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0 毫秒
1.
李文宁 《轻金属》1998,(12):35-39
以热轧卷取机为例,介绍了卷取机恒张力控制原理及控制系统卷径记忆与测量等内容,并对卷取过程中电动机各参数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实际生产数据,建立了板带材生产时出口带钢卷取过程中张力变化的数学模型,并对卷取张力恒定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通过公式推导和计算,得到了各影响因素的影响度。对比各因素影响度,得到张力恒定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建立其与张应力误差的解析关系。这对减小带钢卷取过程中张力的波动,进而提高恒张力精度,最终提高板带材的板形、板厚精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以高速高精度晶体多片切割加工为研究对象,对多线切割机的恒张力控制问题进行了分析.为保证切割机生产效率和产品精度,采用力矩电机施加张力,运用PID积分分离算法实现了全闭环的恒张力控制.运行结果表明,该张力控制系统较好地抑制了张力扰动,解决了高速换向引起的全闭环控制张力振荡问题,达到了预期的工艺控制要求,为实现多线切割机高效、高精作业提供了保证,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传送系统中,对带材卷取张力和线速度进行独立控制的优化一直倍受关注。针对卷绕张力控制系统的特点,提出一种运用观测器得到的张力值作为调节器反馈构建张力闭环系统的方案,从而完成无传感器的反馈控制,节省机械设备成本,提高生产线的整体速度,减少传感器信号受干扰对产品质量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该系统动态性能良好,而且具有较高的稳态精度。  相似文献   

5.
秦红波  郑立康 《轧钢》2024,(2):126-132
热轧带钢卷取温度控制过程中,带钢速度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当带钢尾部离开精轧末机架后,带钢速度由轧辊线速度转化为卷取机芯轴速度,复杂的卷取过程影响了带钢速度的稳定,导致带钢尾部卷取温度控制出现严重偏差。为了解决该问题,将温度模型、张力扭矩模型以及热轧生产大数据进行有机结合并进行了系统性分析。结果表明:卷取机芯轴张力控制异常是造成带钢卷取温度偏差的主要原因。因此,开发了卷取机芯轴张力报警功能,细化了芯轴张力与夹送辊压力控制的带钢厚度层别,优化了控制参数以保证带钢速度稳定,同时开发了带钢尾部卷取温度补偿模型。结合多目标优化,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带钢尾部温度超差占比下降3.26%,卷取温度命中率提升2.29%,为全面解决带钢通长方向卷取温度命中率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6.
工业生产中,如纺织、橡胶、塑料、造纸和冶金等部门,经常会遇到张力问题。本文从理论上探讨了冶金工业箔材加工过程中碰到的恒张力卷取问题,包括恒张力卷取的基本原理;卷取机动态设计方法;箔材加工的特点及其对张力控制的要求;常用的卷取装置图例及其分析。并提出设计方法和使用时应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大卷径变化范围的卷取机恒张力控制提出了一种新方法,在卷取机卷取直径能够直接检测的前提下,用卷径检测值D分别调节电构电流Ia和电动机磁场Ф,在不同卷径范围内分别使Ф及Ia/D和Ia及Ф/D保持恒定不变,从而使卷取机张力保持恒定。因此,克服了民势复合张力控制系统下夭宇大卷径变化范围的卷取机恒张力控制的缺点,与最大力矩张力控制系统相比,具有系统简单,调试,维护方便,控制精度较高于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定量反馈理论(QFT)是参数不确定性系统鲁棒控制比较成功的设计方法。在实际轧制过程中,由于受轧机压下系统、主传动系统的耦合影响以及带材加工来料好坏、轧辊磨损程度等其他机械设备状态的不确定性因素制约,冷轧机卷取张力系统保持恒张力控制是比较困难的。本文将QFT理论设计方法应用于某六辊可逆冷轧机的卷取张力系统。仿真结果表明,基于QFT鲁棒控制器在改善系统频域跟踪指标和鲁棒稳定性的同时,能够获得较好的控制效果,减小了系统的超调量。  相似文献   

9.
卷绕机械的张力控制系统应用于现代工业时,多数为时变、强耦合、多干扰的复杂非线性系统。根据实际工业间接恒张力控制特点,结合武钢设备改造实践及调试实况,运用T400工艺板虚构张力外环建立闭环系统,间接实现无传感器恒张力控制,张力外环采用模糊自适应PID实现系统优化,提高精度。仿真结果表明,该系统对带钢的恒张力控制具有较强的鲁棒性,响应速度更快,超调量更小。实践证明,该系统能达到直接张力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0.
卷绕机械的张力控制系统应用于现代工业时,多数为时变、强耦合、多干扰的复杂非线性系统。根据实际工业间接恒张力控制特点,结合武钢设备改造实践及调试实况,运用T400工艺板虚构张力外环建立闭环系统,间接实现无传感器恒张力控制,张力外环采用模糊自适应PID实现系统优化,提高精度。仿真结果表明,该系统对带钢的恒张力控制具有较强的鲁棒性,响应速度更快,超调量更小。实践证明,该系统能达到直接张力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1.
生料带分卷过程中张力变化过大会导致收卷质量不高。张力控制由于材料存在拉伸变形,要得到系统的精确模型比较困难,适合采用PID控制方法。文章在简化了的速度与张力控制模型的基础上利用MATLAB的SIMULINK工具建立了一个仿真模型。根据实际生产条件设定仿真参数,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准确地模拟卷绕过程中的速度与张力控制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2.
基于模糊自适应PID的注塑机温度控制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温度的准确控制是保证注塑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针对传统注塑机温控系统超调量大、调节时间长等缺点,提出了基于模糊自适应PID的注塑机温控系统,阐述了模糊PID控制器的设计方法及该温控系统的软硬件实现方法。该系统实现了精密注塑机料筒温度和喷嘴温度的准确控制,大大提高了塑料产品的质量,取代了传统的开关控制和PID控制方式。  相似文献   

13.
放卷系统是印刷机产生印刷张力的最主要部件,呈现出典型的多输入、多输出、非线性、强耦合的特性,保持放卷系统的张力稳定是保证印刷质量的关键所在。根据逆系统理论进行了放卷张力系统的解耦和线性化控制研究,根据放卷系统的特点,通过一系列控制量变换将耦合的非线性放卷张力系统变换为两个二阶伪线性系统,实现了放卷张力系统的解耦和线性化。通过引入主动阻尼来增强伪线性系统的抗扰动性能,并通过对伪线性系统设计附加的PID控制器来提高张力控制的性能。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逆系统解耦控制策略能够消除放卷张力系统变量之间的耦合作用,实现放卷张力系统的解耦控制。引入主动阻尼后设计的PID控制器,使张力控制达到了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冷轧钢卷粘结缺陷产生的原因。通过优化卷取张力、合理控制板形、严格控制退火炉温度、保证设备正常运行等措施,有效控制了粘结缺陷的产生。  相似文献   

15.
何茂松  彭燕华  田谦 《轧钢》2010,27(4):44-48
介绍了我国自主开发的热连轧卷取机控制软件的整体结构、实现功能、主要模块控制策略、帮助系统及软件开发平台,该软件完成了精轧输出辊道、卷取机侧导板、夹送辊、助卷辊、卷筒、卸卷小车等设备的速度、张力、位置、压力控制功能,在多套热连轧生产线上的应用表明,其提高了代码复用率和软件质量控制水平,缩短了设计和调试周期,能实现软件开发、编制和调试工作相对独立,卷取机的事故率、成品塔形、表面质量等指标都达到国内同类型卷取机的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16.
基于某企业加热炉温度控制的特点和技术要求,针对原控制系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整和完善.重点在于以PLC为核心,采用PID算法对温度控制系统做了进一步的优化设计和改进,大大减小系统的超调和稳态误差,同时也提高了产品质量,减轻了人工劳力负担,更实用、易行和可靠,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热轧带钢卷取温度控制及其改进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袁建光  黄传清 《轧钢》1999,(4):17-20
以宝钢2050m m 热连轧机为例, 介绍了现代热轧带钢卷取温度控制系统的组成与控制功能。为了满足扩展钢种与规格及卷取温度高精度的要求, 对控制模型进行了改进。  相似文献   

18.
张晓宇  陈静  崔熙颖 《轧钢》2021,38(6):54-59
针对某1 420 mm冷连轧机组成品卷带钢头尾出现划伤的问题,从卷取张力波动入手,首先对头尾起步建张对带钢挫、划伤缺陷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然后分别选取正常卷带钢和问题卷带钢的工艺参数进行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头尾建张对带钢挫、划伤缺陷的影响。结果表明,该1 420 mm冷连轧机卷取机组存在张力波动问题,首次张力波动发生在距离钢卷尾部约150 m处,第2次张力波动发生在距尾部约40 m处;张力波动使带钢卷取得不够紧密,会产生滑移而形成松动层,加上运输等外部因素,造成松动层处层与层之间相互摩擦、碰撞,最终造成带钢挫、划伤缺陷。通过对卷取头尾张力波动不大于0.5 MPa、张力变化率不大于1.24 N·s-1,速度变化率不大于12 m·s-2,紧密系数大于1.25的控制,带钢松卷和挫、划伤缺陷问题得到明显改善,保证了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19.
黄伟  巫茜 《机床与液压》2012,40(12):91-96
针对液压系统存在的非线性、滞后、强耦合、不确定性及干扰等控制难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智能融合的液压AGC系统控制策略。论述了参数的影响因素,讨论了液压系统的控制论特性,研究了系统的控制策略,基于智能融合设计了控制模型与控制算法。在实验室条件下,借助不同控制算法作了仿真对比研究.仿真曲线显示融合控制策略响应速度更快,无超调,控制精度更高。研究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控制策略是可行与合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