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2 毫秒
1.
先将醪母液降低浓度,调整pH后加入a-型谷氨酸晶种育晶,然后调谷氨酸等电点进行结晶分离,分离的湿谷氨酸直接投入生产中.分离的上清液和滤液加盐酸水解后,再用醪母液调整水解液pH至谷氨酸等电点,结晶分离的湿谷氨酸由于NaCl含量较高,需水洗后才能投入生产.洗水和滤液则投入污水处理厂.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味精末次母液的处理,采用添加一定量的盐酸将焦谷氨酸钠转化成谷氨酸进行回收利用。但该工艺具有焦谷氨酸钠的转化低、上清液中COD含量高、废水处理难度大等缺点。为提高焦谷氨酸钠的转化,降低废水处理成本,本文采用酸碱结合工艺试验,将末次母液分别用酸、碱水解后,将碱水解液流加至酸水解液中调等电点,制成谷氨酸。该工艺较原酸化工艺有效地提高了焦.谷氨酸钠的转化,末次母液回收制谷氨酸的收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3.
谷氨酸生产提取工艺一直是各厂家关注的生产环节,目前工艺中,谷氨酸变晶母液一般用来蒸发浓缩后水解,水解液与离交高流混合后进入等电系统.本文对谷氨酸变晶母液及味精精制过程产生的味精母液的生产利用进行改进,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4.
在味精生产过程中,结晶分离后生成的母液经过多次的循环使用,杂质量较多,其中焦谷氨酸钠在10g/dl以上,黏度大,透光低于10%,基本上无法使用。这种母液我们称末次母液,因其杂质量多,在生产上基本无法使用,但如果将焦谷氨酸钠用液碱进行水解后可以充当碱来调谷氨酸,配制成谷氨酸钠溶液(俗称5.6液)可以再应用。通过以下方法确定了末次母液碱解的最佳工艺条件及碱解后调成的5.6液质量。  相似文献   

5.
所谓末次味精母液,是指味精生产中的谷氨酸钠溶液经5、6次脱色、浓缩、结晶后的残液,尚含有谷氨酸20%以上,但杂质多,色泽深。如再继续浓缩,得到的味精含量低、杂质亦多,不符味精质量规格。如制成味精酱油,又为食品卫生法所不允许,弃去又造成极大浪费。因此各个厂都将末次味精母液中的20%以  相似文献   

6.
味精末道母液中含有的焦谷氨酸钠,可经浓盐酸或浓硫酸高温水解成谷氨酸钠.提高味精产品质量,提高谷氨酸的回收率。  相似文献   

7.
《发酵科技通讯》2006,35(2):11-11
味精鲜度低的主要原因大致有四个方面:其一是由于精制过程受长时间高温致使成品中焦谷氨酸钠的含量增高;其二精制过程操作不当,谷氨酸与纯碱中和时局部过碱或pH控制偏高,产生了部分谷氨酸二钠;其三由于精制母液经过多次循环,母液纯度降低,杂质增多,加上各道粉没有合理搭配造成;其四是因长时间高温或pH不适,部分味精变旋为DL-型所致。  相似文献   

8.
味精末次母液中含有较高的焦谷氨酸钠,为提高末次母液的回收率,根据焦谷氨酸钠的性质,在酸性条件下,加热水解可以转化为L-谷氨酸盐酸盐,从而达到提高收率的目的,本文通过对不同浓度的末次母液、盐酸加量、水解温度和水解时间进行实验,确定末次母液酸水解的最适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9.
在味精行业中,玉米浆和菌体蛋白都是生产过程中的副产物,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文章主要阐述了将玉米浆和菌体蛋白混合水解制备混合水解液的实验,通过正交设计,确定最优实验组合,并将混合水解液应用于谷氨酸发酵生产中。结果表明:混合水解最优水解条件为菌体蛋白∶玉米浆∶硫酸为1∶2∶1,硫酸浓度30%,水解温度110℃,水解周期24h,水解率达70%以上。然后通过小试发酵罐进行混合水解液和豆粕水解液的对比发酵实验,发现产酸差别不大。从而证明了混合水解液可以取代豆粕水解液,是谷氨酸发酵配方的一种优化。  相似文献   

10.
味精母液处理工艺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几种不同处理工艺下味精母液的特点 ,并对多种母液处理方法进行了比较。结合工厂实际经验 ,讨论味精末道母液处理工艺的优化问题 ,指出具有发酵车间的大规模味精生产工厂 ,味精末道母液的处理宜采用酸水解法 ,水解液用于中和发酵液 ;以商品谷氨酸为原料的小型工厂可采用碱解 谷氨酸中和法 ;采用再结晶法回收味精 ,减少母液处理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味精的化学名称叫谷氨酸钠,它能水解成谷氨酸,谷氨酸是氨基酸中的一种,它具有强烈的鲜味.你如果在放味精的菜肴里再放点食醋就会使菜肴的味道更美,因为谷氨酸钠,  相似文献   

12.
焦谷氨酸没有鲜味,是谷氨酸产品中的无效成分,其安全性尚无定论。实验研究了水解时间、硫酸加入量等因素对降低混合母液中焦谷氨酸含量的影响。通过水解实验确定了水解温度110℃,浓硫酸与混合母液比例为2∶3,水解时间3h。水解液中焦谷氨酸含量接近于0,水解液中谷氨酸含量提高50%,水解基本完全。  相似文献   

13.
以谷氨酸菌体蛋白为原料,研究了硫酸水解制备复合氨基酸态氧水解液的生产工艺。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水解条件进行优化,确定最佳水解条件为:酸料比0.4∶1,水解温度115℃,水解时间24h,pH 0.8,在此条件下水解液中氨基酸态氮为39.3g/L,水解率可达76.8%。采用此工艺生产的菌体蛋白水解液代替豆粕水解液应用于温敏型谷氨酸发酵,各项发酵指标没有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14.
正谷氨酸是一种常见氨基酸,谷氨酸钠俗称"味精"。人体可以合成谷氨酸,也可以从食物中获取。2017年7月,欧盟食品安全局发布最新评估报告,将谷氨酸及谷氨酸盐(谷氨酸钠、谷氨酸钾、谷氨酸钙、谷氨酸镁)的每日允许摄入量(ADI)调整为每千克体重30毫克,他们还建议欧盟的管理部门强化食品中的添加限制,这可能是30年来味精遭遇的最大挑战。  相似文献   

15.
1866年,德国化学家立豪森在做硫酸水解面筋的实验时,意外地获得一种有机化合物,并定名为“谷氨酸”.谷氨酸加少许食盐,就成为谷氨酸钠,它味道特别鲜美,可用来调味,人们便称它为“味精”.哪料到本世纪六十年代,受人喜爱的味精被“指控”存“危害健康”之罪,  相似文献   

16.
1.正名水解植物蛋白所得的产品,欧美称之为HVP(Hydrolized Vegectable protein),日本称为氨基酸液,我国称为化学酱油日本味之素公司于1910年开始以盐酸为催化剂水解面筋生产味精,二十年代改用脱脂大豆为原料,并以水解液添加到传统酱油中去,以提高传统酱油的风味.我国于1923年开始在上海天厨味精厂用盐酸水解面筋生产味精,1932年沈阳味精厂开始用盐酸水解豆粕生产味精,在味精生产  相似文献   

17.
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色素,从而影响了产品的质量。现有生产工艺中,采用的是活性炭进行脱色,这种工艺的弊端在于生产成本高,生产环境差等问题。本文结合杭州味精厂二道母液现场试验,介绍纳滤膜分离技术在味精二道母液脱色中的应用情况,为今后味精母液脱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漫谈味精     
味精,又名味素,学名谷氨酸单钠,俗称麸酸钠,是由L—谷氨酸与纯碱(碳酸钠)中和而成.味道鲜美,是一种高级调味品.味精生产是本世纪初才诞生和发展起来的.1866年,德国的立好生(H.Ritthausen)博士用硫酸水解面筋时发现了它,定名为谷氨酸.此后又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直到1908年才开始用以制造味精,我国则于1923年开始生产.味精最初由面筋、豆饼水解制成,将这些  相似文献   

19.
味精可入药     
味精,学名谷氨酸钠,其主要成分谷氨酸是氨基酸的一种,而氨基酸是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人们每天要从牛奶、鸡蛋、肉类等食物中摄入大量的谷氨酸。味精大都以玉米、大米等粮食为原料,从淀粉中提取谷氨酸钠,其谷氨酸和  相似文献   

20.
宋炜  王瑶 《甘蔗糖业》2005,(4):39-42
本文研究了在α-型谷氨酸转晶生产上处理末次味精母液的工艺,pH4,6、谷氨酸含量为45%的α-型谷氨酸晶体、末次味精母液与水的混和悬液升温至70℃,并恒温搅拌38min可完成α-型谷氨酸转晶过程,经过滤及60℃左右的水洗涤可得到洁白的β-型谷氨酸晶体,其一次转晶收率达到83%,转晶母液再经一系列处理进行循环回收,达到有效去除因发酵过程中添加糖蜜带来的色素和母液因温度升高增加的色素,提高结晶收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