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 毫秒
1.
N-琥珀酰亚胺4-[18F]氟苯甲酸酯的合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成了18F标记多肽和蛋白类药物中常用的中间体N-琥珀酰亚胺-4-[18F]氟苯甲酸酯([18F]SFB).由于[18F]SFB能和生物分子结合达到较高的标记率以及具有较好的体内稳定性,成为一种最适宜的氟-18标记试剂.本工作首先合成标记前体乙基-4-三甲胺苯甲酸酯-三氟磺酸盐,接下来经三步放射合成,然后经Sep-Pak C18柱分离可得[18F]SFB,并对第一步的18F标记反应进行了优化.合成时间约1 h;放化产率约50%;经放射性TLC和HPLC分析,放化纯度大于98%.  相似文献   

2.
孙传金  朱虹  方可元 《同位素》2012,25(3):155-159
采用国产氟多功能模块,以3-甲氧基甲基-16,17-O-磺酰基-表雌三醇-O-环状砜(3-O-(Methoxymethyl) -16,17-O-sulfuryl-16-epiestriol,MMSE)为前体,在国产氟多功能合成模块的密封体系下,经18F标记合成雌激素受体显像剂16α-[18F]氟-17β-雌二醇(18F-FES)。结果显示:合成的18F-FES,不校正合成效率为8.2%,校正合成效率为12.8%;合成时间约为70 min,标记物18F-FES放化纯度大于98%,体外稳定性良好。以上结果表明,国产氟多功能模块可制备18F-FES溶液,制备的18F-FES溶液符合放射性药物的质量要求。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现有的合成模块进行改进,实现了(N-[18F]氟甲基)胆碱(18F-FCH)的半自动合成,并用其进行了无菌型炎症PET显像。以CH2Br2为前体,经过氟化反应制备甲基化试剂18FCH2Br,在柱与N, N-二甲基乙醇胺进行反应,并经过Sep Pak tC18和Sep Pak CM小柱联用纯化的方法,得到放化纯度大于95%的18F-FCH注射液,放化产率为12%±2%(n=3,按18F-计算,未校正),放化合成时间为35 min。PET显像表明,肌肉注射0.2 mL松节油,4天后形成的炎症模型具有18F-FDG最高摄取,而18F-FCH在炎症处具有轻度的放射性浓聚,因此在18F-FCH肿瘤显像时应考虑炎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合成了^18F标记蛋白常用中间体N-琥珀酰亚胺-4-^18F(氟甲基)苯甲酸酯(^18F-SFMB),用操作简单的Sep-Pak硅胶柱代替了繁琐耗时的HPLC分离。探讨了反应溶剂、温度、K/222与K2CO3的摩尔比及反应时间等诸因素对^18F-SFMB放化合成的影响。得出较佳标记条件:以无水乙腈为溶剂,K/222与K2CO3摩尔比为1,80℃下反应5min,标记率为57%,比文献值提高了3倍以上。对IgG进行了标记,在室温下反应15min,标记率可达88%。  相似文献   

5.
本工作制备了相转移催化剂取代杯[6]芳烃:对磺酸杯[6]芳烃和对叔丁基杯[6]芳烃,并以其为催化剂进行了18F-FET的制备。结果表明,对磺酸杯[6]芳烃作催化剂不仅能够催化FET前体的19F取代反应,而且能够催化FET前体对(对甲苯磺酸酯)乙基苯甲酰(BOC)氨基酸酯的18F标记反应,放化产率为11%。而对叔丁基杯[6]芳烃对催化FET前体的19F取代反应和18F的标记反应均没有催化活性。对磺酸杯[6]芳烃的催化作用可能与它的磺酸基参与络合反应,增大了杯[6]芳烃极性等因素有关。虽然对磺酸杯[6]芳烃催化FET前体的放化产率远低于Kryptofix 2.2.2,但该研究对优化条件找出更好的取代杯[6]芳烃催化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采用附接半制备HPLC的国产FDG模块自动化合成了3’-脱氧-3’-[18F]氟代胸(腺嘧啶脱氧核)苷(18F-FLT)。将15 mg 3-N-Boc-5’-O-二甲氧基三苯基-3’-O-nosyl-胸苷溶解在0.5 mL DMSO中,使之与18F-在100 ℃反应5 min,之后用1 mol/L HCl 于110 ℃下水解5 min,用2 mol/L NaOH中和;TLC法测得18F-FLT的标记率为 67.5%(n=8),而 HPLC测得的标记率为39.4% (n=6);产品经半制备HPLC分离纯化,最终产品的合成效率为21.2%(n=3,不衰减校正),包括半制备HPLC的分离纯化在内,总的合成时间为30 min。产品的放化纯度大于99%,比活度大于 740 TBq/g(180 PBq/mol)。产品在10%乙醇中,6 h内未见分解。以上结果表明,国产FDG模块配合半制备HPLC,可以合成满足临床需求的18F-FLT。  相似文献   

7.
以MTR-Nos-Boc-LT(3-N-Boc-5-DMTr-3-Nos-2-脱氧-β-D-胸腺嘧啶核苷)为前体,利用季铵盐为相转移催化剂,采用质子溶剂,摸索更优的18FLT合成方法。并就合成的18FLT进行肿瘤鼠的MicroPET扫描。研究结果显示,季铵盐可以取代K2.2.2/K2CO3体系,将QMA柱上的18F洗脱,并且是很好的相转移催化剂,氟化反应中加入质子溶剂,18FLT的放化纯度大于95%,不矫正合成效率为50%。  相似文献   

8.
半自动化合成N-琥珀酰亚胺-4-18F-氟苯甲酸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赟  吴战宏  傅喆  李方  朱立  王世真 《同位素》2009,22(1):0-64
通过对现有半自动化学合成模块(CPCU)的改造,以乙基-4-三甲胺苯甲酸酯-三氟磺酸盐为反应前体合成用于标记蛋白质、抗体及多肽等牛物分子的辅助基团N-琥珀酰亚胺-4-18F-氟苯甲酸酯(18F-SFB),产物用高效液市H色谱(HPLC)进行检测。合成过程在80min内完成,校正后得到中间产物18F-FBA,产率为80%±5%(n=8),而终产品18F-SFB总衰变校正后的放化收率为40%±5%(n=20),放化纯度≥99%。利用CPCU半自动化合成18F-SFB,方法简便,产率稳定。该法为将来多肽等生物分子的,SF标记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了改善碘标记生物分子在体内的脱碘问题,在无水无氧条件下合成了碘标记前体5-(三正丁基锡)-3-吡啶甲酸-N-琥珀酰亚胺酯(SPC),并优化了合成条件,产率达到45%,并用核磁共振、质谱法进行了表征。在此基础上,合成了5-碘-3-吡啶甲酸-N-琥珀酰亚胺酯(SIPC)。对标记前体SPC的125I 标记条件进行了摸索,最终标记率达到80%以上,经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离后,放化纯度达到97%。标记后的125I-SIPC在4℃保存24h,放化纯度仍在92%以上,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10.
合成了3-正丁基锡-N-琥珀酰亚胺苯甲酸酯(ATE)和N-琥珀酰亚胺-3-碘苯甲酸酯(SIB),其产率分别为45.4%和71.4%,并用核磁、质谱、红外等对它们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对ATE进行了^125I标记,得到S^125IB,标记率可达93.0%,放化纯度〉98.0%。本方法为放射性药物碘的间接标记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1.
铼羰基化合物的制备及其在小鼠体内的生物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三齿配基L1,L2,L3及L4(L1 =组氨酸, L2 =次氮基三乙酸,L3= 2-吡啶甲基胺 N, N-二乙酸,L4 =二(2-吡啶甲基)-胺)作为双功能螯合剂可以连接受体、多肽、蛋白等靶向分子,用于设计合成新的以[188Re(CO)3]+为核心的放射性药物。标记实验表明,4个配基的浓度在1×10-5~1×10-4mol/L,反应时间为30min时,放射化学产率大于90%,用HPLC分离后,放射化学纯度大于95%。电泳实验表明,配合物显示不同的价态。稳定性实验表明,4种配合物在体外稳定,24h几乎不发生分解。组氨酸与半胱氨酸竞争实验说明,24h内4个配合物很难发生配基与半胱氨酸的交换反应,而在组氨酸溶液中,除L2形成的配合物相对来说不稳定外,其它3个较稳定。是否在体内有很高的稳定性,还需实验进一步证实。小鼠动物试验表明,4个配合物均能较快地从血液和多数组织器官中清除,主要在肝和肾中浓集,是较理想的双功能螯合剂。  相似文献   

12.
史继云  余子璘  贾兵  赵慧云  王凡 《同位素》2007,20(4):214-218
制备了177Lu-DOTA-Bz-RGD dimer和177Lu-DOTA-Bz-PEG4-RGD dimer,并比较4个PEG分子的引入对标记条件标记化合物体外稳定性、标记化合物的药代动力学性质及其在小鼠体内生物分布的影响。薄层色谱法(TLC)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结果表明,反应液pH分别为4.0和6.0时,100℃反应15~20 min,两种标记化合物的标记率均>95%。在生理盐水体系中,二者均保持良好的稳定性,放置72 h放化纯度仍>90%。HPLC的分析结果和脂水分配系数lgPow的测定结果显示,177Lu-DOTA-Bz-PEG4-RGDdimer的脂溶性有所提高。引入4个PEG分子没有显著改变标记化合物的药代动力学性质及其在小鼠体内的生物分布。  相似文献   

13.
99Tcm-DTPA-DG标记物的制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在合成二乙三胺五乙酸-脱氧葡萄糖(DTPA-DG)基础上,制备99Tcm-DTPA-DG标记物,以SnCl2·2H2O为还原剂,还原99TcmO-4并与DTPA-DG形成99Tcm-DTPA-DG标记物。进行了DTPA-DG用量、SnCl2·2H2O用量、反应介质pH值、反应温度等对标记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25mg DTPA-DG ,500μg SnCl2·2H2O,pH=6,加入Na99TcmO4淋洗液0.5~4mL,在25℃以上放置30min或沸水浴反应10min时,用9g/L NaCl和丙酮作展开剂纸层析法鉴定标记物,放射化学纯度>99%。标记物在室温放置6h,放射化学纯度仍达98.6%。99Tcm-DTPA-DG标记率高,标记物的体外稳定性好,操作简便,便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水溶液中制备[99Tcm(CO)2(NO)-L](L=DTPA,EDTA,EHIDA)配合物的2种方法:(1) 由前体[99Tcm(CO)3-L]制备[99Tcm(CO)2(NO)-L];(2)由[99Tcm(CO)2(NO)(H2O)3]2+中间体制备[99Tcm(CO)2(NO)-L];并确定了最佳标记条件.TLC和HPLC结果表明,2种方法得到的配合物放化产率均在90%以上.初步建立了1套在水溶液中简单、高效制备新的[99Tcm(CO)2(NO)]2+类配合物的方法.+基团取代原三羰基锝配合物得到的[99Tcm (CO)2(NO)-L]配合物具有良好的体外稳定性,取代后的配合物脂溶性和电荷性质都发生了改变,为99Tcm放射性药物的研制开辟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在惰气环境Pu(OH)4(am)与碳酸盐溶液中HCO-3,CO2-3的配位行为,考察了放置时间对Pu总浓度的影响;同时也考察了pH值、碳酸根总浓度变化对碳酸盐溶液中Pu的主要存在形态及溶解总浓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HCO-3离子与Pu(OH)4(am)生成[Pu(OH)4(HCO3)2]2-(lg K=-2.61±0.18, lgβ=54.25±0.18)或[Pu(OH)2(CO3)2]2-(lgK=-2.61±0.18, lgβ=46.91±0.18);CO2-3离子与Pu(OH)4(am)生成[Pu(OH)4(CO3)2]4-(lgK=-3.52±0.11, lgβ=53.33±0.11)。可能的配位反应方程式为: Pu(OH)4(am)+2HCO-3 = [Pu(OH)4(HCO3)2]2-, Pu(OH)4(am)+2HCO-3 =[Pu(OH)2(CO3)2]2-+2H2O, Pu(OH)4(am)+2CO2-3=[Pu(OH)4(CO3)2]4-。  相似文献   

16.
探索用99Tcm直接标记表皮生长因子(EGF)的方法并研究其在荷C6动物体内的生物学分布特点。巯基乙醇(20 mL/L)10 μL还原EGF(2.5 μg);含0.5 μg SnCl2的亚甲基二膦酸盐(MDP)溶液将还原高价锝使之与还原EGF的巯基结合,放化纯度大于95%,标记物稳定性较好,在6 h内放化纯度大于95%。通过内皮细胞培养进行99Tcm-EGF的生物活性鉴定,显示EGF在锝标记前后生物学活性未见明显改变(P>0.05)。99Tcm -EGF在荷瘤鼠体内生物学分布显示肝、脾、肾等组织放射性分布较高,瘤区放射性较高,而脑组织最低,4 h瘤与正常组织放射性摄取比值(Tumor/Normal Tissue)为2.25, SPECT全身显像显示瘤组织放射性核素浓聚。因此直接合成的99Tcm-EGF可望成为特异性诊断高表达EGFR肿瘤的SPECT分子显像剂。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制对辐射增敏的、肿瘤治疗用的117Snm放射性药物,研究了117Snm(113Sn)(Ⅳ)与四(4 磺酸苯基)卟啉(TPPS4)的反应条件和该配合物的体外稳定性及其化学计量组成。研究结果表明,用天然丰度的金属锡粒作靶料,在中子注量率为4×1013cm-2·s-1的条件下,照射90h,可以获得比活度为013GBq/g的117Snm和616MBq/g的113Sn;在pH为2~4、沸水浴中反应30min时,117Snm(113Sn)(Ⅳ) TPPS4标记率大于95%。该放射性配合物有良好的稳定性和抗生理盐水稀释性能,室温下放置48h或用生理盐水稀释5~15倍,其放化纯度基本不变;该配合物中Sn(117Snm(113Sn))与TPPS4的配位比为1∶1。  相似文献   

18.
g玻色子对100Pd核高自旋态能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近的实验单粒子能量为输入,应用唯象sdgIBM理论的两种微观实现——微观sdgIBM-2方案和sdgIBM-Fmax方案,仔细研究100Pd的核能谱和B(E2)跃迁。计算结果表明:sdgIBM-2方案成功地再现了100Pd核的较复杂的基态带和γ带的高角动量态能谱以及已知的B(E2)跃迁,其再现角动量达Jπ=16+、Ex≈700MeV,比通常IBM理论再现的Jπ=6+~8+、Ex≈200MeV高出很多;指认直到16+的yrast态都是基态,很可能目前观测到的yrast带中根本就不存在玻色子破对后的准粒子态。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进一步表明,为了能在IBM理论框架下描述好核的高角动量基态,需要平权地引入g玻色子,以便提供较强的十六极对相互作用,抵抗住高速转动下玻色子的破对趋势。用g玻色子数为0~3的弱耦合sdgIBM-Fmax方案的计算结果对此作了进一步说明。按照微观sdgIBM 2方案,解释了实验上3个14+态的异常:14+1态是由于1个中子g玻色子在转变为中子d玻色子的量子相变中辐射出1对光子的结果,14+2是16+1态退耦的中间态,而14+3是真正的基态。  相似文献   

19.
对Ed=20keV的氘束入射到D-Ti靶上由2H(d,γ)4He反应产生的γ射线及由2H(d,p)3H反应产生的质子进行测量,得到分支比Γγ/Γp为(1.06±0.42)×10-72H(d,γ)4He反应截面σ的上限值为(2.9±1.2)×10-39m2。  相似文献   

20.
絮凝-微滤组合工艺处理含钚废水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为了有效地应用絮凝沉淀与中空纤维膜微滤(CMF)组合工艺处理低放射性的含钚废水,对废水处理工艺中的关键运行条件进行了优化:硫酸亚铁的最佳加入量为ρ(Fe2+)=35~60 mg/L,出水pH控制在6.5~9.0,钚去除率大于99.9%。同时还对含U,Am的Pu废水处理实验条件进行了优化,建立了处理含铀、钚、镅的混合废水的实验工艺流程并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采用CMF工艺处理含铀、钚、镅的混合废水,单级处理的总α去除率达到99.8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