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寅 《新建筑》2003,(5):8-9
在中国记者首次对库哈斯进行的专访中,库哈斯强调了“建筑是需要争议的”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2.
不久前.一位库哈斯身边的人突然问我:“你觉得库哈斯现在在中国的影响力是不是在下降?”瞬间.我也发现好像库哈斯在中国真的失踪很久了。他去了哪里)  相似文献   

3.
荷兰建筑家库哈斯的CCTV参赛方案,在初审获得评委一致通过,这是首次对这一方案做学术探讨的论文,文章把建筑家的雷姆·库哈斯和雕刻家的野口勇的作品进行比较,提出建筑与雕刻认同(identity)的观点,从建筑的雕塑身份、雕刻的身体性、空间美的发生以及环的多维性各点加以论述,此外,还将库哈斯30年的建筑生涯分为两个阶段,既热衷建筑类型的“前期库哈斯”,和趋于雕刻语言的“后期库哈斯”,并举例对脱“建筑”造型三步进行论证。最后得出当建筑向纯粹造型美术接近时,意味着一种向上的精神在发展的结论,而库哈斯的方案则是提出一种新思维。  相似文献   

4.
河清 《新建筑》2003,(5):13-15
中央电视台新楼方案呈现为一座“歪门”,最大程度地抵触了中国文化的审美价值标准。这种楞形风格的现代主义建筑,在西方也早就受到质疑,但在中国建筑界竞成为风尚。该方案中桥与近来中国前卫艺术官方化带动了前卫建筑官方化的现象有关。以库哈斯为代表的“新现代派”或“极端现代派”的建筑,并不代表西方当代建筑的成功范例,如库哈斯的“欧洲里尔”项目就已给法国里尔市带来严重后果。央视新楼方案投资甚巨,但按照西方惯例,必将还要追加投资,而且这种高技术建筑还将需要相当于甚至超过建造费用的维修费,呼吁有关方面重新审议该方案。  相似文献   

5.
1995年库哈斯和OMA事务所[1]以及BruceMan合作出版了(S,M,L,XL),[2]此书描述了OMA事务所的崛起过程。书名中“大、中、小”的区别在于书中所陈述的设计项目的规模和文章中所调查问题涉及的范围广度,这种分段的组织方式使得共存的多样性在不同规模尺度中不断重视。这部书包括了一系列评论文章、摘记、诗歌、图表、连环画。摄影作品、剧照以及故事,但是作为一个建筑师的作品,这一切都围绕着对建筑──尤其在城市化过程中建筑──的探讨。在这本书的序言中库哈斯将建筑定义为“全能与无能的危险混合物”,把建筑设计的过程比拟…  相似文献   

6.
荷兰建筑师雷姆·库哈斯获得了2000年度的普利茨凯奖。作为著名的OMA的创立者之一和核心人物,他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各种类型的建筑作品,涵盖了人类活动的诸多领域。“Y2K”私人住宅和波多音乐厅是库哈斯最近的两个作品,具有他在城市与建筑方面的成熟经验和鲜明的个人化的工作方式。  相似文献   

7.
夏东 《江苏建筑》2003,(1):18-20,43
在《疯狂的纽约》一书中,伦姆·库哈斯用“拥挤文化”来概括曼哈顿的本质,本文试图通过对该“拥挤文化”的理 解,来批判性地认识我们身边的“拥挤文化”,并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伍端 《时代建筑》2003,(2):51-55
以OMA在北京的CCTV中标方案为切入点,追溯库哈斯在城市及建筑设计背后的理论根源。通过解读库哈斯的创作,进一步思考如何在“切进”和“诠释”作品的过程中发现其存在方式可能产生的潜力和机会。  相似文献   

9.
朱昊昊 《建筑师》2022,(3):42-51
本文通过对库哈斯早年的个人经历,尤其是对“柏林墙的调研”和作为后续研究项目“大逃亡,或建筑的自愿 囚徒”的深入解读,从历史渊源与发展流变的角度,挖掘并阐释他关于城市建筑研究的思想内涵与理论意蕴,意图 澄清柏林才是大都会建筑事务所思想与实践征程的起点,并从观念、方法和工具三个方面进一步阐发这段研究历 程的认识论价值与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0.
殷仁民 《重庆建筑》2009,(4):I0001-I0001
随着国家大剧院、鸟巢和水立方建筑方案亮相,库哈斯的CCTV大楼,在竞赛中独占鳌头,脱颖而出。正值中国建筑界对这些外国建筑师领衔设计的大型建筑一片声讨之时,无疑是火上加油,其声势之浩大,使传媒王国也保持沉默,看来CCTV大楼难以翻身。没有结论的争论还要延续下去,可谓是建筑界内一次。核爆炸。。首都CBD中将傲立起库哈斯的杰作,让毗邻的高楼大厦显得逊色。CCTV大楼的张扬、排他性、独特的悬挑的造型成了CBD中的“标志”,也许是CBD中的“眼中钉”,到底是名垂千古还是嗤之以鼻,有待历史的检验。  相似文献   

11.
"读"与"展"     
《建筑知识》2008,28(4)
展览中心是一个城市甚至国家对外交流的平台之一,某种意义上说,展览中心以及展会的层次能体现当地经济发展的水平和地位。图书馆是精神世界的乐土,它的意义在于体现民众对文化知识的重视程度,体现对国民的精神层面的满足。展览中心和图书馆,乍看之下,两者并无多大瓜葛,但在2008年这个特殊时期的北京,随着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二期工程和中国国家图书馆二期工程的相继竣工并投入使用,这两者的并置,从中似也能读出些许意味。  相似文献   

12.
三月,春风送暖,人们沉浸在“两会”召开的喜悦中。当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工业总体规模已经不小,但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不高,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是一项紧迫任务”的时候,我坐在会场,心情异常激动。它说明,早在13年前国家建材局提出的中国建材工业要走“由大变强,靠新出强”的道路,是正确的。这也勾起我对一段往事的回想……  相似文献   

13.
"大"和"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速度和效率是大工业化时代的标志."大"和"快"是当代中国建筑师普遍面临的问题:在席卷全国的建设大潮中,无论是建筑规模还是建设速度都是史无前例的.建筑师们所承担的工作,与膨胀的建设规模相对应的往往是被大大压缩的设计周期.但是,对发展指标和速度的追求却驱赶着中国建筑师们不得不"大"干"快"上!  相似文献   

14.
"传统"与"现代"之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对人们思想观念中关于“传统”和“现代”的种种误区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对“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传统文化的含义以及现代化的本质等问题予以深入的论述,进而针对当代中国城市和建筑发展中如何正确理解“传统”和“现代”,如何正确思考和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等问题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15.
"趣城",尝试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带来新的微型趣味空间,解决城市问题并提升公共空间品质.从字面意思来说,"趣城"首先就是"趣",方案要有趣,这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高大上"项目,而是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另外一种解读,是一种轻型的空间提案,也是一个自下而上的空间策略.另外一个就是"城","趣城"项目针对是城市公共空间,尽管它的尺度很小,但是所有的出发点均基于城市角度,又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城市策略.因此,我们认为"趣城"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城市空间实践项目,它尝试从中间往上下探索,是一种结合了极大尺度与极小尺度创新的实验.因此,有趣(Fun)且有效(Effective),这是我们开始思考"趣城"项目的最原始的出发点,每一个提案都要至少满足这两个最基本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十几年前,商品楼盘多喜欢称"花园"、"广场",那时还引出不少讥评,说你那不过是些楼房,怎么能这样叫呢?其实那称谓是从GARDEN和PLAZA译转过来的,一度在香港非常流行.  相似文献   

17.
境物之间     
“即境即物,即物即境”,这是大舍为他们在北京哥伦比亚大学建筑研究中心举办的X-微展所起的名字.“即”意为接近,境是指“一个空间及其氛围的存在”,而物是指“建筑的实体”.[1]从题目中不难读出,大含将自己的建筑历程定义为对“境”与“物”这两个建筑本体主要构成元素的探寻.它像一个不断接近的过程,却因为目标与路径的迷惑而产生曲折与跌宕.这种情节也暗藏在这个命名中:“即境即物,即物即境”,词序的转换在这里有着特别的含义,它用一种简单而分明的方式体现出大舍在“境物”之间的权衡与选择.如果说,大舍早先的设计策略更倾向于“境”的营造,那么,他们近期作品中的一个新动向是“物”的构筑开始占据更重要的位置.这种变化戏剧性地体现在龙美术馆与大舍之前作品的强烈差异之上,在设计策略与建筑语汇背后,所隐含的是建筑师对于建筑本源价值与实现手段的不同思考.  相似文献   

18.
《中国住宅设施》2009,(8):32-32
8点15分,方太的上班时间,展厅接待主管谷陶已经在忙忙碌碌的做接待准备。今天的来宾是中国五金制品协会油烟机分会一行,共四十人,几乎网罗了全国的厨电知名企业精英人员,更不乏国内排得上名的厨电巨头。谷陶介绍,今天总共要接待五批客人,这是今天的第一批。  相似文献   

19.
高技派建筑在20世纪50年代,其注意力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的采用与构件的装配化、标准化方面;20世纪70年代则以强调和表现现代工业技术为主要特征;20世纪90年代,在现代信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下开始蜕变,转向改变自身以适应信息时代高技术与高情感相融合的要求,以及更加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城市文脉、生态环保及人类的感情需要等高情感环节上,而成为建筑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20.
"建筑文明"与"建筑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文从四个方面阐述建筑文明与建筑文化的关联性:建筑文明是建筑文化的内在价值,建筑文化是建筑文明的外在形式;建筑文明尺度对建筑文化品位的内在制约,建筑文明的价值转换,充实为建筑文化的历史积淀,全球化文明散布引发的建筑文化增熵及抗衡文化增熵的三种“负熵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