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本研究旨在考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tDCS)激活背外侧前额叶(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DLPFC)能否有效调节健康大学生的情绪识别加工,并进一步比较刺激左、右侧DLPFC(l-DLPFC/r-DLPFC)的效应。方法实验采用3(tDCS刺激类型:阳极刺激l-DLPFC,阳极刺激r-DLPFC,假刺激)×3(情绪类型:快乐,愤怒,悲伤)混合设计,被试在接受tDCS刺激的同时完成情绪面孔搜索识别任务。结果 (1)与假刺激相比,阳极tDCS刺激l-DLPFC/r-DLPFC对不同情绪面孔搜索识别的影响不存在显著差异;(2)与r-DLPFC相比,tDCS阳极刺激l-DLPFC条件下情绪面孔搜索识别的反应时显著更短;(3)对快乐面孔的搜索识别正确率最高、反应时最短,愤怒面孔的正确率最低、反应时最长。结论对大学生而言,tDCS阳极刺激DLPFC对情绪识别的影响较弱;另外,与r-DLPFC相比,tDCS刺激l-DLPFC对面孔搜索识别的影响可能更强。  相似文献   

2.
目的在考虑任务熟悉性的前提下,研究光照强度和背景颜色对VDT作业中人因可靠性的综合影响。方法设计VDT作业模拟实验,选取180名健康大学生分别在不同变量水平下进行测量,对人因可靠性中的反应时和正确率指标展开方差分析。结果反应时对照度和颜色的变化不敏感,但正确率指标下照度和颜色的主效应和交互效应均显著,且任务熟悉性可削弱其影响。结论 VDT背景呈绿色时,建议双眼周围的水平照度不超过200lx。而在红色背景中,照度不宜低于300lx,且此时忌用绿色和灰色。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多任务状态下目标编码对探测正确率影响,9名被试坐在17英寸CRT显示器600mm前,利用键盘和鼠标同时操作监视、计算记忆、跟踪、探测4项彼此独立的任务。在多任务状态人的注意力分散以及背景色为灰色情况下对目标探测任务实验结果分析表明:①对绿色和红色目标的探测正确率较高、蓝色目标较低;②对三角形、正方形和圆形目标正确探测率的差异不显著;③目标与中心视角的相对位置将影响正确探测率。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采用视觉搜索范式和眼动跟踪技术,对电子商务网站结算页面的内容模块的版式进行研究,探讨了不同版式对搜索绩效的影响.实验以12名大学生为对象,采用了2(不同版式:均一化、非均一化)×2(不同任务:非目标浏览、典型目标搜索)的被试内设计.结果发现:两种版式中,被试在页面中央的平均注视时间和平均注视点显著高于其余位置.说明,被试关注点跟内容无关,跟位置有关.非均一化版式的搜索效率要显著高于均一化版式,即非均一化版式的设计对于被试的搜索而言,网页设计的可用性水平更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矿山瓦斯监控界面多个目标同时告警时的最优视觉告警编码形式。方法 以矿山瓦斯监控系统为研究背景,选取颜色、大小、字符三种视觉编码形式对注意、警告、危险三种告警等级进行单目标和双目标的视觉搜索实验。结果 通过对正确率、反应时间以及主观评分的分析发现,无论是单目标还是双目标视觉搜索实验,当界面视觉告警形式采用颜色编码时,搜索绩效最优;相比于采用字符编码,采用大小编码时的搜索时间更短,但其正确率却稍低。实验结果还发现在双目标视觉搜索实验中,告警等级的异同对反应时间具有显著性影响,告警等级相同的比告警等级不同的两目标搜索时间更短,且搜索过程中第二个目标比第一个目标更容易被发现。结论 研究结果对于提高矿山瓦斯监控系统界面的安全性,减少监控人员的认知决策失误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其他监控界面中多目标视觉告警形式的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6.
黄琨  廖斌 《工业工程》2023,(4):27-34+43
为提高认知性VDT监控作业绩效,运用隐马尔可夫模型解析作业过程并分析绩效形成机理。构建认知性VDT监控作业HMM概念模型,运用E-prime设计实验任务,运行ErgoLAB实验平台采集被试绩效及眼动数据,训练HMM参数并进行可信性验证,使用Viterbi算法将观察序列解码为认知动素链,分析认知动素链特征与作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探究绩效形成机理。结果表明,认知性VDT监控作业过程可以用认知动素链表征,作业者和任务的不同会导致认知动素链的差异;结构相同情况下,认知动素链越长作业绩效越差;长度相同情况下,认知动素链结构和动素类型的差异会影响作业绩效。  相似文献   

7.
生产生活中很多视觉搜索任务是在低目标出现概率、有时间压力的条件下进行的。本研究分析了目标出现概率、目标有无和时间压力对视觉搜索任务绩效的影响。实验将目标出现概率作为组间变量,目标有无和时间压力作为组内变量,进行了完全2×2×2因子实验设计。结果表明时间压力和低目标出现概率会显著降低搜索时间、凝视时间和凝视次数。目标有无和时间压力、目标有无和目标出现概率对搜索时间的影响交互效应显著。时间压力和目标出现概率对搜索时间的影响交互效应不显著,但对凝视时间和凝视次数的影响交互效应显著。实验结果对于视觉搜索作业任务设计,尤其是如安检等有时间压力、低目标出现概率的作业任务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  相似文献   

8.
网页字符显示密度的识别效率与可靠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E-Prime呈现视觉刺激材料,排除大小、位置、颜色干扰,通过被试内重复设计的反应时实验获得间距控制的信息显示密度与识别反应时的关系,借助反应时与识别效率的负相关性确定出信息显示密度与识别效率及识别可靠性的关系。结果表明:①行列距控制的信息显示密度对人搜索效率有显著影响,两者存在近似的倒U形曲线关系。②字符尺寸固定(2em),行距0.7倍,列距0.3倍时的识别效率最大,识别可靠性较高。因此建议设计网页字符的显示间距时,以此关系曲线为基础,通过对识别反应时及识别错误率的综合考虑确定合适的间距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变化启动刺激与注意瞬脱中的目标刺激之间的刺激时间间隔(SOA),探索负启动对注意瞬脱的影响。方法两个实验均为3(启动条件)×8(P位置)被试内设计。结果实验1(SOA=460ms)中,P3位置上忽略重复条件的正确率低于控制条件的正确率,负启动效应出现;实验2(SOA=700ms)中,P1位置上忽略重复条件的正确率高于控制条件的正确率,负启动效应减小。结论启动范式可以改变目标T的任务难度,进而影响探测刺激P的正确识别,支持注意瞬脱两阶段模型。这表明使用负启动范式和RSVP范式相结合的双任务范式可以改变目标刺激T的任务难度,在方法学上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刺激空间特征和反应位置对线索效应模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具有不同空间特征的十字号为实验材料,采用反应线索范式,旨在探讨刺激空间特征和反应位置对线索效应模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左右特征突显可以获得最优的反应准备绩效,而内外特征突显增强则导致最差的反应准备绩效;②不同线索效应间的差别主要出现在中间两个反应位置上,尤以突显特征增强时明显.结论:左右特征突显是线索反应任务中较为理想的空间刺激安排方式;与外侧两个反应位置相比,线索对于中间两个反应位置的提示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11.
自遮挡关系对物体知觉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Baylis等人和Hulleman等人的顶点高低判断范式,使用黑白线条图、灰度图和红绿彩图为刺激材料,探讨单一物体自遮挡关系及刺激图形颜色对物体知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当目标顶点位于遮挡成分中时反应被易化,而当目标顶点位于被遮挡成分中时反应被抑制,这表明物体形状加工过程受到物体深度线索(自遮挡关系)的影响;②刺激图形的颜色对物体顶点高低判断加工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吴琳  卢章平  李明珠 《包装工程》2022,43(16):225-232
目的 分析人对图标深度在不同类型界面中认知资源的分配。方法 通过眼动追踪实验,获得在单一深度图标集和混合深度图标集中搜索3类深度图标时的行为反应数据指标,并在此基础上收集各深度主观满意度评价。结果 不同深度图标之间搜索质量具有显著差异。在单一深度图标集中,搜索目标的深度与视觉搜索效率呈负相关。在混合深度图标集中,中等深度图标的搜索效率最高,不同深度图标对认知负荷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此外,收集被试对3类图标的主观评价,结果显示中等深度图标具有更高的主观满意度。结论 图形深度的刺激影响人对搜索策略的选择,除把握图标个体的设计元素特性外,需同时注重不同界面环境的影响。使用中等深度的图标,可增加图标的可识别性和差异性,在混合深度图标集中能提升视觉搜索质量,并提供更好的使用体验。  相似文献   

13.
针对网页视觉设计的视觉搜索能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考察两种典型网页视觉设计形式(丰富与简练)及两种语言系统(中文与英语)对用户视觉搜索能力在搜索时间、错误及满意度三个变量上的综合性影响.28名参试者随机分为两组在两种模拟网页上执行视觉搜索任务.方差分析结果表明:①目标呈现在信息密度大、视觉冲击强的网页上时,用户搜索时间显著增加而错误及满意度并没有明显恶化;②语言因素对人们视觉搜索能力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视空间工作记忆负载对道路交通场景搜索绩效的影响。方法釆用视空间工作记忆和道路交通场景搜索的双任务范式,结合眼动技术,记录40名新手驾驶员的视觉搜索绩效及眼动数据。结果客体工作记忆负载、空间工作记忆负载和无负载任务下的搜索正确率和反应时存在显著差异,空间工作记忆负载下的正确率最低,反应时最长。搜寻目标的首次注视时间、总注视时间和注视次数皆存在显著差异,空间工作记忆负载下的首次注视时间和总注视时间延长,并且注视次数增加。结论视空间工作记忆负载降低道路交通场景的搜索绩效,空间工作记忆负载对搜索绩效的影响比客体工作记忆负载更大;在目标搜索过程中,视空间工作记忆负载任务下的首次注视时间更长、注视点数目的增加和总注视时间延长,空间工作记忆负载对搜索过程的影响比客体工作记忆负载更大。因此,在实际驾驶中应重视视空间工作记忆负载的存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的作业休息制度和搜索区域移动速度对动态视觉搜索任务的搜索绩效和视觉疲劳的影响。方法采用作业休息制度(3)×搜索区域移动速度(2)二因子组内设计的人因实验进行研究。被试(N=15)在不同的作业休息制度和移动速度条件下完成视觉搜索任务。测量指标包括单次任务反应时间、各个时间节点被试的闪光融合频率和主观疲劳感受评分。结果移动速度对搜索绩效和视觉疲劳主观感受有显著影响,闪光融合频率随移动速度的增加有降低的趋势。结论高移速的搜索任务比低移速的搜索任务带来的视觉疲劳程度更高,绩效更差。作业休息制度对搜索绩效、视觉疲劳主观感受有显著影响。研究结果对动态视觉搜索作业的劳动作业休息制度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座椅扶手支撑对VDT作业人员鼠标操作的影响关系,采用可以调节扶手支撑的Dxracer FE0办公座椅,选取30名VDT作业人员作为被试,使用Aim booster软件进行鼠标操作测试,采集有无扶手支撑两种状态下的测试数据。结果表明,有扶手支撑时的鼠标点击精确度及击中目标次数较无扶手支撑时的更高;有扶手支撑时的鼠标点击平均反应时间较无支撑时的更高;性别对鼠标点击绩效存在影响。据此提出针对不同鼠标操作任务类型的座椅扶手设置等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秦宪刚  张侃 《人类工效学》2007,13(3):7-9,13
采崩反应线索范式,分别探讨了在线索准备反应位置和线索准备反应器条件下的线索效应模式。结果发现:①在双手自然放置时,反应准备方式对线索效应模式没有显著影响。②在双手非自然放置时,当线索准备反应器时,左右手的编码作为反应的空间参照系对于左右线索的加工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当线索准备反应位置时,左右手的空间参照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以反应时和正确率为指标,研究了在不同难度和呈现背景,下划线突显方法对视觉搜索绩效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下划线作为突显方法对被试的视觉搜索绩效有显的促进作用;在高难度水平下的视觉搜索作业中,下划线对被试的视觉搜索绩效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在高难度条件下,与黑背景下被试的绩效相比,白背景下被试的搜索绩效明显较优。  相似文献   

19.
视角和信息量对静态图像短时记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2种视角条件和2种信息量,以回忆正确率作为绩效测量指标,要求40名被试在不同条件下回忆在计算机屏幕上学习过的静态矩阵图像中的特征信息,考察静态图像的视角和信息量对图像短时记忆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①信息量对静态图像的短时记忆有显著影响,目标信息量越少,回忆正确率越高;②视角大小对静态图像的短时记忆有显著影响,呈现视角较大的图像的回忆正确率显著较高;③视角和信息量存在交互作用,视角大小的影响主要发生在信息量较大的时候,大视角有利于静态图像的短时记忆。  相似文献   

20.
采用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在典型空间更新范式下研究:①运动对场景识别的影响;②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本身在场景识别研究中的效度。组间变量是测试视点情况(与学习视点相同和与学习视点不同),组内变量是桌子状况(桌子静止和旋转)。因变量是正确判断物体位置改变的比率。结果发现:①视点依赖效应:在相同测试视点的识别成绩显著好于在不同测试视点条件下的识别成绩。②空间更新效应:无论不同测试视点还是在相同视点条件下,桌子静止时的识别成绩显著好于桌子转动条件下的识别成绩。③沉浸式虚拟现实环境下获得与真实环境结果一致的模式,说明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是场景识别研究中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