对葡萄籽油酚类物质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亚临界油多酚含量最高,总酚含量为418.56 mg/kg,类黄酮含量为155.60 mg/kg,黄烷-3-醇含量为75.50 mg/kg;超临界油多酚含量最低,总酚、类黄酮和黄烷-3-醇含量分别为23.15、0.87、5.81 mg/kg。对葡萄籽油中7种单体酚定量分析可知,亚临界油酚类物质含量相对其他工艺普遍偏高,其没食子酸、表儿茶素、儿茶素含量分别为625.09、650.35、565.40μg/100 g;热榨油的原儿茶酸含量最高,为541.56μg/100 g。DPPH、ABTS、ORAC和Fe~(3+)还原实验表明,亚临界油抗氧化活性最强;除原儿茶酸外,葡萄籽油酚类物质与抗氧化活性呈显著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选用金丝小枣(Ziziphus jujuba)为材料,采用有机溶剂浸提法和快速溶剂萃取法提取金丝小枣多酚。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设计正交试验,筛选最佳提取方法及最优条件组合,比较金丝小枣多酚的提取率。试验结果表明:有机溶剂浸提法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提取时间90 min、乙醇浓度60%、料液比1∶15(g/mL)、提取温度70℃,在此条件下,金丝小枣多酚提取率为9.85 mg/g。快速溶剂萃取法的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醇浓度70%、萃取时间16 min、循环次数2次、萃取温度60℃,多酚提取率为10.85 mg/g,其用时最短。  相似文献   

7.
用黄酒丢糟代替部分大米制料酒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孙国昌  张水娟 《中国酿造》2004,(7):29-29,34
丢糟营养丰富,可用来代替部分大米制料酒。加糟36%,加水200%,制成的料酒酒度为15.6%(v/v),氨基酸态氮提高0.25g/L,酯提高0.16g/L,同时减少用曲4.36%,出酒率提高75%。  相似文献   

8.
酱香型白酒丢糟中类黑精的检测及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酱香型白酒丢糟为研究对象,提取并测定丢糟中类黑精,采用单因素及正交试验优化丢糟中类黑精提取工艺。结果表明,乙醇溶液浸提类黑精的最佳工艺为提取时间3 h,提取温度55 ℃,料液比1∶25(g∶mL)。此优化条件下,类黑精提取率为51.25%。超声辅助溶液浸提类黑精的最佳提取工艺为超声时间25 min,超声温度75 ℃,料液比1∶37(g∶mL),乙醇体积分数50%,超声功率为320 W。此优化条件下,类黑精提取率为72.37%。结果表明超声辅助溶液浸提法优于乙醇溶液浸提法。  相似文献   

9.
利用酿酒蒸馏冷却水对浓香型白酒丢糟进行洗糟处理,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研究丢糟:冷却水、冷却水温度、洗糟时间对洗糟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影响丢糟洗糟效果的因素依次为洗糟时间>丢糟:冷却水>冷却水温度,洗糟最佳条件为丢糟∶冷却水1∶2(g∶g)、冷却水温度70 ℃、洗糟时间40 min,在此条件下,得到的洗糟水微量成分丰富,包括酯类9种、酸类6种、醇类4种和醛类3种,其中,总酸达到75.3 mg/100 mL、总酯达到19.6 mg/100 mL。  相似文献   

10.
对活性干酵母在红糟、丢糟中的应用研究表明:①地温在10℃以下,活性干酵母在红糟中的最佳用量为140g/甑,产酒量为95.3kg/甑;②地温在10~20℃,活性干酵母在红糟中的最佳用量为140g/甑,产酒量为83.5kg/甑;⑨地温在20~30℃,活性干酵母在红糟中的最佳用量为160g/甑,产酒量为60.2kg/甑;④地温在10℃以下,活性干酵母在丢糟中的最佳用量为120g/甑,产酒量可达63.5kg/甑;⑤地温在10~20℃,活性干酵母在丢糟中的最佳用量为120g/甑,产酒量为45.1kg/甑;⑥地温在20~30℃,活性干酵母在丢糟中的最佳用量为140g/甑,产酒量为35.2kg/甑。(孙悟)  相似文献   

11.
闽南地区小曲酒工艺特点及香味成分剖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闽南小曲酒以大米为原料,以“厦门白曲”为糖化发酵剂,用曲量少,为原料的1%左右,酒酸度低,出酒率高,60度酒原料出酒率可达63%-65%,以大缸为发酵容器。其香味成分酯类以乳酸乙酯和乙酸乙酯为主,含量均在35mg/100ml以上,占总酯的95.5%;酸类以乳酸为主,占总酸量的61%以上,乙酸占总酸的31%,两者含量均在10mg/ml以上;醇类以异戊醇和异丁醇含量最多,分别为90mg/100ml和46mg/100m以上,占总醇的80%以上。  相似文献   

12.
法国墨红玫瑰是一种可食用玫瑰花品种,玫瑰中鞣质含量丰富。研究利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提取墨红玫瑰花中的鞣质,确定最优提取工艺为:墨红玫瑰花粉碎粒度40目、萃取压力30 MPa、萃取温度60℃、萃取时间60 min、分离温度40℃、分离压力8 MPa、夹带剂乙醇浓度50%、流速15 mL/min、乙醇用量3 mL/g。最终得到超临界CO2萃取墨红玫瑰花中鞣质的提取率为44.84 mg/g。  相似文献   

13.
以淀粉加工副产物玉米胚为原料,经过超临界流体萃取脱脂及微波破壁处理后,采用热水浸提法提取谷胱甘肽,通过正交试验确定超临界流体萃取脱脂工艺条件为压力25MPa,萃取温度40℃,时间120min,CO2流量20L/h。在此条件下脂类物质萃取率57.03%,玉米胚粕含脂率0.72%。最佳热水浸提工艺条件为固液比1:20(g/ml)、浸提温度90℃、浸提液pH值3.0、浸提时间20min。在此条件下谷胱甘肽提取量为104mg/100g玉米胚。  相似文献   

14.
均匀设计优化超临界CO2提取含原花青素的葡萄籽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原花青素的提取率和葡萄籽的出油率为考察指标,利用均匀设计法对超临界CO2萃取时间、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进行了优化,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15 MPa,萃取时间3 h,萃取温度50 ℃;在最佳条件下葡萄籽出油率为(10.92±0.25)%,原花青素提取率为(23.4±7.2)mg/100 g.在加入无水乙醇夹带剂的前提下,利用超临界CO2萃取葡萄籽油,可以使油中含有原花青素,提高葡萄籽油的品质.  相似文献   

15.
以西伯利亚白刺籽为原料,应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白刺籽油,采用正交试验研究了压力、温度、时间等对萃取效果的影响,确定了萃取白刺籽油的最佳条件:压力30 MPa,温度30℃,时间150 min.对超临界萃取的白刺籽油进行了理化性质及GC/MS分析,结果显示,酸价为3.36 mgKOH/g、过氧化值为0.48g/100 g、碘值为143.2 g/100 g、皂化值为196 mg/g、水分及挥发物含量为0.12 g/100 g,其中共检测出11种脂肪酸,占总脂肪酸质量的70.75%,说明超临界CO2萃取的白刺籽油工艺稳定可靠,并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为进一步开发利用白刺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该文对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清香类酒醅中主要酸、酯类物质的方法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流动相、流速及酒醅中主要酸酯类物质提取条件(乙醇浓度、提取时间)的优化,建立了HPLC同时测定酒醅中乳酸、乙酸、乳酸乙酯和乙酸乙酯的方法。方法学验证结果表明,乳酸、乙酸、乳酸乙酯和乙酸乙酯在10.0~500.0 mg/L范围内均有着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0.999 1,加标回收率均在93.2%~104.9%,回收率及精密度试验结果相对标准偏差(RSD)<3.0%,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密度准确性。样品浓度采用外标法测定,经计算,四种物质的检出限为5.632~10.656 mg/L,符合清香类白酒酒醅定量检测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采用乙醇和水浸提法结合气相色谱法检测对泥壁窖和石壁窖两种建窖方式糟醅的风味物质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使用乙醇提取糟醅的风味物质总含量(8.912 5 g/L)高于水提取法(6.372 6 g/L)且变异系数低;使用乙醇浸提糟醅风味物质结果表明,泥壁下层糟醅的已酸乙酯含量(0.021 0 g/L)显著高于窖池其他部位糟醅,泥壁糟醅的乳酸乙酯含量(0.118 3 g/L)显著低于石壁糟醅。酸类含量以乙酸含量(1.484 2 g/L)最高。因此,在生产浓香型酒时,窖池使用泥壁窖优于石壁窖。  相似文献   

18.
李英俊 《酿酒科技》2006,(12):68-71
通过借鉴浓香型名优酒的传统工艺,结合风型酒生产工艺,对凤兼浓型白酒工艺进行技改。制曲方面调整制曲原料和配比,改革制曲工艺,包括工艺流程、润麦、原料粉碎、配料拌和、入房培养等;制酒方面采取高粱粉清蒸排杂、人工窖泥的培养、提高酒体中己酸乙酯含量等措施。结果表明,工艺技改后,酒的总酸、总酯分别增加了56%和42%,杂醇油下降18%,总酸增加0.025mg/100mL,总醇减少0.18mg/100mL;四大酯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己酸乙酯由28mg/100mL增至163mg/100mL,而乳酸乙酯、乙酸乙酯的增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相似文献   

19.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determine if the contents of phenolics and browning reaction products and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raisin extracts were closely dependent on the extraction solvent. Enhanced extraction yields were obtained from solvent containing higher water concentrations. However, total phenolic content (TPC) was highest for extracts obtained from solvent to water ratios of 60:40 (v/v), whereby the extract obtained from ethanol:water (60:40, v/v) had the highest TPC of 375 mg gallic acid equivalents (GAE)/100 g extract. HMF content was highest in extracts obtained from 60% solvent, regardless of solvent type. The extract obtained from 60% methanol had the highest HMF content at 199 μg/g extract. Although the 60% solvents provided extract with high antioxidant components, the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raisin extracts obtained from 80:20 (v/v) solvent/water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other raisin extracts obtained from different solvent concentrations. Phenolic acids, HMF, and low-molecular-weight flavonoids were responsible for the antioxidant activity, but not the high-molecular-weight flavonoi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