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该文以热诱导法制备乳清分离蛋白(whey protein isolate,WPI)-苹果果胶(apple pectin,AP)复合纳米颗粒稳定的负载百里香精油(thyme essential oil,TEO)Pickering乳液,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WPI与AP质量比、颗粒质量浓度、热改性温度以及超声强度对负载TEO Pickering乳液包埋率和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WPI与AP质量比1∶2、颗粒质量浓度2.7%、热改性温度80℃、超声强度4.35 W/cm2时,制备的乳液包埋率为(90.96±1.83)%,且具有良好的体系稳定性。抑菌试验结果表明,负载TEO Pickering乳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单增李斯特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均具有高度敏感抑菌作用。最后将负载TEO Pickering乳液应用于鲜切苹果保鲜中,结果表明,其显著抑制了鲜切苹果的腐烂和褐变。  相似文献   

2.
以B型明胶和京尼平为原材料,通过2次去溶剂结合京尼平交联固化明胶法制备得到明胶纳米颗粒。然后以明胶纳米颗粒为乳化剂,玉米油为油相,采用均质乳化法制备得到水包油型Pickering乳液。研究了明胶纳米颗粒的浓度、乳化时间、转速、水相pH值和盐离子浓度对Pickering乳液的影响。结果表明,明胶纳米颗粒呈表面光滑的球形颗粒,粒径约为186.7 nm,等电点约为6,三相接触角为76.6°。综合考察制备的Pickering乳液液滴的微观形貌和粒径,明胶纳米颗粒稳定的Pickering乳液的最佳制备工艺参数为:明胶纳米颗粒的浓度为20.0 mg/mL,乳化时间为90 s,乳化转速为13 000 r/min,水相pH为8.0,NaCl浓度为50 mmol/L。最佳工艺下制备的Pickering乳液能够承受高于40%的剪切应变,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利用反溶剂沉淀技术制备富含芦丁的玉米醇溶蛋白纳米复合颗粒,并以此作为稳定剂一步均质制备Pickering乳液,随后对乳液稳定性和抗氧化特性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反溶剂沉淀技术有效促进玉米醇溶蛋白对疏水活性芦丁的高效包埋,不仅实现复合纳米级颗粒的制备,还保留了芦丁的抗氧化活性;相较于单独玉米醇溶蛋白稳定的乳液,玉米醇溶蛋白-芦丁复合纳米颗粒不仅提高了Pickering乳液的稳定性,还提高了其抗氧化能力,表明了玉米醇溶蛋白-芦丁复合纳米颗粒具有作为Pickering乳液稳定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4.
通过碱法制备乳清分离蛋白(whey protein isolate,WPI)-单宁酸(tannic acid,TA)纳米颗粒,以粒径和电位为评价指标考察WPI与TA的复合比例对WPI-TA纳米颗粒形成的影响。接着选择最佳复合比例的WPI-TA纳米颗粒作为乳化剂,采用简单的剪切诱导乳化技术制备稻米油Pickering乳液,考察WPI与TA的相互作用对稻米油Pickering乳液的热稳定性、盐离子稳定性以及氧化稳定性的影响,探究Pickering乳液的稳定性机理。结果表明:WPI与TA的复合比例影响WPI-TA纳米颗粒的形成与稳定,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表明WPI与TA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变化,TA的引入显著提高WPI-TA纳米颗粒的乳化活性,改善了Pickering乳液对温度和离子强度的稳定性,同时抑制了乳液在贮藏过程中一级和二级氧化物的生成。因此,WPI-TA纳米颗粒有望成为一种具有潜在优势的Pickering乳液稳定剂。  相似文献   

5.
采用醇沉法制备辛烯基琥珀酸玉米淀粉酯纳米颗粒,分别以去离子水和玉米油为水相和油相,制备Pickering乳液。通过考察乳液乳化指数、乳液粒径和乳液液滴微观结构分析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取代度、淀粉酯纳米颗粒浓度和油水体积比等因素对乳液乳化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淀粉酯纳米颗粒能够很好地稳定Pickering乳液,乳液乳化指数随着淀粉酯取代度、淀粉酯纳米颗粒浓度、油水体积比的增加而增大;乳液粒径随淀粉酯纳米颗粒取代度、淀粉酯纳米颗粒浓度的增大呈下降趋势,当油水体积比增大时,乳液粒径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6.
为获得稳定性较好的蛋白基Pickering乳液,实验采用pH循环法以绿豆蛋白和乳清蛋白为原料制备双蛋白纳米颗粒并进行表征,进一步以此为基质制备Pickering乳液,并对Pickering乳液微观结构、粒径及流变学等进行表征,同时探讨了乳液的加工稳定性。结果:获得了粒径为100~250 nm的蛋白纳米颗粒;其制备的Pickering乳液为水包油型,且具有良好稳定性;与单一蛋白纳米颗粒乳液比较,双蛋白纳米颗粒乳液的乳化特性及其本身的稳定性有所提高。乳液的流变学说明乳液出现了剪切稀化现象,形成了凝胶网络结构。随着双蛋白中乳清蛋白比例的增加,乳液粒径减小,稳定性增加。因此,双蛋白制备的纳米颗粒Pickering乳液理化性质得到改善。研究结果可为混合蛋白构建稳定的乳液体系及活性成分的递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淀粉颗粒的乳化能力,以球磨-酯化复合改性槟榔芋淀粉为颗粒乳化剂,大豆油为油相,制备水包油型Pickering乳液.采用激光粒度仪、研究级正置显微镜、流变仪等对Pickering乳液外观、液滴粒径、显微形态及动态流变特性进行表征,考察淀粉颗粒质量浓度(1、5、10、20、30 mg/mL)和油相体积分数(10%、20%、30%、40%、50%)对乳液稳定性和流变特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增加颗粒质量浓度导致乳化相体积增加,液滴粒径减小;随着油相体积分数的增加,乳化相体积增加,液滴粒径增大.当颗粒质量浓度为20 mg/mL,油相体积分数为40%时,乳液的乳析现象明显改善.球磨-酯化复合改性槟榔芋淀粉颗粒吸附在油/水界面,有效抵抗了液滴聚结,使乳液在储存30 d后仍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流变特性表明:乳液内部存在弹性凝胶网络结构,随着颗粒质量浓度和油相体积分数的增加,液滴间堆积变得更紧密,从而增加了乳液黏度和凝胶强度,使其抵抗形变能力增强.球磨-酯化复合改性槟榔芋淀粉颗粒具有良好的作为Pickering乳液稳定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8.
制备大豆分离蛋白(soybean protein isolate,SPI)与花青素(anthocyanin,ACN)共价复合Pickering乳液。研究不同ACN体积分数下,共价复合颗粒的表面疏水性,Pickering乳液的乳化性与乳化稳定性、流变性质和微观结构。结果显示,当ACN体积分数由0%增加到0.15%时,共价复合颗粒的表面疏水性由18174降低到8945;Pickering乳液的乳化性增加了127 m^2/g,乳化稳定性增加了近1倍;同时乳液脂滴状态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实验结果证明,乳液呈现类固体特性,表现出典型非牛顿假塑性行为。本研究还发现,随着ACN的添加,SPI-ACN共价复合Pickering乳液呈现出桥接乳液形态,这将为食品行业中开发新型Pickering乳液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制一种基于乳清分离蛋白和菊粉负载人参皂苷的Pickering乳液。方法 以乳清分离蛋白与菊粉复合溶液为水相,大豆油为油相,应用超声和均质处理方法制备负载人参皂苷的Pickering乳液。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乳清分离蛋白与菊粉的质量分数比、超声功率、超声时间、均质时间对人参皂苷乳液粒径的影响,利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和响应面分析确定人参皂苷Pickering乳液的制备工艺。结果 对人参皂苷Pickering乳液粒径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超声时间、均质时间、超声功率。优化的制备工艺参数:超声功率272.0 W、超声时间17.0 min、均质时间6.0 min,乳清分离蛋白与菊粉的质量分数比1:1.0。在优化条件下制备的人参皂苷Pickering乳液粒径最小为(318.73±1.24) nm。结论 应用超声辅助均质处理,制备基于乳清分离蛋白和菊粉负载人参皂苷的Pickering乳液工艺可行,为进一步构建人参皂苷纳米输送体系和功能食品研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综观国内外学者近年对固体颗粒稳定的Pickering乳液及其聚合的研究,相关理论有界面理论和接触角理论,对其影响因素的分析主要有固体颗粒浓度、水相pH值和水相电解质.研究者已经将SiO2,Laponite粘土,磁铁矿等一系列无机固体颗粒成功地应用于Pickering乳液中,并制备出一系列性能各异的材料,但研究工作仍存在一些不足,如忽略固体颗粒的电性质对Pickering乳液的影响,对Pickering乳液的片状胶体颗粒稳定剂的研究不系统等.制备受单体影响小、性能稳定的新型Pickering乳液聚合稳定剂,从而不断丰富Pickering乳液及其聚合技术将是未来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1.
以玉米醇溶蛋白(Zein)和没食子酸(gallic acid,GA)为原料,通过反溶剂沉淀法制备玉米醇溶蛋白/没食子酸复合纳米颗粒(zein/gallic acid composite nanoparticles,ZGP),并利用ZGP作为稳定剂制备具有抗氧化能力的Pickering乳液。结果表明,ZGP呈现纳米级别且分散性良好,Zeta电位呈正值。Zein和GA主要通过氢键结合,通过X射线衍射结果证明了二者结合后呈现非定形结构。热力学分析证明Zein和GA之间的反应为自发放热反应,随着GA添加量增加,ZGP的表面疏水性逐渐下降,ZGP的热稳定性增强。此外,由ZGP稳定的Pickering乳液呈现剪切稀化现象,属于非牛顿流体,且储能模量(G’)高于损耗模量(G”)。在贮藏期间(50 ℃、20 d)初级氧化产物和次级氧化产物均随着GA添加量的增多而逐渐减少,说明由ZGP稳定的Pickering乳液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油脂氧化。  相似文献   

12.
以大豆分离蛋白、高酯柑橘果胶、没食子酸为原料,制备一种蛋白质-多糖-多酚复合物,利用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优化复合物制备条件,并通过流变特性、粒径及分布、Zeta电位、乳液稳定性等分析手段对Pickering乳液稳定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pH 4.5、温度35 ℃、没食子酸含量40 mg时复合乳液的吸光度达到最大值3.082,此时大豆分离蛋白-高酯柑橘果胶-没食子酸结合最紧密;当油相体积分数为0.7时,Pickering乳液弹性和黏性最好,形成的较好凝胶网络结构,此时的电位为(-54.08±2.74)mV,平均粒径为(220.36±7.13)nm;与25 ℃常温贮存相比,Pickering乳液在4 ℃冷藏析乳现象更弱,油滴粒径变化更小,更有利于维持乳液稳定性;随热处理温度升高,乳液析乳情况逐渐增强,油相体积分数为0.7和0.8时,液滴粒径受温度变化不明显;冷冻会破坏复合物形成的界面层,随着油相体积分数升高和冷冻时间的延长乳液析油现象明显导致稳定性大大降低;随着pH值升高,析油现象逐渐明显,当乳液体系pH值接近4时,乳滴粒径最小且分布相对均匀;高浓度的盐离子会破坏复合物结合的紧密程度,液滴发生聚集,乳液析乳情况明显,稳定性下降。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提高姜黄素(Cur)的稳定性、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实验利用茶油乳液对Cur进行包埋,并对乳液的粒径、流变特性及贮藏稳定性进行系统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当吐温80:无水乙醇=2:1、茶油:表面活性剂=1:4时,负载Cur(0.1wt%、0.13wt%、0.17wt%)的茶油乳液最稳定,平均粒度分别为(504.5±12.1)、(548.3±30.8)nm和(554.6±29.2)nm,PDI分别为0.169±0.02、0.127±0.03和0.037±0.01,增加乳液中Cur的负载量可显著提高乳液自由基清除率及抗氧化能力;流变学分析表明,姜黄素茶油乳液具有明显的剪切稀化现象,并随着Cur浓度的提高呈现更高的流动性;不同贮藏条件下茶油乳液包载Cur的保留率均高于游离Cur的保留率,表明该乳液可以保护和提高Cur的热稳定性。因此,茶油乳液能够提高Cur的稳定性,同时Cur的负载可改善茶油乳液的功能和加工特性,由此可见,包埋Cur的茶油乳液具有广泛应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构建负载丁香酚的小麦醇溶蛋白/果胶纳米颗粒稳定皮克林乳液,提高丁香酚生物利用率。方法 通过反溶剂法制备复合纳米颗粒,以乳液粒径、乳析指数为指标,考察复合纳米颗粒对皮克林乳液稳定性影响;以抑菌率为指标,考察皮克林乳液中丁香酚的生物利用率。结果 当负载丁香酚的小麦醇溶蛋白/果胶纳米颗粒浓度达5.00%,油相比例不超过60%,盐离子浓度低于250 mmol/L,储藏时间60 d以内时:皮克林乳液液滴颗粒分散,体系较为稳定。与此同时,当皮克林乳液最小抑菌浓度为1.00 mg/mL时,可有效抑制大肠杆菌的生长。结论 负载丁香酚的小麦醇溶蛋白/果胶纳米颗粒可在油水两相间形成界面膜以稳定皮克林乳液,其抑菌性能通过延长食品货架期的形式应用于食品保鲜领域中。  相似文献   

15.
考察水相pH和Na+浓度对微晶纤维素(MCC)和猪油形成的Pickering乳液稳定性的影响。分别将不同pH和含有1% MCC的不同Na+浓度的水相与等体积的油相混合、制备MCC-猪油Pickering乳液,分析不同水相pH(pH4~9)和不同Na+浓度(0~500 mmol/L)条件下,乳液的外观结构、乳析指数、微观结构、粒径、Zeta电位以及乳液流变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pH5~8条件下,MCC-猪油Pickering乳液均未出现明显分层现象,且乳析指数未发生变化,乳滴粒径小于pH4和pH9条件,具有更好的黏度和抗剪切能力,其中,在pH6条件下表现出最好的稳定效果。当Na+浓度在300 mmol/L及以上时,随着静置时间的延长,乳液稳定性下降的越快;Na+浓度为400 mmol/L时,乳液静置3 d会出现分层现象。随着Na+浓度的升高,静电屏蔽作用使得乳液颗粒粒径不断增大,Zeta电位绝对值降低,黏度和抗剪切能力下降。中低pH(pH5~8)水相及低Na+浓度(≤300 mmol/L)水相条件下MCC-猪油Pickering乳液具良好的乳化稳定性,但pH4和pH9及高Na+浓度(>300 mmol/L)水相条件下乳液的稳定性欠佳。探讨不同pH和Na+浓度条件对MCC-猪油Pickering乳液乳化稳定性的影响及其原理,为其在功能性预乳化肉制品的加工与应用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6.
制备黄原胶与面筋蛋白纳米粒协同稳的Pickering乳液,表征Pickering乳液的物理化学性能和微观结构。结果显示:通过黄原胶与面筋蛋白纳米粒协同作用,可制备出稳定性较好的Pickering乳液。低质量分数的黄原胶(0.2%)会促进乳析;当黄原胶质量分数不小于0.3%时,乳液于4 ℃贮存30 d仍无乳析现象;当黄原胶质量分数为1%时,贮存30 d乳液出现析油的现象。不同乳化顺序得到乳液的稳定性不同。乳液M-WG-XG(面筋蛋白纳米粒与玉米油乳化得粗乳液,然后加入黄原胶二次分散)的稳定性最好,同时乳液的平均粒径最小(21.4±0.314)μm。黄原胶的加入增大了乳液的净电荷,乳液的稳定性提高。共聚焦显微镜结果表明,乳液M-WG-XG液滴分布均匀,界面层呈现出多层结构。相比于其他方式制备的乳液,乳液M-WG-XG有更好的黏弹性和离子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构建稳定荷载生物活性物质的高内相Pickering乳液。方法 通过简单的反溶剂纳米沉淀法制备玉米醇溶蛋白/果胶复合颗粒,再通过均质乳化技术,成功构建荷载姜黄素的高内相Pickering乳液,研究在不同pH条件下该乳液体系的储藏稳定性、外观、粒径和流变学特性。结果 该荷载姜黄素的高内相Pickering乳液(油相占比高达80%)能稳定储藏两个月以上不变质,乳液粒径较小,基本在100~200 μm之间,其流变学行为表明该乳液具有较好的粘弹性和凝胶特性,并且随着pH值的降低,胶体颗粒的三相接触角越接近90°,乳液的凝胶性越强,乳液越稳定。结论 本方法制备简单,操作方法,成功的构建了荷载姜黄素的高内相Pickering乳液,为高内相Pickering乳液在食品、药品和化妆品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鲢鱼鱼糜加工副产物-鲢鱼脂肪的利用率,以六种改性淀粉为固体颗粒、鲢鱼油为油相制备皮克林乳液,考察了淀粉种类、淀粉添加量(1%、2%、3%、4%、5%,w/w)、油水比(0.1、0.2、0.3、0.4、0.5、0.6,w/w)和离子强度(氯化钠浓度:0、0.1、0.2、0.3、0.4、0.5 mol/L)对乳液的理化特性(粒径、Zeta电位、乳化特性、稳定性、流变特性、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六种改性淀粉中,辛烯基琥珀酸玉米淀粉颗粒粒径最小(146.73 nm),接触角最大(71.5°),制备的皮克林乳液最稳定。油水比和淀粉添加量显著影响了乳液的理化特性,较高的油水比(0.5~0.6)和淀粉添加量(4%~5%)使乳液表现出凝胶特性,适量(0.3~0.5 mol/L)氯化钠的添加可促进乳液微絮凝,增强乳液稳定性。乳液CLSM观察微观结构发现,乳液液滴的粒径随淀粉添加量的增加而减小,在2%~5%淀粉添加量下可观察到油滴被淀粉颗粒完全包裹,形成了致密的界面膜。油水比、淀粉添加量和氯化钠浓度分别为0.5、4%和0.4 mol/L时,乳液性能较佳。本研究可为功能性乳液配料的制备及其在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高速剪切—反相细乳液交联法制备负载氯沙坦淀粉纳米粒的可行性。方法:以氯沙坦为模型药物、三偏磷酸钠为交联剂,考察淀粉溶液浓度、三偏磷酸钠添加量、交联时间和剪切速率对淀粉纳米粒粒径和产率的影响规律,并采用光学显微摄像仪、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对负载氯沙坦淀粉纳米粒进行表征。结果:纳米粒制备的最佳工艺为淀粉溶液浓度15%,三偏磷酸钠添加量25%,交联时间3 h,剪切速率5 000 r/min,该条件下制得的纳米粒粒度最小为755.2 nm,产率可达69.5%;光学显微摄像显示纳米粒形态圆整,颗粒饱满且均为球形;FTIR显示氯沙坦成功负载于淀粉纳米粒中;XRD显示纳米粒以无定形结构存在。结论:高速剪切耦合反相细乳液交联法可以制备出小粒径的载药淀粉纳米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