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郭巍 《风景园林》2022,29(11):8-9
“析理以辞,解体用图”,古人的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文字和图纸在表述和分析方面的巨大差异。地图是表达和存储空间信息的有效工具。中国具有悠久的地图绘制历史,马王堆汉墓帛书古舆图中就描绘了地形、水系和城镇,西晋时期裴秀的“制图六体”对地图绘制的距离、高程、比例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准则构建,南宋后城市舆图的数量和精确度有了明显的增加,甚至出现了《平江图》和《靖江府城图》这样较为精确描绘城市形态的地图,但似乎直到清末,大量出现的依然是带有浓厚绘画方式,看上去不那么“准确”的城市舆图。  相似文献   

2.
每一座历史性城市在不同时期都会形成特有的信息,但很多信息随着城市的发展被逐渐遗忘.借助古代城市地图上的图形信息以及历史文献中的文字资料,对城市历史空间形态加以整理与模拟,从中得出重要的历史文脉并纳入到现代城市空间系统之中,是历史城市保护的一种新方法.在规划的操作层面上,将转译古代城市地图而形成的新历史地图与相应的城市规划相结合,则可建立起一套历史环境中的空间规划设计及其管理体系,对历史城市保护与建设加以理性引导与控制.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城市拥有与西方城市不同的空间营造逻辑和规划设计方法,尤其是结合山水元素的人居环境营建理念及方法,曾指导人们创造了大量“天人合一”的中国式城市空间。本文以清涧古城历史人居环境营建为例,在古城历史城池图复原的基础上,借助 Arcgis 地理信息系统对其自然山水中地表和河流灾害进行模拟分析,探寻城市营建择地经验,并利用空间句法分析城市历年空间结构的演化发展,总结其空间结构构架经验。与此同时,运用 Arcgis 视域分析方法对城市建筑群体肌理以及重点建筑视线关系进行剖析,以提取城市建筑布局经验。希冀通过科学定量的分析方法发掘转译中国古代城市人居环境营建智慧,以启发当代于山水之间实现人居和谐的城市规划建设实践。  相似文献   

4.
许少聪  林箐 《中国园林》2023,39(9):54-60
古代泉州沿海地区海洋商贸极为繁盛,有“东方第一大港”之称。以泉州沿海地区作为研究范围,通过文献整理、历史地图转译和实地调研等方法,从区域和城市双重视角研究海洋商贸影响下的传统景观体系特征。区域视角下,从商贸景观要素、航运景观网络两方面探究该地区形成的港市结合、寺塔林立、水陆相连的海洋商贸景观;城市视角下,从自然山水空间、城市实体空间、景观意象空间三方面探讨滨海而生、因商而盛的城市景观。从海洋商贸视角审视传统景观体系特征,以期为当地商贸文化传承、地域景观塑造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5.
张斌  杜雁  高翅 《规划师》2009,25(6):31-35
项城市新城牛心区景观规划设计以“城市厅”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价值取向,提出城市“绿厅”的意匠,将市民广场和滨河休闲带两个功能相异的空间有机地整合在起,尊重人与自然的行为规律,营造城市空间秩序.对地域性历史文化进行空间转译,塑造人性化的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6.
基于城市设计永恒性思考的设计研究,对比分析美国密歇根州底特律市和中国武汉市历史演进中的形态学研究成果。2项研究所使用的研究工具均来源于代尔夫特形态学方法,该方法旨在以减构制图简化地图数据,提取空间形态结构,界定城市未来发展所依托的结构性要素,从而既可实现城市的历史连续性,又可保持地方特性。图析过程采用倒溯分析的方式,以当代地图为基底,并按照时间线回溯、绘制不同历史时期的分析图。这是因为相较于历史地图,当代地图的制图方法与投射技术能够更加精准地反映真实情况。底特律的城市肌理几乎填满城市的网格,网格本身可以被看成经过减构的结构性空间要素,对地图数据相对较低程度的抽象就足以揭示其城市空间结构,而网格以外的其他空间要素则可被看成不同时期形成的城市的其他结构性要素;而武汉的城市形态更为复杂,需要更高程度的抽象以提取城市空间结构,在减构过程中使用形态同质区和二级结构关联分析工具。研究旨在展示在同一方法框架下,当2座城市的物质空间特质不同时,需采用不同的研究工具,进而发展出不同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地图制图与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关系,结合生产流程,运用ArcGIS软件平台实现了空间数据库和地图制图的一体化集成,减少了从库到图的人工处理工作量。  相似文献   

8.
<正>城市图就是描绘城市选址特征、形态布局和结构功能的地图,中国古代城市图的类型、特征与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演变、形态功能有着密切的关联,也与中国古代的地图测绘技术、城市管理制度和城市规划思想密不可分。中国古代城市图既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营建的产物,也是反映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和形态功能的重要史料,具有文字资料无法取代的价值,日益得到古代城市史和城市规划学者的重视。截至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古代城市  相似文献   

9.
从历史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角度,提出基于历史上泉州地方行政制度的"民间信仰空间"概念。通过历史地图转译法结合实证研究,分析这一特殊空间形成、瓦解的原因与发展趋势,揭示了铺镜宫庙与社区结构及道路街巷的关系,进而提出民间信仰空间的规划管理策略:一方面提出制定以保存历史城市空间格局为目标的民间信仰空间专项规划的建议;另一方面提供了建立以建筑保护利用为目标的宫庙建筑与传统民居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实现Arc GIS软件与港口规划专题图编制工作的有机结合,可以减少专题图编制工作量,提高规划效率。在对专题图编制流程进行充分梳理和归纳的基础上,从数据准备、数据处理、幅面设置、地图符号化、地图标注、制图综合、地图整饰和地图输出等方面,分析研究Arc GIS软件在港口总体规划制图中的应用。研究发现,通过Arc GIS软件承载、显示和传输港口总体规划信息,可以有效地提高专题图件编制的自动化程度和制图速度,同时也提高了制图的准确性和便捷性。  相似文献   

11.
张捷 《山西建筑》2009,35(22):18-20
通过对相应史料的分析研究绘制数字化历史地图,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城市空间变迁的内在逻辑,研究内容包括梳理南京城市空间构成要素、重新审视历史空间格局与“山水圈层”的互动关系、建立认知城市历史空间的图式系统。  相似文献   

12.
李旭  龚文君 《华中建筑》2024,(3):96-101
“节奏”作为音乐学领域的常用术语,常被世人用于比喻园林曲折婉转的步行体验。为探究二者的关系所在,笔者通过文献阅读得知乐曲艺术的曲式学结构与园林的空间序列存在相似的构成规律,接而引发对中国传统园林空间节奏序列的思考,尝试通过学科交叉、类型学、现象学的方法建立“乐曲—园林”的结构对应性模型,并用空间图解的分析方式形成园林线性空间的转译关系。旨在从音乐曲式学相关概念的角度深化对传统园林的认识和理解,并为传统园林的现代化转译与园林设计提供创新性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王正  刘彤 《室内设计》2023,38(4):119-126
从城市历史景观的“共时关联”视角,重 新认识“文态环境”理念对当代文化遗产保护的 整体建构意义与人文关联价值,结合中国古代人 文空间系统对文态环境作进一步的概念界定与 构成分析。聚焦孕育重庆山水人文精神的渝中古 城,选取张云轩所绘《重庆府治全图》(1886— 1891年)作为时空断面进行历史地图转译,综合 要素空间定位与地方志相关记载,剖析处于传统 营城末期的渝中古城文态环境整体关联模式, 总结为“大观”层次“山水关联、秩序关联”的全 局模式,以及“小观”层次“属性关联、方位关联、 形势关联、景境关联”的局部模式。最终以古代 文献语汇记载为依据,凝练“应山”“取象”“对 峙”等景观要素关联营建智慧,以期为当代重庆 高质量山水城市建设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4.
田永英 《建筑师》2011,(5):85-88
城.本意是指围绕城邑建造的一整套防御构筑物.体现了以戈守城的军事防御功能。本文从词源学的角度对代表中国古代城市形成初期物质空间形态的“城”、“郭”、“国”.“都”、“鄙”、“邑”等字形进行解析,阐释古代城市所表达的物质实体创造的空间特征,古代城市形成的功能导向作用.以及具有强烈等级的区域观念。  相似文献   

15.
将乡镇自然地理位置、地理空间要素、社会经济要素等信息,通过地图的形式进行展示,为重庆市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和城镇化规划建设提供依据和载体;采用批量制图技术,结合各乡镇各自的特点,从地图内容、设计依据、数学基础以及地图生产工艺与更新等展开实验,完成全市1 008幅乡镇图的制作,为今后批量化地图快速制图提供了一种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6.
在数字量化研究背景下,本研究利用数字技术对"地图术"理念进行转译,挖掘场地所蕴含的信息并据此对场地进行景观资源评价。将爱德华·S·凯西提出的四种类型"地图术"转译为数字地图,利用所转译成的数字地图作为评价因子,构建景观资源评价地图。本研究选取城市建成景观环境作为载体进行研究,通过南京古林公园作为实例,探讨所提出方法的可行性。希望通过该景观资源评价方法的构建,为规划设计提供参考,提升设计实践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地图作为城建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古至今,地图一直是空间数据和地理信息的主要承载者,一幅城市历史地图可以形象地反映出某一历史时期该地的自然环境、城市布局和社会空间等丰富内容,在没有影像技术的年代,是研究城市历史的重要资料。中山市城建档案馆历来重视城市历史地图的收集与保管,馆藏中就有三幅珍贵的手绘版古代中山地图,分别为《道光年间石岐城郭  相似文献   

18.
田壮  董卫 《南方建筑》2023,(7):9-16
环南海地区海上丝路历史城市既是古代海洋贸易与人文交流的空间载体,也是现代“一带一路”倡议与“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落实的文化高地,对于推动基于历史、着眼未来的国际历史遗产保护合作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历史信息转译、对比分析等方法,选取环南海地区五座典型海上丝路历史城市,提炼总结其在丝路贸易与殖民贸易两个时期所呈现的“有破有立、港性凸显、植入限定、海洋倾向、商贸完备”五个空间形态特征,分析归纳得到渐进式同化和突变式移植两种空间形态演变模式,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剖析经济贸易主导因素及其他因素对城市空间形态的综合影响机制,以期为国际海洋贸易型历史城市研究以及联合保护发展提供前瞻性探索。  相似文献   

19.
在百度地图热力图工具所提供的动态大数据基础上,尝试利用数据的实时优势建立基于空间使用强度的城市空间研究方法。并以上海中心城区为例,对人群的集聚度、集聚位置、人口重心等指标在连续一周中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进行了考察和分析,发现在工作日时段内上海中心城区的人群集聚在时间上比周末持久而在空间上比周末分散,同时中心城区的人口重心移动在工作日呈现出逆时针的周期特征,而在周末则没有明显的规律。研究表明百度地图热力图数据在经过适当的挖掘和处理后能够为城市空间研究提供更为动态的视角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石宪  曹正伟  毛华松 《中国园林》2022,38(2):139-144
浣花溪作为成都文化重要的发源地之一,自先秦形成水系以来,历经2000年的历史更替延续至今,是彰显诗歌文化、成都风俗文化在内多种历史价值的文化景观.以古代文人诗词、游记、地方方志等文字资料和舆图、近现代地图等图像资料为基础,通过对文字信息的图像化转译试图还原各时期浣花溪风景历史地图,并从"时间-空间""物质-精神"双重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