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刘晶 《中州煤炭》2018,(9):59-64
为了对某地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评价,基于改进统计分析法研究了该地区的地质灾害危险性。介绍、分析了改进统计分析法,选取地形地貌、工程地质岩组、断裂构造、植被覆盖指数、灾害点密度、河流水系、道路影响距离、多年平均降雨量等8大类74个亚类作为评价因子,并根据各因子图层面分类并赋值,采用空间分析功能和GIS的叠加对各栅格单元进行综合信息量计算,从而得出研究区的灾害险性划分。该研究为相似地区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京藏高速公路(G6)京张段沿线地质环境条件调查的基础上,选取了地质灾害点密度、工程岩组、年均降雨量、斜坡坡度、斜坡高差、断裂、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公路、河流、植被类型等10个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因子,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因子权重,采用专家经验法对评价因子进行分级赋值。通过ArcGIS平台得到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图。依据危险性评价结果将京藏高速公路京张段地质灾害危险程度进行了分段,共分为9段。其评价成果为京藏高速公路京张段地质灾害防治与安全运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金太平 《西部探矿工程》2006,18(Z1):533-534
通过对磐安县地质环境条件调查和地质灾害发育特征的分析,查明地质灾害分布规律,并采用袭扰系数法、强度指数法和综合危险性指数划分地质灾害易发区,根据不同地质灾害类型,结合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田志萌  张渊  郭睿 《西部探矿工程》2011,23(11):121-123,127
通过对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的地质灾害调查与研究,阐述了麒麟区的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特征及地质灾害类型和分布特征,分析了区内重要灾害点形成机理,并对其危险性进行评价,同时对地质灾害防治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陕西华州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确认区内92处地质灾害点,其中滑坡21处,崩塌66处,泥石流5处;规模巨型2处,大型有4处,中型11处,小型75处。总体特征为地质灾害类型多,分布范围大,局部地区密集,小型灾害多,影响因素多,发生频率高,发育特征明显。通过统计分析确定了各类评价因子,建立易发程度评价体系,对华州区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进行了分区。  相似文献   

6.
归纳总结大冶市红峰—黄金湖公路沿线的地质灾害类型,将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划分为渐进式和突发式,并将公路沿线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与危险性予以量化,采用综合指数方法定量评价大冶市红峰—黄金湖公路的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小。评估表明,相比于定性评价,综合指数评价方法结果更精确,对于指导公路地质灾害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为反映横山桥镇地质灾害空间分布规律及灾害易发程度,通过资料收集、数据分析、野外地质调查等工作,选取坡度、起伏度、工程地质岩组、斜坡结构、植被覆盖度、断层距离、灾点密度作为评价因子,在ArcGIS平台下采用AHP-信息量法对横山桥镇进行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将横山桥镇地质灾害易发性分为高、中、低3个级别,评价结果客观有效地反映了实际情况,能够为横山桥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信息参考。  相似文献   

8.
康定县地处四川盆地西缘山地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地质灾害十分发育。本研究通过对康定县地质灾害危险性影响因子的分析,确定了16个参评的危险性因子、各参评因子的权重并予以分级赋值;根据危险性综合指数进行危险性一级分区与评价、在不同等级的地质灾害中以不同的地质灾害类型为主划分亚区。其分区评价的结果与实际情况比较吻合。  相似文献   

9.
根据广西北流市南部丘陵区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和分布情况,采用证据权法开展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选取坡度、坡面曲率、地层岩性、斜坡结构类型、土层厚度、与断裂的距离、结构面、坡脚房屋建设强度、切坡强度9个证据因子,每个证据因子细分证据层,通过计算各证据层的权重和后验概率,并分析各证据因子相关性,最终选取坡度、坡面曲率、地层岩性、土层厚度、切坡强度5个证据因子组合,利用ArcGIS对各证据因子的后验概率值进行叠加,划分出极高、高、中、低易发区。  相似文献   

10.
采用GIS技术获取了某矿山地质灾害因子,建立了地形坡度、地层岩性与断层的层次结构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某矿山地质灾害进行了评价,定性地将评价区分为重度危险区、中度危险区与轻度危险区。基于地质灾害危险性基础因子与地质灾害危险性易损因子的地质灾害评价结果,得到某矿区重度危险区分别为6.7km~2与2.8km~2。研究结果对矿山地质灾害预测、防治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戴兴  杨国芳  陈鑫 《中州煤炭》2021,(5):68-72,96
陵川县为山西省地质灾害最为发育的县区之一,通过实地测量、调查评价和综合研究等手段,在概述县域自然地理条件及地质背景的基础上,阐述了县域内已有的地质灾害特征和类型,该县地质灾害主要类型为崩塌、滑坡、不稳定斜坡(崩塌隐患、滑坡隐患)、泥石流和地面塌陷。重点研究了不稳定斜坡隐患类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即地形、物质、降水、人类活动条件,同时研究了不稳定斜坡发育的时间和空间规律,可为研究县域地质灾害以及地质灾害隐患的发育特征、形成条件、发育规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邢显波  谢涛  杨明宇  董均奎 《中州煤炭》2020,(11):56-60,66
为了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避免和减少因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研究了贵州省盘州市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分析了地质灾害现状,主要包括隐患点、灾情情况,大型、特大型地质灾害隐患情况,地质灾害趋势预测等;研究了重点区域防治工作,主要包括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及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程,并分析了盘州市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及要求。此次研究维护了盘州市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3.
王洋  马施民  许珂 《金属矿山》2015,44(11):164-168
为避免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的传统评价方法对于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以及主观赋权所存在的不足,以潞安矿区为例,提出了一种基于熵值法的改进突变级数法并用于对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评价。在系统分析该矿区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的基础上,以该矿区5个典型生产矿井为例,首先根据矿山地质灾害类型及特点,构建了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利用熵值法确定同层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然后利用突变级数法中的归一化公式计算出不同矿井的总突变隶属度值,最后运用转化后的等级标准对该矿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避免了人为确定权重的主观性,而且能够定量区分出同一层次指标的重要程度;该方法的评价结果与实地野外调查结果基本一致,可为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和有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阳城县上孔煤矿拟开采3、9、15号煤层,在开发利用过程中,为了改善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效果,采用矿区地表移动变形预测模型,预测地表移动变形。通过矿山采空区地质环境综合预测,预计地表最大下沉量6 88354 mm,并将其地质灾害影响程度预测评估分为“严重区”和“较轻区”。“严重区”影响范围4397 hm2,“较轻区”影响范围51525 hm2。通过矿山地质灾害预测分析,提高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工作,并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保护人民生命、财产损失,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开展重要地质灾害区调查评价是国土资源大调查的基本任务之一。在国土资源大调查中 ,地质灾害调查项目已全面启动 ,确定地质灾害调查项目评价方法与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显得迫切而重要。本文根据地质灾害调查项目的性质和特点 ,探讨了地质灾害调查项目社会评价指标体系 ,从社会对项目需求程度和项目对社会效益与影响两方面选择定性与定量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6.
河南省洛宁县龙门店银矿位于熊耳山多金属成矿带,矿区采矿活动频繁,对周边的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随着国家对绿色矿山建设的加快推进,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已刻不容缓。以洛宁县龙门店银矿区为研究对象,通过矿山地质及地质环境调查,分析了矿山的开采规模、地貌环境特征、环境影响范围、地质灾害引发方式等因素,初步认为地质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矿业活动对地形地貌景观的破坏、引发的地质灾害、对地表土地的占压等。针对矿业活动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采取相应的地质灾害防治和土地复垦工作,进行地裂缝防治、矿井回填、土地治理复垦,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轻因矿山工程建设和采矿活动对矿山地质环境的影响和破坏。  相似文献   

17.
梁祎玮 《中州煤炭》2022,(12):119-124
为解决长期发展过程中大量累积的地质生态灾害问题,提升地质生态环境下次生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效果,提出了一种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生态环境次生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方法。结合网络通讯手段对地质大数据进行采集与处理,通过大数据分析对地质生态环境的发育规律进行预测,按照多因素考虑生态环境的评价指标,设计出相应的风险评估方案,评价区域生态环境下次生地质灾害发生的风险。案例分析结果表明,该评价方法能更精确地评估次生地质灾害的发育位置,有利于快速建立自然生态条件和次生地质灾害之间的联系,促进更加合理的规划通行线路。  相似文献   

18.
为了有效分析某研究区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发育特征、影响因素以及地质灾害易发性,采用GIS的综合评价法对地质灾害易发性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了该区共发生地质灾害171处,其中滑坡、崩塌、泥石流发生次数较多,并选定研究区降水量、地形坡度、断层、海拔高度、岩土体类型以及人工工程活动6项影响因子作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并利用层次分析法求出各项权重,结合GIS空间分析功能,对地质灾害易发性划分。研究结果为:该研究区地质灾害划分为9个高易发区域,14个中度易发区域,1个低易发区域和13个不易发区域。研究为类似工程地质条件下地质灾害易发性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李淼 《中州煤炭》2018,(10):55-59
地形地貌是地质灾害发生和活动的基础,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地质灾害发生的类型、数量、密度和规模。山西地处黄土高原东部,地形高差大、地质条件复杂、水土流失严重,极易形成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数量大。通过对山西省地质灾害发生特点和规律的研究,发现山西省地质灾害的主要控灾因素是地貌、年均降雨量和坡度。在不同的地貌单元内,黄土地貌是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高发区,降雨是山西地质灾害的重要的诱发因素,区域地质灾害密度与区域年均雨量关系密切。全省年均降雨量低于400 mm和高于800 mm的地区基本不发生地质灾害;年均降雨量在450~600 mm地区最易发生地质灾害,其中年均降雨量在500~600 mm地区最易发生崩塌和滑坡灾害。地形坡度和崩塌呈明显的相关性,是影响崩塌发生的最主要因素。40°~50°坡角度是大型滑坡的高发区;当坡度大于50°后,大型崩塌的数量随着坡度的增大呈指数式增加。研究对山西省地质灾害的防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