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谷物中植酸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植酸又名肌醇六磷酸,广泛存在于谷类植物中,是种子中磷酸盐和肌醇的主要贮存形式.谷物中的植酸具有鳌合作用、抗氧化性、但也是单胃动物的抗营养因子.因此,玉米、大麦、水稻、小麦中植酸的研究对培育高营养作物及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农产品副料具有重要意义.综述了谷物中植酸的理化性质、作用机制、应用及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讨论了我国谷物中植酸的研究方向及发展前景,以期推动我国谷物中植酸的研究开发.  相似文献   

2.
植酸是谷物和豆类籽实中磷的主要储存形式,具有强的螯合阳离子能力,形成复杂化合物分子,在家禽饲料中通常被看作是抗营养因子。然而,植酸可能有抗氧化和对正常内生态平衡有益作用。植酸酶能够催化植酸盐水解,能够与碳水化合物酶协同提高细胞内营养物质的有效性,因而家禽饲料中的植酸具有相当重要的营养作用。笔者基于分子营养学的角度,对植酸分子的生物学功能作了进一步的阐述,结合提高营养物质消化率和动物生理功能的适应性,更深入的认识对饲料的高效利用和家禽潜在生产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植酸是谷物和豆类籽实中磷的主要储存形式,具有强的螯合阳离子能力,形成复杂化合物分子,在家禽饲料中通常被看作是抗营养因子。然而,植酸可能有抗氧化和对正常内生态平衡有益作用。植酸酶能够催化植酸盐水解,能够与碳水化合物酶协同提高细胞内营养物质的有效性,因而家禽饲料中的植酸具有相当重要的营养作用。笔者基于分子营养学的角度,对植酸分子的生物学功能作了进一步的阐述,结合提高营养物质消化率和动物生理功能的适应性,更深入的认识对饲料的高效利用和家禽潜在生产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植酸广泛存在于植物籽粒中,是磷元素和矿质元素的贮藏库。本文介绍了植物籽粒中植酸的存在形式、抗营养作用(抑制矿质元素吸收、蛋白质降解、淀粉和脂肪降解),有益作用(抗氧化作用、抗癌作用、预防心脏病和糖尿病);总结了不同类型(物理和生物)的植酸降解方法;综述了植酸几种主要不完全降解产物的研究进展。为推动我国植酸功能成分的综合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大豆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和植物蛋白来源,富含植物化学物质,如植酸和胰蛋白酶抑制荆等。传统营养理论认为这些植物化学物质是抗营养因子,然而近来研究显示这些化学成分具有天然抗癌作用。以植酸和STI为例主要介绍了它们的结构、分布、生理活性、抗营养效应及抗癌效应。  相似文献   

6.
谷物中含有诸多对人体具有健康功效的营养和生物活性物质。植酸广泛分布于谷物中,是一种既对人体发挥有益功能活性,同时又干扰营养物质消化和吸收的抗营养因子。本文围绕谷物中的植酸,首先介绍了其分子结构、物化性质,以及在谷物中的含量与分布;其次从不利和有益两个角度描述了植酸的功能活性,比较了三种不同生物加工方式(生物发酵、萌芽和酶处理)对植酸活性的影响,并汇总分析了生物加工调控植酸水平对婴幼儿膳食、肠道微生态的影响及其在工业添加剂中的应用;最后对谷物中植酸的未来研究热点及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旨在为谷物中植酸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应用,以及探索合理利用植酸的谷物加工技术提供参考与指导。  相似文献   

7.
大豆中营养因子和抗营养因子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徐奇友  许红  马建章 《中国油脂》2006,31(11):17-20
大豆中含有抗营养因子和营养因子,营养因子包括大豆磷脂、大豆异黄酮等,抗营养因子包括蛋白酶抑制因子、抗原蛋白、凝集素、植酸等,大豆低聚糖和皂甙具有营养和抗营养双重作用。对大豆中的营养因子和抗营养因子的生理功能,对动物的营养及危害作用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8.
豆类中除营养成分外也含有多种抗营养因子,制作豆浆时不同预处理方法可能影响到豆浆中抗营养因子的残留量。本文就浸泡、萌发和去皮3种不同预处理方法对豆浆中胰蛋白酶抑制剂、植酸、单宁等抗营养成分的影响进行综述。与干豆制浆相比,浸泡和萌发处理均可降低所制豆浆中抗营养因子的含量,其中萌发大豆处理去除抗营养因子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
不同预处理对家庭制豆浆抗营养因子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预处理对家庭制豆浆中抗营养因子含量的影响。方法:对大豆在室温和冷藏条件浸泡、干炒及发芽2d处理后制成豆浆,以与干豆制浆为对照,比较其单宁、植酸、皂苷和胰蛋白酶抑制剂的保存率。结果:发芽处理豆浆组分的单宁、植酸、皂苷、胰蛋白酶抑制剂的保存率分别为31.83%、27.28%,20.19%、12.89%;室温浸泡处理12h分别为34.56%、43.72%、32.10%和9.91%;干炒处理消除抗营养因子的效率不及发芽和浸泡处理,但与干豆制浆处理差异显著,各抗营养因子的保存率分别为64.05%、54.59%、28.78%、10.88%。结论:与干豆制浆相比,各处理均显著降低了豆浆中抗营养因素的保存率。其中发芽处理对于降低单宁和植酸的效果最显著,12h浸泡处理对降低胰蛋白酶抑制剂最为有效。  相似文献   

10.
植酸的毒理学评价和食用安全性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植酸以其独特的结构、生理、药理功能和化学性质,广泛的应用于冶金、化工、医药、日化、食品等行业中。特别是在食品和日化工业上,利用植酸的强螫合性,使其与辅酶中的金属离子螫合,抑制或减缓酶促反应的发生和进行,从而在果蔬、鱼、肉等的贮藏保鲜中起到防褐保鲜的效果[1]。我国已将植酸作为抗氧化剂列入食品添加剂行列。由于它对金属离子具有强的螫合作用,被视为一种抗营养剂,影响机体对Cu、Zn、Fe、Ca、Mg等必需金属元素的吸收。在美国和欧洲等一些国家,植酸未被列入食品添加剂行列。植酸主要是以植酸的钙镁盐形式(即菲汀)大量存在于植物特别是种子中。例如,米糖中含有近9%的植酸盐。因此,在食品的安全性日益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11.
饲料用植酸酶制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酸具有抗营养作用,单胃动物不能在消化过程中降解植酸。添加外源性植酸酶后,植酸得到降解,不权能显著地提高植酸中磷的利用率,还可减少动物粪便中磷对环境的污染。综述了饲用植物酶的性质、制备及其在饲料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植酸是麦麸中的主要抗营养因子,为提高麦麸中蛋白质和膳食纤维的利用率,文中以植酸脱除率为目标,对麦麸中植酸的脱除工艺进行了分析和优化。结果显示,植酸脱除的最佳工艺是:以0.5 mol/L盐酸溶液为植酸提取溶剂,料液比为1:10 (g/mL),20 ℃下提取2 h,植酸脱除率可达到73.54%。结果表明,升高提取温度不利于植酸提取,提取时间过长或料液比过高都不利于植酸的脱除。经上述工艺处理后,麦麸中植酸和灰分含量有显著降低,蛋白质含量略有降低;淀粉含量和粗纤维含量均有明显提高,分别提高了16.70%和30.10%,其总体营养价值有明显改善,更有利于麸皮中营养组分的加工利用。  相似文献   

13.
研究压力烹调对4种全谷和豆类抗营养因子保存的影响。对黑米、红小豆、黄大豆、黑大豆进行不同时间、压力的烹调,以常压烹调为对照,检测其中植酸、单宁、皂甙和胰蛋白酶抑制剂的含量。结果显示:其中植酸、单宁、皂甙的保存率分别在50.16%~67.33%、61.44%~73.94%和36.29%~53.28%之间,172 k Pa 20 min处理时,各抗营养因子的保存率最低。提示随压力烹调的时间或压力增加,各样品的植酸、单宁和皂甙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可以通过在172 k Pa压力下设定不同保压时间来调整抗营养因子的保存率,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相似文献   

14.
植酸是稻米的天然组分,是稻谷种子生长和活动所必需的。在稻谷的生长过程中,不仅对灌浆十分有利,而且对稻谷成分的形成和工艺品质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对人类营养而言,植酸是一种抗营养物质,植酸可与钙、锌、铁等物质螯合,降低钙、锌、铁等的生理利用率;植酸还能与蛋白质等形成不溶性复合物,降低氨基酸的利用率;一些消化酶的作用也受到植酸的抑制,从而影响到蛋白质、淀粉、脂肪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5.
<正>抗营养因子是植物细胞中的成分,但却可影响食物中的营养成分的分解、吸收。抗营养因子可保护植物自身免受其他生物的侵害和采食,因而又被称为"生物农药"。谷物中的主要抗营养因子有三类:降低能量利用率的非淀粉多糖;降低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溶解度和利用率的植酸;抑制蛋白质消化和利用的物质。本文主要对这三类抗营养因子的作用以及降解机理做简要论述。谷物中的抗营养因子及抗营  相似文献   

16.
研究发芽糙米生产过程中糙米所含抗营养因子植酸的变化规律,以发芽温度、发芽时间、浸泡时间、赤霉素浓度等工艺参数对产品植酸含量的影响进行了正交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发芽温度和发芽时间对植酸含量的影响显著,发芽温度的提高和发芽时间的持续使糙米中植酸的含量逐步下降;通过发芽降低糙米植酸含量的最佳工艺参数组合为:发芽温度36℃、发芽时间34 h、浸泡时间12 h、赤霉素(GA3)浓度0.30 mg/L,此条件下发芽糙米产品中的植酸含量为3.22 mg/g.  相似文献   

17.
亚麻籽的营养成分及开发利用   总被引:32,自引:2,他引:32  
陈海华 《中国油脂》2004,29(6):72-75
亚麻籽是世界十大油料作物之一,主要成分为油和蛋白,还含有一定量的黏胶、植酸、二糖苷、抗维生素B6因子等抗营养因子或毒性物质.详细介绍了亚麻籽的营养成分、抗营养因子及其营养价值和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18.
大豆抗营养因子及其在食品加工中的消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涤非 《食品科技》2007,(12):235-238
大豆中含有抗营养因子,包括蛋白酶抑制因子、抗原蛋白、凝集素、植酸等。大豆低聚糖和皂甙具有营养和抗营养双重作用。在食品加工中应设法消除抗菌素营养因子的作用,保证食品安全与营养。  相似文献   

19.
小麦籽粒的微量营养素矿物质及抗营养因子植酸主要集中在小麦的糊粉层及麦胚中.传统制粉方法中糊粉层随其他小麦皮层以麸皮的形式去除,造成营养组分的大量流失.为最大程度减少微量营养素的流失,探索小麦营养富集的加工方法,本文拟采用剥皮制粉方法,以剥皮率为研究点,高、中、低筋3种小麦为原料,探讨不同剥皮率下小麦粉中矿物质、植酸含量的变化及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剥皮率对面粉的灰分、白度影响明显;不同剥皮率下,面粉中矿物质的含量差异性显著,4%的剥皮率能有效的改善面粉中的矿物质含量及粉色.  相似文献   

20.
植酸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植酸酶(Phytase)是一种新型食品与饲料添加剂,它能降解部分微量元素及蛋白质等营养成分“吸收”的植酸(盐)而受到人们的关注。植酸酶能催化植酸(盐)水解为肌酸及无机磷酸。由于植酸的螯合作用而成为抗营养物质的机理被证实,在讲究膳食营养和饲料高效利用的今天,植酸酶研究的意义就更为重大。1植酸的化学特性及其抗营养作用植酸的化学名称为肌醇六磷酸(Mno-inositolhexakisdihydrogenphosphate),分子式是C6H18O24P6,分子量为660.8。植酸分子中有6个磷酸基团[1],具有强大的络合能力,与ED-TA相比,其作用的pH范围更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