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不可逆污染是影响超滤技术在水处理领域推广的重要因素。选取三种粉末活性炭A、B、C作为吸附剂进行膜前预处理后,通过进行浸没式超滤膜污染试验,考察活性炭吸附对超滤膜不可逆污染的控制作用,并分析活性炭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对天然有机物的吸附效果与控制不可逆膜污染之间的关系,探讨活性炭吸附前处理对不可逆膜污染的影响机理。试验表明,活性炭吸附对超滤膜不可逆污染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三种活性炭对不可逆膜污染的控制效果为A≈BC;而三种活性炭对原水中有机物的吸附效果顺序为ABC,说明活性炭对水中天然有机物的整体吸附性能并不能完全反映其控制不可逆膜污染的效果。进一步分析活性炭理化性质后发现,针对东江原水,活性炭的比表面积、中孔结构以及表面酸性和碱性基团的数量,均影响活性炭吸附前处理控制不可逆膜污染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沸石和活性炭除氨氮、有机物的互补作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研究了沸石与活性炭去除天然有机物和氨氮的效果以及二者在去除氨氮和有机物中的互补作用。结果表明:活性炭对有机物的吸附效果明显优于沸石,沸石则对进水氨氮峰值有很好的削减作用,而活性炭可保证对氨氮的稳定去除。沸石 活性炭工艺可以发挥沸石和活性炭的各自优势,能有效去除微污染源水中的氨氮和有机物。  相似文献   

3.
颗粒活性炭吸附去除黄浦江原水中有机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超滤膜法分析了黄浦江原水和水厂常规工艺处理出水中有机物的分子质量(MW)分布以及颗粒活性炭(GAC)在不同吸附阶段吸附去除不同分子质量有机物的性能.试验结果表明,黄浦江原水及常规工艺出水中的溶解性有机物(DOC)以小分子为主,并主要集中在MW为10~30 ku和MW<1 ku的区间;活性炭吸附出水中的溶解性有机物仍然主要集中在小分子区间;吸附初期的活性炭对有机物的去除能力较强,其中对CODMn的去除率>83%,对UV254的去除率>90%;随着通水倍数的增大则活性炭的吸附能力逐渐下降,当通水倍数达到6 590.9时,对CODMn和UV254的去除率都只有25%左右;活性炭吸附的各个阶段对小分子有机物的去除率均较高,而对大分子有机物的去除率则较低,从吸附初期到吸附后期,对小分子有机物的去除率高出对大分子有机物的去除率,其百分比从10%增大到30%.  相似文献   

4.
在不同的预臭氧浓度条件下处理微污染原水,考察了颗粒活性灰(GAC)吸附对处理后水样水质的影响.选择化学需氧量(CODMn)、溶解性有机碳(DOC)、生物可降解溶解性有机碳(BDOC)、UV254和氨氮(NH;-N)含量及有机物分子量分布作为考察吸附效果的检测指标.结果表明,在静态吸附时间达到5天时,颗粒活性炭吸附曲线开始趋于平缓,吸附时间超过5天之后吸附趋于饱和;预臭氧含量为2.5 mg/L时,颗粒活性炭对有机物的吸附效果最佳,对CODMn、DOC、BDOC的去除率分别为53.2%,63.2%和36.2%;在不同预臭氧处理条件下,颗粒活性炭对NH;-N的吸附效果并未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吸附去除率约为5%;颗粒活性炭优先吸附水中分子量> 10kDa的有机物,其次为分子量<1 kDa的有机物.  相似文献   

5.
利用小试试验研究了粉末活性炭对黄浦江原水中不同浓度的微囊藻毒素的吸附去除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粉末活性炭对水中微囊藻毒素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10mg/L的粉末活性炭在40min内对MC-RR、MC-LR的去除率分别达到55%和45%,而且在一定初始浓度范围下,对于给定的吸附时间、活性炭投加量,在天然有机物存在的条件下,两种微囊藻毒素的去除效果与其初始浓度无关;粉末活性炭对疏水性较弱的MC-RR的吸附效果要略高于疏水性较强MC-LR的吸附效果,原因为两种微囊藻毒素分子在吸附条件下所显带的电荷之间的差异有关,在中性条件下,MC-RR、MC-LR显带的电荷分别为0和-1,从而造成微囊藻毒素与活性炭颗粒之间静电引力有一定的差别。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粉末活性炭对受污染水源中敌敌畏、毒死蜱和敌百虫的吸附特性,分析了有机磷农药吸附效果的差异性及与有机物的竞争吸附特性。结果表明,粉末活性炭能有效吸附三种有机磷农药,吸附时间为30min时敌敌畏、毒死蜱和敌百虫的去除率分别为87.4%、99.2%和86%;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规律符合Freundlich和Langmuir吸附等温线,吸附容量的大小顺序为:毒死蜱敌敌畏敌百虫,与农药log Kow大小顺序一致;引黄水库水中的天然有机物会与有机磷农药发生竞争吸附作用,敌百虫受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7.
为应对市内运河排洪造成的出水有机物超标问题,建立了臭氧/活性炭中试装置,采用滤膜法测试了运河水、现有水厂各工艺段及臭氧/活性炭出水中有机物的分子质量分布,在此基础上对现有水处理工艺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由于原水受到工业污染,其大分子有机物含量较高,并且亲水性强而易被氧化,造成混凝沉淀的去除效果不好,而运河水中的溶解性小分子有机物含量较高,也不易被混凝沉淀去除,采用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臭氧和活性炭联用提高对有机物去除效果的原因在于,臭氧能有效地氧化大分子有机物为小分子有机物,有利于活性炭的吸附、降解去除。  相似文献   

8.
针对活性炭与活性焦两种碳基吸附材料,分别开展静态吸附与动态过滤实验,考察了两者对城镇再生水厂二级出水中有机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活性焦介孔及大孔丰富,对应孔体积为0.436 cm3/g,为活性炭的1.6倍;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更适用于两种材料对COD的吸附动力学拟合,活性焦动力学吸附速率常数k2为活性炭的2倍;水温为22℃时,活性焦与活性炭对COD的Langmuir饱和吸附量分别为230.38、94.14 mg/g。在近4个月的连续运行中,活性焦滤柱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全程优于活性炭滤柱,尽管两滤柱在由单纯吸附向生物吸附降解转化的过程中对有机物的去除率有所降低,但对COD的去除率仍可分别稳定在28.43%和22.26%。活性焦颗粒与活性炭颗粒表面ATP含量最高分别为7032.94、5753.52 ng/g。此外,活性焦滤柱对1~10 ku有机物组分,以及腐殖酸类物质、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等不同荧光特性有机物均有较好的去除效果。与活性炭相比,活性焦对再生水厂二级出水中有机物的去除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9.
粉末活性炭吸附去除松花江原水中有机物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松花江水为原水,通过小试和生产性试验研究了粉末活性炭吸附、混凝沉淀、过滤工艺对硝基苯及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情况。结果表明:投加粉末活性炭很好地控制了有机物的总含量,混凝沉淀、过滤工艺主要使有机物的种类明显减少;投加粉末活性炭是去除环境优先控制有机物的关键措施;松花江水中的硝基苯投加量与检出量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两者仍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采用助凝措施强化粉末活性炭吸附去除水中硝基苯的效果不明显,说明硝基苯的去除主要是依靠粉末活性炭的吸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活性炭吸附水中酚类内分泌干扰物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考察了两种不同表面化学性质粉末活性炭(WP及其改性炭WPN)对松花江原水和砂滤水中六种加标酚类内分泌干扰物的去除情况。试验结果表明,活性炭对六种目标物的吸附能力与其憎水性(logKOW)有关,依次为:4-n—NP〉E1〉DES〉EE2〉E2〉BPA;活性炭吸附降低了水中的TOC与UV254值,同时也去除了水中大部分的内分泌干扰物,WP和WPN两种活性炭对江水和砂滤水中六种目标物的去除率分别为26.82%~85.97%和74.62%~96.64%,其中WPN的吸附效果相对较好。试验结果还表明,活性炭对酚类内分泌干扰物的吸附能力受水中有机物与活性炭物化性质的影响较大,通过一定的改性处理获得孔结构与表面化学性质均有利于去除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活性炭,并将其用于给水的深度处理,对于提高活性炭的吸附能力、使用寿命及确保出水水质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厦门市碳足迹与碳承载力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碳足迹计算方法探讨和分析内容拓展的基础上,以厦门市为例,估算了2005-2012年厦门市碳足迹、碳承载力和净碳足迹,对其动态变化过程及人均碳足迹、地均碳足迹、区域排放强度等指标进行详细分析与总结。认为厦门市当前碳排放相关指标水平有待提升,并从产业、能源、碳汇、空间、政策等方面提出低碳城市建设建议。  相似文献   

12.
"碳达峰"和"碳中和"战略对建筑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双碳目标下,建设标准、建造方式、技术路线以及建材选用的节能降碳绿色水平都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作为工程建造的基础,建材部分无论是生产制造减碳,还是建筑全生命期降碳,由于规模效应的存在,其影响都比较巨大,研究、生产和推广减碳或固碳效果明显的绿色建材是破解双重压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结合周家渡水厂的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进行了3种不同换炭方式的中试研究,并根据对浊度、氨氮、CODMn、UV254、TOC和BDOC的去除效果,分为吸附、吸附-生物降解和生物降解三个阶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装填1/3旧炭、2/3新炭的2^#炭柱的处理效果接近于装填全部新炭的3^#炭柱。因而从经济运行的角度考虑,当活性炭失效需要更换时,可以考虑更换部分旧炭,这样可降低制水成本,有利于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Richard Bevan re-imagines Heathrow Airport four decades on in 2050. In an age where Personal Carbon Allowances (PCAs) have become the dominant currency, the facilities at Heathrow are turned over to a carbon casino that affords airside and landside customers the opportunities to participate in gambling with the relevant tax breaks applied. Copyright © 2009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5.
16.
CFRC机敏混凝土中碳纤维的分散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羧甲基纤维素钠(CMC)和硅灰等分散剂对碳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CFRC)中碳纤维分散性的影响。由分离出来的碳纤维质量变动系数和试件电阻率变动系数来评价碳纤维在CFRC中的分散性。结果表明,在各种CMC掺量下,硅灰均能显著改善碳纤维的分散性。随着CMC掺量的增加,碳纤维的分散性提高。当CMC掺量为0.8%、硅灰掺量为15%时,CMC和硅灰的共同作用使碳纤维质量变动系数最小,此时碳纤维在水泥基体中分散性最佳,且当CMC掺量为0.8%时,CFRC的电阻率变动系数也最小。  相似文献   

17.
碳达峰、碳中和与国土空间规划实现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碳"目标的提出必将推动经济社会的系统性变革,碳要素的约束对新时代的国土空间规划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围绕碳达峰、碳中和与国土空间规划实现机制,5位笔谈专家主要从基于碳治理的国土空间规划过程、面向生物经济发展的土地利用竞争与碳排放机制、多目标下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的路径、试点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措施、能源领域碳减排与国...  相似文献   

18.
一氧化碳(CO),又称"无声杀手",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有毒气体,它来源于普通燃料(如天然气、液化石油气、油料、木材以及煤炭等)的不完全燃烧.  相似文献   

19.
按水中溶解性有机碳(DOC)的可生物降解性及其在活性炭上的可吸附性将其分为四类,考察了经生物活性炭滤池处理后水中四类有机碳的变化规律,并结合对有机碳分子质量的测定考察了生物活性炭滤池对不同分子质量区间有机碳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滤池在运行初期去除的DOC主要为可吸附性DOC;在其连续运行6个月后,能够有效去除的DOC则为可生物降解且可吸附性DOC;可被滤池去除的DOC主要分布在分子质量为(3~10)、(1~3)及〈0.5ku的范围内。生物活性炭的生物再生过程只能保证滤池对可生物降解且可吸附性DOC的持续去除能力。  相似文献   

20.
董硕 《中国给水排水》2013,29(12):98-100
由于海水中含盐成分较高,在测定其总有机碳含量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盐分沉积,影响检测结果,为此提出应用ET1020A型总有机碳分析仪检测海水中的总有机碳含量。在分析含3%盐分的水样时,测定3 d内仪器没有受到盐在催化剂上沉积的影响,稳定性很好,相对标准偏差在2%以内。当测定水样过多时,需要清除燃烧炉内的盐沉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