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焖鸡是家喻户晓的一道名菜,味道鲜美,黄焖鸡酱的研制可以进一步简化制作工艺,更好地保留黄焖鸡的风味。开发一种黑枣黄焖鸡酱,并对比黑枣黄焖鸡酱和黄焖鸡酱的差异,分别测定了黑枣黄焖鸡酱和黄焖鸡酱的多糖、多酚、黄酮、蛋白质、总酸、氨基酸态氮含量、挥发性成分以及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黑枣黄焖鸡酱相较于黄焖鸡酱的多糖、多酚、黄酮、总酸含量分别增加了17.49%、10.29%、32.69%、53.56%;蛋白质、氨基酸态氮含量分别降低了3.20%、26.79%;黑枣黄焖鸡酱挥发性成分比普通黄焖鸡酱增加了4种,主要挥发性成分依旧是乙醇,占56.06%,增加了糠醛、乙酸、5-甲基呋喃醛等小分子挥发性成分;黑枣黄焖鸡酱清除ABTS和DPPH自由基能力明显增强,Fe3+还原能力变化不大,IC50值分别为18.44,67.17,12.72 mg/g。综上,黑枣黄焖鸡酱在营养成分、挥发性成分以及抗氧化活性等方面优于普通黄焖鸡酱。该研究能够为黄焖鸡酱的工业化生产、应用及品质控制提供参数借鉴,并提供一种新口味的黄焖鸡酱。  相似文献   

2.
为了开发出一款营养功能兼具的黑枣醋蛋液产品,本研究对比分析了黑枣醋蛋液与白醋醋蛋液成分与功能的差异。跟踪测定了浸泡过程中多酚、磷、氨基酸及挥发性成分的变化规律,研究了醋蛋液抗氧化能力及黑枣醋蛋液与白醋醋蛋液不同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黑枣醋蛋液最适浸泡方式为二次浸泡;黑枣醋蛋液中多酚浓度在40 h时达到最高,是浸泡前的2.38倍,磷的浓度整体呈升高趋势,浸泡64 h的黑枣醋蛋液氨基酸总量比浸泡24 h增加了42.62%;浸泡过程中两种醋蛋液挥发性成分差异较大,黑枣醋蛋液挥发性成分的种类是白醋醋蛋液的2倍左右,比白醋醋蛋液多了香叶基丙酮等多种酮类及芳香烃物质,香气更加饱满;通过测定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清除率、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ABTS)自由基清除率、以及总还原力(FRAP)得出,黑枣醋蛋液的IC50值均低于白醋醋蛋液,分别为0.19、0.31、0.66 mg/mL,表明其抗氧化能力明显优于白醋醋蛋液。综上,黑枣醋蛋液在营养成分、抗氧化等多方面要优于普通醋蛋液,充分证明了黑枣醋蛋液自身的优越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两种酸笋的化学成分、挥发性成分和生物活性及酸笋的区域特性和风味形成机制。方法:采用理化试验分析酸笋及其提取物中的主要成分,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HS-SPME-GC-MS)对酸笋中的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鉴定和分析,通过体外抗氧化活性方法(ABTS自由基清除方法、DPPH自由基清除方法和FRAP法)评估酸笋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结果:GXLZTY酸笋和GDYBNX酸笋在水分、pH、可溶性总糖、脂肪、氨基酸态氮和亚硝酸盐的含量上无明显差异。然而,氯化物、总酸、蛋白质、膳食纤维、总黄酮、总多酚和矿物质元素的含量在两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GXLZTY酸笋中的主要成分为对甲基苯酚、己酸、辛酸、2-乙基己醇和二氧化硫,而GDYBNX酸笋中的主要成分为对甲基苯酚、醋酸和丝氨醇。GXLZTY酸笋提取物在清除ABTS自由基、DPPH自由基和FRAP活性方面的表现均优于GDYBNX酸笋提取物。结论:GXLZTY酸笋具有更高的营养价值和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4.
文章探究了以苹果、山楂及高粱为原料经液态发酵酿造的果粮醋的风味及功能成分。采用GC-MS法和HPLC法测定其挥发性香气和有机酸,以Folin-Ciocalteu法测定其多酚含量,按GB/T 19777-2013的测定方法测定其黄酮含量。结果表明:果粮醋的总酸含量为5.28g/dL,总酯含量为2.81g/dL,黄酮含量为450.74mg/dL,多酚含量为464.73mg/dL;共检测出69种香气物质、8种有机酸,其含量均比单一原料醋高。  相似文献   

5.
以紫薯和桑葚为主要原料,制备一款紫薯桑葚复合口服液,采用体外模拟胃肠消化法检测活性物质的释放规律及抗氧化活性变化。结果表明,紫薯提取液与桑葚汁以质量比4∶3复合后,按紫薯提取液与桑葚汁复合添加量95.98%、白砂糖添加量4%、柠檬酸添加量0.02%研发产品,感官评价最高分83.42。紫薯桑葚复合口服液胃消化阶段,黄酮含量、花色苷含量、抗氧化能力均显著提高(p<0.05);肠消化阶段,总酚含量上升4.06%、黄酮含量下降8.34%、花色苷含量下降22.18%,抗氧化能力显著提高(p<0.05)。由相关性分析可知,胃消化阶段抗氧化能力与黄酮和花色苷含量呈正相关,肠消化阶段抗氧化能力与总酚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综上所述,模拟胃肠消化有利于紫薯桑葚复合口服液中活性物质释放,且消化产物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6.
黄秋葵的成分测定与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黄阿根  陈学好  高云中  车婧 《食品科学》2007,28(10):451-455
本实验测定了黄秋葵中营养成分及相关活性成分的含量,结果显示干的嫩黄秋葵果实中含蛋白质22.98%,总糖19.920%,多糖2.00%,脂肪9.40%和2.56%的黄酮;老果中含有蛋白质15.78%和总糖9.48%,多糖1.1%,脂肪14.36%,黄酮1.48%。蛋白质、多糖、总糖和黄酮的含量随着果实的老化而变少,而脂肪的含量却是随着果实的成熟而增加的。与常见蔬菜比较,嫩的黄秋葵中蛋白质、总糖、多糖含量丰富,具有较高的营养保健价值,是种植、加工、利用前景广阔的上佳蔬菜品种。而其种子中的咖啡碱含量达到1%左右,含量较高,可作为咖啡豆替代品。  相似文献   

7.
采用单因素结合响应面法优化紫薯醋酸发酵条件,同时发酵得到紫薯醋和紫薯色素回添醋,并对2种醋和紫薯原料的品种指标进行测定及比较。优化后的紫薯醋酸发酵条件为发酵时间11 d、初始酒度7.35%vol、装液量28%,此条件下,总酸含量为6.92 g/100g。与原发酵工艺相比,紫薯色素回添醋除总糖和维生素含量较低外,其总酸、总酯、总多酚、总黄酮、花青素含量和抗氧化能力均显著优于紫薯醋(P<0.05)。与紫薯原料中的活性成分相比,紫薯醋中总多酚、总黄酮、花青素含量较原料分别损失75.59%、63.63%和72.75%,采用新发酵工艺可使损失率分别降低10.34%、15.61%和42.93%。挥发性成分分析显示2种紫薯醋中鉴定出的挥发性成分的化合物数量相差不大,种类却有较大差异。同时,紫薯花青素的提取过程会导致一些对醋品香气有贡献的化合物损失。  相似文献   

8.
为促进贵州省黔东南少数民族特色香禾糯的开发利用,检测其基本理化指标、功能活性成分及总抗氧化能力,并与普通糯米进行对比.结果表明:6种香禾糯和2种普通糯米中均含有较高的淀粉含量,适当的脂肪、水分、蛋白质、氨基酸、矿物元素含量及配比,以及一定量的功能活性成分黄酮与多酚.共检测出45种挥发性成分,并在雷佳禾(LJ)、红禾(H...  相似文献   

9.
香辛料小茴香有多个品种,而对不同品种间挥发性成分和抗氧化品质差异研究未见报道。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结合主成分分析,对5个小茴香品种果实的挥发性成分、多酚、黄酮含量及抗氧化性能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共有75种挥发性成分被检测出,主要以萜烯类化合物为主;多酚、黄酮含量及抗氧化能力以大高杆小茴香最高;结合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发现氧化单萜烯类与功能成分、抗氧化性能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将5种小茴香划分为3类,即低杆小茴香、小高杆小茴香和高杆小茴香聚为第一类,有较高含量的萜烯类化合物;大高杆小茴香聚为第二类,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土茴香聚为第三类,具有较高含量的总倍半萜烯类化合物和萜烯类衍生物。为商业利用挥发性成分判定和描述抗氧化指标和多酚、黄酮含量提供可能性,并为科学评价和利用不同品种小茴香果实品质特性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
根据山西老陈醋酿造工艺酿成小米醋,在发酵过程中,对总酸、氨基酸态氮、总酯、不挥发酸、还原糖等理化指标进行测定并分析其变化趋势;同时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质联用技术分析了小米醋的挥发性香气成分。结果表明:各理化指标的含量变化在整个发酵过程中各不相同,总酸、氨基酸态氮、不挥发酸的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小米醋的主要香气成分有48种,包括酸类、醇类、酯类等,这些香气物质共同赋予了小米醋特有的色、香、味。  相似文献   

11.
以市售蓝莓醋、石榴醋、桑葚醋为试验原料,对三种水果醋进行抗氧化活性成分分析和测定,研究其主要活性成分含量与清除DPPH自由基之间的相关性,并对其抗氧化性能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三种水果醋都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其中石榴醋的抗氧化能力最强,总酚、总黄酮、抗坏血酸含量达到110.03,480.47,110mg/kg;当加入400mg/kg三种水果醋时,其DPPH自由基清除率分别达到57.58%,63.66%,54.10%;其抗氧化活性成分与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成正相关。水果醋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是目前较为优质的调味品,该试验为水果醋产品的进一步开发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以竹叶黄酮为主,与决明子、柚子汁等不同成分优化组合,制备具有抗氧化活性和降脂功能的竹叶黄酮复方产品。方法建立高脂血症大鼠模型,根据总胆固醇水平随机分组,口服灌胃。实验组分别给予相应剂量的竹叶黄酮复方片(复方Ⅰ:竹叶黄酮、决明子、柚子汁和维生素C棕榈酸酯复配;复方Ⅱ:竹叶黄酮、决明子和柚子汁复配)和竹叶黄酮单方片,对照组灌胃相同体积的蒸馏水。实验结束后检测实验大鼠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和血清总抗氧化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及肝脏丙二醛(MDA)水平。结果药物干预6周后,竹叶黄酮复方Ⅰ可显著降低高脂血症大鼠血清的TC、TG、LDL—C水平,显著改善大鼠肝脏的脂肪沉积和变性状况;与高脂模型组比,竹叶黄酮复方Ⅰ和Ⅱ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血清SOD活性均显著升高、优于竹叶黄酮单方实验组;此外,竹叶黄酮复方Ⅰ降低实验大鼠肝脏MDA水平的作用极显著(P〈0.01),竹叶黄酮复方Ⅱ作用显著(P〈0.05)。结论竹叶黄酮与决明子和柚子汁复配,并添加维生素C棕榈酸酯后降脂协同增效作用显著,生物利用度提高,降低血脂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功效突出。  相似文献   

13.
以河北涉县产无核黑枣为原料,对黑枣果酒发酵过程中可溶性固形物、还原糖、酒精度、总酸、蛋白质、脂肪、VC、多酚等主要成分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黑枣果酒香气主要成分。结果表明,黑枣果酒发酵过程中,可溶性固形物、还原糖、蛋白质、脂肪、VC的含量随着发酵时间的变化而降低,而酒精度、总酸的含量却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而上升,在发酵初期多酚含量略有增加,随后缓慢下降并保持稳定的水平。黑枣果酒香气成分中鉴定出匹配度较高的18种化合物,包括烷烃类物质9种、酯类物质8种和1种羟胺物质。  相似文献   

14.
啤酒花活性成分与抗氧化活性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3 个品种的萨斯特啤酒花为原料,比较了其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相等不同极性溶剂提取物中α-酸、β-酸、总黄酮和总多酚的含量,采用?OH、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β-胡萝卜素-亚油酸3 种不同的抗氧化活性评价体系对各极性溶剂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进行了研究,并与其活性成分的含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啤酒花各极性部位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抗氧化活性。α-酸、β-酸在石油醚相中含量较高,在3 个啤酒花样品中的含量范围分别为α-酸444.29~583.81 mg/g、β-酸131.83~293.19 mg/g,在氯仿相中含量相对较低,其余提取物中均未检出;相关性研究表明α-酸、β-酸是石油醚和氯仿相抗氧化活性的主要物质基础。中等极性和极性较大溶剂提取物中啤酒花总黄酮、总多酚含量较高,相关性研究也表明黄酮、多酚类物质是这类提取物抗氧化活性的主要物质基础;其中,3 个啤酒花样品中总黄酮、总多酚在乙酸乙酯相中含量最高,分别为20.43~24.13 mg/g和34.97~40.24 mg/g,正丁醇次之,分别为9.45~11.68 mg/g和12.12~19.14 mg/g。  相似文献   

15.
以西林火姜干姜片为原料,通过索氏提取分别制备石油醚姜油树脂(ginger oleoresin extracted by petroleum ether,PEGO)和无水乙醇姜油树脂(ginger oleoresin extracted by absolute ethanol,AEGO)并研究其成分组成。结果显示:PEGO和AEGO经GC-MS分别鉴定出46、38种挥发性成分,主要为姜烯、β-倍半水芹烯,α-法呢烯、β-红没药烯、α-姜黄烯、α-柠檬醛、β-柠檬醛、β-水芹烯、桉叶油醇、2-茨醇等萜烯类化合物和6-姜酚、6-姜烯酚、8-姜烯酚等难挥发性姜辣素化合物。另外,还检测出丰富的脂肪酸、总酚、黄酮和甾醇等非挥发性成分,脂肪酸均主要为棕榈酸、亚油酸、羊脂酸、月桂酸、硬脂酸、低羊脂酸、豆蔻酸、反油酸、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以亚油酸和油酸为主,其中亚油酸含量均高达20%以上;PEGO和AEGO总酚含量分别为118.61±1.55、105.36±1.09 mg GAE/g;黄酮含量分别为15.72±0.51、13.36±0.03 mg RE/g;总甾醇含量分别为4.86±0.02、3.54±0.07 mg/g,且组成均为菜油甾醇、豆甾醇、β-谷甾醇。研究表明,西林火姜姜油树脂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风味物质和活性物质,并且提取溶剂对姜油树脂的物质组成和含量都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树莓叶茶和嫩尖茶的抗氧化活性成分。方法 对树莓叶茶和嫩尖茶的鞣花酸、黄酮和多酚含量进行了测定, 并与绿茶炒青进行了比较, 在此基础上考察了不同种类茶叶对DPPH和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结果 树莓叶茶和嫩尖茶的鞣花酸含量较为丰富, 最高达26.75 mg/g, 是特级炒青6.8倍, 黄酮含量也较绿茶炒青高, 达18~22 mg/g; 树莓嫩尖茶的多酚含量同炒青接近, 均超过180 mg/g, 两者的抗氧化活性均较强, 而树莓叶茶的总多酚含量较低, 仅为绿茶和树莓嫩尖茶36%~39%, 抗氧化活性较弱。相关性分析发现茶叶样品的抗氧化活性与多酚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 树莓叶茶抗氧化性较弱, 而嫩尖茶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 可以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17.
采用乳酸菌和酵母菌发酵葛根汁,通过对葛根汁发酵过程中的总黄酮、γ-氨基丁酸(GABA)、游离氨基酸、有机酸、乙醇和挥发性化合物等组分进行分析检测,探究了发酵前后营养与风味成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发酵6 d葛根汁总黄酮含量(0.71 g/L)比葛根汁(0.59 g/L)提高了17.72%;GABA质量浓度(3.64 g/L)比葛根汁(0.98 g/L)增加了279.17%;必需氨基酸总量比葛根汁增加了65.58%;乙醇产率下降,乳酸浓度增加;发酵产品中的风味物质如醛类、醇类和酯类等的含量比葛根汁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8.
高晓龙  徐巍  李颖  周敏 《食品与机械》2023,39(8):155-159
目的:比较不同制油工艺对三叶木通籽油活性成分及氧化活性的影响。方法:以三叶木通籽为原料,采用冷榨法、热榨法、超临界CO2萃取法和浸提法4种油脂制取工艺分别制备三叶木通籽油,分析其脂肪酸组成、活性成分(类胡萝卜素、生育酚、多酚、黄酮)含量,以及其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结果:4种工艺制得的三叶木通籽油脂肪酸组成相近,其中棕榈酸含量在20.62%~21.42%,硬脂酸含量在2.68%~3.08%,油酸含量在47.03%~47.37%,亚油酸含量在27.75%~28.07%,其他脂肪酸含量则均未超过0.5%;在活性成分含量方面,冷榨法制取的三叶木通籽油总生育酚、黄酮和多酚含量均最高,分别达到了349.05,103.37,51.78 mg/kg,而浸提法制取的三叶木通籽油总生育酚、黄酮和多酚含量则显著低于其他3种提取方法,仅220.24,57.73,23.45 mg/kg;在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方面,冷榨法三叶木通籽油的清除效果最佳、浸提法最差。结论:三叶木通籽油富含油酸和亚油酸,且具有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  相似文献   

19.
以1 000 kg牛脂肪为每个样品量提炼牛油,对得到的肾周脂、腹脂和分割脂3种不同部位的牛油采用气相色谱进行脂肪酸组成分析,并使用气相色谱–嗅闻–质谱联用进行了挥发性风味成分检测。结果表明:3种牛油的饱和脂肪酸以棕榈酸、硬脂酸为主,不饱和脂肪酸以油酸为主。3种牛油的棕榈酸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腰油与肚油的硬脂酸、油酸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而分割油与腰油、肚油的硬脂酸、油酸含量都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3种牛油中挥发性风味成分主要有醛、酸、醇、酮、酯和杂环6大类,其中醛类与酸类含量之和可占总量70%以上。不同部位牛油之间挥发性风味成分含量具有显著差异(P<0.05)。腰油中挥发性风味物质总量最高,肚油中醛类含量占比达到59.90%;分割油中挥发性风味成分种类最多,其中酯类、杂环类挥发性风味成分占比分别达到8.49%与7.61%。脂肪酸测定和挥发性风味成分分析揭示了不同部位牛油之间的特征与差异,可为食用牛油产品的合理开发利用和风味品质控制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不同小浆果在抗氧化活性及相关营养物质上的品质差异,以黑龙江省5种常见的具有良好抗氧化活性的小浆果为研究对象,以蛋白质、可溶性糖、总酸、抗坏血酸、花色苷、总黄酮、总多酚含量和体外抗氧化活性为评价指标,对不同浆果的抗氧化活性和相关营养物质进行比较分析,并通过主成分分析建立浆果品质评价模型。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共提取出3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达87.535%。蓝靛果、黑加仑和蓝莓的花色苷、总黄酮、总多酚等营养物质含量优于其他浆果品种。蓝靛果和树莓的体外抗氧化活性更强。黑加仑的总酸含量明显高于其他浆果。主成分综合得分排序为蓝靛果、黑加仑、蓝莓、红豆越橘、树莓。其中蓝靛果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相对最强,花色苷、总黄酮和总多酚3种活性成分含量相对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