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馥郁香型白酒作为国标香型白酒之一,酒体中除了水分和乙醇外,还有其特有风味物质,其中酯类主要起贡献香气作用,酸类主要起贡献口感作用,醛酮类起平衡和协调香气和口感的作用,醇类是呈香和呈味的桥梁,此外还有酚类、含氮类等风味化合物,这些微量风味组分对馥郁香型白酒的质量、风格有着重要的影响。馥郁香型白酒的微量风味物质主要来源于酿造过程微生物发酵代谢及酿酒原辅料结合态风味组分,另外还有在陈酿老熟过程中,某些微量风味发生化学变化转化而来。该文通过分析馥郁香酒体中微量风味物质组分在酒体中呈香、呈味的作用,剖析馥郁香型白酒风味与质量关系及其风味来源,科学阐释馥郁香型白酒独特风格,以期为馥郁香型酒体质量控制和提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中国白酒与风味物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白酒的风味物质来源于原料本身的一些香味成分、不同微生物产生的芳香成分、酒酷蒸酒过程中产生的香气成分及窖泥微生物产生的香气成分等。风味物质可分为色谱骨架成分和微量成分,骨架成分决定了白酒的香型,而微量成分则决定了白酒的风格和典型性。中国白酒的发展趋向营养化和低度比。业界应加强对白酒风味物质的更深入研究,以带动白酒工业的革命。  相似文献   

3.
刘洪晃 《酿酒》1992,(3):14-16
三五大香型白酒的主体香味成分及其特征白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和水,约占总量的98~99%。然而,决定白酒的香味及风格的却是许多微量的约占总量1~2%的呈香呈味物质又称微量香味成分以及这些香味成分组成的量比关系。总之,白酒的香味成分复杂。其一,是含量低,极微量者达ppm级;其二,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已检出的200余种香味成分中,能定量者不足半数;其三,基于分析手段所限,加之缺乏标准物质,尚有不少的香味成分还未  相似文献   

4.
《酿酒科技》2008,(1):93-93
12月8日,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白酒专业委员会推出了由四川绵竹剑南春酒厂研究发明的我国第一个鉴别白酒陈酿年份的方法——“挥发系数鉴别法”,解决了检测年份的技术难题。剑南春酒股份有限公司近年来投入了近亿元专项资金,针对年份型白酒进行了多项探索和研究,科研人员从白酒中微量香味物质的挥发性入手,经过多年跟踪检测发现:随着白酒贮存时间的延长,酒体中微量香味物质、乙醇分子及水分子间缔合程度更加紧密。同时,白酒贮存时间越久,酒体中微量香味物质挥发系数随贮存时间延长而减小。  相似文献   

5.
将白酒复合酶加入到清香型制酒发酵中,充分利用复合酶酯化、水解功能促使香味成分的形成,增加香味物质的含量。对白酒复合酶摸索最佳活化方式和确定其加入量,最终通过酒体产量、优质酒率、酒体口感品评和酒体GC-MS分析等几个指标,得出最佳使用量和白酒复合酶对清香型酿酒产质量和微量成分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曾祖训 《酿酒》2014,(2):3-5
对白酒酒体的认识经过了从酒精度、酸、酯、醇、醛、酮等12类香味成分,到香味的骨架成分,微量复杂,再到酯类、酸类、醇类、醛类的作用等;白酒的储存是提高酒醇和度的基本措施,白酒中复杂的微量成分的含量决定着白酒质量档次,白酒中酸酯平衡是酒体谐调的基本因素,酒体的完整、饱满是通过对各种香味成分的量比关系和总含量的掌握来实现的;只有不断创新,努力突出个性,发挥白酒的物质功能,使白酒的口感体验出"高雅"和"舒爽",引发饮酒者产生清心舒畅,心旷神怡,唯美享受,才是未来白酒质量风格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从磁场对白酒成酯作用的影响去探讨遏止退化的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用酒一般需要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自然老熟(又称陈酿),使酒体协调、醇和。仅占白酒含量1~2%的酯、酸、醛和高级醇等微量成分,对白酒风味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酯,它是白酒的主要呈香物质。各种微量成分的变化是白酒老熟的主要化学变化。磁场能促进酒的老熟,这已不是新闻。但磁场处理后的酒常出现“退化”现象,妨碍了这项技术的推  相似文献   

8.
传统白酒生产以高粱为主要原料,各酒种间的酯类物质、微量香味成分的构成其各自单一原料酒体风格.对多种粮食进行不同配比发酵试验,通过分析确定本厂二锅头原酒的粮食种类及配比.结果表明:当高粱∶大米∶小麦=85%∶10%∶5%时出酒率较高,所产原酒基本符合我厂传统二锅头白酒的风格特征,为多粮代替单粮发酵生产二锅头酒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9.
《酿酒》2015,(4)
从酱香型白酒酿造工艺出发,探讨了在其独特的酿造工艺中,酱香酒的风味物质的形成以及随着酿造工艺香味成分融入到酒体中的过程。探究了酱香型白酒的酿造工艺、酿造环境和酱香型白酒风格特征的关系,从而为稳定和提高酱香型白酒产质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宋柯  杜岗  刘念 《酿酒科技》2008,(6):82-84
利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从白酒发酵副产物丢糟、黄水、底锅水中提取酒用香味物质,并将其和天然己酸酯化生产出不同风味的己酸乙酯(天然己酸乙酯、窖香己酸乙酯、粮糟己酸乙酯),应用到生产实践,对提高酒质、增加酒体复杂微量成分具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在当前经济危机的背景下,扩大内需是2009年政府工作的重点,针对衣食住行等与消费者生活最为贴近的产品的认证活功能不能在这一特殊时期发挥应有的作用?认证的成果能否经受住市场的检验?酒类产品质量等级认证能为行业和社会做点什么?  相似文献   

12.
王华 《酿酒科技》2006,(1):107-109
江西的浓香型酒大多是在特型基酒的基础上,通过外购典型浓香型基酒进行勾调而成的。以特型基酒为基础勾调浓香型酒必须熟悉特型酒和浓香型酒各自的工艺和风格特点;设计所勾调的成品酒的酒体风格,确定其市场定位;确定成品酒的酒体,确定基酒和调味酒相互间的勾调比例;再按勾调比例放大,进行勾兑组合和调香调味;最后还要对成品酒进行爆破性试验和冷冻试验等后处理。  相似文献   

13.
武志勇  佟金萍 《酿酒科技》2006,(7):71-72,77
老龙口白酒采用泥窖发酵,中温大曲为糖化发酵剂,混蒸混入和清蒸混入两种工艺相结合。老龙口白酒酒体设计:利用微机优化组合、设计骨架成分;利用微量复杂成分,构建品牌风格:勾调酒时:①掌握好各种调味酒的正确使用及其功能;②充分利用协调成分和复杂成分的作用;③抓主体香韵,突出产品个性。(孙悟)  相似文献   

14.
对白酒中的微量成分复杂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浓香型白酒的香气成分主要来自于:(1)粮食原料的香气成分;(2)酒曲的曲香成分;(3)糟酷中的原料、辅料与发酵微生物的代谢物构成的糟香成分;(4)窖泥微生物产生的复杂代谢产物,经蒸馏过程带入酒中成分,为浓香型酒特有的呈香呈味物质的体现。酸、酯、醇、醛是主要物质基础,还有其他复杂成分协同的作用产生窖香成分;(5)陈味成分。是有别于窖香,比窖香更好的一种特有香味成分。(陶然)  相似文献   

15.
白酒香型对白酒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白酒香型的起源、白酒划分香型的技术基础以及香型发展对行业技术进步的贡献作了总结;对各个香型白酒的感官特征,主要香型白酒的生产工艺区别以及各香型白酒的微量成分构成作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香型发展到今天的困惑,企业争上新香型的冲动来源,以及是否应该取消香型,白酒行业如何创新等问题提出了作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利用人的感觉器官,即视觉、嗅觉、味觉,鉴别新酒质量的一门技术,简称生产评酒。生产评酒的要领包括眼观其色、鼻闻其香、口尝其味和了解酒的风格;同时生产评酒还必须与生产工艺相结合、与勾兑相结合、与化验分析相结合。  相似文献   

17.
黄国柱 《酿酒科技》2007,(5):122-124
自魏晋到民国,屠苏酒一直是中国人民元旦共饮的一种时令酒.屠苏酒在我国民间流传了1000多年,其配制一般是将防风、山椒、大黄、桔梗、白术、桂心、菝葜、乌头8味药材切细,装入绢袋,于年三十沉于井底,元旦早晨取出,用酒提取其有效成分,制成屠苏酒.屠苏酒具有一定的医学保健功能,也是中国古代酒文化的遗产,对屠苏酒的起源、配制、饮用、药效等进行探索研究是对中国酒文化和酿酒技术发展的继承和丰富.(孙悟)  相似文献   

18.
庄玉坤 《酿酒》2006,33(6):17-17
介绍了中国白酒的三个时代,即固体酒时代、液体酒时代、第三个时代。并重点说明了对第三个时代白酒的几种观点:“营养型白酒”论“、纯净白酒”论“、功能性白酒”论,并认为功能性才是中国白酒的发展方向,是第三个时代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9.
白酒香型的思考--从口子窖酒研制谈白酒香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张国强 《酿酒科技》2004,(3):97-98,100
白酒香味成分的量比关系是影响白酒质量和风格的关键之一。每种香型的白酒都具有自己典型的风格.同种香型白酒虽然香味成分相同.但其量比关系不同.因此产生的风格也不同。口子窖酒己酸乙酯的含量是茅台酒的3.8倍,泸州特曲酒己酸乙酯的含量是口子窖酒的1.4倍,口子窖酒己酸乙酯的含量是白云边的1.1倍。口子窖酒的乙酸乙酯均低于茅台酒、泸州特曲酒、白云边酒、汾酒。口子窖酒的丁酸乙酯是汾酒的11倍,是茅台酒的0.7倍,是白云边酒的0.5倍,是泸州特曲的0.6倍。口子窖酒的总酸:总酯比为1:3,较接近浓酱相兼的白云边酒,但与兼香型白云边酒的特征香味成分又不同。(小雨)  相似文献   

20.
在白酒中,酒花不仅与酒度有关,而且由于工艺、发酵设备、贮存容器、贮存时间、温度、加浆用水、微量成分等的不同,使得同一酒度酒酒花状况也有了差异,酒花的差异也一定程度标志着酒液的缔合程度的强弱,而缔合的强弱与酒体的绵柔程度也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