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无弥散项的不可压缩核废料污染问题模型建立修正迎风差分格式 ,由于压力函数比浓度和温度函数变化慢的多 ,采用两种不同的时间步长从而提高计算效率 :对压力函数采用大步长Δtp,对浓度和温度函数采用较小步长Δtc.并进行了收敛性分析 ,最后得到O(Δtc+(Δt0 p) 3 / 2 +Δt2 p+h2 )阶的l2 误差估计 .  相似文献   

2.
Na_2CO_3·3NaHCO_3(S盐)和NaCO_3·NaHCO_3·2H_2O(Tr盐)生成和分解对重碱的煅烧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采用热力学方法得出S盐和Tr盐在标准状态下生成反应的△G°和温度的关系式及非标准条件下△G和温度、压力的关系式,并由此得出在标准状态下的转换温度,和稳定存在的温度及压力范围,为探求重碱煅烧的最佳条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利用标准化因子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定量研究了操作压力、浓度和温度对超滤膜方法分离姬松茸多糖的膜通量及截留率的影响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关系式.研究结果表明:1)对通量而言,压力、浓度和温度均是显著性影响因素,其中压力和温度为正贡献、浓度为负贡献,影响程度依次为:浓度(78.3%)>压力(16.61%)>温度(5.09%);2)对截留率而言,压力和浓度是显著性影响因素,温度是影响因素但不是显著性影响因素,压力和温度为负贡献、浓度为正贡献,影响程度依次为:压力(47.35%)>浓度(42.7%)>温度(9.95%);3)得到了膜通量(J)及截留率(R)与压力(P)、质量浓度(p)和温度(T)之间的定量关系式.  相似文献   

4.
BP神经网络训练的函数变步长搜索调整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深入分析了BP神经网络的步长调整,采用函数变步长搜索法来提高网络的学习速度,提出一种新的改进的BP算法,该算法在速度和收敛性方面比传统BP算法优越。  相似文献   

5.
以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正辛醇——水和芳烃类所组成的微乳液,研究醇从油相转移到界面相时的自由能变化,以及温度对它的影响。然后计算出熵和焓的变化。可以发现,这些热力学函数值的对数与芳烃的侧链碳原子数(n)呈线性关系:In(-△G_(s→i)~o)=-8.669+0.1175nIn△H_(s→i)~o=12.04-0.604nIn△S(s→i)~o=6.32-0.55n这些关系我们还不能从微观上进行讨论,但对微乳液的构成和稳定性的讨论是重要的。本文还对各种异构体对微乳液影响也进行了实验和讨论。  相似文献   

6.
本文提出一个新的N函数条件——△α条件。应用此条件,我们研究了各种不同N函数之间的关系,得到:N_△~2N_(△3)∩N_(△α),N_(△3),∪N_(△α)N_(△φ),N_(△3)与N_(△α)互不蕴含;N_△,N_(△2)∩N_(M△),N_(△2)∪ N_(M△)N_(△2),N_(△2)与N_(M△)互不蕴含。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介绍集成电路生产中硅外延的化学过程(单晶的生长反应与腐蚀反应)热力学函数△G~0_T 及 KP 的计算方法—自由焓函数法及其近似计算法和原理。并通过函数的具体计算、讨论外延工艺中对温度及 sicl_4浓度等控制的必要性、以及硅单晶层能顺利生长的化学反应条件。  相似文献   

8.
利用△r及△rG_m~θ(298.15K)和△rS_m~θ(298.15K)的热力学函数值导出了求取不同温度下的△rG_m~θ(T)的关系式,回避了一些冗长积分,可使计算简化,便于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9.
煤对钙离子的吸附及其表面分形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静态吸附法研究了Ca~(2+)在煤表面的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用Langmuir和Freundlich方程对吸附等温线进行了拟合,并用Freundlich吸附分形模型计算了不同温度下煤颗粒表面的分形维数.动力学曲线表明Ca~(2+)在煤表面的吸附量先逐步增加,吸附50 min后吸附量趋于平衡;相关热力学函数(△G,△H,△S)计算结果表明煤对Ca~(2+)的吸附是一个熵增吸热过程;Ca~(2+)在煤表面的吸附等温线遵循Langmuir方程和Freundlich方程,但Freundlich方程拟合的线性相关性更好;在温度为298,308和315 K下,运用Freundlich吸附分形模型计算煤颗粒表面的分形维数分别为2.640,2.841和2.879.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给出的新结果是:(1)三角域上Franklin函数的表达;(2)三角域上Rademacher函数的定义;(3)三角域上Walsh函数的构造.研究中采用面积坐标和二进坐标分离技巧,完成了对Walsh函数的定序.  相似文献   

11.
针对地表动态沉降的非线性和随机性特征,且沉降大致呈现"S"形曲线发展,最终趋向于稳定状态,采用Richards函数进行动态预计。基于采动区地表下沉Richards模型求取参数较为复杂,引入变步长果蝇优化算法(FOA)思想,建立采动区地表下沉动态预计的变步长FOA—Richards模型,以提高预测精度。工程实例分析表明,变步长FOA—Richards模型符合理想的时间函数特征,能够较好地预计出动态下沉值及下沉速度,且精度可靠性较高。  相似文献   

12.
罚函数乘子的初值选取和多步长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较大规模非线性问题本身的复杂性,罚函数乘子的初值选取是罚函数乘子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另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步长选取。通过分析罚函数的基本作用和较大规模非线性系统各变量梯度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罚函数乘子初值选取时应考虑的问题和多步长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3.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TritonX—100)溶液具有温度升高粘度上升的异常现象。我们研究了各种盐类存在下,温度对粘度影响。可以发现,相对粘度的对数与1/T呈线性关系,从直线的斜率可得活化自由能(△G~*)。粘性流体的活化焓(ΔH~*)和熵(ΔS~*)均可计算得到,而ΔS~*数值太小忽略不计。这些函数均受外加盐类性质、浓度等影响。从这些热力学函数,我们对胶束构型转化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多维重调和方程的基本解及有关边值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广义函数的意义下,利用拉氏方程的基本解讨论了二维、三维双调和方程的基本解,并且进一步给出了n重调和方程的基本解的表达式。最后通过引入格林函数同方程△3△3u=f(x,y,z)的边值问题的解的积分表达式。  相似文献   

15.
页岩储层润湿性及孔隙结构对吸附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氮气吸附法和高压压汞法对基质孔隙和有机质孔隙进行分类,并构建了2个分段函数模型对吸附特征进行描述。结果表明,有机质孔隙表面为油润湿,基质孔隙表面为水润湿,且水相接触角和油相铺展程度差异较大。在储层温度和压力条件下,页岩气属于气相多层吸附,采用Langmuir单分子层模型和L-F多分子层模型组成的分段函数拟合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16.
用滴定微量量热法研究了伯胺N1923萃取柠檬酸的过程,测定了萃取体系在不同温度时的热功率-时间曲线,确定了萃取过程的反应热。按照化学平衡原理,利用反应热和萃取平衡常数,计算了不同温度下的热力学函数△rHm^σ,△Hm^σ,△rSm^σ。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超临界CO2流体中超声声速特性,设计了可用于超临界CO2流体的声速测量装置,采用频率2.5MHz单探头的脉冲回波法测量了温度为25~55℃,压力为10~26MPa的CO2流体声速。结果表明:超临界CO2流体声速随压力的增加而增大,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超临界CO2流体声速是压力和温度的函数。  相似文献   

18.
自适应细菌觅食算法(adaptive bacterial foraging algorithm,ABFA)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经典觅食算法步长选择的问题,加快了算法的收敛速度.但随着细菌代价函数值的减小,自适应细菌觅食算法原有的趋化步长调整函数易使步长快速进入极小,造成算法早熟.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DBSCAN聚类的细菌自适应步长觅食算法(DBSCAN-based adaptive bacterial foraging algorithm,DBSCAN-ABFA),算法利用DBSCAN聚类对核心点区域的细菌进行标记,通过对被标记细菌采用改进的趋化步长调整函数,降低自适应步长的缩小速率来解决步长快速进入极小的问题,最终避免算法早熟,并通过实验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富氧吹炼和温度对熔体Cu_2s氧化脱硫速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Cu-Cu_2s体系中反应速度为一常数,亦即在体系分层区脱硫量与吹风时间成直线关系。直线斜率或即直线速率常数随氧浓度和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氧分压的影响: 当Po_2<0.60大气压时, d(s%)/dt=kt=2.2×10~(-2)·Po_2 0.82(S%分~(-1)厘米~(-2)) 当Po>0.60~1.0大气压时, dkt/dPo_2=0 kt=常数=1.44×10~(-1)(S%分~(-1)厘米~(-2)) 动力学方式: d(S%)/dτ=kt=K_1·Po_2/(β K_2Po_2)(S%分~(-1)厘米~(-2)) 温度的影响:随着温度的升高,直线斜率增大,即 1100℃=d(S%)/dτ=4.02×10~(-2) (S%分~(-1)厘米~(-2)) 1150℃;d(S%)/dτ=4.15×10~(-2) (S%分~(-1)厘米~(-2)) 1200℃;d(S%)/dτ=5.07×10~(-2) (S%分~(-1)厘米~(-2)) 1250℃;d(S%)/dτ=5.20×10~(-2) (S%分~(-1)厘米~(-2)) 由直线速率常数与温度的关系测得脱硫反应活化能及速率常数与温度关系的方程式: 活化能 E=7’100卡/克分子 kt=0.545×e×p[|-7’100/RT|] S%分~(-1)厘米~(-2) 实验研究还表明,白冰铜(Cu_2S)在吹炼过程中反应的级数为:在分层区; PO_2<0.60大气压时,与氧分压为一级反应,与硫浓为零阶反应,即 d(△S%/△τ)/dPO_2=ks(常数) d(△S%/△τ)/d(S%)=0 PO_2>0.60大气压时,与PO_2及硫浓度均为动力学上的零阶反应,即 d(△S%/△τ)/dPO_2=0 d(△S%/△τ)/d(S%)=0 在低硫单相熔体区;用空气吹炼与硫浓度为一阶反应,与PO_2为一阶反应,即 (dS%)/dτ=km·(S%)·PO_2 a 实验还验证了1200℃用空气吹炼,脱硫速度由分层区转入低硫单相区时发生显著的转折点,此转折点含硫成分约在1.2%,基本上与热力学所测含硫量为1.28%相近。在转折点以后的脱硫速度的降低是随含硫浓度的减少成直线关系,与硫活度的降低成比例。根据实验结果还讨论了吹炼白冰铜过程的反应机构。  相似文献   

20.
研究函数f(g)与其小函数的亏量关系。对方程f P(z)f Q(z)f=φ(z)的任一超越解f,对于f的任一小函数c,在(φ(g)-cQ(g))g^'2-c'P(g)g'-c″ c'/g'g″≠0条件下,证明δ(c,f(g))=0.对于方程f^(n) P1(z)f^(n-1) … Pn-1(z)f=φ(z)的任一超解f,对于任一常数c,当φ(g)-cPn-1(g)≠0时,证明δ(c,f(g))=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