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通过考察不同多孔化程度的微孔淀粉对水、油、柠檬黄的吸附和解吸,探讨了微孔淀粉在不同条件下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随着水解率的提高,微孔淀粉吸附能力快速上升,但达到最高点后略有下降。微孔淀粉对不同物质的吸附性能存在较大差异。由于具有众多的微孔,相对于原淀粉具有更高的吸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复合酶法优化木薯微孔淀粉的工艺及吸附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优化木薯微孔淀粉的制备工艺,提高吸附性能,采用复合酶法对木薯淀粉进行处理.借助L9(34)正交实验,研究复合酶的用量、pH值、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微孔淀粉吸附性的影响.实验得出:与木薯淀粉对亚甲基兰溶液、食用油的吸附性能相比,微孔淀粉的吸附性能明显提高.最佳工艺条件是:酶用量2.0%,pH值5.5,温度50℃,反应时间36 h.  相似文献   

3.
研究以荸荠淀粉为原料,利用糖化酶和α-淀粉酶制备荸荠微孔淀粉。以吸水率、吸油率为指标,研究反应温度、反应时间、酶用量(糖化酶与α-淀粉酶总质量与淀粉干基的质量比)、酶配比(糖化酶与α-淀粉酶的质量比)及淀粉初始乳浓度对荸荠微孔淀粉等因素吸附性能的影响。通过单因素试验与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优化荸荠微孔淀粉的制备工艺。采用优化组合工艺条件制备荸荠微孔淀粉,并与原荸荠淀粉进行理化性质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影响荸荠微孔淀粉吸附性能的因素依次为:反应温度酶用量反应时间;制备荸荠微孔淀粉的适宜工艺条件为:酶配比为4:1、淀粉初始浓度为20%、p H6.0,反应温度为58℃、酶用量为0.94%、反应时间为15 h,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此条件下,微孔淀粉的吸水率为151.05%,吸油率为161.87%,其吸附性能远高于原淀粉。采用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微孔淀粉颗粒表面出现了孔洞状结构,同时出现部分塌陷,形成浅坑状。理化性质试验结果表明,与原淀粉相比,微孔淀粉的透明度、老化值降低,吸附性能、抗老化性、抗凝沉性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扫描电镜(SEM)对自制微孔淀粉的结构进行观察,从观察结果中我们发现微孔淀粉颗粒表面均匀布满孔洞,并且在淀粉颗粒中心形成一个较大的空腔,该空腔可以包埋目标吸附物质,并起到保护和缓释作用。为此,本文选用了胭脂红色素和VC作为目标吸附物质,研究确定了微孔淀粉吸附胭脂红色素的最优吸附时间为140min、最优吸附温度为30℃、最优吸附浓度为8×10-5mol/L、饱和吸附剂量为33mg/g;吸附VC的饱和吸附剂量为30mg/g,并且在对VC的保护作用研究中,发现微孔淀粉起到了很好的延缓其氧化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酸法制备微孔淀粉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盐酸对玉米淀粉进行处理,可得到一种具有吸附功能微孔淀粉栽体。研究表明,微孔淀粉对色素和水溶性维生素的吸附能力远高于原淀粉;通过交联反应能加强这种淀粉载体的结构性能和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   

6.
袁学会  易美华  潘颉 《食品科学》2009,30(18):217-221
为了优化包埋粉末油脂的木薯微孔淀粉工艺、提高吸附性能,利用糖化酶和α- 淀粉酶对木薯淀粉进行处理,先通过六组单因素试验确定反应时间、反应温度、pH 值、底物浓度、酶浓度以及糖化酶和α- 淀粉酶配比最佳范围,再通过L18(37)正交试验,研究这些因素对木薯微孔淀粉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反应时间7h、温度60℃、pH6.0、底物浓度40%、酶浓度2.5%、糖化酶和α- 淀粉酶配比为1:4(m/m)时制备的木薯微孔淀粉的吸附性能最佳,木薯微孔淀粉对油脂的吸附性与原淀粉相比,从11.5% 提高到52%,提高了4.52 倍。  相似文献   

7.
酸法制备微孔淀粉的技术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刘雄  阚建全  陈宗道  马嫄 《食品科学》2003,24(10):81-83
用盐酸对玉米淀粉进行处理,可以得到一种具有吸附功能的微孔淀粉载体。研究表明,微孔淀粉对色素和水溶性维生素的吸附能力远远高于原淀粉。通过交联反应能加强这种淀粉载体的结构性能和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   

8.
通过考察不同搽解程度微孔淀粉的黏度特性、吸附特性及稳定性,探讨了微孔淀粉的相关理化性质。结果表明,微孔淀粉的糊化温度、峰值黏度、热黏度稳定性相比于原淀粉显著降低。随着水解率的提高,微孔淀粉吸附能力快速上升,但达到最高点后略有下降。微孔淀粉具有更高的吸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酸法制备木薯微孔淀粉的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微孔淀粉的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利用盐酸对木薯淀粉进行处理,通过L9(34)正交试验制备木薯微孔淀粉.通过限、DSC、XRD和SEM(写出中文名字)研究木薯淀粉的结构.研究表明,与原淀粉相比,木薯微孔淀粉的分子结构未见变化,DSC的吸热峰的峰值温度减小,XRD图谱的峰强减弱.与原淀粉相比,木薯微孔淀粉的结晶部分比例增加.  相似文献   

10.
酸法制备木薯微孔淀粉的工艺及吸附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盐酸对木薯淀粉进行处理,可以得到一种具有吸附功能的微孔淀粉载体。实验证明:木薯微孔淀粉对柠檬黄色素、油脂的吸附性能高于原淀粉对柠檬黄色素、油脂的吸附性能;盐酸制备木薯微孔淀粉的最佳工艺条件是:盐酸用量1.5%,温度35℃,反应时间10h。  相似文献   

11.
以玉米淀粉为原料,以柠檬酸和乙酸酐为交联剂制取交联淀粉,通过反复试验研究了不同混合酸的用量、不同混合酸比例、不同反应时间、不同反应温度条件对交联淀粉交联效果的影响,最后采用正交试验优化了制备交联淀粉的工艺条件,为制备交联淀粉提出了新工艺。  相似文献   

12.
玉米淀粉胶的改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一种制作玉米淀粉胶粘剂的改良方法,并从理论上论证了该法的可行性。从实践上证明了该法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3.
以玉米淀粉与月桂酸为原料,脂肪酶为催化剂,干法制备了低取代度的月桂酸玉米淀粉酯。以取代度和特性粘度为评价标准,对影响月桂酸玉米淀粉酯合成的因素:反应时间、反应温度、水分添加量、脂肪酶添加量和月桂酸添加量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正交实验得出了合成月桂酸玉米淀粉酯的最佳工艺条件:以20g淀粉干基计,月桂酸添加量5%,酶添加量2.5%,水分添加量25%,反应时间3h,温度60℃。  相似文献   

14.
以非晶颗粒态玉米淀粉、氯乙酸为主要原料,用乙醇溶剂法制备羧甲基淀粉。研究了反应温度、时间、氯乙酸、淀粉乳浓度、水分含量对样品取代度(DS)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淀粉乳浓度20%,n(氯乙酸):n(淀粉) =1:4,n(NaOH):n(淀粉)=1:2,乙醇溶剂含水30%条件下,55℃反应4h得到较高取代度的羧甲基淀粉。  相似文献   

15.
鹰嘴豆淀粉与玉米淀粉性质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新疆产鹰嘴豆淀粉的一些基本性质,并与玉米淀粉进行比较,发现鹰嘴豆淀粉中直链淀粉质量分数为31.8%,高于玉米淀粉的直链淀粉质量分数(26.6%);通过电镜扫描发现鹰嘴豆淀粉颗粒表面光滑,形状多数为椭圆形、鹅卵石状,少数为圆形,而玉米淀粉颗粒多为圆形,呈多角状;粒度分析表明鹰嘴豆淀粉的粒径范围是6.39 ~41.8...  相似文献   

16.
17.
玉米淀粉与玉米变性淀粉性质比较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测定了玉米淀粉、羟丙基淀粉、羧甲基淀粉、淀粉磷酸酯的冻融稳定性、透光率、膨胀度、粘度、糊化特性等主要物理性质并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变性淀粉与玉米淀粉的性质不同,由于变性淀粉引进了羟丙基、羧甲基、磷酸基团等亲水性基团,使淀粉极性增强,亲水能力增大,使其都具有较强的冻融稳定性、抗凝沉性,较高的膨胀度、透明度,因此变性淀粉具有更广阔的应用性。  相似文献   

18.
本实验研究了自然发酵对玉米淀粉物理性质的影响以及利用发酵玉米淀粉制作粉条的可行性。当温度高于75℃时,发酵样品的膨润力比对照样品低得多(p<0.05)。淀粉糊黏度测定结果表明:峰值黏度和崩溃值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先上升再下降,而胶凝值则随着发酵时间逐步下降。发酵使玉米淀粉的凝胶强度显著增加(p<0.05),同时使玉米粉条的拉伸性能得到显著改善。玉米淀粉经发酵后制作的粉条口感爽滑、弹性好、耐咀嚼,品质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9.
糯玉米粉、淀粉和脱脂淀粉的理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以4个糯玉米品种为材料,比较分析了糯玉米粉、淀粉(脱蛋白)和脱脂淀粉(脱蛋白脱脂)的理化特性.结果表现,脱蛋白或脱蛋白脱脂处理不改变材料的结晶类型,各材料均表现为典型的"A"型衍射图谱.理化特性在糯玉米粉、淀粉和脱脂淀粉间存在显著差异.结晶度、膨胀势、回复值、峰值时间和糊化温度以糯玉米粉最高,脱脂淀粉最低;溶解度、峰值黏度和谷值黏度以淀粉最高,米粉最低;透光率以脱脂淀粉最高,米粉最低;但4个糯玉米品种的终值黏度变化趋势不甚明显.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反应温度、醇糖摩尔比、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和反应压力等因素对玉米淀粉与丙三醇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较合适的工艺条件下,6.6kPa、120℃、90rain、n(催化剂):n(糖元):n(醇)-0.03:1:3.6,淀粉转化率可达9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